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料的矛盾之處,尋找宋太宗篡改歷史的蛛絲馬跡

前言

宋太宗——宋朝的第二任皇帝。原名趙匡義,因避諱宋太祖趙匡胤而改名趙光義,繼位後再次改名趙炅。歷史上皇位通常是嫡長子繼承皇位,但宋太宗卻創造了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打破了傳統的繼承原則。宋太宗的一生還是比較有作為的。他完成了宋太祖未完成的遺願, 使中國實現了歷史上的再度統—, 對歷史的發展頗有貢獻。然而。宋太宗卻是一個"修史狂人",他多次主持修改史書,為自己重新創造了一個光輝的前半生。

從史料的矛盾之處,尋找宋太宗篡改歷史的蛛絲馬跡

宋太宗趙光義

撲朔迷離的皇位繼承

在中國的歷史上,每一個朝代的更替,都伴隨著烽煙四起,兵連禍結。但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卻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趙匡胤作為中國五代十國混亂局面的終結者,史書上對他的豐功偉績的記載不計其數,但對於趙匡胤五十歲時突然的暴斃,《宋史》中卻只有短短兩句話:"帝崩於萬歲殿上年五十,授命於杜太后傳位於太宗。"

對於宋太宗不合常理的繼承皇位,坊間有著諸多猜測和質疑。特別是北宋僧釋人文瑩的《續湘山野錄》中記載了"燭影斧聲"給後世留下了無盡的猜想。

從史料的矛盾之處,尋找宋太宗篡改歷史的蛛絲馬跡

宋太祖趙匡胤

按照後周傳下來的慣例,要做皇儲,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被封為親王,一個是要做開封府尹。

在北宋建國的第二年也就是建隆二年,趙光義就做了開封尹。在開寶六年,趙匡胤罷免了反對兄終弟及的宰相趙普,第二個月趙光義就被晉升為晉王。從這兩點看,不能說宋太祖沒有傳位給趙光義的意思。從各種正史與筆記的記載中,也都有關於太祖想要立趙光義為儲君的說法。

為什麼趙匡胤不立自己的兒子為儲君呢?

宋太祖在世的兒子還有兩個,一個是23歲的趙德昭和15歲的趙德芳。這兩個兒子品行端正,都適合作接班人。趙匡胤不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儲其實是他的無奈之舉。

《涑水記聞》中記載,建隆二年,趙匡胤和趙光義的母親杜太后去世,在彌留之際,她叮囑趙匡胤:"汝萬歲後,當以次傳之二弟。"意思是說你死後應該按照順序傳位給你的兩個弟弟趙光義和趙光美。趙匡胤的回答是:"敢不如母教"。趙匡胤是個孝子,他本心是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但因為杜太后死前的囑託,在杜太后去世的第二個月趙匡胤封趙光義為開封尹。

從史料的矛盾之處,尋找宋太宗篡改歷史的蛛絲馬跡

杜太后

按照杜太后的遺囑,趙匡胤死後傳位給趙光義,趙光義死後傳位給趙光美,等趙光美死後才輪得上趙德昭和趙德芳。趙光美和趙德昭僅僅相差四歲,按照這個傳位法,很有可能皇位根本輪不上趙德昭。難道宋太祖趙匡胤想不到嗎?

其實趙匡胤才三十多歲,對於皇儲繼承人他並不著急,為了完成母親遺囑他只能先封趙光義為開封尹,但也遲遲不封趙光義為親王。從這點看,趙匡胤心裡還是有自己的考量。然而開寶六年,趙匡胤罷免了趙光義最大的絆腳石宰相趙普。趙普是極力反對兄終弟及的,這使得趙光義在朝中的勢力沒有了牽制。趙光義此時的黨羽和集團已經到了權傾朝野的地步。趙匡胤一步錯步步錯,最終在無可奈何之下只能立趙光義為晉王。

從史料的矛盾之處,尋找宋太宗篡改歷史的蛛絲馬跡

趙普

開寶九年,趙匡胤50歲這一年,直到此時趙匡胤才想起來要培植兩個兒子的勢力。然而一切已經來得太晚。這一年他突然提出遷都、為晉王府引水等反常措施也使得趙光義越來越坐不住了。就在這一年的10月20號,大宋史上第一大謎案"燭影斧聲"發生了。

10月20號這天,百官休假。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晚上暴斃,沒有留下任何遺詔,38歲的趙光義第二天繼位。整個朝野上下一片平靜,沒有任何一個人對宋太祖的死提出質疑。

有人說趙光義連夜趕往皇宮與趙匡胤見面雙方發生了爭吵,也有人說趙光義在家等到天亮才確定宋太祖的死。不管後世對這天晚上發生的事有何爭論和猜想,趙光義繼位後必定會為自己繼承皇位的合法性上下足功夫。

從史料的矛盾之處,尋找宋太宗篡改歷史的蛛絲馬跡

燭影斧聲

寒酸的早年記錄

按照歷史的慣例,如果不是改朝換代或使用非法手段奪取政權,一般都是沿用原有的年號到第二年。但是趙光義卻連8天都等不了,在十二月二十號就改年號為太平興國。不僅如此,他還把自己的名字改為趙炅,凡是所有名字中有光、義、匡字的人名、地名、官名等等通通都要改。他也大赦了宋太祖治罪的罪犯,重新啟用被宋太祖罷免的官員。

這些表現充分說明了趙光義有強烈的去太祖化意願,想要建立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政權。

如此,趙光義就必然要重新塑造自己前半生的形象。然而史書關於趙光義早年的記載屈指可數,除了編撰了幾句他出生時的異象和少時的描述,關於趙光義早年的記載可以用寒酸來形容。

《宋史》四卷《太宗本紀》:“是夜,赤光上騰如火,閭巷聞有異香。”

《宋史》中記載的趙光義出生的時候有紅光和香味,這與描述趙匡胤出生時相同,不過是說他和趙匡胤一樣,都是要當天子的人。

關於趙光義幼年的記載也只有“帝幼不群,與他兒戲,皆畏服”。意思就是他小時候就和別的小孩兒不一樣,大家都懼怕他,天生就是當領導的料。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的開國帝王都能看到類似的異象記載,這不過是編造的一些奉承話罷了。

相比趙光義的寒酸,史官們對趙匡胤功勞的記載就多了。一是趙匡胤隨父親趙弘殷一起征戰多年,打過許多勝仗。二是他”黃袍加身“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近百年的混亂局面,且沒有沾染一絲無辜百姓的鮮血。趙匡胤這樣的豐功偉績讓趙光義覺得非常憂心。

從史料的矛盾之處,尋找宋太宗篡改歷史的蛛絲馬跡

黃袍加身

因此,想要去太祖化就必定要削減趙匡胤的功勞,甚至要把自己的名字添加到史冊之中。

編造文武雙全的形象

《東都事略》:“諸將皆爭,子女玉帛,宣祖為訪其書籍,歸以遣太宗”趙父回到京城。

趙光義是一介文人,為了體現他"性嗜學",《東都事略》中記載:後周時期,趙光義和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曾在淮南之戰大勝後帶回一批書籍贈送給趙光義,希望他能好好學習。

然而,淮南之戰發生在後周顯德三年,不久趙弘殷就去世。顯德四年趙匡胤大勝後帶回一批物資,有小人向周世宗狀告趙匡胤貪財,但經過調查,這批物資全是書。所以真正帶回書的是宋太祖趙匡胤。那麼所謂趙弘殷贈書給趙光義的記載很顯然是經過篡改的。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九中記載“朕周顯德中,年十六,時江淮未賓,從昭武皇帝南征,屯於揚泰等州。朕少習弓馬,屢與賊交鋒,賊應玄而踣者甚眾。太祖駐兵六合,聞其事,拊髀大喜。年十八,從周世宗、太祖,下瓦橋關、瀛、莫等州,亦在行陣”

話很長,但總結起來就是要傳達兩件事。第一件事是他十六歲隨趙弘殷和趙匡胤徵淮南,十八歲又參加了北伐。並且他武功蓋世,箭無虛發,宋太祖聽說他英勇殺敵的事後高興得直拍大腿。奇怪的是,史料中卻沒有任何一處記載趙光義善騎射,擁有高超的武藝。

從史料的矛盾之處,尋找宋太宗篡改歷史的蛛絲馬跡

周世宗柴榮

周世宗人生中最重要兩次南征北戰,趙光義到底有沒有參加呢?

趙光義出生於公元939年,也就是後晉天福四年。趙氏父子一起參加的淮南之戰發生在顯德三年,這一年趙光義已經18歲,他的父親也在這一年去世。周世宗北伐的時候,趙光義21歲,很明顯時間對不上。《宋史》中也並沒有記載他參加過這兩場大戰。而《東都事略》中關於他父親淮南之戰後帶書回開封贈送給他的記載就非常矛盾了。

陳橋兵變攬功

北宋建立來源於"陳橋兵變",這件事對於大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事件,宋太宗也是大費苦心的篡改。

公元994年四月,在宋太宗已經穩固政權之後,他再次下令從新修訂史書。他雖然沒有言明要怎麼修,修成什麼樣子,但史官們心裡都非常清楚,宋太宗這是要將"陳橋兵變"的功勞也往自己身上攬。

在新修的《太祖實錄》中,趙光義搖身一變成了"陳橋兵變"的主要策劃人。事實真是如此嗎?

雖然《宋史》和《東都事略》都沒有記載趙光義有參加"陳橋兵變",但司馬光的史料筆記《涑水記聞》中倒是有一些記載。

"太宗時為內殿祗侯供奉官都知入白太祖、太祖驚起,出視之。”

大意為:太祖皇帝晚上睡著了,士兵們發動陳橋兵變時,擔任內殿祗侯供奉官都知的趙光義報告了太祖這件事。以司馬光的品格,他的記錄應該是很可信的。雖然趙光義參加了"陳橋兵變,但他只是報告了這件事而已,並未提到他與趙普是整個"陳橋兵變"的策劃者

從史料的矛盾之處,尋找宋太宗篡改歷史的蛛絲馬跡

陳橋兵變

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中也有記載趙光義和趙普在趙匡胤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策劃處理了"陳橋兵變",趙匡胤帶著大軍回京時,趙光義攔下了趙匡胤的馬,告誡他不要讓士兵進城去搶劫老百姓。“陳橋兵變兵不血刃的有功之人變成了趙光義。

作為一個嚴謹的史學家,李燾在寫完這段文字後又加了註解。

"《舊錄》禁剽劫都城實,太祖自行約束,初無納說者今從《新錄》"

就是說:關於記載宋太祖的舊《太祖實錄》中沒有提趙光義勸解讓士兵不要進城這件事,記錄的是宋太宗自己約束的將士,而經過多次修改的新《太祖實錄錄》裡有這樣的記載。

《建隆遺事》中的記載是趙光義並沒有參加兵變,而是兵變成功後趙匡胤派人送信回家後才知道的。還重點描寫了“晉王輩皆驚,躍奔馬出迎。”晉王這一輩人感到大吃一驚,高興的想要騎馬去迎接。

那麼《建隆遺事》可靠嗎?

《建隆遺事》的作者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王禹偁,出生於後周顯德元年。所以北宋建立是他親身經歷的事情。宋太宗曾經讓王禹偁修史,但王禹偁不願意按照宋太宗的話寫,最後以誹謗的罪名被貶。

《建隆遺事》如今已經遺失,但宋朝著名的目錄學名著《郡齋讀書志》中記載了《建隆遺事》這本書的相關序文。

《郡齋讀書志》是一本非常著名的目錄文學著作,凡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古代文學的學者都要讀這本著作。而其中一段王禹偁親手寫的文字就非常耐人尋味了。

“太祖神聖文武,曠世無倫,自受命之後,功德日新。皆禹偁所聞見。今為使臣多有,忌諱而不書,又上近取,《實錄》入禁中,親筆削之。禹偁恐歲月寖久,遺落不傳,因編次十餘事。”

翻譯過來就是:太祖功勞太大了,但是現在很多人已經不寫了,太宗甚至把《太祖實錄》都拿到禁中修改。我擔心太祖的功勞會被淹沒,所以把正史中沒有記錄的,自己親身經歷的幾件事記錄下來。

從史料的矛盾之處,尋找宋太宗篡改歷史的蛛絲馬跡

王禹偁像

經過後世史學家的考證,《建隆遺事》中記載的十幾件歷史事件是極為接近事實真相的。

一個剛正耿直,寧願被貶官也不願意篡改歷史的文人,又是親身經歷過北宋建立的人。對於《建隆遺事》中趙光義並未參加"陳橋兵變"的說法應該是非常可靠的。

經過以上考證,趙光義要麼參加過“陳橋兵變”,但僅僅只有“入白太祖”的報告作用。要麼就是沒有參加過“陳橋兵變”,直到兵變成功之後在開封收到了家書才得知。所以《新錄》中的記載顯然也是經過他處心積慮的篡改過的。

編者總結

在宋太祖光輝偉岸的形象下,作為皇位繼承人,宋太宗懼怕自己黯淡無光、無功無德。為了強調自己繼位合理合法,宋太宗迫切的想把自己包裝為一個文武全才,戰功顯赫的將領。然而事實的真相是掩蓋不了的,經過篡改後的史料和文獻之間矛盾重重,平白增加了更多可疑之處,但我們依然能從史料為我們留下的蛛絲馬跡中尋找歷史原本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