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就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蒙田说:“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说实在的,我之前一度很讨厌被教育,因为少不了一些人说你必须怎么样,然后末了还要加一句对吧?

有时你自己心情不好了,也就是说很心累了,需要身边人少讲几句话,提出一点可行性建议,给以理性的安慰安慰或者静静地倾听你说话就好,结果被他们教育,而且还要你强行认同他们,那个“对吧”看似在问实则包含了你不能多思考,不能反驳,必须接受他们的观点的意思。

教育一种意思就是在看分数结果不看过程的竞争的大环境下,你看了多少能应对考试,能赚点钱的书,又或者就是指得到了一纸学历,证明你进过某一所学校,然后过了不多久就把一些专业书籍抛在一边,解放头脑,也解放了身体,不用再看很多书了。

好的教育就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其实蒙田这句话说得很好,我们这么多年不是为了给外界的人看今天翻了几页书,然后上面拿彩笔一画,考完试就忘了知识,把书丢进垃圾箱里,一些笔记也不是为了没有理解里面的一些实用的点就去抄下来,然后就搁一边了。

很多时候我其实喜欢看闲书,一些老师推荐的所谓的文学书单一本都没看,除了小学中学为了考试,背了里面的一些作者的简单的背景知识,书中要考的几个人物,一点点情节,其实很多书都没看的。

好的教育就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也喜欢翻有年代感的,纸张泛黄的书籍,可能那个作家我们很多人没听过,可是没有关系,里面一些文革年间或者民国时期发生的才子佳人风流韵事,不知真假,但我会代入。会想像里面是不是真有特务间谍这些,是不是真的有破译密码学。

有些时候为了写论文各种专业类文章看累了,我会看类似于《第九个寡妇》或者《嫌疑人X的献身》之类的带有故事情节感的书。好的作者真的不论写男女老少,只要简单地写了他们一个小动作,简单地写了他们说的几句话,就概括了主题,会让人猜测里面谁最聪明,谁最讲义气。这样可以换一下脑子,不至于学习的时候疲惫,同时又可以积累一些素材,打开灵感,防止写文卡顿。

所以我觉得自己找书看,有自己的书单就是很好的教育。而且这样自己累了需要找人倾诉的时候,也不会吵到其他朋友,让朋友感到烦恼。自己看一本带有故事情节的书就好像有人跟自己对话了,跟自己互动了,内心世界就丰富了很多。

真的喜欢就去做,自己找本书去学习,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治愈自己才是生活中最好的良药。

好的教育就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