“傳位十四子”,“傳位於四子”?雍正到底有沒有篡改康熙遺召?

冉之酉色


至於這個改遺詔,個人感覺,這個是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

一些說改遺詔的,大多是說“十”改為“於”無非就是受一些影視作品影響,把電視劇當做歷史來解讀。真實的遺詔難道上面只有漢語嗎,雖然皇太極當年率軍入關,建立大清,但是就摒棄滿族文化了嗎,在這等重大事件上面,不會那麼唐突,只用漢語書寫吧,相信會有滿語嗎?況且據史料記載,遺詔是用滿漢蒙三種語言吧。那麼問題來了,漢語容易改,那麼蒙滿語怎麼改呢?





人生俠客


雍正皇帝到底有沒有篡位?

康熙對兩個兒子非常喜歡,他們分別是四阿哥和十四阿哥,康熙把皇位傳給了十四阿哥,但是在半途中卻被當時還是四阿哥的雍正給截了下來,把聖旨上的“傳位十四阿哥”給偷偷改成了“傳位於四阿哥”,然後把皇位傳給了自己!上面這個場景是很多電視劇上的場景。那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我個人認為由於沒有史料能準確證明這一點,所以不足為信!首先康熙是一代明君,一生功績卓著,在他考慮繼位人選時肯定經過慎重的思考。加上他非常喜歡孫子“弘曆”,為了能讓大清更長久傳位於四阿哥更符合邏輯!

之所以有傳言說雍正是篡位,估計和當時複雜的局勢有關係。大家都知道,雖然雍正繼位了,但當時的朝廷卻暗流湧動。賊心不死的其他皇子肯定暗中挑動,散步謠言說雍正是篡位得來的皇位。





大兵說歷史


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者”?最近,專家開始公佈了康熙當時的遺詔,真相終於大白。因為在當時遼寧的一個檔案館給出了一個非常令人震驚的答案,雍正並沒有篡位。所以在現在也有人對雍正抱著不一樣的態度,有些人喜歡它有些人也不喜歡他,但是這些已經並不重要了,所以皇位繼承給誰已經不是那麼的重要了。

因為雍正他在位期間,他給當時清朝的經濟帶來了非常大的回暖,讓當時清朝上上下下,不管是百姓還是官府的生活檔次都得到了一個新的提升。在雍正和乾隆期間也引進了非常多,當時外國的物品也為中國帶來了的非常新奇的認知,也讓中國瞭解到了世界。雍正在還是皇子期間就被康熙非常認可,因為他做事情考慮的非常周全,也懂得許多知識,可能這一切就是有因有果吧



唐僧說古今


其實這個就是現代小說,電視電影編造出來的,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事。

可以說康熙就是把帝位傳給雍正的。

首先來說就是題主說的,“傳位於四子”和“傳位十四子”中就是“於”和“十”,按照現代的字來說於和十確實是可以很假單的改,但是在古代就根本行不通的。在古代根本不用於,而是用“於”,這個怎麼改呢?

其次來說在清朝時期,皇帝的詔書都是滿文和漢文兩本的,甚至還有蒙古文的,所以漢字即使可以改,但是滿文裡面能改嗎?

再有就是根本也沒有時間來改,在清朝時期,傳位詔書都是秘密的,根本沒人知道的,簡單的說就是清朝其實都是秘密立儲的。雍正怎麼去改呢?

其實這些說法都是在後世的小說才出現的,在當時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說法的,所以在當時來說根本沒有掀起多大的風浪。

正是因為雍正的上臺,才讓大清延續,如果不是雍正上臺的話,估計大清可能就提前滅亡了。雍正上臺之後大改貪腐之分,還有改善了秘密立儲的制度,康熙時期有九子奪嫡時間,但是在雍正之後就很少出現多嫡的事情了。設置軍機處等等。只可惜雍正死的太早了,如果能夠和乾隆一樣活那麼久的話,那麼大清的歷史可能更加的輝煌。


中國歷史研究所


傳言雍正靠篡改康熙遺詔而登上帝位,當然是無稽之談啊。所謂雍正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明顯行不通,根本無法實現。康熙遺詔寫得很清楚,由雍親王繼位。這個雍親王究竟是十四子雍正,還是四子胤禛,熟悉清朝歷史的人,都知道。

遺詔有滿漢兩種文本

清朝歷代皇帝,除溥儀之外,基本上都有遺詔。清朝皇帝的遺詔是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的,康熙遺詔當然也不例外。

在滿文中,“於”和“十”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字,請問怎麼改呢?

康熙遺詔滿文本在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都有,感興趣的可以仔細查閱。

“於”是現代簡寫,古代用繁體是“於”

雖然,在現代簡體中文中,於和十,只有一橫只差,看起來很好改。

但值得注意的是,“於”是現代簡寫,古代用繁體是“於”。

從秦到清,歷朝歷代都用的是繁體字,在康熙遺詔漢文版中,不可能出現簡體字“於”,只可能是繁體字“於”。

請問把“十”改成“於”,應該怎麼改呢???

實際上,康熙遺詔漢文版中,既沒有出現簡體字“於”,也沒出現繁體字“於”。因為康熙遺詔里根本沒有“傳位十四子”或者“傳位於四子”這樣的字樣。康熙遺詔寫的是“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根本沒有“傳位”二字。

還有個“皇”字別漏了

不管是四子,還是十四子,全稱都帶“皇”字,即皇四子,皇十四子。

所以在康熙遺詔中,一定是皇四子或者皇十四子,而不是四子、皇十四子。

如果把十改成於的話,那就成了“皇於四子”,是不是特別奇怪??

這明顯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啊。

遺詔上還有繼承人的爵位

康熙遺詔中,除了由某個皇子即位,一定還會帶上他的爵位,比如雍正的爵位的“雍親王”,那麼“雍親王”3個字一定會出現在遺詔裡。


皇十四子胤禵的爵位是多羅郡王,如果康熙要傳位於他,那麼康熙遺詔中肯定有“多羅郡王”4個字。

如果雍正篡改遺詔,怎麼把“多羅郡王”改成“雍親王”。

康熙遺詔裡,是這樣寫的,“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怎麼改???

又是一個此地無銀三百兩啊。

結論

所謂雍正通過篡改康熙遺詔而登基的事,純屬無稽之談,無論如何都無法實現。雍正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當然是以訛傳訛了,更何況康熙遺詔里根本沒有出現“傳位”兩個字。


袁衛宇


其實關於篡改遺詔這個說法來源已久,早在雍正朝就有傳聞,其根本原因是對雍正繼承皇位合理性的質疑,這樣的質疑其實並非毫無道理,雍正的繼位確實有很多可疑之處,比如傳位相關情形《東華錄》《清世宗實錄》《大義覺迷錄》等的記載不一,前後矛盾。皇室宗親,甚至雍正的親生母親和兒子都對雍正的繼位有所質疑,因此上至朝廷,下至民間,有所傳聞,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就篡改遺詔,改“十”為“於”這個事來看,顯然是假的。

1、來源早已註明是傳聞

關於篡改遺詔最早來自於《大義覺迷錄》,原文如下:

“先帝欲將大統傳於允,聖躬不豫時,降旨召允來京,其旨為隆科多所隱,先帝賓天之日,允不到,隆科多傳旨遂立當今。”

“聖祖皇帝原傳十四阿哥允天下,皇上將“十”字改為“於”字。”

後來的《清朝野史大觀》《滿清外史》等野史筆記也有所記載,但是都是以此為藍本,但是我們首先要看到一件事,《大義覺迷錄》的這兩段話,都是有前提的,第一段話是據曾靜說,有人在湖南傳說云云,第二段話說是耿六格被髮配到三姓地方時聽幾個太監閒談說到的,也就是這兩段話都是無憑無據的傳言,而且一個遠在湖南,一個遠在東北,如何得知宮廷秘聞,顯然都是以訛傳訛。

2、是從遺詔的書寫來看,無法篡改。

第一,清代的遺詔是用滿漢雙語寫的,如果漢字可以篡改,那麼滿語就很難篡改。

第二,其實很簡單,就是遺詔是在康熙活著的時候立的,天無二主,民無二君,所以遺詔寫的是立誰誰為皇太子,而非傳位於誰誰,這樣把“十”字改為“於”就沒有意義了。

第三,其實也很有意思,就是清代的遺詔不但皇子前面冠以皇字,而且還帶有姓名,比如道光皇帝的遺詔“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以這個標準而言,那麼傳聞中未改之前的遺詔應該是“皇十四子胤禵立為皇太子”單純把“十”字改為“於”是無法成立的。

3、從現實看沒有必要篡改遺詔

從當時的情況看,說是九龍奪嫡,其實最有力的競爭者是雍正和他的親弟弟胤禵,康熙死的時候胤禵不在身邊,而雍正隨侍左右,從後來雍正繼位可以看出來,雍正已經完全控制住了形勢,他根本無需篡改一份有破綻的遺詔,重新找人寫一份都可以,甚至有沒有遺詔都已經無關大局,所以他根本就不需要把“十”字改為“於”做這個有害無利的事。

結論:無論是從傳聞的最早由來,還是改遺詔的必要性及操作性來改“十”為“於”這個事顯然是假的,從雍正朝就用傳聞來看,應該是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最大的可能是雍正的政敵,也就是康熙的其他幾位皇子用來中傷雍正,通過質疑其繼位的合理性,來動搖雍正的統治,為自己創造機會。


古史新談


第一:古代用的繁體字,於的繁體字是“於”,顯然是不能通過“十”來改成的。

第二:清朝會用滿文,蒙文寫官方文件,這麼重要的傳為詔書肯定也會用滿文,蒙文記載,這個是否可以更改,我也不認識這兩種文字,我估計不能像漢子那樣能修改。


胡言兌先生


尼瑪,謠言也能信?漢語加1筆可改,滿文也能改?看圖片十的比劃比4還少呢



墮落的老男人


這種說法不成立,原因為:

其一:康熙的遺詔是分滿文和漢文兩種,當時的“於”字是用繁體的,而不是今天用的“於”字,滿語是清朝的國語,康熙的詔書不可能只改漢文、不改滿文,滿文是豎寫的,把“十”改成“於”是不好改的其二:按照清朝的用語規範,寫到皇子時,都要寫成“某皇子”、“某某皇子”,如果把“十”改成“於”字,豈不是將“傳位皇十四子”改成“傳位皇於四子”這句話就不通了。

其二:雍正繼位是經過殘酷的九子奪嫡的,他的這些兄弟那個不是位高權重,特別是八阿哥,人稱八賢王,朝中八爺黨的勢力可謂是佔據了大清王朝的半邊天,如果是篡位,怎麼可能一下子就成功,這明擺著是有真實的遺詔的,並且雍正繼位後還對他的兄弟們委以重任,雖然最後都被下獄,但是最開始確實是都大權在握,如果是篡位怎麼會對和自己一起奪嫡的人如此放任,這明顯是有康熙的遺訓的。

其三:朝中擁立雍正的官員還是很多的,因為官員們都知道雍正的皇位絕對來的沒有問題,這也是雍正能夠真正坐穩皇位的最基本原因,而且雍正也確實做到了一個皇帝應有的責任,很好的貫徹落實了康熙的遺訓,完成康熙沒有完成的事業,雍正可以說是一位最為勤政的皇帝,在雍正的統治下人民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其四: 我們都知道康熙由於太子的問題,對於自己是十分的自責,子不教父之過,為了彌補對兒子的虧欠,康熙看中聰明伶俐的弘曆後,決定親自撫養教育弘曆,希望自己可以親手培育一個合格的繼承人,毫不客氣的說即使是為了弘曆,也是要傳位給雍正的,不然以後弘曆怎能順利繼位。由於康熙對弘曆的照顧,也就真正的讓弘曆培養成了一個帝王,乾隆也對康熙有著別樣的感情,對其十分的敬重,甚至超過了自己的父親,以至於後來乾隆是處處都要與康熙比較。

其五:雍正此人一生都在為錢發愁,這事康熙時期留下的弊端,導致吏治腐敗國庫嚴重虧空,而雍正為了改善這種局面守住江山,也是制定了許多的政策方案,最出名的就是官紳一體納糧、火耗歸功等,而這些政策的實行很快就卓見成效,扭轉了國家紛亂的局面,讓人民的生活更加的富足,但是這樣的制度卻是損害了地主階級和老氏族以及旗人和讀書人的利益,這些人自然是要給雍正抹黑的,而這些人都是掌握這國家權力的人,社會影響力巨大,他們一說什麼,老百姓自然是深信不疑。

其六:康熙的兒子多且多是人中龍鳳,個個都是有本事的人,而且康熙此人太過於注重感情,對每個兒子都是大肆封賞,賜爵放權,以至於讓每個阿哥都是大權在握,這就形成了他們的爭權之心,以至於形成後來的九子奪嫡的局面,而最後雍正勝出,有礙於康熙的面子不能對其他兄弟一下子趕盡殺絕,這些爭奪皇位失敗的兄弟有權有勢自然是心有不甘,一時間有鬥不過,只能是不斷的給雍正潑髒水。

其七:這個說的可能就有點自己罵自己了,都說愚民愚民,俗話說一個人智慧,兩個人聰明三個人就成了愚昧,這就說明百姓的群體雖然大,但是最容易被愚弄,很容易就被各種傳言所誤導,愛隨大流,別人一說什麼都是聽之任之,而且百姓們對宮廷都會有一種神秘的求知慾,一旦聽到這種勁爆消息自然是大傳特傳,一旦傳的久了也就慢慢的真了。


讀書是福


雍正當皇帝,歷史上說法有許多。很多人說他是修改了父親的遺詔,本來儲君的人選並不是他。到底怎麼回事呢?據說當時康熙想要傳位於十四阿哥,也就是雍正的親弟弟。是雍正聯合大臣控制了朝堂,把上面的將“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不過這個謠言被最近出土的康熙遺詔否定了。遺詔現在臺北博物館內,上面寫著傳位四子,沒有任何改動的痕跡,說明改遺詔這件事純屬子虛烏有。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說法呢?這是因為其他人故意造謠的。當時八阿哥胤禩的勢力很大,在朝堂上也有很多人支持他。曾經有大臣們在商超的時候舉薦他,結果被康熙否決。康熙對兒子們結交大臣這件事深惡痛絕,下令再舉薦的話直接處死。八阿哥失勢後,朝中就只有四阿哥胤禛(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雍正因為從小不在生母身邊,和親弟弟胤禵不親近。德妃呢,也不喜歡雍正,她更支持胤禵做儲君。

雍正做事善於籌謀,康熙晚年,他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小集團,包括掌管西北地區兵權的川陝總督年羹堯,戶部郎中的李衛、四川布政使的戴鐸、理籓院尚書和步軍統領的隆科多等人。還有十三阿哥胤祥在軍隊還有人馬,也是支持他的。

勝者為王,失敗的人自然不服氣,就故意散佈謠言汙衊。畢竟要知道清朝是滿族,詔書都是滿漢兩種文字。滿文不同於漢字,修改的話很容易看出來,再說了皇帝的詔書一般人是拿不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