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億跨國併購失敗,這幾點教訓值得考慮

曾經憑藉在2012年突擊收購澳大利亞泰利森公司,成為世界第二大、亞洲最大鋰生產商,同時是世界上第三大以及亞洲最大鋰化合物生產商的天齊鋰業,2017年發動了另一場規模巨大的跨國收收購,以40.6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智利化工礦業公司(SQM)23.77%股份,加上需要支付融資服務費,交易顧問費和印花稅等交易稅費,本次總的交易成本達到了42.26億美元。

本次收購之前,天齊鋰業已經在2016年以2.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SQM約2.1%的股份。兩次購股共計花費約300億人民幣,終成SQM第二大股東。

在收購SQM股份之前,天齊鋰業總資產只有180億,為何願冒如此大的風險進行收購?天齊鋰業給出了3大理由:

1.新能源汽車是國家重點投資發展領域,新能源汽車的等快速增長將增加優質碳酸鋰、氫氧化鋰等鋰化工產品的需求,相關鋰生產廠商遇到了難得的市場機遇。

2.公司雖然憑藉澳大利亞泰利森公司擁有的鋰礦資源,成為全球最大的鋰精礦生產商,隨著新的競爭對手不斷湧入和鋰產品供應不斷增加,通過併購SQM可以掌握更多的資源,鞏固自己的行業地位,提升競爭力。

300億跨國併購失敗,這幾點教訓值得考慮

3.SQM具有穩健可靠的盈利能力,可以讓上市公司的收益來源適度多元化,提高公司整體抗風險的能力。

為了完成本次收購,天齊鋰業共向銀行借款35億美元,借款期限1~3年不等。後期還款按排一是通過按排SQM每年盈利通過100%分紅來償還借款本息,二是推動發行H股進行融資,即使H股發現失敗,還可通過其他股權融資計劃籌措資金。

300億跨國併購失敗,這幾點教訓值得考慮

公司的想法很好,但是劇本並沒有按照預期的發展,2019年度上市公司對SQM的投資計提減值損失22億元。

天齊鋰業投資SQM為何不是很成功?到底忽略了什麼?

天齊鋰業簽訂收購SQM股權協議時,正值碳酸鋰等價格處於16萬元/噸的歷史高點。在收購過程中國內新能源汽車政策進行了調整,再加大量競爭者的加入,在完成對SQM股權收購的時候,國內碳酸鋰價格已跌去一半,不到8萬元/噸。而SQM利潤的主要來源恰恰是鋰及衍生物,利潤貢獻佔到60%,假如市場上鋰產品價格大幅下跌,SQM的盈利能力肯定會大幅下降。

300億跨國併購失敗,這幾點教訓值得考慮

天齊鋰業雖然花了大筆資金,但只成為SQM的二股東,從2019披露的信息顯示,天齊鋰業並沒有從SQM直接獲取原材料,雙方之間也沒有產生協同效應。上市公司也無法通過並表增厚財務報表,只能通過紅利獲取投資收益。

天齊鋰業對SQM公司的收購是通過"加槓桿"的操作模式完成的,借款償還除了融資之外,並沒有把握通過收入增加帶來經營現金流的流入來償還,而是收購完成後通過發行股票或者其他借款方式償還後面到期的收購款,形成借新債還舊債的循環,導致上市公司償債壓力大增,盈利惡化。

從事後的角度看,本次收購至少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得不夠謹慎,值得大家思考:

1.政策的變化導致產品端需求減少,而競爭對手增多導致供應量的增加,都會影響產品的價格,而企業在產品價格高企時的估值最高,容易抄到頂點;

300億跨國併購失敗,這幾點教訓值得考慮

2.不能取得對方的控股權,無法產生集團協作效益;

3.超過自身資產大多的收購,導致公司的負債過大,喪失行業處於低潮時,喪失可能的併購機會,不能鞏固自身的行業地位和競爭力。

300億跨國併購失敗,這幾點教訓值得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