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康熙圈禁胤祥看似决绝,但却是李代桃僵的“苦肉之计”

历史上的十三阿哥胤祥,其人生轨迹完全可以用由“盛极而衰”到“否极泰来”来形容。

说他“盛极而衰”,是因为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之前的胤祥,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与宠爱,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只要康熙离开北京便会让其随同前往,而同样享受这一待遇的其他康熙皇子中,也仅有太子胤礽而已。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由于在“一废皇太子”期间表现过于活跃,胤祥为康熙所厌恶,进而被康熙圈禁在了宗人府前后一年多的时间,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并且在这之后,胤祥便再也没有受到康熙的宠爱。

说他“否极泰来”,是因为他在“一废皇太子”后,逐渐退出了政治舞台,终康熙一朝再也没有得到册封。可是雍正在登基之后,马上提拔、重用了胤祥,并且使其长期担任整个国家“二把手”的角色,而胤祥也没有辜负雍正的这份信任与器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雍正共同书写了一部“千古君臣兄弟”的佳话。

雍正王朝:康熙圈禁胤祥看似决绝,但却是李代桃僵的“苦肉之计”

其实《雍正王朝》中胤祥的人生轨迹,在此起彼伏的升降进程上与历史史实是颇为相似的,只不过《雍正王朝》中的胤祥在其长达十年的圈禁过程中,受到的是更多的磨难,品尝到的是更多的苦涩。

这其中,并不存在历史上的康熙对于他的那种不满与厌恶,更多的还是他要从大局考虑,而必须要让胤祥做出这样的一份“牺牲”,以此来保全雍正,并且维系朝堂的稳定与政治局面的暂时性平衡。

雍正王朝:康熙圈禁胤祥看似决绝,但却是李代桃僵的“苦肉之计”


康熙“二废皇太子”,胤祥反而成为了其中的“受害者”。

康熙复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本希望着他能够痛改前非,重新审视自我,然而胤礽的表现却是更加的拙劣。康熙南巡,胤礽监国,他不仅利用手中的权力开始大肆的清算和报复,并且还妄图勾结任伯安,想要用其手中的《百官行述》挟制百官,迫使官员们屈从在其威严之下。

面对如此情况,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在邬思道的建议下,授意年羹尧来了一招“假道伐虢”。

名义上,年羹尧是途经南京给康熙请安,进而到吏部进行述职,而实际上,按照雍正等人的安排,便是要年羹尧带着四川的兵勇,前往任伯安所在的江夏镇,在拿人的同时也要抢夺《百官行述》。

然而,这个时候的年羹尧在根本没有得到雍正首肯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将江夏镇上下七百余口人全部屠戮,甚至连驻守江夏镇的淮安营官兵也一并被杀,当然,任伯安、刘八女以及太子胤礽的亲信黄体仁等人也没有逃过这一劫难,尽数殒命。在经过了一番屠杀和劫掠后,年羹尧更是将真个江夏镇付之一炬,被康熙誉为“德化之地”的江夏镇也就此不复存在了。

雍正王朝:康熙圈禁胤祥看似决绝,但却是李代桃僵的“苦肉之计”

而在得知此事后,雍正是非常的愤怒,但是对于年羹尧却是无可奈何,毕竟这件事情从头到尾都有着诸多不和朝廷规矩的地方,一旦没有很好地处理解决而引发新的问题的话,即便是初衷再好,也将难逃罪责,这是雍正所不希望看到的。

于是,雍正巧设饭局,不仅为年羹尧的屠戮江夏镇的行为成功“洗白”,并且还当众销毁了《百官行述》,也算是达到了其想要达成的政治目的。

雍正王朝:康熙圈禁胤祥看似决绝,但却是李代桃僵的“苦肉之计”

然而,八爷党的一众皇子并不希望就此了结,因而他们用贿赂高福的方式,偷取了胤礽与任伯安的书信,以此作为“把柄”向太子胤礽发起了反击 。而胤礽见事情败露,想要做最后的殊死一搏,企图鱼死网破,最终也还是以失败告终。

就这样,胤礽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为康熙所废黜。

可是,就在胤礽被康熙皇帝废黜的同时,又以“助胤礽暗杀郑春华”、“擅自派兵剿灭江夏镇”为由,将胤祥圈禁了起来。与之相对应的是,真正屠城烧镇的年羹尧,却在此之前,被康熙升任了四川巡抚。

雍正王朝:康熙圈禁胤祥看似决绝,但却是李代桃僵的“苦肉之计”


处罚胤祥,是疼在胤祥身上,痛在康熙心里,但这却是康熙必须要实施的“苦肉计”。

其实历史上的康熙,一直以来便有个“习惯”,那就是既然有了错误就必须有人的来“背锅”。

当年他智擒鳌拜,鳌拜因为功劳太大他不能杀,于是他杀掉的是他的皇叔班布尔善;“乌兰布通之战”,尽管清军取胜,但却是不折不扣的惨胜,并且还放跑了噶尔丹,康熙皇帝的亲大舅佟国纲以及诸多将士血染沙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让自己的亲二哥,担任战场指挥的福全承担下了全部的责任。

在《雍正王朝》中的这段剧情里,康熙也需要一个人来承担责任,这不是康熙要“甩锅”,也不是康熙要“翻旧账”,而是康熙需要有人来扛下这样一份责任来平息朝中的非议,而毫无疑问,胤祥成为了康熙唯一的“选择”,当然,也只有“牺牲”胤祥,才能使其在这个时候发挥的政治价值最大化。

雍正王朝:康熙圈禁胤祥看似决绝,但却是李代桃僵的“苦肉之计”

首先,康熙皇帝还是为了保全雍正。

这里,康熙用到是一个“李代桃僵”的策略。

我们来看看康熙皇帝对于胤祥所定下的罪名,“助太子胤礽暗杀郑春华”、“擅自派兵剿灭江夏镇”。可以说,康熙在这个时候明确的是两个承担罪责的主体,即太子胤礽以及十三阿哥胤祥,至于其他人他都没有提及,意思就是康熙只会处罚这两个人,而至于其他人都将会排除在外,包括雍正。

其实,凭借雍正和胤祥的关系,再加上胤祥耿直、率真的性格,他会有着如此的思维做这样的事情么,必然不会,别后一定有人指点,而这个人便是雍正。可是康熙却一口咬定,所有的责任都在于胤礽和胤祥,便是将雍正身上的责任摘的一干二净,目的就是不让雍正牵连其中,以此来保全雍正。

此时的太子胤礽已然伏法,那么同样的,胤祥也必然要遭受非常严厉的处罚,否则康熙也将背负巨大的舆论压力。而康熙处罚胤祥越是严苛,那么康熙身上背负的压力,以及雍正受到的非议便会更小,以此便可实现借由“牺牲”胤祥保全雍正的目的。

雍正王朝:康熙圈禁胤祥看似决绝,但却是李代桃僵的“苦肉之计”

其次,康熙这样做也是做给八爷党的众位皇子,以及其他朝臣来看,他希望籍此维系朝局的平衡。

在此之前的“百官举荐新太子”的过程中,雍正以及十三阿哥胤祥的表现可谓是大放异彩。他们在没有任何前兆的情况下,猜到了康熙的心思,进而保举胤礽复立皇太子之位,得到了康熙的赏识,两个人也都获得了职务上的晋封。

可恰恰是这样,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也遭到了八爷党众位皇子与朝臣们的不满,以至于刚刚结束了“百官举荐新太子”的御前会议,胤祥就与十四阿哥胤禵扭打在了一起,官员们也是纷纷嘲讽起哄。再加上后来太子胤礽的一系列报复性举动,使得作为太子胤礽支持者的二人,并不受到朝臣的拥护。

于是,康熙用处罚胤祥的办法,也算是短暂平息了朝臣们的情绪。同时由于此前康熙皇帝太过于器重雍正与胤祥,在废黜太子胤礽的情况下,不免让人对于雍正以及胤祥的夺位前景有所猜想。而康熙也用处罚胤祥,打击雍正的方式,来平衡朝中的舆论,打消大臣们的这样的想法,使其能够更好的尽心办差。

而八阿哥胤禩等人,看到自己的政敌受到了打击,必然心中是非常的欢喜,也算是暂时性的扭转了不利的局面,进而不会再对雍正咄咄逼人,也不会在对其他的内幕进行深究与公开,算是让朝堂就此暂时性的放下了争斗与攻伐,恢复了平静。

雍正王朝:康熙圈禁胤祥看似决绝,但却是李代桃僵的“苦肉之计”

再次,这也是康熙在为未来做着考量,足可见他的用心良苦。

正如康熙皇帝在临终前向雍正交代的那样,他将胤祥圈禁十年也有着他的目的和想法:

​“十三阿哥是性情中人,他心地光明,重情重义,可是他嫉恶如仇,不会权变。朕圈禁了他十年,就是担心他任性行事,闯下大祸,把你牵连进去无法收拾。有了这十年的教训,他也应该更加成熟,可以做你的帮手了。”

由此可见,康熙圈禁十三阿哥胤祥,一方面是为了不让胤祥成为了雍正夺嫡之路上的羁绊,牵连到雍正使得康熙的努力安排前功尽弃,另一方面,便是为了磨砺胤祥的心性,使之成为雍正未来的帮手。

雍正王朝:康熙圈禁胤祥看似决绝,但却是李代桃僵的“苦肉之计”

与此同时,康熙这样做也是再为雍正和胤祥的未来提前做着规划。

对于胤祥来说,如果是雍正登基后将其放出,那么他必然对于雍正是感恩戴德,因此必然会忠心耿耿的辅佐雍正;而对于雍正而言,此时的胤祥遭受的苦难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他,甚至可以说是替他承担的,而他也会善待胤祥,并且对其委以重用。

这样一来,雍正得到了帮手,而胤祥则也能得以保全自己的同时,发挥其才干,这无疑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同时也会让康熙感到满意和欣慰。

雍正王朝:康熙圈禁胤祥看似决绝,但却是李代桃僵的“苦肉之计”

然而这一切都是后话,并且按照当前的朝局,胤祥的“牺牲”也就变得是不可避免,为此康熙在宣布胤祥罪责的时候,还脱下了帽子。

一来,这个时候的康熙并不是以一国之君的身份来惩治臣子,而是在以一位父亲的身份,期望这自己儿子对他的理解。

二来,对于胤祥的“付出”与“牺牲”,康熙也这样含沙射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歉意,毕竟他处在帝王位置上,面对朝代更迭与朝局稳定,他已然是身不由己。

就这样,胤祥被康熙关在了宗人府,而这一关就是整整十年的时间。

雍正王朝:康熙圈禁胤祥看似决绝,但却是李代桃僵的“苦肉之计”


相对于《雍正王朝》中如此被动的“牺牲”,正史中的胤祥则是选择了主动“牺牲”。

其实在“一废皇太子”之后,胤祥积极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的雍正的暗示,并且实际上他是在帮助雍正争取政治利益,而此时的雍正便一直隐居幕后,丝毫没有露出任何马脚。后来,胤祥因为表现过于活跃而被康熙拿下询问的时候,胤祥是一口咬定所有一切都是他一人所为,甚至言语中顶撞了康熙,因而才有了被康熙下旨将其圈禁一年。之后胤祥更是始终没有为康熙封赏,使得其生活极度拮据,甚至要依靠雍正补给度日。

只不过,不管《雍正王朝》之中,还是在正史上,雍正非常感恩胤祥的这份“牺牲”,于是在其登基后都给予了胤祥极高的礼遇,并委以了重用,而他们之间也就此开启了这段“千古君臣兄弟”的佳话。

雍正王朝:康熙圈禁胤祥看似决绝,但却是李代桃僵的“苦肉之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