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一生的五大耻辱


曾国藩一生的五大耻辱


被塑造为“做人典范”的曾国藩,在当今被狂热追捧。

实则,曾国藩的一生绝对不算顺遂,前半生的他是“愤青典范”,后面还有好几次自杀经历。

可能恰恰是因为平生受的“耻辱”太多,让他积累了无数经验教训,才有了如此多可供后人学习的素材。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两次对弟弟回顾了他的“被唾骂”、“打仗失败”、“吃的四大堑”,读来令人慨叹不已。

据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总结出曾国藩平生五大耻辱。

六考秀才不中,被考官公开批责。

21岁的曾国藩第六次参加秀才考试,考前下过苦功、考后自觉发挥不错的曾国藩,没有等来彻底的成功或失败,而是一份由省教育厅长发布的公告,大意是,该生文理太浅,只能以“侑(yì)生”注册。

侑生的意思,是没有考取秀才但成绩尚好、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下次考试可免县试、府试,直接参加院试,算是半个秀才。

高调的成功或默默的失败都行,大庭广众之下被悬牌批责,对曾国藩来说才是最大的耻辱。羞愤之余的努力,让曾国藩如当头棒喝,文笔思路也打破了过去的僵局。

次年第七次考试,终于中了秀才。此后的功名场,像是要把过去的损失弥补过来一样顺当:又一年,中举人;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

京城上奏,因画图太丑被群嘲。

按说一直在升官,曾国藩应该意气风发才对,实则并没有,他多次表示像在混日子,后悔进仕途,甚至想要辞官归故里。

毕竟,晚清的局势摆在那里,曾国藩大为忧虑,其他人则昏睡如醉,噤口不言。

直到年方20、血气方刚的咸丰皇帝登基,下诏“求言”。曾国藩才激动振奋起来,他上疏痛批官场柔靡之风,建议皇帝“日讲”,以扭转局面。

皇帝对他大为赞赏,命令他详细阐述“日讲”。曾国藩精心准备讲稿,还配了一张“讲堂布局图”,由于不擅作画,这图画的是相当难看。

讲稿在朝堂传阅之后,曾国藩成了官场议论的中心,并非为他的赤胆忠心,而是讥笑他“画图太陋”——就这个水平,充什么圣人门徒!

按说做官的大抵是读书之人,怎么如此避重就轻呢?殊不知,曾国藩痛批官场不堪,直接把一竿子全打倒,才是同事们心中真正的不满。

得罪了皇帝,又得罪同事,成为众矢之的。

饶是如此,对咸丰寄予期待的曾国藩依然充满热忱,一年之内,殚精竭虑,写下许多问题和建议,上了多道奏折。

他以为会被年轻的新皇帝所重视,没想到对方随口夸奖了几句,便将奏折扔进废纸篓,没了下文。其余百多人的建言,也差不多遭遇。

忧国忧民的曾国藩只能转向皇帝了。在强烈的责任感支配下,以谨慎闻名的曾国藩做出了一个晚清官场极为罕见的举动:直言批评皇帝。

上疏内容指出咸丰皇帝三个缺点:一说他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二说他求诏只是想获得纳谏虚名,并不真正落实;三说他刚愎自用、出尔反尔……

这道奏折没有如预期敲打醒皇帝,倒是把咸丰气得想把他抓起来:“帝览奏大怒,摔诸地,立召军机大臣,欲罪之。”

幸亏有大臣们的劝谏,才让咸丰消气,转而假惺惺夸了曾氏几句,但又发长篇上谕为自己一一辩解,针锋相对地驳回了曾国藩的主要指责。

所以,当位高权重的琦善、塞尚阿两位获罪大臣,因为曾国藩的刚直和抗议,没有获得从宽处理,而最终被革职之后,打破“官官相护”潜规则的曾国藩更成了众矢之的,人人唾骂之。

这段时间,曾国藩精神无比痛苦,渐生退意。咸丰二年,曾国藩得到了江西乡试正考官的外差,他兴冲冲地逃离这个让他失望而厌恶的京城,准备归山。

不料还未到岗,接到母亲去世的讣闻,曾国藩当即换装回乡奔丧,正式结束了他14年的京宦生涯。

在长沙被狠狠修理,换来满城讥笑。

因太平军的侵扰,咸丰帝紧急命在家为母守孝的曾国藩,帮助地方官员兴办“团练”(民兵),以保卫乡里。

太平军离开湖南后,土匪势力不断发难,人心惶惶,维持社会治安成了当务之急。曾国藩雷厉风行,自己开设了一个“审案局”,实行恐怖政策,4个月斩首百余人,被称“曾剃头”。

社会秩序是安定了,曾国藩却招致了重重怨怼,长沙城中所有官员都视他为仇敌,连一些老朋友都不能理解。

原因是,曾国藩自行审案的方式,一来表明其对下级官吏的极不信任,二来让其他官员不能捞油水或做人情。

曾国藩不是不懂,但他太想把一件事情做好,得罪了全省同仁,风波随之而来。

曾国藩想要打造更有战斗力的军队,为其注入灵魂,于是再一次把手伸向权力范围之外,要求正规军(绿营)和他的湘军一起听他“教语”。

苦口婆心没有换来感激,而是军官闹事,四处鼓动不要听曾国藩的摆弄。老曾上了道折子,通过皇帝将事情压下来,却更加开罪了当地势力。

此后,由于绿营和湘军的不对付,以及官长们的借机报复,曾国藩遭遇了一次极大的人身危机——正规军直接冲进曾国藩的公馆,连伤了他的几名随从,曾国藩也差点挨刀。

隔壁的巡抚骆秉章听得一清二楚,却装聋作哑、暗自发笑,待曾国藩逃到跟前叩门,骆才故作惊讶,出来调停。

只剩骆曾二人,骆没有一句安慰,只淡淡地说了一句:“将来打仗,还要靠他们啊”,就转身走了。

曾国藩这位二品大员被狠狠修理,这事被当成笑话,四处飞传,一时间,满城尽是讥笑之声,官员们个个眉开眼笑。


曾国藩一生的五大耻辱


支援江西,处处碰壁、事事被欺。

湘军崛起,似让大清有了起死回生的希望,曾国藩是否就呼风唤雨、八面逢源了呢?依然没有。

曾国藩级别虽高,但在地方是没有实权的。湘军作战实行的是“就地筹饷”,必须要与地方官交涉。而地方官们,却往往不予配合。

立了军功的曾国藩如此为难,湘军又如此重要,咸丰帝会给他实权吗——不给,因为皇帝对曾国藩的势力还有所忌惮。

这一次受重挫,是在江西。

曾国藩受命出省作战,支援困境中的江西,其时江西巡抚陈启迈气度狭隘、寸权必争。在他看来,曾国藩要吃自己的军饷,就必须对自己唯命是从,因此他对老曾是指手画脚、呼来喝去。

陈并不懂兵法,却朝三暮四屡次更改命令,让人无所适从,曾国藩实在无法敷衍,拒不从命。这下子惹火了陈巡抚,对曾是“多方掣肘,动以不肯给饷为词”,曾国藩没办法只好自己想办法筹饷——这又侵犯了陈的财政权。

数年之内,曾国藩在江西处处碰壁,而又被污辱玩弄、被挤垮之势,按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在江西“事事被人欺侮”。

老曾只能上奏参劾,陈启迈被革职查办,接下来的事情,就像湖南的重演,曾国藩的参劾激发了当地官员更大的仇怨,他们团结起来处处给曾下绊子,甚至其兵勇也被痛骂毒打。

曾国藩下属军士饥困交迫,被众人排斥欺负,而皇帝对他又不够信任,不予真实的支持。上下夹击,真真是苦到极点。

此时,父亲的讣告,反倒成了他摆脱困境的天赐良机。

经此五大耻辱,曾国藩如何逆转?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