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是在古代诗词中是什么水平?

如史如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是在古代诗词中是什么水平?

首先要说一下:"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出自唐朝王勃所作《滕王阁序》。作者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历来被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传唱。

我认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是在古代诗词水平,可以说是达到了很少有人能与之比肩的地步,至于在古诗词中的水平高低,也是不言而喻的。当然,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道理如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词字字珠玑,足以见出诗人的颇具匠心。情、景、意相结合,点、线、面巧妙的融入,写景极富层次性,仿佛眼前立即呈现出诗人笔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清晰的浮现在你的眼前。


我认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给出所有赞美的言语都不为过。这句诗,首先是色彩美。夕阳之下,晚霞绚烂耀眼,而鹜因为逆光,近乎是一个暗影,因为孤鹜的衬托,使晚霞和碧空更加灿烂,随之构成了最强的对比效果。

其次是动态美。孤鹜是在往上飞,云霞是在往下沉落,而秋水虽然平静,但微风吹过,水面上倒映的景物,随着泛起涟漪,慢慢被荡开,形成了一幅流动着的美图。

其三是虚实美。碧空、晚霞和孤鹜形成了不同的三个层次,与秋水的倒影构成了实景与虚景的对比,由此构成了一种虚实之美。



其四是立体空间美。"秋水共长天一色",把人们的视线引到水天相接之处,而"落霞与孤鹜齐飞"又把人们的视线引到天顶,给人一种强烈的立体美。

其五是引人遐思的想象之美。孤鹜是天空中的匆匆过客,而晚霞与碧空则亘古常存,令人心生短暂和永恒的感触,从而引发了无穷的遐想。

试问,这么美的诗句,谁能不给予最高的评价呢?



昨夜星辰昨夜风jk


作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早夭天才之一,王勃25岁就写出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其中最经典的就是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自经问世,无不以神句视之。水平之高,说是诗词史上超一流,也不为过。妙在何处呢?

就其句子本身而言,一个是对仗精工,意境浑然。是对联文化中常用之句。句中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为名词相对。“与”和“共”又是虚词相对。而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对的“句中自对”,即“落霞”与“孤鹜”,“秋水”和“长天”的相对,则是不易为人所见,更为奇妙的相对形式。

其二,是作者于动静悠远之中,有点有面有线,连天然彩色的画面也编织进去的能力。孤骛既是点又是线,落霞、秋水、长天既是面又是线。碧空高深,红霞低映,孤鹜更低,加上下边广阔的秋水,王诗极富层次与立体空间之美。让人遐想无边。

其三,点铁成金之美。王诗此句,并非百分百原创。早时,已有“夫麟风与麏雉(jūn)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之句,这被南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引用在《文心雕龙》中,之后,才出现了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马射赋》)。庾信是杜甫最仰慕的文人之一,所谓“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王勃这两句火了后,这些都扒出来了,之前并没有人注意,很像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不过平心而论,之前两句确实平庸,单说一个意象组合,王勃便将前辈秒杀。一个是落花、芝盖、杨柳、春旗,一个是落霞、孤鹜、秋水、长天。谁读起来更有感觉,一目了然。

王勃很好地吸收了这个句式,并将其优势放到最大。这是千年以来可以看到的。


诗词桃花源


问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是在古代诗词中是什么水平?


前言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但是《滕王阁序》并不是诗,而是一篇骈文。

按照”水平“而言,是两个妙句,但是这种句子很少用在诗中。

在诗中一般是看不到这种节奏的句子的,在词中常常可以用到。

一、诗的句法结构-上四下三

1、七言的诗,大多是上四下三结构,例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窗含西岭--千秋雪。4-3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4-3

这种四三结构是七言最常见的结构。当然也可以分的更细一点:

朝辞--白帝--彩云间,窗含--西岭--千秋雪。2-2-3

这种223结构其实也是4-3结构。

二、诗的句法结构-上三下四

另外有一种所谓的折腰句,有一点区别,例如:

为他人-做嫁衣裳,3-4

这种上三下四的句式,被称为折腰句,韦居安《梅磵诗话》中介绍 :

七言律诗有上三下四格,谓之折腰句。白乐天守吴门日,答客问杭州诗云:“

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

欧阳公诗云:“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到溪桥。”

在宋词中, 王千秋 《减字木兰花》结尾句写到:

欲买田--无使鬼钱。

不过,这种结构的句子在阅读时,还是4-3的节奏,例如:

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

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到溪桥。

欲买田无--使鬼钱。

而滕王阁序中的这两句明显有区别。

三、结构与节奏都是上三下四的七言句

滕王阁序中的这两句很像宋词中的上三下四: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两个七言句,在结构上像宋词中的3-4结构。这种方式的七言句,在诗中没有,但是在词中比较常见。

例如欧阳修的《锦香囊》

一寸相思无著处。甚夜长难度。灯花前、几转寒更,桐叶上、数声秋雨。

真个此心终难负。况少年情绪。已交共、春茧缠绵,终不学、钿筝移柱。

其中4-3的七言句,有:

一寸相思--无著处 。真个此心--终难负。

3-4的七言句,如:

灯花前、几转寒更。桐叶上、数声秋雨。

已交共、春茧缠绵。终不学、钿筝移柱。

这种3-4结构的七言句,前三个字有时也被看作三字逗。不过欧阳修的这几句,更像七言的句子。

这种3-4结构的七言句,很少像《锦香囊》这样前后一起出现两句,常常是上下两阕分开使用,例如《花心动 和楚客忆梅》(宋·方岳)

雪带边寒,渺愁予、雪中谁抱奇节。逊在扬州,逋老孤山,芳信顿成消歇。江南茅屋今安在,【疏影瘦、祗堪叹息】。归来未,沙头立尽,暮天云碧。

自笑梁园赋客。倚旧日鞍鞯,春风巾帻。问讯横枝,暖热新花,无处访寻诗阁。几年不见冰霜面,【知谁共、批风支月】。归来也,鸥盟不妨再结。

上下阕各有一句:

疏影瘦、祗堪叹息。知谁共、批风支月。

结束语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了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

王勃把意象换成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气象变得开阔宏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难得的妙句。

不过,这种句式虽然水准极高,但多数出现在词中和文章中,几乎不会出现在诗里。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这句诗出自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古代骈体文最高水平的代表,可以说是:人间绝唱!

骈体文是“带着脚铐跳舞”的文体

《滕王阁序 》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对于文章的形式有着严格的要求,要求句子两两相对,因此又被称为 “四六文”。由于骈体文对于每一句的字数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导致句子中的内容被有限的字句所束缚与此同时,骈体文非常注重炼字,要求对仗工整,讲究文采华茂、多用典故。所以写骈体文就好像带着镣铐写作,对于作者的文学底蕴要求非常高。

唐代古文运动让骈体成为绝唱

骈体文的创作高峰是南北朝时期,在中唐时期柳宗元和韩愈等人通过古文运动对骈体文进行了批判。骈体文对于文章的平仄、对仗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具有音乐美和形式美。但是很多作家在写作骈体文时往往滑向形式主义,过分的追求文采的华美与对仗的工整,运用大量的典故,导致文章内容空洞,缺乏真挚的感情、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志趣 。

新古文运动后,大量的文人放弃了骈体文这一形式,让唐后骈体文走入绝唱。清朝时期,骈体文有一次回光返照,不过由于好的作品再也没有出现,所以可以认为,王勃之后的骈体文就此告别文学的主体。

《滕王阁序》是骈体文最后的辉煌

《滕王阁序 》一向被视为骈体文中的杰作,其不仅完美的展现了骈体文的音乐美、形式美,运用了大量的提问技巧来进行写作,使得整个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且滕王阁序这篇文章中展现出勃勃的生机和真挚的情感,文本气象开阔、才华洋溢,贯穿着一 种强烈的主体精神。

王勃没有对眼前的一景一物进行过于繁琐的描写和叙述,避免了骈体文内容空洞的缺点。王勃在描写和叙述中贯穿着丰沛的情感,从而过渡到慷慨悲歌、抒发感慨。这也使整篇文章大开大合、激情澎湃,体现出一种开阔的气象和广博的胸襟。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本文的“诗眼”

王勃在骈体文的创作中,积极加入各种新元素,文章对仗工整,表达效果突出,内容灵活多变,表达自然。王勃在创作过程中每两句为一对,形成前后之间良好的呼应,同时打破了传统骈文的拘束,寄情于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经典名句,描写的景色前后呼应,使我们产生遥相呼应的感受。让天、地、人、物、景从静到动,从二维到三维到四维,给人一副完整的史诗画卷,仿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云隐


在文言轶事小说《唐摭言》中,都督阎公听到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就说:“此真天才!”而这两句,也成为了《滕王阁序》中最经典的一句,甚至成为整篇文章的中心。

在唐朝的时候,和滕王阁相关的名作有不少,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续的《滕王阁赋》以及王仲舒的《滕王阁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送点的时候,只有王勃的序还在人们的视野中留存。

经典中的经典

而且这句话,也成为后世文人创作的作品中,逐渐成为一个典故。而能够成为典故的文章或者说是诗词,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比如说宋代的赵公豫就写出了“落霞孤鹜景偏幽,秋水长天恬不怪”,高永的《滕王词》也有“秋水长天,落霞孤鹜,千载名如故”,辛弃疾在《贺新郎·赋滕王阁》中也写出了“王朗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这种借王勃《滕王阁序》的经典名句作为典故的诗词,从宋朝到现在为之,都没有断绝过。

远超古人

其实在王勃之前也有人写过相似的句式,北周的庾信在《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写到了: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青旗一色。但是与王勃所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比还是要逊色一筹。

有人据此认为王勃是抄袭了庾信的这句,但是更多人则认为这句话已经是超越了古人,且后世也难有与其匹敌者,成为千古绝句。

文章整体

《滕王阁序》虽然字数不满千字,但是仅仅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可谓是字字珠玑。而且文章一篇文章用了几十个典故,堪称一步一典,不仅仅是用典合理合景,而且还能够写成对称的四六骈文,这难度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除此之外,王勃的《滕王阁序》不仅仅是文辞优美华丽,用典到位,而且从哲理方面看,也是立意不浅。古人认为,骈文一般都是过于注重文章的用典、对称、韵律,而忽视了对作者思想的表达。但是,这篇文章却不同,不仅仅文辞优美,韵律极强,而且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小年学习武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六岁善文辞,九岁读《汉书》作评论指摘,还未成年就被授予官职,27岁写《滕王阁序》,一气呵成,流传千古,后天妒英才,27岁,溺亡。王勃是一个天才,《滕王阁序》也是天才之作,虽是骈文,但很对仗工整,流畅,深度,读来实在令人赞叹不已。整篇文章中,许多句子可以独立成诗。其中最著名的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是如此。


诗歌注重意象与意境,要论说这两句诗的水平,还要看它的意境。

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这四个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苍茫壮阔的意境。很有画面感。再看“齐飞”,整个画面就有了动态感;而落霞秋水长天一色,又让画面有了色彩感,远近高低,上下相应,有具有了立体感,从表达技巧方面来说,这两句诗看似简单,但是这种对仗、技巧的应用,急需要功底,更让人惊讶的是整篇文章是王勃一气呵成的,也就是说这样美的诗句,这种高妙的表达,不是像其他诗人一样“临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而是信手拈来。

最后,用评价王维的话来评价这两句诗,那就是“诗中有画”,而且这画非常真实。


李知月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是最近网上引用的比较多的一句古诗,说的是现代人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读书人,顺手拈来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没读书的人只能说“卧槽,好大一群野鸭!”结果自然是境界完全不同。这句诗在今人读来会感觉其意境很美,如入画境,给人以自然与人非常和谐,有一种天人合一的道家之境在里面,在古诗中也是不多见的。





身闲心直双目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不是诗,是王勃《滕王阁序》骈文中的句子。是一段句子中的分句。这个句子富有诗意,也可以当成是诗。它把作者的思想与景物很自然地结合起来。傍晚的时光,天上的彩云与飞鸟;秋天里清澈的河水与空中的彩霞交相辉映。展现了一幅壮美的夕阳晚景。



宁静致远19541110


首先要说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并不是诗,而是骈体文的一个对仗工整的句子。严格说来,这是一句赋文。出自王勃的《腾王阁序》。说此句是诗也未尝不可,因为它有诗的特质。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市,始建于唐永微四年(公元653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为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所建。因李元婴曾被封为滕王,因此,此阁便以他的封号命名。

王勃为初唐四杰之一,文釆出众。公元675年,洪州都督阎公重修此阁,王勃游览此阁,为此阁的宏伟壮丽所感叹,临别时写成此文,故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別序》。

王勃游览此阁时,正值秋天。这在文中写得很清楚: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根据此文的表述,王勃写此文的时候已是暮秋时节,因此才会有寒潭清、暮山紫的奇特山水景色。顺理成章,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由此诞生了。

怎样欣赏这一千古名句,我们不妨恢复一下当时的场景:

傍晚时分,王勃应留在滕王阁的顶层不忍离去。此时,晚霞即将落下,天色渐暗。放眼望去,在晚霞的映衬下,一只野鸭子正独自飞翔在霞光里,仿佛与落霞一起飞动,共同将隐没在山后。这时的潦水在晚霞中,呈现出同一种暗红的颜色,好一幅壮美的画面啊!

动与静,远与近,再加上色彩的渲染,一幅泼墨大写意的图画便展现在读者面前。

此句不仅写出了骈文之美,说它是诗,也是技压群芳。

滕王阁从修建至今,已不断修建达29次,最后一次修建是1989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滕王阁,已经不再是它的最初模样,之所以反复重建,完全是出于文化意义上表达的需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子实在是太美了,人们不想让滕王阁消失,就是想为这千古名句提供一个实物证明。


徐文枢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初唐四杰王勃的作品,准确上来说,这不算诗词而是骈文。《滕王阁序》是经典的骈文,也算是王勃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

传说,当年王勃写这篇骈文的时候是一气呵成、文不加点。最开始,这次盛宴原本是都督閻公想借此机会,来像天下文人墨客推荐他的女婿的。哪知道杀出个王勃这个不识相的愣头青。

闻说,王勃提笔写“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的时候,閻公还说也不过如此。而当王勃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閻公则大呼,此真才子也!

那么,为什么从史以来,王勃的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广受文人墨客所盛赞呢?我们来分析分析一下。这两句到底写得是什么?这里写得是黄昏时分,登阁远眺所见到的眼前之景。

唐朝人多是浪漫的,王勃把大家都看到的寻常景写得浪漫至极。而且诗意与朦胧并存、高远与阔大同在。这是需要有广阔胸襟才能够写得出来的。我本人也很喜欢王勃的这两句。

《滕王阁序》里还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比如什么“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等等。


以上是初心文学笔者嘉伟的原创回答,欢迎大家交流评论、点赞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