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说“对牛弹琴”这个事!

面对孩子,我们的苦口婆心总是显得苍白无力,于是乎就有不少人用“对牛弹琴”这个词来结束这场尴尬的教育。

其实,我们很大程度上误会了”对牛弹琴“,也错用了”对牛弹琴“。

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于是公明仪用琴模仿蚊虫和小牛犊的叫声。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音乐

其一:细读故事之后,公明仪对牛弹琴并不是无计可施,牛也并非听不懂琴。问题的关键在于弹琴之人是否读懂了牛的需求,了解牛的本性,能否弹出适合牛的音乐。

教育:戏说“对牛弹琴”这个事!


其二:故事中,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都知道美妙的音乐不分种族,不分年龄,更有科学家指出给动植物播放美妙的音乐,有助于动植物的生长。那问题就出来了,为何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琴角调琴曲时,牛没有任何的反应。我们不妨从两个方向来分析这个问题。

牛真的听不懂吗?相反,牛也能听的懂,只是牛没有用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而是继续享受着美妙的音乐加美食!当然,也有可能,牛听了根本没反应。

有两种可能,第一,牛肯定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音乐,他不知道这是什么声响,无关自己,继续吃食。第二,尽管听到了,但是其中的美妙,牛还没来得及感悟,对于一个新生事物,牛需要一个接受理解的过程,做出相应的反馈更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很显然,我们的公明仪先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没有办法等到牛对于这种高雅音乐的理解和反馈的。

弄懂了牛,我们回到教育.我们可能很明显的感受到,教育中“对牛弹琴”从词的用法上,不应该表达的是我们的无助,而只是一种状态。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首先,我们的教育对于施教者来说,没有找到一种适合受教者的方式。

其次,对于受教者来说,听的懂“琴声”并作出受教者所期望的反应还需要一段时间。

再者,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应该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需要进行调整。

教育:戏说“对牛弹琴”这个事!


因此,当我们有种“对牛弹琴”的无力感时,不要着急,不要放弃,更不要无谓的指责。恰恰相反,是我们学习反思的最好时机。

教育:戏说“对牛弹琴”这个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