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小事就著急?5個親子溝通密鑰,父母帶孩子輕鬆繞過壞情緒

導語:每個家長都希望能跟自己的孩子進行高效、順暢的溝通,如何與孩子交談並解讀孩子語言背後的含義,是每個家長需要學習的一項技能。

一點小事就著急?5個親子溝通密鑰,父母帶孩子輕鬆繞過壞情緒

上週末小區物業搞活動,兒童劇表演,孩子們很激動早早去了。一個男孩等著的時候,就在座位那兒堆沙堆玩。

“哼!把我光擋了!”男孩憤憤不平地嘟囔,媽媽趕緊建議“你可以坐最前面那排,就不會被擋了。”但男孩沉浸在他的沙堆和情緒裡,根本沒理會媽媽的建議,只是在那兒邊玩邊抱怨。

於是男孩的媽媽開啟了一遍一遍的催促,讓男孩坐前排。結果就是媽媽的建議男孩依然無視。——這種溝通根本就沒效果。

於是我忍不住建議,讓媽媽把男孩的沙堆往前推一推試試。這位媽媽採納了我的建議,把男孩堆起的沙堆推到了最前排,男孩就那樣跟著沙堆也去了前排。——沒有了嘮叨和抱怨,問題順利解決。

生活中像這樣的例子很多,爸爸媽媽總是說與孩子溝通困難,說孩子不聽話或者聽不懂。事實上,日常中溝通的不對稱性導致了孩子與父母的溝通困難,如果對症下藥,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位教育家說過,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我深信世界上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談話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的。作為父母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一直都是做父母的我們需要學習與探討的。

一點小事就著急?5個親子溝通密鑰,父母帶孩子輕鬆繞過壞情緒

父母與孩子為什麼需要溝通?

羅納德·B·阿德勒與拉塞爾·F·普羅科特所著的《溝通的藝術》一書中認為每個人都需要人際關係,需要更好的溝通。父母與孩子是最親密的關係,不僅僅有著血緣的聯繫,也有著日常中必不可少的密切聯繫,而溝通就是增進這種親密關係的很重要的一種方式。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曾提出很有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這也是父母與孩子為什麼需要溝通的幾個層面:

  • 生理需求

每個人都渴望一份健康、快樂、親密的人際關係,而維持這種人際關係,溝通是不可或缺的一種方式。孩子與父母之間需要通過溝通獲得對方的真正需求,需要了解對方真正的意圖,這是有助於家庭氛圍營造,以及更好的實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同樣也是親子關係健康發展的前提。

  • 認同需求

每個人生活在世界上都想要證明自己並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認同,溝通就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便利。孩子是一張白紙,未有任何的經驗,而父母擁有一定的閱歷,對他們而言,父母的言行代表了對自己的表示,或者認可認同,或者不同意,孩子最開始就是通過這些來逐步的認識自己。

  • 社交需求

很多家長說孩子不會溝通,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外面,好像一切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別人的感受與想法。如果日常中,父母與孩子進行溝通較多,孩子會從這些溝通中吸取重要的信息,用於孩子將來與其他人溝通的一些參考依據。

  • 目標需求

親子溝通不僅僅可以讓孩子學到與人的溝通技巧用於以後,也是維護家庭穩定的一個關鍵方式,更重要的是可以達到最終溝通的目標——實現親子關係的親密,解決家庭教育的衝突與問題。

一點小事就著急?5個親子溝通密鑰,父母帶孩子輕鬆繞過壞情緒

父母孩子溝通為什麼出現不對稱呢?

親子溝通應該是家庭中很常見的溝通方式,小到孩子對父母進行提問問題,大到父母孩子坐在一起開家庭討論會,等等,這些都是很常見的親子溝通方式,並且很多家長感覺日常與孩子溝通並不少,並且也注意與孩子間的親子互動行為,為什麼還會出現這種溝通不對稱呢?

1.成人思維壓制孩子思維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犯錯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或者說這種犯錯本身就是一種成長,但有多少爸爸媽媽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平心靜氣的告訴孩子“不要緊”,大部分表現的是大聲呵斥,訓斥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事實上,孩子與大人思想本就不在一條線上,成年人只是將自己的思維方式強加到孩子身上,根本就沒有了解過孩子到底是什麼想法,孩子到底是為什麼出現這種問題。親子之間缺少最坦誠的一種溝通,自然也就出現了親子關係的裂痕。

2.父母的權威性

父母的至理名言就是“我是老大,你是孩子,必須聽我的”,用一種居高臨下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只能服從不能有任何異議,一旦對於家長的提議表達出不同意思,孩子直接獲得的是一通劈頭蓋臉的“為你好”“不孝順”之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同樣與孩子是一種平等的關係,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並不是父母的附屬財產,更不是父母的“奴隸”,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他們也需要表達出自己對於這個世界或者這個家庭教育的一些看法,而不是隻是一個簡單的承受者。

孩子懼怕孩子的權威,當父母表達出一些自己認為非常正確的觀點時候,孩子只有聽從而沒有任何異議,這就是溝通的不對稱性表現,孩子沒有得到父母的尊重,只是漠然的點頭而已,內心並不認為​父母的行為是正確的。

3.父母靠經驗不顧事實

很多家庭都有一種弊病,那就是父母一定是用自己的閱歷去壓倒孩子的“無知”“懵懂”,讓孩子臣服於自己的威嚴之下,並且大肆宣傳自己作為父母的經驗教訓,美其名曰讓孩子少走彎路,更好面對未來。

實際上,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外界的環境變化日新月異,很多父母自身處於一種“孤陋寡聞”的消息閉塞之中,反而要求孩子也跟著自己一起“愚昧”,這是有些家庭的悲哀。孩子處於的時代賦予了他們不一樣的任務,同樣擁有著不同於父輩的更高級的認知能力,父母只憑經驗不顧事實的做法,會扼殺掉很多孩子的未來發展。

一點小事就著急?5個親子溝通密鑰,父母帶孩子輕鬆繞過壞情緒

親子溝通想要變得對稱,父母該如何做呢?

有位心理學家把孩子跟父母的對話解讀為交流密碼,就是從親子之間的交流信息中找到交流密碼,通過互相對密碼的解讀、瞭解,親子溝通就會變得順暢萬分,否則肯定是一場戰爭。父母們如何從孩子的問題中獲取交流的密碼,進行有效的響應呢?

第一,理解孩子,換位思考

孩子與成人之間的最大的不同就是思考方式不同,對同一事情的理解存在偏頗,因此互相之間因為思想不統一,互相產生誤會與矛盾也就在所難免。任何人,在遇到事情提出抱怨的時候,都希望得到對方的理解與認可,而不是被不分青紅皂白的一同批評。

舉一個我日常中簡單的例子:我家孩子本來跟小夥伴陽陽約好了一起出去玩,可是在要去玩的時候,突然發現跟自己要去參觀飛機的活動衝突 了,這個時候小朋友什麼表現?一般來說,那基本就是哭了,因為無法取捨。

爸爸媽媽如果不能理解孩子的這種心情,上來一通的噼裡啪啦,什麼“選擇一個不就行了”,什麼“以後再玩就是了”等等的成人話術,孩子反而哭的會更加委屈更加傷心,但如果換一種方式,得到的結果卻完全不同。

我對孩子說:不能跟陽陽一起玩,你特別傷心,今天下午你很想跟他一起玩,是嗎?

孩子回答說:是呢,媽媽,我特別想跟他一起玩。

我對孩子說:現在,我們該怎麼辦呢?

孩子想了一下,回答說:我們還是去參觀飛機活動吧,畢竟是報過名了。媽媽,你幫我給陽陽媽媽打個電話,告訴陽陽我們改天再約著玩。

事情本來就不是什麼大事,所以事情也就這麼愉快的解決了,沒有大吼大叫,沒有埋怨,更沒有數落孩子的各種不好。

父母如果肯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用心感受孩子的感受,針對感受做出有效的回應,能讓孩子最大限度的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並且父母要勇於將問題拋給孩子,相信孩子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他們都會給出一個明智的選擇。

一點小事就著急?5個親子溝通密鑰,父母帶孩子輕鬆繞過壞情緒

換位思考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最有效的溝通方式,也是最能夠讓彼此產生共鳴的方式,想要互相思想統一,換位思考必不可少。日常中,爸爸媽媽與孩子進行換位思考的時候,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 學會尊重

父母教育孩子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但並不代表可以用一種“一言堂”的方式阻礙孩子的正常生長。

孩子會有自己的喜好 ,也會有自己的判斷,父母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意見,並且在孩子意見出現偏頗的時候,巧妙地帶孩子一起尋找更好的意見,讓孩子在父母的這種“示弱”之下,感受到自己的成長,感受到自己的被尊重。

家庭教育看似是教育孩子,實則也是父母反思,需要雙方就同樣的事情做出同樣的判斷或者統一的意見,而尊重對方是前提條件。父母尊重孩子,自然孩子也會更加尊重父母,對於父母提出的一些建議,哪怕不採納,也會思考一番,而不會因為父母的不尊重出現逆反心理。

  • 放手孩子

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必然會經歷很多的選擇與坎坷,也必然會出現錯誤判斷的情況。父母在遇到這種情況,不應該急躁躁的告訴孩子“應該”怎麼樣,反而應該是引導孩子向一個正確的方向思考。

父母本意是讓孩子減少成長的彎路,殊不知因為父母的過於保護讓孩子無法真正的感受和接受外界的挫折,如果父母放手孩子,他們會因為經歷反而更容易思考如何去做,而不是自然的去依賴父母,不會自我思考。

孩子想要獨立,父母也希望孩子變得成熟,那就從放手孩子開始。父母的放手,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孩子們可以真正的讓自己因為與父母的對等,變得更加成熟。

一點小事就著急?5個親子溝通密鑰,父母帶孩子輕鬆繞過壞情緒

第二,高質量陪伴孩子

很多父母會說,每天都在陪伴孩子,但孩子還是不喜歡與我們溝通,也不喜歡與我們交流一些事情,難道孩子根本就不需要陪伴?

孩子當然需要陪伴,特別是對於一些已經擁有非常多自我意識的孩子來說,如果父母不能夠真正的陪伴,他們可能就會變得很自我或者過於獨立,與父母的關係變得更加淡漠,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思想更加不對等。

提倡陪伴,是提倡高質量陪伴,而不是孩子看著電視,父母玩著手機,當然也不是孩子去哪家長去哪,時時刻刻的盯著。高質量陪伴不在於時間多少,而在於質量、高效、有效。

有些家長丟掉手機,每天拿出固定的半小時做親子互動,陪伴孩子做手工、玩遊戲,或者一起看書,形成一種親子互動,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們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高質量陪伴並不一定是孩子與父母一起在做什麼,還可以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孩子自己玩,父母在旁邊也在自己“玩”。當然此玩非彼玩,父母的“玩”是可以帶給孩子積極正能量,帶給孩子心靈沉澱的“玩”。

父母與孩子之間形成的這種默契,並不是用言語可以表達,看似很隨意的玩耍,但父母的認真、求知態度影響著孩子,甚至對孩子在以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產生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才有人說:孩子會用靈魂感知著這種陪伴,儘管父母覺得孩子只是在玩自己的。

一點小事就著急?5個親子溝通密鑰,父母帶孩子輕鬆繞過壞情緒

第三,選擇溝通時機與地點

有些家長很詫異,與孩子溝通還需要時機和地點?有這個必要嗎?如果反問一句,公司裡面談業務,是隨隨便便訂立的時間和地點嗎?當然不是,那這個與孩子進行溝通一個道理,更何況與孩子溝通比談業務要難更多,因為孩子思維與大人不同。

與孩子進行溝通,選擇一個好的時機與地點非常有必要,如果時機和地點不對,很可能達不到正常的預期效果,甚至還會產生嚴重的親子矛盾。

一般來說,事情發生以後,父母需要儘早的與孩子進行相關事項的溝通,而不是一直等待,同時也儘量不要在一個人多的公共場合探討,很容易激發矛盾,傷害到孩子的自尊。

父母選擇一個時機與地點,不僅僅有助於雙方身心放鬆的有效的面對問題,還能夠帶來雙方愉悅的積極的解決問題。

第四,親子溝通針對性

孩子與成人不同,他們接受對方建議或者意見有一些“遲鈍”,並且這些建議或意見需要在孩子們“恍然大悟”以後才能真正的生效,而不是如成人一般立刻馬上。

父母在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時候,一定提前想好溝通主題,並且同一個時間只針對於同一個主題,闡述事實也圍繞著同一個主題內容進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既可以有對內容的消化,也會在消化過程中思考提出一些自己存在異議的地方,父母與孩子之間形成真正的交流互動。

溝通的目的是讓親子之間更默契,更緊密,如果一次主題太多,很容易造成孩子“撿了芝麻忘了西瓜”,下一次還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反而不如“一次一個,各個擊破”溝通更高效。

感恩節當週我與孩子進行了一系列的“感恩節主題”活動,設立這個活動的目的是因為孩子表現的過於自我,對他人沒有那種關愛與關心的意識,這種“冷漠”是需要契機轉變,感恩節恰好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感恩節當週的週一到週末,我每天設定了一個感恩主題,比如感恩節的來源,比如感恩親人,感恩老師,比如鏡子中的自我,等等。這一系列的內容針對的完全是感恩,我是從孩子最根本的思想上到行動上進行相關的覆蓋,最終效果顯著。

當然,如果爸爸媽媽發現孩子有一些不好的行為,而並不是一時半會能夠靠說教就可以完全避免,不如開展一系列針對性的溝通活動,從7天,到14天,再到21天,這樣隨著時間推移,孩子行為會改正會變成習慣,親子溝通也因為針對性變得更加順暢,為後續的家庭親子溝通奠定基礎。

一點小事就著急?5個親子溝通密鑰,父母帶孩子輕鬆繞過壞情緒

第五,不對孩子偏見

《家有兒女》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劉星靠自己的努力考試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得到了很好的名次,但當他回家跟家裡人分享這種成功的喜悅時,家中所有人,包括自己的親媽劉梅都表示了懷疑,認為劉星就是抄襲的,甚至劉梅還跑到學校告訴老師,劉星是抄襲的。

劉星是被冤枉的,是家長對他太過於偏見,偏見產生的原因是劉星日常的表現,家長用一種思維定式的方法看待孩子,完全的將孩子“標籤化”,認為孩子不可能會轉變,所以當劉星獲得了成功也是因為抄襲。

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對孩子就是持有一種偏見或者“標籤化”的看法,當孩子做出一些小“成就”的時候,他們首先懷疑的是孩子的“作弊”,是孩子的“不誠實”,卻從未懷疑自己的判斷失誤,這種情況之下,很自然的就會造成親子溝通的障礙。面對這種情況,父母需要放棄偏見,可以這樣做:

1.看待孩子要客觀

孩子做事考慮不如成人周全,這是孩子自身的特點。父母硬要用自己的“經驗”分析與看待孩子,當然看到的只有孩子的缺點與不足,看不到任何的成長痕跡。

父母看待孩子需要客觀、公正,一次失誤不代表著孩子次次失誤,兩次失誤也不能完全說明孩子就一定改不了。父母的過度苛刻導致孩子越做越錯,甚至還會造成親子之間的矛盾增大。

日常中,我們常說“對事不對人”,父母為什麼就不可以針對於具體的事情,與孩子好好地進行溝通,客觀的講解事情的緣由,幫助孩子平常心的看到事情的後果呢?

父母看到孩子的進步,可以增加孩子自身的自信,哪怕犯錯,他們也會願意與父母暢聊,並尋求家長的意見,以備下次遇到同樣事情時候做得更好。

2.全面看待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印象不好,主要原因在於父母太自以為是,並且認為孩子一個地方出錯,其他地方肯定也不會好,將孩子“以偏概全”完全的否定,就像《家有兒女》的劉星,無論做了什麼好事,劉梅的第一反應都是劉星犯錯,而不是為孩子感覺高興和自豪。

孩子需要父母的認可與理解,需要父母能夠全面的看待整體的自己,而不是因為某一方面的不合理或者不對,就抹殺掉孩子的全部優勢,甚至有些家長還會將孩子的一些優勢看作是“無用”,對孩子嚴加“管教”直到孩子再無優勢可言。

全面看待孩子,是給孩子一個成長的空間,也是父母對孩子更多的尊重與寬容。孩子全身心的健康成長,父母也會更加放心與安心。

3.時時更新對孩子的認識

俗話“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更何況是成長中的孩子。父母很喜歡用一種老眼光看待進步中的孩子,並用刻薄的語言去刺激孩子,本意是想要激勵孩子,殊不知反而讓孩子變得更加無動於衷,甚至漠然。

孩子處於發展中,他們會因為每日接觸到的新鮮內容不同,時時刻刻的刷新著自己的成長與認知,也同樣隨時隨地的從各種信息中汲取成長的養分,這些都是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

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用看到的點滴進步鼓勵孩子,建設良好的溝通氛圍,促進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父母的這種更新認識,不僅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有利於家長髮現孩子彌補自身不足。

一點小事就著急?5個親子溝通密鑰,父母帶孩子輕鬆繞過壞情緒

溝通是語言的藝術,也同樣是一切關係的前提,通過溝通,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繫變得更加密切,也同樣因為溝通,彼此之間不存在隔閡與矛盾,一個家庭才能更加平衡、穩定與幸福。

父母學會與孩子的真誠溝通,雙方的思想信息變得統一對稱,彼此之間才會更容易產生共鳴,家庭教育才會更好的實行,也最容易產生應該有的效果。

【文/布丁媽媽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