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了解下佛教的起源


一起了解下佛教的起源


教主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公元前 560 年左右生于北印度的迦毗罗城(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西南约二百公 里处) ,其父是该城的城主,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小诸侯。释迦(Sakya)为族名,意为“能仁”;牟尼(Mani) 意为“贤人”或“寂默”。释迦牟尼即意为“释迦族贤人”。

释迦自幼接受婆罗门教(改革前的印度教)教育, 15岁被立为继承人,17岁结婚,一妻二妾。据说释迦出生时,有人预言,他将成为一个杰出的统治者:但若 他见到疾病、老年、死亡和出家人这四件人、事,他就会放弃对尘世的统治而去追求拯救人类之途。

一起了解下佛教的起源


释迦的 父亲希望他继承王位,让释迦在一座与外界隔绝的宫殿中长大。 但有一天,当释迦骑马经过王宫边缘的园地时,他看到了一个被疾病折磨的人、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和 一位行乞的出家人。那天晚上,那位出家人平安快乐的面容一直浮现在他脑海里。


一起了解下佛教的起源


他开始思索人生中是否还 有比宫中的奢华生活更有意义的事情。那天深夜,他对沉睡的娇妻和孩子投下最后一瞥,便永远高开了他的 王宫,时年 29岁。 他剃光头、披黄袍,云游四方,成为一个行乞的修行者。此后六年中,他用遁世、刻苦的方法寻求拯救。 他极其刻苦,几乎饿死,但并没有获得属灵的光照和内心的平安。追随他的五个子弟也相继离开了他。

最后 他在一棵菩提树下打坐,发誓要坐在那里不动,直到找到他所寻求的东西。在40昼夜中,他终于获得了一种 称之为“开悟”的经验。这种临到他的内觉使他认定人类苦难的真正根源是“欲念”。人如果能摆脱一切欲念, 即可获取属灵的平安,去涅盘之路于此开通。此后,释迦即被称为“佛陀” (Buddha) ,即“悟者”、 “觉者” 那次经验之后,释迦吸取婆罗门教一些教义,创立了佛教,设立了僧侣制度。此后45年中他主要在印度 恒河流域一带传道,在最后四、五年中,便有信徒一、两千人。佛陀80岁高龄去世时,已有成千上万人接受 了他的宗教理论。释迦病逝于公元前 486 年。遗体火化后被分成八份,由八个地区、国家分别建塔纪念。火 化后骨头的剩余物,梵文叫saria(意即“死人的骨头”),中译为“舍利于” 佛教的教义十分复杂,但大体可分为

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三大类


一起了解下佛教的起源


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系指释迦牟尼本人所讲的根本教训,一直持续到他去世后的一百年为止。按龚天民牧师所著《佛 教纲要》,原始佛教主要包含下列几方面。 第一,四圣缔。圣缔即“真理”之意。四圣缔为苦缔、集缔、道缔和灭缔。苦缔说人有生苦、老苦、病 苦、死苦、忧然烦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和所欲不得苦等八苦。人从生到死,一直在苦海中沉浮。 集缔是因缘论,认为一切事物并无实体,只不过是因缘的组合而已。释迦的“十二因缘”是说明人为什 么会有痛苦。他认为一切皆起源于“无明” (Avija), “无明”是一切恶事的根源。如果通过修行,把“无明” 除掉,就除掉一切痛苦,不会再生、再死,得以从生死轮回中超脱、释放。但“无明”从何而生?并不清楚 答案。在佛教论著《大乘起信论》中较含糊地论道, “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 道缔主要讲人如何才能脱离因缘的束缚而超脱轮回之苦。

释迦讲了修行的三十七道品,其中主要是八正 道:正见(对佛教有正确的认识)、正思惟(化正见为求道的理想)、正话(不妄言)、正业(不杀、不偷、不 奸淫) 、正命(过有规律的佛教生活) 、正精进(断恶念) 、正念(立志修道)和正定(虔修禅定) 。通过修行, 可产生“六神通”:天眼通(能见生、死轮回)、天耳通(听远近一切声音)、他心通(知他人的心思意念) 、 宿命通(知过去、未来事)、神足通(自由分身往来于梵天界和世俗之间)和漏尽通(漏尽一切,使心灵解脱)


一起了解下佛教的起源


四圣缔的最后一缔是灭缔。灭缔说人道修成功后,死了便可进入“涅盘”境界。涅盘(梵文为Nirvana, 意为“被吹去” )是佛教徒最后的理想去处,是一个没有再生而死的地方。佛祖的死被尊称为“大般涅盘” , 一般佛教僧尼、信徒去世则称为“圆寂”、“涅盘”等。 第二,六道轮回说

释迦把婆罗门教的三道轮回扩充,成为六道轮回,人要按其前世的作为,分别在人 间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等道中轮回。 第三,业力说。业力(Karma,意为“行为” )分身业、口业和意业三种。人及牲畜都要根据其生前的业 力的善恶好坏,死后轮回,重新投胎。业力说也源于婆罗门教。 第四,五蕴说。


“蕴” (Shandhas)是“集合”之意,认为人由物质(色蕴)和精神部分(受蕴、想蕴、 行蕴和识蕴)组成。 第五,须弥山说。释迦继承婆罗门教的信仰,认为宇宙间有一座须弥山(Semura),由七山和七海围绕, 由风轮、火轮和金轮托住。

须弥山住有四大天主,越过须弥山到空中,经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最后到达 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二十八夭,又称“三界”,即“欲 界”、 “色界”和“无色界"。一千个须弥山世界成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则成为一个“大千世界” 第六,三法印。这是释迦牟尼制定的鉴定佛教教理的法则。一为“诸行无常” ,一切现象都在变迁转化, 无常不定。


一起了解下佛教的起源


其二是“诸法无我” , “我”指“常一主宰”,万事皆由因缘所生,本无实体,是空的。第三是“涅 盘静寂” ,不再生、不再死的涅盘境界极其静寂。佛教主张若与其三法印相违,即为假冒之说;相反,不论是 谁讲的教义与此三法印相符,即为真佛说。所以,佛教有“依法不依人”之说。 总的说来,释迦的根本教训的本质是无神的心理学上的自律。正象魏司道(Johannes G.Vos)在《基督 教与世界宗教》一书中指出的那样, “佛陀并不象许多印度的思想家,对于思辨哲学的问题发生兴趣。他所注 重的是今日所谓心理学,他所追求的是以心理学来解救人的困难。

他相信人的根本困难不在思想,乃在感情, 特别当他的欲念未受严格控制的时候。他并不相信任何真神,并主张祈祷是完全无用的。他声称印度的吠陀 经(印度最古老的宗教经典,为赞美书,含诗歌一千多首,写于主前 800 年)以及祭司制度是毫无 价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