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孔乙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騙過了多少人


魯迅《孔乙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騙過了多少人

序:

第一次讀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時,不過初三剛滿十四歲,那時候對孔乙己這個人物的第一感受是心疼,直覺得他是個被拋棄的可憐人。

想讀書入仕途卻沒有門路,沒有錢財支撐,為了讀書去偷書卻被打得半身殘疾,最後死了也無人關心。若沒有教材分析,我大概讀過一遍之後便堅持那樣的心態吧。

可前兩日又重新讀了魯迅先生的《吶喊》,才驚覺可憐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古人信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孔乙己是,那些寒窗學子也是,將其作為金科玉律,殊不知,讀書雖高,卻高不過生活。

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剖析孔乙己的人設,從而推翻“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論述,最後提出對職場生活中“孔乙己”的三點思考。

魯迅《孔乙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騙過了多少人


孔乙己被隔離在世人之外的原因,是他既沒有社會地位,又有著讀書人的清高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

何處不同呢?原是都有曲尺形的大櫃檯,都是十文錢一碗酒,多花一文便有一碟茴香豆。不過酒店的客人多是短衣幫,就是以勞動為生的人,穿長衫的讀書人少,但出手闊綽,能坐到房子裡去。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書中這樣描述孔乙己,寥寥幾句便將他從兩撥人中剝離開來。孔乙己身著長衫,只是又髒又破,面容上歷經滄桑,不似那房子裡要酒要菜的長衫客,但也從不與短衣顧客同坐。

孔乙己的原名無人知曉,因為他滿口之乎者也,又姓孔,才被稱作“孔乙己”,多年過去,大抵孔乙己自己也忘了名吧。

孔乙己常來酒店,雖是個窮酸人,卻從不欠酒錢,所以酒店掌櫃喜他又不喜他。只是孔乙己慣常偷書,每次來店裡,臉上身上總會添些新的傷疤,他自己又端著讀書人的架子,將“竊書”與“偷書”劃分得清楚,每每引來店裡顧客的鬨笑與嘲弄。

酒店平時懶散熱鬧,但只有孔乙己來了酒店,才會“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讀到這裡,孔乙己遊離於讀書人與勞動人民之外的形象已躍然紙上。孔乙己夠不著讀書人的圈子,又不想進勞動人的群體,所以註定潦倒一生,懷裡揣著讀過的書、認過的字,裝著清高。孔乙己在酒店顯擺著他的知識,在暗處也認定自己讀過書的與眾不同,雖前途無望,卻認定“惟有讀書高”,這便是他悲劇的根源之一。

魯迅《孔乙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騙過了多少人


孔乙己除去迂腐後的善良,少的可憐又不被世人接受

“讀過書,……我便來考考你,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茴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麼?”

孔乙己想教酒店裡的小孩子認字,在受到鄙夷後才不無遺憾的離開。

“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

孔乙己大半輩子的痛苦遭遇到底還沒有將他的人性泯滅,他不厭小孩子的糾纏,我想這大概是他對純真的一抹幻想。

孔乙己在封建思想的影響下極其迂腐,這是必然的結果,不光是他,處於那個時代的人民大多麻木、昏沉,但作為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孔乙己到底有所不同,雖然只是一小段的描述,但也足以將他內心深處的一些善良表現出來,雖然極少,也並不被人發現。

我一直在想魯迅先生為何要展現孔乙己善良的一面,毫無疑問,孔乙己是悲劇人物,他的一生大概可以被“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概括。可刨除對於孔乙己迂腐頑固的強調作用外,孔乙己的善良大概是當時社會許多人基本不存在的東西,也正反映了在新舊社會過渡期的人們思想究竟何其麻木,人性何其愚昧。

孔乙己的善其實如雞肋一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因為他的善僅存在於他個人體內,僅會出現在某些場景中,衝不掉他的封建思想,也衝不淡世人“學而優則仕”的意識。

魯迅《孔乙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騙過了多少人


相比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孔乙己的荼毒,人們的麻木、冷酷才是他悲劇的根源

說起封建思想的危害,大概不必多說,即便到了現代,封建思想仍舊未能消磨殆盡,更遑論當年。但事實上,封建社會思想毒害的是整個民族,作為其中一個個體,孔乙己悲劇的根源還在於人民。

我極喜歡書中對於《孔乙己》的總結:小說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杜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肢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

“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嗎……”

“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

每次來到店裡,短衣幫的客人總會嘲弄孔乙己,除了最開始“站著喝酒卻穿長衫”的不接納,對於孔乙己兩次“偷書”的譏諷也是壓倒他精神世界的兩根稻草。

孔乙己並非僅偷了兩次書,只是魯迅先生只描述了兩次。一次是何家的書,被發現後吊著打,第二次是是丁舉人的書,被打折了腿。

魯迅先生描述這兩次偷書都有一個共同點:

都是經由酒店裡的短衫客交談而出,就像是喝酒時總有話題來交流,而孔乙己就是他們的飯後談資。

還有一個共同點是他們的語氣、神情都充滿了譏諷,當然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滿不在乎,就像文中所說: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魯迅《孔乙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騙過了多少人


“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魯迅先生的敘述視角極其特別,敘述者是一位二十多年前在酒店當夥計的一位中年人。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社會、人民、思想的變遷之後,再回憶起當年的孔乙己好像有了更多的感觸。

但對於敘述者,我總覺得他的語氣除了一點點可憐之外,更多的仍舊是不屑,這不屑並非針對孔乙己,而是所有人,包括十二歲少不經事的自己。他不認同孔乙己的清高,不屑於酒店顧客的清高,不屑於酒店掌櫃的清高,不屑於自己的清高。

對職場生活中“孔乙己”的三點思考

說到底,孔乙己不過是個看不起底層人民又擠不進上流社會的可憐人罷了,投映到現實生活中,孔乙己比比皆是。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我們讀書時,有些人成績比一般人好,但又夠不著尖子生的行列,卡在那裡不上不下,便是孔乙己的狀態了。若是他們 仍舊努力讀書便無甚比較,但若是他們看不起成績低於自己的同學,又想插進尖子生的圈子,這便是孔乙己了。

這是讀書,在職場中亦是如此。

我們都不想要做孔乙己,也不希望身邊有孔乙己,又當如何?

  • 其實當我們還是職場新人時,孔乙己我們是做不了的,因為現在的我們就像是那些短衣幫,只能在櫃檯外站著喝酒。拿著固定的工資,安安分分的上班,腳踏實地的做事,然後儘量避免有著“孔乙己”特質的上司,這便是好的。
  • 而為什麼是有著“孔乙己”特質的上司?因為職場中的“孔乙己”大多是處於中層的人,他們手下領導著一群人,上面又有領導壓著他們。他們經過了職場“菜鳥”的考驗,但還沒有達到大領導的水準,就像是不屑與短衣幫一樣勞動,又不能真的像讀書人一樣坐著喝酒的孔乙己。這類人的“孔乙己”性格其實是在大環境驅使下形成的,但若是心智堅定,能夠更加踏實,也是能夠避免的。
  • 還有一種“孔乙己”,並非領導,也非普通職員,而是那種受到領導青睞的“精英”。他們瞧不起與他同屆但是能力不足的同事,想要被領導提拔為幹部,這種人在職場中其實佔比更多。對於這種人我們能做的其實是敬而遠之,因為他們可能成為“孔乙己”是無可厚非,也可以說是環境使然,所以不能多加斥責,只能敬而遠之。
魯迅《孔乙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騙過了多少人


結語

孔乙己是個複雜的人物。

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孔乙己不僅有性格上的懶惰、僥倖等缺陷,也有著不為人知的善良天性,當然更多的是為人所熟知的窮困背景和迂腐思想。

在那樣的大環境下,孔乙己身上其實還是有可取之處的,比如他對讀書的執著,咬文嚼字背後的堅持,這是“惟有讀書高”的可取之處,但孔乙己最終的悲劇則是它的不可取之處。

畢竟,讀書再高,也高不過生活。


文| 巷陌聽花

圖| 僅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