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从宝钗、妙玉、晴雯身上看黛玉:她不是一个独特的人物

一般来说,在一本书中进行不同性格的对比是相对容易的,而在相似的背景人物中进行对比显出差异来,难度就大多了。但是曹雪芹的技艺精湛的就在于此,他有意的把容易混淆的人物都凑在一起,然后在对比中显出差异,让读者去辨其美丑。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篇中说:

“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曹雪芹很明白相对相比的道理。当人说到黛玉是免不了要与宝钗对比,如晶莹白雪的薛宝钗,与风露清愁,孤标傲世,阆苑仙葩,如清幽高洁的兰竹林黛玉的对比。


《红楼梦》从宝钗、妙玉、晴雯身上看黛玉:她不是一个独特的人物

· 黛钗二人的相似之处作对比,既可看见影子,又足见差异。

我们都知道黛玉和宝钗二人有着相似背景,比如同是客居贾府,出身背景和所受教育也极为相似,同样是大观园的贵族小姐,同样富有才情。但作者善于在同一件事情上突出各自的不同之处,相比之下就能发现两人的性格有明显的不同。


就拿黛玉天生体弱多病来看,我们说到黛玉都会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她,就是‘弱不禁风’。黛玉独特的忧郁气质与她的病情是离不开的,但是其实宝钗也是心血不足的,文中第七回里就详细的说明了宝钗的病,作者拿这两点对比:

第一、两人的病情都由癞头和尚点拨,暗示人物细微差别。

黛玉在初进荣国府时道:

“那一年我才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她,只怕她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对比宝钗在第七回中和周瑞家的说道:

“幸而早些年得一秃头和尚不知从哪里得来的药方。”

黛玉和宝钗身体都有顽疾,作者又借用秃头和尚的话来暗示两人今后的遭遇,黛玉要为神瑛侍者偿还一生的眼泪报恩,就是痴心下凡去那温柔富贵乡的宝玉。从今此后不见哭声,不见外姓亲友,那也最终也不会抑郁而亡。

《红楼梦》从宝钗、妙玉、晴雯身上看黛玉:她不是一个独特的人物

再对比宝钗,秃头和尚只是给了药方和镌刻金玉良缘的金锁。这短短几句话暗示了人物的细微差别,在文章开头给读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引人入胜。

第二、药方中可见黛钗的对比,暗示两人之后的结局

黛玉对贾母说:“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黛玉虽然受老祖宗的宠爱,但吃的药不过是在老祖宗的配药中多配几丸,名贵的药材就是人参。

而宝钗的药方也是在第七回中,周瑞家的碰巧看见宝钗于其闲聊时。宝钗见问又答:

“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接着:“还要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

如此复杂麻烦。对比黛玉的配药,宝钗的药方描写的篇幅过多,显得奢侈至极,既要得的巧,又要花费人力物力,还要看那几年的天气如何,可见配一副药有多珍贵。但宝钗发病时也只是比平时多咳嗽两声,黛玉病重时都下不来床。在对比中,暗示了黛钗二人的命运不同,黛玉的凄惨离世,宝钗看似富贵荣耀,其实最后落了个独守空房的下场。

《红楼梦》从宝钗、妙玉、晴雯身上看黛玉:她不是一个独特的人物


第三、从性格上对比,黛玉刻薄却诚实待人,宝钗圆滑却虚伪处事。

大家都知道林黛玉不但喜爱花且惜花,实则她是用花来比如自己的处境,看到鲜花凋零就联想到自己体弱多病,寄人篱下,感慨自己的身世。她的很多诗句都是以花作喻。而宝钗却极不喜欢花,同样在第七回中薛姨娘让周瑞家的各处送宫花,王夫人道:

“留着给宝丫头戴罢了,又想着她们!”薛姨妈说:“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着呢,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就连在熏不熏衣、做衣服是不是“忌讳”这些细节,她们的癖好也总是相反的。

难怪俞平伯先生说:

“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双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上下。”

薛宝钗不喜爱花,发病的时候却又要春夏秋冬四季的花来制药,作者曹雪芹巧用药方意图正是暗示薛宝钗的为人圆滑虚伪。

这点在书中的后续更是有所体现,比如第二十七回里,宝钗在滴翠亭偷听到小红和贾芸的苟且之事,为了脱身就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说:“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还有第四十二回,宝钗劝黛玉不要读《西厢记》,但其实自己早已读遍。

黛玉的诚实可从教香菱学诗一回中看出,薛家的丫头香菱先要学诗,而宝钗打心里认为丫鬟和主子之间严格的封建制度不可逾越,推脱着不肯教香菱,到黛玉这儿就不嫌她是丫头身份,一心帮助香菱,表现出黛玉热心诚实的一面。

《红楼梦》从宝钗、妙玉、晴雯身上看黛玉:她不是一个独特的人物


钗黛两人的对立,并不仅仅是个人恩怨的对立、爱情关系上的对立,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倾向和生活方式的冲突。在对比和冲突中,“薛林双绝”的风神韵貌,也得以活灵活现地浮现出来。

· 作为《红楼梦》同样冰清玉洁的妙玉,其影射黛玉的影子,对比之下更显清高不同

说起黛玉的清高,又不能不说起另一个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巧人儿妙玉。黛玉的高洁傲世于妙玉的孤高过洁相似,她二人也同时举目无亲的寄人篱下,性格也很相像,都是孤高自洁。

黛玉是由于身世凄惨,养就自身性格敏感,在富贵繁荣的大家族,寄人篱下不得不小心谨慎的过日子,但自身清白,看不惯府里下人依仗主子的权威,便说话常常带有讥讽。宝钗就说:

“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而妙玉出身书香门第,自身从小便独有一股雅洁之气。但她的清高显得过于自洁,文中刘姥姥二进府中,妙玉只因她的一个精致的成窑五彩小盖钟被“母蝗虫”刘姥姥用过一次,便以不洁之名丢弃,但又把自己平时喝的杯子拿给宝玉用。

《红楼梦》从宝钗、妙玉、晴雯身上看黛玉:她不是一个独特的人物


对比之下,可见作者曹雪芹更钟爱于黛玉,作者在黛玉身上寄托了追逐美好人性的呼唤,黛玉是诗的化身,花的剪影,寓意着高洁、傲世的品格。而妙玉就显得过于清高,她讨厌世俗之人,向往脱俗的境界,导致心理上有点洁癖。

其实我们也可解读为妙玉其实是黛玉的一部分影子,同样的处境,却各有不同。作者借写妙玉性格清高,读者免不了要把她与同是清高的黛玉相比,而一品味内容,就又知黛玉相比妙玉更为讨喜。让读者获悉黛玉不仅只有牙尖嘴利,她待人真诚,以及具有反抗封建制度的精神,亦不是最清高孤洁的一个。

· 晴雯也可以延伸为黛玉的影子,常说“晴有林风”

晴雯是书中一个重要的存在,与黛玉有类似的品格,同样孤傲、敢作敢为,说话常常不给人留余地。黛玉将“小性儿”、“刀子嘴”表现得淋漓尽致,对那些趋炎附势的下人们深恶痛绝。晴雯也正是这样一个敢作敢为、嫉恶如仇的性格,她藐视权威,挑战等级制度,向往自由平等。她总是一针见血的指向丑恶,她不仅仅是‘眉眼有点像林妹妹’,性格也跟黛玉十分相像。

《红楼梦》从宝钗、妙玉、晴雯身上看黛玉:她不是一个独特的人物


但相似绝不是雷同,读者绝不会弄混。文中宝玉被打后支开袭人,让晴雯送两条旧手帕给黛玉,黛玉里面领会到宝玉的用意,而晴雯就百思不得其解。她虽然品质美好,但她一个丫头理解不了公子和小姐之前诗情画意的情趣,这就是她们阶级不同的缘故。

其次,晴雯只知一味的勇敢反抗不懂变通,作为她的主子宝玉的母亲找她去,她不但不上赶着,连样子都懒得做,惹得主子太太心里头不舒服,最后凄惨离世收场。

而黛玉比晴雯更懂得变通世故,在抄检大观园时,晴雯明知处境不利,对方来势汹汹,仍然豁出去抗争到底,而湘潇馆被抄时,黛玉暂时忍受,不予一干人周旋。体现出黛玉明智、圆滑的一面。

可知曹雪芹在刻画人物时,常常是对照对比写的,不仅十分自然,同一个人物在其他人物中有相似的影子,又绝不会雷同,正是作者技艺高超之处。

· 相似人物对比其中的意义

红楼梦中最突出的爱情故事当属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什么作者又要细写丫鬟,小厮,奶奶们和很多性格相似的人物之间的故事呢?比如《红楼梦》开头先写了甄士隐,又写贾雨村,英莲等人,再由贾雨村的好友冷子兴口中介绍贾史王薛四大簪缨之族。

这又是为何呢?

我们细细去读,可知甄士隐的女儿英莲,也就是后来的香菱。她被买进了薛家,这才开始介绍四大家族的故事,可知香菱是一个重要的引子。穿插在书中的故事情节里,必要的时候发挥重要作用,就好比不用她的时候感觉她的存在平常,到了重要时刻发挥的作用不比所主人公体现的价值差。

接着英莲甄被丢后,书中紧接着3月15日寺庙就着了火,甄家因为在隔壁,早就烧成了一片瓦砾场。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英莲刚被丢,甄家就破落了。作者是故意这样安排的,暗示之后的香菱最后会像甄家一样悲惨。

接着被买入薛家之后,英莲改名为香菱,属于薛家的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她的凄惨和荣华必定与她的主家有关系,香菱的身世里可见四大家族的影子。

而香菱之后被卖到了薛家,还牵出一桩人命案,薛蟠用钱势罔顾人命横行霸道,这也代表着四大家族内里的黑暗肮脏的勾当,看似外表华贵,实则里子空虚。

《红楼梦》从宝钗、妙玉、晴雯身上看黛玉:她不是一个独特的人物


文中的金陵十二钗:妙玉的孤洁、凤姐的泼辣,元春的贤德、探春的刚烈,迎春的懦弱,史湘云的英豪等人,与那宝黛钗三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处处都可见这三个人的影子。众多人物相比,更能显现出其写作手法之高超,既有相似又实则不同。把人物和故事情节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推动故事的发展,体现人物性格的饱满,表达出作者自己的暗喻,寄托自己的情怀。

· 结语

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塑造出一个个鲜明活动的人物来,我们每说起文中一个人物身上都有独一无二的特质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既有相似又有不同,这正是作者的奥妙之处。法国文豪雨果认为,天才作家应当具有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观察一切事物的那种至高无上的能力”。曹雪芹正是从假与真、灵与俗的对立来塑造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