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孔乙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骗过了多少人


鲁迅《孔乙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骗过了多少人

序:

第一次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不过初三刚满十四岁,那时候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第一感受是心疼,直觉得他是个被抛弃的可怜人。

想读书入仕途却没有门路,没有钱财支撑,为了读书去偷书却被打得半身残疾,最后死了也无人关心。若没有教材分析,我大概读过一遍之后便坚持那样的心态吧。

可前两日又重新读了鲁迅先生的《呐喊》,才惊觉可怜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古人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孔乙己是,那些寒窗学子也是,将其作为金科玉律,殊不知,读书虽高,却高不过生活。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剖析孔乙己的人设,从而推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论述,最后提出对职场生活中“孔乙己”的三点思考。

鲁迅《孔乙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骗过了多少人


孔乙己被隔离在世人之外的原因,是他既没有社会地位,又有着读书人的清高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

何处不同呢?原是都有曲尺形的大柜台,都是十文钱一碗酒,多花一文便有一碟茴香豆。不过酒店的客人多是短衣帮,就是以劳动为生的人,穿长衫的读书人少,但出手阔绰,能坐到房子里去。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书中这样描述孔乙己,寥寥几句便将他从两拨人中剥离开来。孔乙己身着长衫,只是又脏又破,面容上历经沧桑,不似那房子里要酒要菜的长衫客,但也从不与短衣顾客同坐。

孔乙己的原名无人知晓,因为他满口之乎者也,又姓孔,才被称作“孔乙己”,多年过去,大抵孔乙己自己也忘了名吧。

孔乙己常来酒店,虽是个穷酸人,却从不欠酒钱,所以酒店掌柜喜他又不喜他。只是孔乙己惯常偷书,每次来店里,脸上身上总会添些新的伤疤,他自己又端着读书人的架子,将“窃书”与“偷书”划分得清楚,每每引来店里顾客的哄笑与嘲弄。

酒店平时懒散热闹,但只有孔乙己来了酒店,才会“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读到这里,孔乙己游离于读书人与劳动人民之外的形象已跃然纸上。孔乙己够不着读书人的圈子,又不想进劳动人的群体,所以注定潦倒一生,怀里揣着读过的书、认过的字,装着清高。孔乙己在酒店显摆着他的知识,在暗处也认定自己读过书的与众不同,虽前途无望,却认定“惟有读书高”,这便是他悲剧的根源之一。

鲁迅《孔乙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骗过了多少人


孔乙己除去迂腐后的善良,少的可怜又不被世人接受

“读过书,……我便来考考你,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茴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孔乙己想教酒店里的小孩子认字,在受到鄙夷后才不无遗憾的离开。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孔乙己大半辈子的痛苦遭遇到底还没有将他的人性泯灭,他不厌小孩子的纠缠,我想这大概是他对纯真的一抹幻想。

孔乙己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极其迂腐,这是必然的结果,不光是他,处于那个时代的人民大多麻木、昏沉,但作为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到底有所不同,虽然只是一小段的描述,但也足以将他内心深处的一些善良表现出来,虽然极少,也并不被人发现。

我一直在想鲁迅先生为何要展现孔乙己善良的一面,毫无疑问,孔乙己是悲剧人物,他的一生大概可以被“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概括。可刨除对于孔乙己迂腐顽固的强调作用外,孔乙己的善良大概是当时社会许多人基本不存在的东西,也正反映了在新旧社会过渡期的人们思想究竟何其麻木,人性何其愚昧。

孔乙己的善其实如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为他的善仅存在于他个人体内,仅会出现在某些场景中,冲不掉他的封建思想,也冲不淡世人“学而优则仕”的意识。

鲁迅《孔乙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骗过了多少人


相比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荼毒,人们的麻木、冷酷才是他悲剧的根源

说起封建思想的危害,大概不必多说,即便到了现代,封建思想仍旧未能消磨殆尽,更遑论当年。但事实上,封建社会思想毒害的是整个民族,作为其中一个个体,孔乙己悲剧的根源还在于人民。

我极喜欢书中对于《孔乙己》的总结: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杜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肢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吗……”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每次来到店里,短衣帮的客人总会嘲弄孔乙己,除了最开始“站着喝酒却穿长衫”的不接纳,对于孔乙己两次“偷书”的讥讽也是压倒他精神世界的两根稻草。

孔乙己并非仅偷了两次书,只是鲁迅先生只描述了两次。一次是何家的书,被发现后吊着打,第二次是是丁举人的书,被打折了腿。

鲁迅先生描述这两次偷书都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经由酒店里的短衫客交谈而出,就像是喝酒时总有话题来交流,而孔乙己就是他们的饭后谈资。

还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的语气、神情都充满了讥讽,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满不在乎,就像文中所说: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鲁迅《孔乙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骗过了多少人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鲁迅先生的叙述视角极其特别,叙述者是一位二十多年前在酒店当伙计的一位中年人。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社会、人民、思想的变迁之后,再回忆起当年的孔乙己好像有了更多的感触。

但对于叙述者,我总觉得他的语气除了一点点可怜之外,更多的仍旧是不屑,这不屑并非针对孔乙己,而是所有人,包括十二岁少不经事的自己。他不认同孔乙己的清高,不屑于酒店顾客的清高,不屑于酒店掌柜的清高,不屑于自己的清高。

对职场生活中“孔乙己”的三点思考

说到底,孔乙己不过是个看不起底层人民又挤不进上流社会的可怜人罢了,投映到现实生活中,孔乙己比比皆是。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我们读书时,有些人成绩比一般人好,但又够不着尖子生的行列,卡在那里不上不下,便是孔乙己的状态了。若是他们 仍旧努力读书便无甚比较,但若是他们看不起成绩低于自己的同学,又想插进尖子生的圈子,这便是孔乙己了。

这是读书,在职场中亦是如此。

我们都不想要做孔乙己,也不希望身边有孔乙己,又当如何?

  • 其实当我们还是职场新人时,孔乙己我们是做不了的,因为现在的我们就像是那些短衣帮,只能在柜台外站着喝酒。拿着固定的工资,安安分分的上班,脚踏实地的做事,然后尽量避免有着“孔乙己”特质的上司,这便是好的。
  • 而为什么是有着“孔乙己”特质的上司?因为职场中的“孔乙己”大多是处于中层的人,他们手下领导着一群人,上面又有领导压着他们。他们经过了职场“菜鸟”的考验,但还没有达到大领导的水准,就像是不屑与短衣帮一样劳动,又不能真的像读书人一样坐着喝酒的孔乙己。这类人的“孔乙己”性格其实是在大环境驱使下形成的,但若是心智坚定,能够更加踏实,也是能够避免的。
  • 还有一种“孔乙己”,并非领导,也非普通职员,而是那种受到领导青睐的“精英”。他们瞧不起与他同届但是能力不足的同事,想要被领导提拔为干部,这种人在职场中其实占比更多。对于这种人我们能做的其实是敬而远之,因为他们可能成为“孔乙己”是无可厚非,也可以说是环境使然,所以不能多加斥责,只能敬而远之。
鲁迅《孔乙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骗过了多少人


结语

孔乙己是个复杂的人物。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孔乙己不仅有性格上的懒惰、侥幸等缺陷,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善良天性,当然更多的是为人所熟知的穷困背景和迂腐思想。

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孔乙己身上其实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比如他对读书的执着,咬文嚼字背后的坚持,这是“惟有读书高”的可取之处,但孔乙己最终的悲剧则是它的不可取之处。

毕竟,读书再高,也高不过生活。


文| 巷陌听花

图| 仅来自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