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水戰

前一篇文章介紹了一下三國時期各國的水軍實力和規模,還有那個時期水軍的特點。在這一篇文章中,我會介紹一下三國時期的水戰。

三國時期水戰的戰術與戰法

三國時期水軍的發展,水戰的頻繁,為我們展示了很多經典的水上戰例。

在這些水上戰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水戰是水兵乘戰船在水面上進行的戰鬥,戰場中那些戰船的行進、調度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和管理。那些戰船如同陸地上的軍陣一般,如果混亂不堪,可以想象必然很難組織有效的戰鬥。

《船戰令》:雷鼓一通,吏士皆嚴;再通,什伍皆就船,整持櫓棹,戰士各持兵器就船,各當其所,幢幡旗鼓,各隨將所載船;鼓三通鳴,大小戰船以次發,左不得至右,右不得至左,前後不得易,違令者斬。

這篇《船戰令》是由曹操所作,從文中就可以看出水上作戰有著嚴格的管理。

三國時期的水戰


接著說水上接觸戰。這一類戰鬥的戰法主要有兩種,戰船衝撞與接舷格鬥。戰船衝撞是利用己方堅船高速衝向敵舟要害部位使敵船失去戰鬥力。而艨艟這類船隻就是這個作用。赤壁之戰中,黃蓋就是駕駛艨艟衝進曹軍船陣中。而在舟楫相交、狹路相逢時,就要進行接舷格鬥。這個時候的接舷格鬥僅僅是使用戈、矛等兵器進行肉搏戰,到了後世,戰船的進化讓戰船的近戰能力有了顯著提升。

因為古代戰船是由易燃的木頭所製成的,因此火攻是水戰中經常會出現的戰法。水戰中的火攻是利用己方處於上流或上風的有利位置,選擇合適時機,點燃專門製作的火船或火筏,駛向並引燃敵方戰船,以造成敵軍重大傷亡和損失,或引起敵軍混亂,乘機發動攻勢,戰而勝之。赤壁之戰是最為經典的一個戰例。

三國末期還出現一個水戰的戰法,就是鐵索橫江。東吳為了抵擋西晉的進攻,在江面上設置鐵索,還附帶鐵錐,但是被王浚採用筏吸鐵錐、火燒鐵索的辦法破除。

《晉書》:於江險磧要害之處,並以鐵索橫截之,又作鐵錐長丈餘,暗置江中,以逆距船。

三國時期水戰的特點

三國時期水戰的特點主要有兩點:

首先因為受到戰爭舞臺的侷限和地形條件的影響,水戰和陸戰是密不可分的,水陸聯合作戰極為常見。

三國時期幾次大的戰役如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那些強大的一方也就是進攻方基本都是採用水陸並進的方式進攻。而這兩次都是以東吳的勝利告終,除了進攻方自己戰略上的失誤以外,就是因為東吳強大的水軍。因為北方政權和蜀漢政權的水軍在長江上並不能取得真正的統治力,不能完全擊敗江東水軍達到完全控制長江的地步,因此他們在最初的決策中真正寄希望於陸軍,於是採用水陸並進的方式。

三國時期的水戰


第二個特點就是依託水上建築工事。在水中立柵是對水軍最基本最簡單的防護,破敵方水柵也是最常見的水上攻擊。比如在建安十七年,孫權在濡須口背山臨水築塢,作為掩護軍隊從陸地撤入戰船的依託。

三國時期水戰的影響因素

水戰因在水上進行,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影響,在進行戰爭準備時,必須預先考慮,不能照搬陸戰的經驗。

首先是特殊地形。比如在長江上的一個沙洲,據而有之,可以獲得制江權。曹操進攻濡須的時候,就與孫權爭奪江中洲,但是因為水軍實力不濟,被"臨陣殺溺死者千餘人"。因此,曹魏重臣蔣濟說過:

"兵入洲中,是為自內地獄,危亡之道。"

因此江州沙洲這類可以獲得制江權的地形,如果沒有強大的水軍實力作為基礎,最後必然面臨人地皆失的窘境。

還有江岸周邊的地形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赤壁之戰中,曹操所佔據的江北是一段狹長的河漫灘,後面還是湖泊河流,在水軍全軍覆沒後,上岸的曹軍還不容易逃跑,因此造成巨大的損失。

第二就是水流的方向。上流對下流的威脅是巨大的,佔據上流者,可隨時向下遊發起攻擊,藉助水流之勢,選擇合適的角度,以堅船衝撞敵舟。

第三就是水道狀況,比如水勢緩急、流量大小及水深高低等等因素。關羽威震華夏的一戰就是利用因為下暴雨後水位暴漲,利用大水擊破于禁的援軍。

另外,我們可以發現曹操每次南下攻打孫權一般都選擇在秋冬或者冬春之際,這是因為這個時間段南方的水勢較緩,有利於北方將士維持戰鬥力。而孫權北上攻合肥的時間恰恰相反,選擇夏水泛長的時候,以此擴大自己的優勢。因此,魏、吳雙方對水上用兵時間的選擇突出反映了水勢的影響。

三國時期的水戰


水戰還有一個必須時時注意的風向問題。處於上風位置可以借風勢加快行船速度,衝撞敵船或投擲戈矛弓矢能增強攻擊力。除此之外還有火攻,風向的重要性在赤壁之戰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結語

三國時期的水戰實踐豐富了軍事思想和戰術,在我國軍事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