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纪未被揭开的神秘风情画

荷兰画家家约翰内斯·维米尔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常常取材于市民的日常生活,将其中最朴素的瞬间记录下来,在画面上他惯常使用黄色、绿色等色调,使画面既有一种庄严的肃穆感,又能感受到平静的力量,迅速的沉静下来,比如他的代表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就记录下了一位少女的回眸瞬间,其中对光线、色彩的掌握驴火纯情,能够透过画作感受到人物鲜活的人生。

美国作家家特蕾西•雪佛兰就是维米尔的忠实崇拜者,她下定决心要看遍维米尔一生中画作的真迹,在欣赏《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时,她突然被一种艺术的蓬勃生命力所击中,于是虚构出了一个发生在17世纪的了浪漫爱情故事,发表于1999年,小说一经出版就占据了美国图书排行榜的前几位,全球销量达到500万册,这个故事也算是对于维米尔画作的想象产物,具有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2003年英国青年导演彼得·韦伯改编成了电影,并一举获得第76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执导、最佳服装、最佳摄影等多项提名,影片忠实还原出小说的主题和精神,让观众更能够通过这个浅显易懂的故事体会这幅画作背后的精妙之处。

今天,我将从叙述结构、镜头语言、色彩表现、主题内涵四个方面来解析一下电影与小说的差异之处和魅力所在,让观众在情感的自由流动中感受属于17世纪的宁静与美好。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纪未被揭开的神秘风情画

01、影片改变了小说中编年体的讲述方式,采用双线并列的叙事手法,将小说中的事件发展顺序重新排列组合,并将结尾部分进行了重新改编,最大程度还原并升华了小说主题。

小说采用的是编年体的叙述方式,一共分了4个部分,1664、1665、1666、1676,通过四个特俗年份来讲述少女葛丽叶在13年间的发展变化,她从一个队世界懵懵懂懂的少女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利用时间的推进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发展变化过程。

影片采用的是双线叙述方式,第一条线是围绕葛丽叶进入到维米尔家中,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与维米尔发展出一段恋情的情感线。第二条线则是葛丽叶在维米尔的点拨下表现出的对艺术的超强领悟力和感召力。这两条线索彼此交织,共同推进葛丽叶的成长壮大,最终才呈现出伟大不朽的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纪未被揭开的神秘风情画

影片在改编过程中简化了一些小说中并不重要的人物,比如葛丽叶的小妹阿格尼丝,她在疾病中去世,让葛丽叶难过不已,还得到了东家的特别关照,但是这条副线并不利于这两条线的展示,因此便删除了。还有她被送到瓷砖厂当学徒的弟弟也并未提及,这样就使被生计所逼的葛丽叶更如浮萍一般的无家可归,增强了她身上的悲剧性,为剧情的发展埋下伏笔。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雪佛兰更注重人物的现实性,当维米尔因病去世后,他把珍珠耳环送给了葛丽叶,而葛丽叶选择卖掉它来偿还丈夫欠下的债务,这是现实生活逼迫的结果,反映出生活的艰辛,而在电影中,葛丽叶收到珍珠耳环时陷入了沉思,有些无语凝噎的味道,删除了其他那些现实的元素,更加理想化的渲染出影片的主旨。

影片不同于小说对于现实的直接映射,而是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出葛丽叶从少女到成熟女人的变化过程,这本来是一个忧伤的故事,在伤感的氛围中结束更让观众感慨和赞叹,相对于小说中葛丽叶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影片更注重女性在爱情中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纪未被揭开的神秘风情画

02、采用维米尔常用的标志性用光对人物形象和剧情发展进行影像处理,通过多处饶有新意的镜头处理凸显戏剧高潮,利用俯拍、仰拍体现人物心理,并精心安排人物在画面中的比例,达到塑造人物的目的。

导演彼得将故事地点放置在维米尔的故乡进行拍摄,一方面让影片更加真实反映出真实的创作环境,另一方面代尔夫特优美的环境也很适合突出影片伤感的基调。导演使用了维米尔标志性的黄色作为主色调,将这种黄色层层叠叠铺满了整个画面。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纪未被揭开的神秘风情画

影片的每一帧画面都宛如维米尔的画作一般古朴典雅,这幅优美的荷兰风情画对于表现维米尔略带压抑的心境很有帮助,通过穿越云层的光线散射在古老宁静的街道上,让整个小镇沉醉在宁静安逸的氛围之中,进而开始讲述这个悲伤的故事,忠实反映出那个年代特有的历史风貌。

在最为经典的一场戏中,导演通过一组正反打镜头,使用了同一动作的重复,将葛丽叶打耳洞的心理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镜头聚焦在维米尔对葛丽叶轻轻的擦拭着泪水以及嘴唇的过程,这象征着维米尔已经占有了葛丽叶的身体,而葛丽叶默默留下的泪水着代表了其中的委屈和无奈。

影片中的镜头也表明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葛丽叶与屠夫交谈时以及后面的相处,都采用了平视的拍摄方法,这表明他们身份的平等,都属于底层人民,无法改变自己的阶层属性。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纪未被揭开的神秘风情画

而在葛丽叶卑微的感情经历中,镜头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这象征了对她行为的蔑视,带有明显压抑的情感表达。而有时候镜头又会变为仰视,比如葛丽叶与屠夫亲吻时,似乎他们的爱情得到了升华,这样的拍摄角度有利于表现他们纯净的心灵。

影片中的画面经常使用平衡对称的方式进行构图展现,这样的画面会给观众沉稳端庄的感觉,如同画作本身,葛丽叶的温柔一瞥使平衡的构图方式更具美感,表现出祥和宁静的和谐氛围。在很多画面中,也有呈现斜线的画面分布,作用是让画面更加灵动,多用于反映繁忙的工作场景,凸显出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纪未被揭开的神秘风情画

03、利用低饱和度对画面人物进行呈现,使用不同的照明方式体现光影结构,增强物体的立体感和人物的生动性,红褐色的色调基础加深了观众对于“神秘情感”的想象,白黄色的色调让画作更忠于原型。

维米尔迷恋于色彩的五光十色,对于黄、蓝、银灰等色调相当痴迷,在影片中常常使用低饱和度的颜色对人物进行呈现,比如在表现家庭环境时,往往是极致的冷色调,由此显得人物冷峻无情,可是当葛丽叶与男主一起活动时,画面则改为明快的高饱和度色调,因此来营造温馨浪漫的氛围。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纪未被揭开的神秘风情画

对于光线的使用,导演也运用自如,比如在维米尔女儿诬陷葛丽叶偷梳子的那场戏里,采用的就是顶部的硬光源来表现人物脸上的清晰线条,来彰显维米尔的硬朗,这些光源效果的使用其实表现的就是人物内心的活动变化,具有很明显的指代作用。

在葛丽叶和维米尔的感情发展中,他们的活动多集中在房间内,白天的阳光较为充足,这时没有在房间里进行补光,而是从窗口进行打光,任由光线在房间内进行衰减,由此来表现维米尔慌张的心理和葛丽叶小鹿乱撞的思绪变化。

在表现葛丽叶的面部特写时,往往采用正向柔光进行处理,这样葛丽叶除了下巴鼻子等处有明显的阴影外,其他脸部都在亮色区域内,这让人物脸上的光明变化非常微妙,增强了画面的审美艺术,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神态。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纪未被揭开的神秘风情画

维米尔在与妻子争吵时,当时他背对窗户,采用逆光来勾勒人物形象,让维米尔隐秘在黑暗之中,丰富了人物的光影层次,这样也更好地传达出了维米尔话语中的深层含义。还有很多场景采用了侧面光线的方式来增强人物的立体感,这些都是光线对于人物的表现作用。

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曾说“我们得干预彩色电影,去除它惯常的真实性,以当时的真实性取而代之”,这体现的就是导演对于色彩的掌控能力。影片除了黄色基调,还有红褐色的暗色基调,包括在商人评价画作之时,画面也都是深褐色,这种颜色给人一种包容欢快的直观感受,无疑与人物的内心十分贴合,既表明了他身份的悬殊,也表现出主仆之间暧昧的情感纠葛,导演正是通过这种画面色彩布局将人物关系连接到一起,获得的效果出人意料。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纪未被揭开的神秘风情画

04、从少女到成年,从对艺术的追求到生活的真谛,从人性的欲望到现实的残酷,影片透过小说的表象将更深入的哲理思考传达给了观众。

维米尔生于1632年,43岁时就过早离世,他对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创造属于大师级,只要谈到维米尔,第一个印象必然是这幅小体例作品,那摄人心魄的美不言而喻,小说想要透过这幅画作给予观众更明确的指引,为了创造这部作品,画家、模特以及家庭都付出了艰辛的代价。

小说中,在维米尔临死前,他还特地从商人手中借阅了几天,由此可以看出这幅作品对于作者本身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在创作的过程中,他的岳母和妻子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反映出的世态炎凉真实、动人。岳母为了整个家族,偷偷给葛丽叶耳环,他通过出卖女儿获得经济上的利益,而女儿则把感情放在首位,她坚决抵制葛丽叶对于丈夫情感的占有,所以在得知葛丽叶戴上了她的耳环之后痛彻心扉,这代表了爱情的丧失。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纪未被揭开的神秘风情画

葛丽叶是影片中最具悲情色彩的人物,她迫于生计委曲求全,在主人、商人、屠夫之间不停地游走,他想要真正的爱情,也想学习艺术创造,尽管她天赋异禀,仍然难逃被屈辱和抛弃的命运,这就是底层人民的一部血泪史。

她从不懂事的孩子,经过艺术熏陶和生活沉淀,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女人,可以支配自己的情感和生活,这中间有维米尔的巨大贡献,影片对于维米尔的形象是正面的,他一方面留恋于艺术创造,另一方面对画作中的人产生了情感,我们可以看做是为了艺术创造而进行的代入体验,他必然对葛丽叶有情感,但是这种情感会让他们走到一起吗?我想是不会的。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纪未被揭开的神秘风情画

小说给出的命运走向其实也正是作者的想法,而影片中葛丽叶的依依不舍似乎让她成为了柔情蜜意的化身,但是现实生活中,为了艺术放弃婚姻、人生、家庭的人有很多,他们最终都成功了吗?艺术家总是孤独而寂寞的,人的欲望没有尽头,要想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可能会像毕加索一样保持着源源不断的情人来激发灵感,但那只是极少数的特例,没必要将其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之上。

影片想要美化这种美好的情感无可厚非,里面流露出对于古典主义思潮的赞美,涌动着暗香浮动的感人情愫,这种最美好的情感随着维米尔的去世而倍加伤感,幸好留下了这幅名作,每当欣赏它的时候,总会带给我们关于生活、爱情和人生的哲理反思。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副十七世纪未被揭开的神秘风情画

结语: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电影像画作一样充满了精巧的构图以及对光线的苛刻要求,与小说相比,在情感渲染上更为出众,可以用“不着一字,尽显风流”来形容,维米尔在生活中和作品中都显示出对艺术的不断追求,他这种对艺术纯净的情感追求比艺术本身更加令人动容,时至今日,这幅画作仍然深深打动着无数热爱艺术的人,影片作为一次很好的“背景揭秘”补充了我们对于画作背后故事的想象,表现出了极致的艺术美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