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子山汪氏|经世致用德常在,汪华文化源流长



汪华文化源流长,盛世名门谱华章。在铜陵汪氏统谱即将出版告竣之际,为响应《铜陵汪氏统宗世谱》编辑部收集艺文的号召,我写点什么呢?本人才疏学浅,不好在宗亲面前班门弄斧,所以迟迟不好下笔。因盛情难却,只好将近几年加入“铜研会”即寻根问祖的所见和感受略以表述。

我生于庐江县罗河镇,自幼随母迁至枞阳县钱桥镇。儿时家庭一直贫寒,本人于一九七二年浮山中学毕业后,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服务农村。一九七九年恢复高考之时又名落孙山。为回报家乡,在村办学校任民师,本想在教师这一行用心耕耘,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农家子弟,但在一九八四年体改之时,当时的钱桥乡党委,又将我调到原十字村任村长。我在这一职位上尽心尽责,一干就是多年。因当时农村杂税繁多,产业落后,收入微薄,农民负担沉重,实于心不忍。另家境贫寒,子女读书,薪金微薄,难以持家,遂辞职经商,走南闯北,几经拼搏后,创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省利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后又加入安徽省饲料工业协会,任理事,一直至退休。


柳子山汪氏|经世致用德常在,汪华文化源流长


国家富强民安康,继承传统扬孝悌。各姓氏家族修谱建祠兴盛,因本人一直为生活奔波,所以我汪氏家族修谱建祠之事没有过问,实属无奈。只有心中默默的在想,我汪氏什么时候也能修谱、建祠呢?

也是冥冥之中祖宗有灵,我于二〇一六年在白柳和同学朋友们在一起聚会,谈到了白柳柳子山汪氏修谱之事。因我父亲去世过早,我对家族之事知之甚少,只知我是“联”字辈,祠堂在白柳,具体情况一无所知。当时翏礼瑞校长讲他和怡胜宗亲联系一下,说汪氏家谱已修好。没过几天,怡胜宗亲不畏风雨,将一套柳子山汪氏宗谱赠送于我,感动万分。

在此基础上我寻根问祖的心意进一步坚定,又于二〇一八年五月在白柳镇公塥街道胡少华书记的引领下,和联尚兄终于取得了联系。联尚兄为人热情、豪爽、博学、多才,他在百忙中挤时间由枞阳专程专车来白柳接待我们,我们在联尚兄和白柳很多宗亲热情、纯朴、开朗和亲情感召之下,开怀畅饮,谈古说今,终于知道了我就是柳子山敬睦堂之二十一世后裔。

尔后联尚兄又带我参观了柳子山汪氏宗祠。到宗祠的时候,我被眼前气势宏伟的徽派建筑所震撼,粉墙黛瓦、古色古香,从内心深处深深的敬佩着以联尚兄为主的修建宗祠发起者的智慧、能力和艰辛,没有他们的披星戴月,跋山涉水,无私奉献的精神,哪来现在宏伟、古朴、壮丽、辉煌的宗祠。通过多次的接触和交流,联尚兄于二〇一八年七月邀请我加入了铜陵汪华研究会,任顾问至今。


柳子山汪氏|经世致用德常在,汪华文化源流长


进入“铜研会”后,我深深的感受到,在汪松会长的领导下,在联尚兄的密切配合、艰辛工作和全力支持下,铜陵汪华研究会工作蓬勃开展,有非常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先后开展了很多工作,召开了多次理事会和扩大会,组织了汪氏宗亲参观和考察汪华故里,修缮了爽公墓,修建了爽公塑像和文化墙,又建立了汪氏宗亲微信联谊群,让广大宗亲在群里相亲相爱,和睦友善,使汪华文化更加发扬光大。最近又筹建一个宏大而又系统的文化工程:《铜陵汪氏统宗世谱》。这一荫及子孙的壮举,使我汪氏后裔有了对汪氏宗脉的全面了解,也是铜陵汪华研究会的一大杰出之作。

“周鲁宗风爱国爱民古今颂,千秋祖德敬和敬德本源长”,这是柳子山敬睦堂的楹联,充分彰显了汪华文化的精髓。金庸先生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越国公汪华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一心为民,一切为国”。汪华公文韬武略,心怀社稷,勤政廉洁,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有国才有家,国家富强、强盛、繁荣,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幸福安康。这种博大的家国情怀,吾族后辈当继承贤智,弘扬美德,光耀九州。

我相信《铜陵汪氏统宗世谱》的告竣,将更加增强汪氏宗亲的凝聚力、亲和力,使我汪华文化更加发扬光大,以上慰祖宗在天之灵,下传子孙千秋万世。聊呈几句感言,以表敬意。

国逢盛世谱华章,汪华文化源流长;

吾辈同琨齐奋进,瓜瓞绵绵永世昌。

汪氏二十一氏后裔年龙拜撰

庚子年孟春之吉


柳子山汪氏|经世致用德常在,汪华文化源流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