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玄:做不了忠臣義士,那就做梟雄權臣

後世之人聽到桓玄這個名字,可能並沒有那麼如雷貫耳的感覺。因為歷史上傑出的名人名君名將,如恆河沙數,桓玄的知名度跟他們相比還稍有不及。可是桓玄同樣是一個不世出的梟雄,更是一個被不堪的世道逼出來的梟雄。

鬱郁不得志的少年階段

桓玄年幼之時,他的父親桓溫便離開了人世。雖然臨終前任命他為繼承人,襲領南郡公的爵位。可是樹倒猢猻散,誰敢將前途富貴放到一個年方七歲的幼子手中?

於是在桓玄剛剛為父親服喪完畢後,府中文武臣僚紛紛請辭,另謀出路而去。年幼的桓玄攔不得,留不得,只有將這樣炎涼的世態隨著淚水一一往肚子裡咽。

成年以後,桓玄文武出眾,以英雄豪傑自居。心知頂著父親遺留下來的虛職終是做不出什麼實事,因此一心想被朝廷重用,一來實現生平抱負,二來為國家效力。只是他的仕途並不順暢。

桓玄:做不了忠臣義士,那就做梟雄權臣


  • 正因為他的鋒芒太露,以致招到朝廷的猜忌。二十三歲才被拜為太子洗馬。
  • 由於桓玄的自負,招來同朝文武的不滿。便時常有人詆譭他懷有謀逆之心,因此又遭貶謫。

(桓玄)常負其才地,以雄豪自處,眾鹹憚之,朝廷亦疑而未用。年二十三,始拜太子洗馬,時議謂溫有不臣之跡,故折玄兄弟而為素官。

種種遭遇對於滿腔熱血壯志的桓玄來說,無疑是一個天大的打擊。但到了這個時候,他還是沒有放棄報效朝廷的打算,仍然在為入仕準備著。

首先他做了件任性的事,辭官返回故土。

太元末年,桓玄出京都補任義興太守的空缺。心中鬱郁不得志,只覺英雄無用武之地,嘆息說:“父作九州伯,兒做五湖長。”直接辭官返回了封官。此舉雖然任性,但不失有桓玄欲擒故縱的嫌疑。故意辭官而去,看看朝廷會不會因此正視他的能力。只是可惜,並沒如他願。

然後他主動上疏請纓,痛斥奸黨。

一封奏疏達千餘字,飽含著桓玄報國的赤誠之心。這也是桓玄最後一次為自己爭取,期待能夠用滿腔熱忱來打動君王。只是這一次的結果更加出乎他的意料,奏疏承報上去竟如棉針入海一般,遲遲得不到迴音。

疏寢不報。


桓玄:做不了忠臣義士,那就做梟雄權臣


到這裡為止,桓玄一直還在渴望能夠得到朝廷的重用,給他一個顯示自己能力的機會,給他一個報效國家的機會。他為什麼會如此執著呢?

  • 桓玄自幼飽讀詩書,生而為人,對雙親要盡孝,對國家要盡忠,這是在他骨子裡根深蒂固的思想。
  • 桓玄一門向來食晉祿,受晉恩。他的父親除了享有爵位之外,在世時便擔任著大司馬的職位。所以在桓玄的骨子裡也是想學著父親,為君之臣,擔君之憂。

那麼朝廷為什麼會如此冷落桓玄呢?

  • 在上文中說了桓玄是少年成名因此遭受猜忌,更因為自負招來別人的詆譭造謠這是一方面。
  • 更重要的是晉朝此時已經腐朽不堪,朝廷之上權門勢力日增,把控著朝政,互相煽動糾合,因此更容不下不合群的桓玄來分一杯羹。

所以一個少年英才的報國夢,被活活扼殺在搖籃內。其實這也是很多腐敗政權下,那些忠義之士的無奈。面對著報國無門的失望,面對著一身本事無處施展的憤恨,他們才會改變自己的初心,將自己從一個忠臣,慢慢逼成梟雄,或是不擇手段成為權臣。

桓玄的黑化也從此開始。

桓玄:做不了忠臣義士,那就做梟雄權臣


亂世中的梟雄 佔據荊州

梟雄也好,權臣也罷,都不是一天便能做成的。桓玄深知此理,所以他一直遊歷在荊楚一帶,從不作為,只待伺機而動。也終於等來他的機會。

  • 中書令王國寶掌權獨攬朝政,意欲削弱地方勢力,因此惹得朝廷內外一陣騷動,桓玄便找到了荊州刺史殷仲堪陳說利害。殷仲堪一來是敬畏桓玄,二來是怕王國寶會影響到自己的利益,便對桓玄言聽計從,制定了聯合國舅王恭,共同剷除王國寶的計劃。
  • 為什麼桓玄會選擇王恭?因為桓玄知道王恭是憂國憂民之臣,是朝堂中難得的清流。果然王恭知道後,立即寫信召殷仲堪跟桓玄入京,共同匡扶朝廷。

可是剛剛起兵,王國寶一黨為了保命,以司馬道子為首,將罪責全推在王國寶一人身上,為了息事寧人,更將他強行逮捕賜死。如此討伐之兵自然也就罷了。

俄而王恭信至,招仲堪及玄匡正朝廷。國寶既死,於是兵罷。


桓玄:做不了忠臣義士,那就做梟雄權臣


但對桓玄而言,他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因為他的真正動機不光是討伐王國寶,更主要的是讓王恭知道自己對朝廷的忠心,好方便下一步的入仕。

果然在王國寶死後,桓玄再次向朝廷請命擔任廣州刺史,由於王恭的幫持,沒有受到一點阻礙。這一次桓玄終於為自己成功爭取到了重新入仕的機會。

對桓玄而言,王恭就是他的恩人。所以在王恭討伐司馬道之,因為部下叛亂導致兵敗身死後,桓玄就聯合殷仲堪等人上疏為王恭平反。

玄始得志,乃連名上疏申理王恭,求誅尚之、牢之等。

報恩歸報恩,只是桓玄沒有選擇再做一個像王恭那樣的忠臣。因為曾幾何時,他也曾有一腔熱血,也曾有一顆丹心,但昏庸腐朽的晉王朝使他屢屢碰壁,早已讓他心灰意冷。

他這次重新入仕的目的很簡單:要不做一個不可一世的梟雄,要不做一個權傾朝野的權臣。總之要將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王恭死後,桓玄就被調任為江州刺史。由於他在荊州豪縱一方,士紳庶民甚至只知有他卻不知有州牧。於是他的野心也漸漸顯露出來,荊州內部的矛盾也開始慢慢爆發。

  • 殷仲堪的親朋黨羽勸殷仲堪殺了桓玄,殷仲堪一時猶豫沒有聽從。可回到當陽,桓玄憑著自己的聲望,被推為盟主,愈發驕縱起來。
  • 楊佺期當初與桓玄同為先鋒,自身也是個自滿之人。自以為是豪門之後江東無人可比,卻不受桓玄待見。心生怨恨,便準備除掉桓玄。
  • 殷仲堪為了制衡桓玄,特意跟楊佺期結為兒女親家,可是二人又相互提防。正值姚興叛亂襲擊洛陽,楊佺期便與殷仲堪約定,打著救援洛陽的旗號去圍殲桓玄。但到了出兵之時,殷仲堪又擔心楊佺期不是成事之人,竟然拒絕出兵。孤掌難鳴,楊佺期也只得無奈罷兵。


桓玄:做不了忠臣義士,那就做梟雄權臣


雖然二人優柔寡斷,遲遲不敢下手。可是他們那顆謀取桓玄的心,已被桓玄看得真切。自古道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桓玄也正好趁著收拾二人的機會,順勢鯨吞整個荊州。

  • 桓玄本來也準備藉著援救洛陽之名,先吞併楊佺期。便從殷仲堪下手,對他好言之勸相約共取楊佺期。殷仲堪也並不是傻子,只讓他從沔水進軍,還不能有一兵一卒經過他的防區。桓玄只得暫時作罷,對殷仲堪怨恨更深。
  • 後來荊州發生了水災,殷仲堪開倉賑濟民,使得府庫空虛。桓玄看準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時機,當機立斷向荊州發起了雷霆攻勢。荊州軍連戰連敗。
  • 正在這時,苦於唇亡齒寒的楊佺期不請自來,來支援殷仲堪。如此正中桓玄下還,當即分兵兩處。楊佺期沒擋上兩陣,便被活捉斬首。殷仲堪眼看大勢已去,便棄城而走準備投奔姚興。在半路被桓玄捉獲,就地斬殺。

至此桓玄平定了荊、雍二州,完成了他從一個不得志的閒人到亂世中割據一方的梟雄的轉變。當初朝廷是忌憚他,不用他。如今朝廷更加忌憚他,但迫於桓玄的聲勢實力,已不敢不用。封他為荊、江二州刺史的同時,還讓他督,荊、司、雍、秦、梁、益、寧七州都督後將軍,賜假節。桓玄從此後雄霸一方,培養心腹,招兵買馬。

玄於是樹用腹心,兵馬日盛。

入主京師 權臣之路

人的野心一但被打開,便如黃河之水一發不可收拾。對於以前求之不得的一切,桓玄不再滿足,他的真正目標還在京師。

桓玄:做不了忠臣義士,那就做梟雄權臣


當初孫恩剛在會稽叛亂的時候,桓玄主動上疏請求討伐。朝廷擔憂他趁機進行另一步的擴張,降詔不許。到了孫恩威逼京都時,桓玄欲不請而戰,直接打著勤王名義進軍京師。然後還沒行動的時候,孫恩已經逃走。如此一來則出師無名,他只得暫時放棄了這個機會。繼續盤踞荊州,以待時機。在這段時間內,桓玄那顆躁動的心仍在蠢蠢欲動。

  • 桓玄將荊州一帶的佈防重新做了調整, 沮漳兩地二千戶蠻民遷徙到江南,並設立武寧郡,又召集流亡的百姓,設立綏安郡,同時設置了各郡的郡丞。
  • 朝廷詔令讓廣州刺史刁逵、豫章太守郭昶之赴他地上任。桓玄竟直接無視朝廷,無視天子,強留刁、郭。
  • 天下三分,他一人獨有二分。便屢次向朝廷獻祥瑞之兆,彰顯自己的坐大乃天命所歸。

此時桓玄的野心已經是昭然入揭,但他到底還是沒有付諸在軍事行動上。一是因為他家世代為臣,對晉朝還是有點敬畏之心。二是他還缺一個光明正大出兵的理由,免得揹負罵名。

桓玄:做不了忠臣義士,那就做梟雄權臣


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陰差陽錯的幫了桓玄一把,此人便是桓玄昔日的部將庾楷。庾楷認為桓玄正在與朝廷結怨,怕不能成事會株連到自己。便暗中與後將軍司馬元顯聯絡,願為內應,共誅桓玄。

司馬元顯便自稱是奉了皇上詔命,揮師討伐桓玄。對於司馬元顯的猝然發難,桓玄到顯得有些猝不及防。關鍵時刻長史卞泛之的一番話,安了桓玄之心。

公英略威名振於天下,元顯口尚乳臭,劉牢之大失物情,若兵臨近畿,示以威賞,則土崩之勢可翹足而待,何有延敵入境自取蹙弱者乎!

桓玄便親率大軍沿江而下,一路上廣發檄文 文,痛訴司馬元顯罪行。檄文傳到京師,司馬元顯恐懼異常。一場大戰剛開始時竟轉變成了心理戰:

  • 這是桓玄第一次與朝廷公然對抗,心中到底該有些擔憂。可是司馬元顯更是害怕,因為庾楷敗露被抓,已失了底氣,遲遲不敢接戰。因此桓玄方軍心大振。
  • 朝廷大將劉牢之既怕不是桓玄的對手,又怕建功後遭到司馬元顯的猜忌,左右為難之下竟歸順了桓玄。如此一來朝廷如斷一臂,而桓玄則如虎添翼。

等到桓玄大軍開進新亭時,司馬元顯已經不攻自破。因此桓玄順利入主京師,成為一時之霸。

矯詔加己總百揆,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事、揚州牧,領徐州刺史,又加假黃鉞、羽葆鼓吹、班劍二十人,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甲杖二百人上殿。

結語


桓玄:做不了忠臣義士,那就做梟雄權臣


桓玄最後的結局並不好,在和劉裕的龍爭虎鬥中以落敗的方式收場。但相比桓玄失敗的後半生,他前半生從忠臣到梟雄的轉變更值得我們去品味。

桓玄最後雖然成了權臣,可他最初可是懷著一顆不二的忠義,痛恨那些保持朝政的奸黨。可惜因為朝廷的腐敗,奸黨的掌權,一步步破碎了他的夢想,也一步步改變了他。讓那個曾經渴望屠龍的少年,變成了惡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