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腕嘆息!料事如神的劉伯溫也難逃這樣的結局


扼腕嘆息!料事如神的劉伯溫也難逃這樣的結局

(劉基畫像)

劉基,字伯溫,自小有神童之稱,12歲就已中秀才。此人飽學多才,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都將他比之諸葛亮。不過在元政府就職期間,劉伯溫的仕途是鬱郁不得志的,後來在朱元璋的一再邀請之下,就做了他的謀臣。


但俗話說的:“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縱觀歷史,歷來開國功臣就沒幾個有好下場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劉伯溫也不能避免。


扼腕嘆息!料事如神的劉伯溫也難逃這樣的結局

(影視劇劉伯溫劇照)


為什麼這麼說呢?

扼腕嘆息!料事如神的劉伯溫也難逃這樣的結局

(影視劇朱元璋和劉伯溫劇照)

1、

朱元璋是忌憚劉伯溫的,這個從他開國封爵就可以窺知一二,當時朱元璋一共封了六個公爵,分別是李善長、徐達、常茂(常遇春兒子)、李文忠、馮勝、鄧愈。後五位仁兄有多厲害,相信大家都知道,都是血裡火裡拼殺出來的一代名將;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長排位居然還在這些人之上,名列第一。


他也是公爵裡唯一的文臣。


而相比之下,劉基也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卻只被封誠意伯(伯爵),耐人尋味的是,他的俸祿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二百四十石,而李善長是四千石,多出劉基十幾倍。

扼腕嘆息!料事如神的劉伯溫也難逃這樣的結局

(影視劇朱元璋和劉伯溫劇照)


後人往往不解,劉基為什麼只得到這樣的待遇?


原因有兩個:

朱元璋是一個鄉土觀念很重的人,李善長是他的老鄉,而且多年來只在幕後工作,從不搶風頭,只知埋頭幹活,這樣的一個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相對的,劉基是一個外鄉人;


更重要的是,劉基對事情的判斷比他還要準確!


從龍灣之戰到救援安豐,朱元璋想到的,劉基也想到了;朱元璋沒有想到的,劉基還是想到了。


扼腕嘆息!料事如神的劉伯溫也難逃這樣的結局

(影視劇朱元璋劇照)


換了你是皇帝,會容許這樣的一個人在身邊嗎?何況作為一個農民出身的領袖,心胸也開闊不到哪裡去,而且這些決策並非安民之策,而是權謀之策,用來搞陰謀政變十分有用,外加劉基厚黑學的根底也很深,朱元璋時不時就會想起他勸自己不要去救韓林兒這件事。誰知他將來會不會對自己也來這麼一手。


不殺他已經不錯了,還想要封賞嗎?


劉基一生聰明,但也疏忽了這一點。


這也就決定了他在這場鬥爭中很難成為勝利者。


扼腕嘆息!料事如神的劉伯溫也難逃這樣的結局

(影視劇朱元璋劉伯溫劇照)

2、

決定命運的談話。


由於劉基這個人言語過於直接,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沒有溝通技巧,很多人開始在朱元璋面前說他的壞話,朱元璋對這個足智多謀的人也起了疑心,於是就有了後來那場談話的考驗。


朱元璋召見劉基,問他如果換掉李善長,誰可以當丞相?


朱元璋說了幾個人選來試探,劉基的回答都安然度過了。

扼腕嘆息!料事如神的劉伯溫也難逃這樣的結局

(影視劇劉伯溫劇照)


大凡在極度緊張後,人們的思想會放鬆下來,早洞悉朱元璋意圖的劉基也不例外,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一失卻是致命的。


朱元璋最後用意味深長的口氣說道:“我的相位看來只有先生能擔當了。”


劉基沒有細想,就回答道:“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辜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


最後還加了一句“目前諸人,臣誠未見其可也。”


劉基這些話觸碰到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經,自此以後朱元璋與劉基徹底的決裂。

扼腕嘆息!料事如神的劉伯溫也難逃這樣的結局

(影視劇劉伯溫劇照)

3、


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的相鬥,以淮西集團大獲全勝。


劉基明白,自己失敗了,他現在唯一的願望就是回老家好好養老,度此一生。可是在這場鬥爭中,失敗的人是要付出代價的。


胡惟庸成為了丞相,他沒有放過劉基,指使手下狀告劉基。雖然劉基回到了京城,在朱元璋眼皮底下,以為這樣他的性命就有所保障,但他又預料錯了。

扼腕嘆息!料事如神的劉伯溫也難逃這樣的結局

(影視劇劉伯溫劇照)


洪武八年(1375)正月,劉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注意這點)探視劉基,胡惟庸隨身的醫生給劉基開了藥方,劉基吃了藥後,病情越來越重,過了不久,就死去了。


關於劉基的死因,後來的胡惟庸案發後,醫生供認,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劉基的。這也成為了胡惟庸的罪狀之一。

扼腕嘆息!料事如神的劉伯溫也難逃這樣的結局

(影視劇劉伯溫劇照)


但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和劉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卻派他去探望劉基。而劉基這樣有影響的人,胡惟庸是不敢隨便動手的,不然也不會讓劉基在他眼皮底下逍遙五年,他很有可能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許。


無論此事是否朱元璋指使,但毫無疑問的是,劉基之死朱元璋是負有責任的。

扼腕嘆息!料事如神的劉伯溫也難逃這樣的結局

(影視劇劉伯溫劇照)

劉基一生足智多謀,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他對形勢判斷準確,思維縝密,能預測事情的發展方向。雖然他本人並非真如民間傳說那樣,有呼風喚雨的本事,但從他的判斷和預測能力來看,料事如神並非過分的評語。他和諸葛亮一樣,已經作為智慧的象徵被人所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