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你认为人性是善是恶?

野狐习禅


我之前有和我的舍友讨论过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问题。我舍友认为人之初,性本恶,需要后天的引导让大家向善。我当时想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我小学的时候,有很多同学很温和,很听话。可后来上了初中,有的同学突然变得暴躁,会欺负别人,会跟人打架,让我特别难以置信。我觉得小时候大家都很单纯,都很善良,是因为后来看到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被误导了。

昨天在看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的时候,他也谈到了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问题。他给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善恶只有在社会环境中才有意义。它们是在社会环境中和同类相互切磋的结果,它们蕴含了一种判断,“顾全他人的利益”还是“违反他人的利益”。出生之前是没有这类社会环境的,出生之后他的潜能足以使他往任何一个方向发展。我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


海蓝的期待


人之初生,本无善恶,是后天的影响教育让他们有了善恶。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就特别重要。首先安排好孩子的饮食,保证身体健康。其次,有规有矩,严格要求,体验生活,心理健康。配合学校,引导成长。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苟子认为

人性本恶。

我认为: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终究都是先贤们提出来的。都

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他们

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得出来的。至

今尚无定论,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性,我觉得分析他们论述都有道

理。我始终觉得人性之善、恶不

是绝对的。因为,人的本性既有

善的因素,又有恶的因素。

因为,三字经的开头就是:"人之

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性的本善,是因后天所生存的环

境条件不同而让本性的善渐行渐远。

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天性缺点而为

之则是君子,君子再注重修养则把

持住本性的恶则为圣人。

所以,人性的善恶不应该一概而论。

有的人天性善良,一生不做恶事则

为善良,而有的人天性本恶,多做

恶事,虽经过教育,仍难改其恶劣的

本性,就难以成为善良之人。

所以,善、恶与遗传有关,与个性有

关,更与所处的生活环境影响有关!





申卜元


你的想法和我是一样。人之初性本善。这话简直就是屁话。有的人。一出生就不是什么好东西?长大了也是个害人精。我母亲好,说这么一句话。从小看大。三岁到老。说孩子出生到长到三岁。啥样就是啥样的。是个好孩子,是个坏孩子。是个聪明孩子是个笨的孩子。从小就能看出来。我不知道,众网友,信不信。反正我信。


吉祥如意建康


我认为,人之初,无所谓善恶。但总是从自我出发认识外界。我曾仔细观察过儿子小时和现仍在儿童时期的孙子的状况。儿子小时懂得"我“的含义后,什么都是"我们“,如"我王大夫告诉我""我家那个桥"…,对孙子,我观察得更细一些,他小名"球球",但最初他是把"我“和"球球"分离的。如"球球就不爱吃","球球不睡觉"。我以为这是他个体意识沒觉醒,但当他有了个体意识后,同他爸爸一样,什么都是"我的"了。这叫自私?我说不清,及至大些才知道了并不都是"我的"。但又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极深,一次我要买个躺椅,一百一二十块钱,他知道后,非要给我一百块钱的"赞助"(从他积攒的压岁钱里拿出的),我不要,他急哭了。后来可就不这样了,他拍广告挣了点钱,我再找他"赞助,他推三诿四,不再大方。当然这不能上升到善恶层面来认识。但人的品行是社会的产物却是确定无疑的。而无论善还是恶的起点一定是"我"。这"我"是无差别的。所以儒家所讲的修齐治平,从自身修养做起是很有道理的。


读史求真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究竟是怎样的来龙去脉。

其实,孟子和荀子并非是简单地给人下了一个“性善”、“性恶”的结论。

孟子的“性善”论本意是说:“善”来自于内心,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虽然人先天有善性,后天也有可能会失去;而荀子的“性恶”论的本意是说:“恶”来自于人的本能,但君子“化性起伪”,“强学而求有之”。也就是说,人先天没有的善性,经过后天的学习也可以具备。

从这里我们很容易应该看出,所谓“性善”、“性恶”只是孟子和荀子在寻求一个论证目标过程中所寻找的不同的“论据”而已。虽然这两个论据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反面,但是,孟子和荀子也已阐明他们是从各自不同的基础角度分析,看到的不同问题;且以此为依据,所要论述的目标方向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如何教导人后世“向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人的论述目标并非是相对的而是相向的(关于这一点,其实后人多有片面理解之虞,且多有以讹传讹之嫌)。

就是说,孟子、荀子都在寻求人类“向善”的途径,但是在论证的开始,两人却站在了不同的出发点上了,孟子的出发点是“人之初由心念而性生善”、荀子的出发点是“人之初由本能而性生恶”。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的认识到,无论荀子的“性恶”论还是孟子的“性善”论,都是唯心主义观点,都是因错误的假定而导致的错误的观点。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的观点来说,人之初是“白纸一张”,既无“善念”也无“恶性”,所谓“善恶”都是后天受各方面影响形成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承认,人作为生物,有生物“求生存”的本能,但是,即使是这样的本能也是“因物质”所带来的“意识”,说到底,也是后天的“物质变化”所引起的“意识”产生。也就是说,人生下来还不具备“善”“恶”意识,“善”“恶”意识,是人的社会属性,是后天“养”成的。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需要在批判的基础上从中看到和借鉴孟子、荀子论述中积极的成分。

那就是:孟子的性善论其实是后天变恶论,荀子的性恶论其实是后天变善论。二者的积极因素就是,二者都强调了人后天的学习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他们的区别就在于论证人要向善的不同路径而已。孟子勉励人们,人心本善人可以为善,但一定要注意后天的养成,千万不要让善性丢掉了;荀子告诫人们,人性本恶但也可以向善,关键是用礼和理来节制欲望而不至于太放纵,也可以为善。一个主张道德修养要向内求索发明本心;一个主张加强社会的道德教化和礼制约束。他们的社会理想都是一样的,都是劝人向善之说,都源于他们对拯救人性拯救社会的责任心。不过孟子主张靠自己的自我修行,荀子主张靠外界礼法的约束,一个软,一个硬,殊途而同归浑然而天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孟子、荀子的论述,对于我们加强德育教育,重视个体素质培养,涵养良好的社会整体素养,构建社会公德高尚的和谐社会;以及完善社会规范核心价值培育,提高法治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培育社会公德意识,构建法律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两个方面给了我们许多启发和示引,对于我们完善治理能力,提高治理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唱响大中国


木子答题:我认为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是有一定哲理,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我也很赞同,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了解,俗话说:"不知者不为过“,我认为不为过就是一种善,善与恶,是随着客观事物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这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问题,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内因通过外因而产生变化。



木子5064112120410


人之初,性本善,忽悠了中华几千年。本人认为,人之初没有善恶之分,只有求生的本能,小孩子一出生,还没睁眼睛就知道张嘴找奶吃,他这时有意识吗?显然那是本能!人如果生下来就把他置于狠群,他长大了就是只狼,就只有狼性。如果人一出生,你把他置于羊群,他长大了,一定就是羊性。

人之初,性本善,和印度电影《流浪者》里那个自以为是的法官,拉宫纳克(不一定准确)先生的,"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的谬论是一样的荒唐,蒙蔽了中国人几干年。

人一出生和其它动物,并没什么差异,人的一切思维的形成,都是后天的环境潜移默化的结果。只不过是人比其它动物的脑细胞发达,思想智慧都大大地高于其实动物而已。

古人的智慧,我们理应继承,但是要用今天的文明去加以鉴别。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唯如此人类的文明,才能永往直前!

前人的智慧不可忽视,但也不可一昧地迷信,时代毕竟不同了,科学地鉴别和利用,才是人间正道!




侧身天地我蹉跎


孟子说人性本善,是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意思是人刚刚出生之后,性情是善良的,大差不多是相似相近的,但受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影响又各不相同。

荀子说人性本恶,是说“苟不教,性乃迁,终为恶”。意思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不能用好的方法教育、培养,性格习惯容易发生改变,慢慢会变的不同,甚至变成恶人。

对于题主所说你信那一个,我说我都相信,因为人性善恶本是矛盾的统一体,二者既可以相互转化又可以相互影响,最终达到动态平衡,贯穿人的一生。下面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述,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这个看似矛盾却又统一的观点。

一、孟子的人性本善论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形相近,习相远!"是说一个人生下来他的本性是纯真的,善良的就像一页白纸,无所谓善恶之念。理想的状态下,假如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都交给孔夫子来教育,或许大家都可以成圣人,甚至可以成为尧舜禹之类的大能!但是,老话说的精辟:"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就说了一个人出生的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会深深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试想,如果把一对刚出生的孪生兄弟放在不同的环境下培养,一个放在帝王之家,一个放在恶魔之家。长大后,结果全然不同,一个成了君临天下的君王,另一个却是无恶不作的恶魔。看过电视剧《双龙记》的大概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

翻开古代中国历史,你会发现既有忧国忧民的大善人,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屈原、唐代的杜甫,宋代的范仲淹、岳飞等等;也有出卖国家的大奸大恶之徒,如秦代的赵高指鹿为马,宋代的秦桧玩莫须有,明代的严嵩混乱朝政。他们本来也是善良的人,但是为了权利,不惜互相倾扎,勾心斗角,由善良走向了邪恶。

二、荀子的人性本恶论

古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就是人类性本恶,人出生就要索取,就要活下去,就要壮大自己,就要让现实环境自己变得更有利于自己,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人为了活着,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本能反应大都会牺牲一切,保全自我。你可说是自私自利,但这就是事实。当然也有舍己为人,毕竟是少有的。

拿争权夺利来说,为争帝位不惜手足相残,甚至斩草除根,在人性本恶方面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表现。秦二世胡亥不惜杀害扶苏而登帝位;隋炀帝不惜杀掉哥哥杨勇而登帝位;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源而登帝位。不论是被逼无奈,还是刻意为之,总之最是无情帝王家,为了权力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帝王将相明争暗斗尚且如此,黎民百姓小吵小闹也是不乏争斗,这不都是因利而恶吗。

看过赵忠祥解说的纪录片《动物世界》的都知道,生下来的小鸟,有时候也会为了生存而战,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抢食物互相竞争很正常,不都是为了争取活下来吗?强大的总会欺负弱小的,甚至幼小的会被无情挤出巢穴,那是竞争本能,同时也是赤裸裸的恶。人作为高级动物,莫不如此!小娃娃为了争吃的,争玩具,也会争吵打闹;长大了因为分家产,争吵甚至大打出手,闹上法庭,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

当然,现代是文明社会,人的教育程度大大提高,素质也提高了不少,人们在慢慢的成长中也学会了什么事情可为,什么事情不可为;什么是勿以恶小而为之,什么是勿以善小而不为;什么是谦谦君子,什么是戚戚小人。最终,懂得了严于律己,通过修身养性,终成贤能!

综上所述,善恶本是同源,美丑本是同出,所谓的善恶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是后期教化引领的结果。但是我更倾向于人性本恶,毕竟人出生就要索取才能活着,索取就意味着打破了平衡。不管怎样,人都要积极向善,摒弃内心之恶。追求真善美,去除假丑恶,最终达到理想的人生。所谓:“入鲍鱼之肆,久已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已不闻其香。“总之,好的环境,好的社会,好的文化就会塑造出好的善人。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95900969158072724"} --}

爱在田园


人性的开始,即谈不上善,也谈不上恶,本性的需求,自私难免,基本上是张白纸或灰白纸。就看大社会的环境怎么潜移默化的,小社会的家庭老子娘如何教育的,自己怎么学习做人的。人与人的世界,无论如何还是应该具备人起码的道德和社会道德。自私些问题不大,只是不能损人,更不能给社会添乱添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