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名人」武聖關羽

「三晉名人」武聖關羽

解州關帝廟

山西運城解州有一座氣勢恢宏的關帝廟,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是迄今為止海內外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式道教建築群,被譽為“武廟之冠”。其主神關公,作為漢末名將,一生以忠義為本,勇冠三軍,被後世尊稱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當時義勇傾三國,萬古祠堂遍九州”,正是對關公信仰的生動寫照。

忠義神勇

山西地處農耕民族與西北遊牧民族交錯分佈地區,為了應對民族衝突,當地人民形成了一種崇尚武力、驍勇善戰的性格特徵。《漢書·地理志》說:“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關羽就是古代山西名將的傑出代表。

「三晋名人」武圣关羽

關羽像

關羽(?—220),字雲長,本字長生。據陳壽的《三國志·關羽傳》所載,關羽生於河東郡解縣,即今山西運城境內。東漢末年,關羽亡命奔涿郡,當時劉備於鄉里招兵買馬,關羽與張飛往投,三人誓共生死,恩如兄弟,故有“桃園結義”的佳話為後世所傳頌。官渡之戰前,曹操派兵東征,大敗劉備,關羽被俘。曹操封其為偏將軍、漢壽亭侯。後來關羽掛印出走,仍投奔劉備,被派鎮守荊州。劉備為漢中王后,拜關羽為前將軍,令率眾攻曹軍。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名聲大振。後孫權襲荊州,關羽因輕敵自信,敗走麥城,兵敗被殺。

關羽一生忠義豪勇,婦孺皆知。《三國志·關羽傳》記述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對劉備忠心不二,作為既是臣子又是兄弟朋友的關羽,這種既忠於君又忠於友的行為,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傳統社會各階層的道德規範,更是儒家思想所倡導的一種美德,成為社會所共識的楷模是順理成章的。“桃園結義”是一個膾炙人口的傳統故事,其中的“義”一直為古今所倡導,也是關羽之所以被封神的最主要原因。關羽對劉備不單有君臣之忠,更有兄弟之情和朋友之義。這種情義正是社會各階層都需要的一種團結力量,對無權、無勢的下層社會民眾,尤為重要。經《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渲染,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便成為“義氣”的代名詞,關羽更是集合了勇、忠和義,成為古代仁人君子的典範,備受統治者、上層士大夫和下層百姓的崇拜。

《三國演義》裡,關雲長“誅顏良、斬文丑”“單刀赴會”威震四海,其故事被後來演繹得神乎其神,更是各種文學作品不可或缺的經典篇章。英雄崇拜無論古代還是當今,無論中國還是國外,都是一種普遍現象,尤其在亂世,英雄就是百姓的救命稻草,民間總寄望英雄出現,能濟世安民,保家衛國。關羽生逢亂世,武藝超群,無論從背景上,還是人物本身完全符合英雄這一形象,於是便成為動盪社會之中民間膜拜和供奉的對象。

關羽戎馬一生,死前最高官拜前將軍、漢壽亭侯,在正史中他並沒有很高的地位。關羽最終被神格化就有很多因素了,既是官方的需要,又有宗教的原因,而民間信仰更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關公信仰

中國民間信仰中的世俗神主要有自然神、職業神和人神。關公——中國民眾普遍信仰的人神,他從一介武夫到成為關帝,其對後世的影響之大,範圍之廣,神格之高,在中國古代人神中實屬罕見。

首先是對鬼神的敬畏。孫權殺害關羽後,因害怕其鬼魂會作祟危害自己,便以諸侯之禮將其厚葬。再加上關羽死後,擒殺他的吳將呂蒙不久即病逝,而被孫吳所奪回的荊州,當年又瘟疫流行。這一系列事件的巧合聚集,不免使一般百姓對於關羽鬼魂顯靈作祟深信不疑,並對其誠惶誠恐、畢恭畢敬。這大概就是關羽被神化的發端。

到了隋代,許多與關羽相關的神話傳說紛紛出現。特別是荊州、襄陽一帶,盛傳著不少關羽顯靈的故事。儘管如此,關羽在民間的影響力並不太大,其性質尚遊離於神、鬼之間,《北夢瑣言》就有這樣的記載。宋代以後,關羽信仰得到很大的發展。宋代帝王多信道教,也熱衷於為民間鬼神進位封爵。從宋哲宗開始,關羽便獲朝廷不斷地封贈,爵位先由侯上升為公,繼而由公變為王,封號也越來越複雜,由二字增至四字、六字甚至八九字,終宋一代,關羽最終被封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元仿效宋朝,加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到明神宗時,關羽的封號一躍為“帝”,即“三界伏魔大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大帝”。清朝對關羽的封號更是神乎其神,多達二十六字:“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關羽崇拜達到了歷史的頂峰。當然,隨著關羽地位的不斷被推高,併成為國家祭祀的高級神祇後,佛道兩家也不甘寂寞,於是關羽又走進宗教的殿堂,成了響噹噹的護法神。

就民間來看,到宋元之際,由於雜劇小說和講史的蓬勃發達,像關羽這樣富於英雄傳奇色彩的人物,自然就會成為雜劇的最好題材,於是乎關於關雲長的說唱一時間蔚然成風。而且關羽的形象此時也趨向定型,身跨赤兔千里馬,手持青龍偃月刀,便成為後世文學藝術作品中關羽的格式化形象。

關羽信仰產生和發展的原因是複雜的,但其能被作為神祇供奉、崇拜千餘年,絕不是用一種巧合或者機緣說得清的。透過信仰這一表象來看,我們會發現“實用與動力”才是關公崇拜經久不衰的主因和本質所在。

功利性是中國民間信仰的一大特點,歷代統治者對關羽的封賜,其目的自然是利用關羽對民眾的影響,以鞏固他們的統治。另一方面,中國文化的特點是重現實人生和人倫道德。對於普通民眾來講,關羽是忠貞的化身,是正義的代表。他對劉備的忠貞不二、勇武慣戰的形象,正好符合封建王朝所推崇的道德典範,所以不斷為關羽加封,以此來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而就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而言,似乎也更願意接納被民間不斷神化的關羽形象,以強化為忠孝仁義的道德規範。

總之,關羽信仰是中國古代不同時期不同社會階層共同推動的一個“造神運動”。嚴格來講,剔除一般的鬼神祭祀因素,關羽崇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低級到高級一步步被推上神祇的頂峰,是充滿了人的實際需要。關羽信仰所強調的“忠”和“義”,對維護社會秩序和構建倫理體系,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時至今日,這種影響已波及海外華僑群體,關羽成為他們身份認同的一種精神標誌。

審核:段利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