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毅:Token Economy與數字金融

摘要: 本系列為數字經濟學家劉志毅“AI與區塊鏈智能經濟系列”,主要討論區塊鏈智能經濟,主要內容來源於劉志毅即將發表的新書《AI與區塊鏈智能》(包括一些未錄入書中的內容)

刘志毅:Token Economy与数字金融

要探討通證經濟和金融理論之間的關係,首先是討論通證與貨幣之間的關係,這裡就要從數字經濟學理論來討論相關的觀點,尤其是數字經濟學中數字經濟資本理論的探討。由於我們討論的通證主要存在於數字經濟之中,我們將數字金融領域的通證與傳統金融領域的貨幣進行對比,基本結論如下:

第一,貨幣是現代經濟和社會的基礎設施,也是經濟學中最具爭議性的話題之一,無論是貨幣中立性的觀點還是通貨膨脹的基礎理論都需要重新審視。

第二,傳統經濟領域的貨幣理論到了數字經濟時代存在著理論上的不足,尤其是對貨幣供需、價格結構以及經濟週期等主題的探討,需要在數字經濟領域重新進行梳理。

第三,在數字經濟領域中,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通證經濟設計思想,需要基於貨幣制度和銀行制度的研究進行分析,並基於經濟生態設計的理論來探索一種新的制度安排。

我們之前討論過,區塊鏈技術的里程碑事件就是虛擬貨幣比特幣的產生,而比特幣誕生的背景就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在比特幣的創世區塊上留下過一句話:2009年1月3日財政大臣正處於實施第二輪銀行緊急救助的邊緣。

而這句話也是當天《泰晤士報》的頭版標題,這一套首批50枚的比特幣正式誕生。比特幣的歷史背景和重要意義就在於,希望通過建立一種不受中央銀行和任何中心化的金融機構控制的、基於點對點的技術所構建的現金系統,來解決根植於現代金融體系的週期性的危機問題。

那麼,我們如何來看待現代金融體系的問題,以及貨幣在其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呢?這就要從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當中來看數字貨幣的誕生背景,以及現代金融資本主義的貨幣現狀。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向世界宣佈終止了美元和黃金的兌換,是全球貨幣發展過程中劃時代的事件,同時也宣佈了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這個事件可以看作人類貨幣體系與物質商品體系的徹底瓦解,也是人類第一次真正進入完全信用貨幣時代,或者叫做無錨定貨幣時代。

在這之前人類總是以某個穩定價值的物質商品作為錨定貨幣價值的參照物,比如金本位制、銀本位制或者複本位制。而隨著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則使得人類從商品貨幣時代進入了信用貨幣時代,信用貨幣賦予了主權國家的政府操縱貨幣的權力和責任,因此帶來了國家財政赤字、國家債券的發行以及通過通貨膨脹間接徵稅的可能性,因此就產生了一系列現代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比如調節貨幣供應量、調節利率以及控制流動性等等。

另外一方面,固定匯率體系的基礎被摧毀,浮動匯率成為了各國貨幣關係的主流,從而使得國際金融體系極其的脆弱和敏感。正是由於無錨定的信用貨幣的誕生,以及全球金融體系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背離,全球資本在現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過度膨脹,導致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從而推動了比特幣以及以通證(token)機制為核心的數字貨幣的機制的誕生。

2018年9月10日,美國紐約金融服務部(NYDFS)批准了數字資產交易所Gemini Trust和區塊鏈公司Paxos Trust各發行了一種與美元掛鉤的穩定幣(GUSD和PSD)。這一事實引發了數字經濟領域尤其是區塊鏈金融創新相關的學者和行業人士的關注,由於穩定幣和其它加密貨幣之間的兌換非常便利,也形成了對傳統跨境資本流動的監管的挑戰,因此行業對其關注度較大,也衍生出來了對區塊鏈技術帶來的金融和商業變革的展望。

我們在這個部分會基於數字經濟學的視角深入探討關於數字貨幣的內在邏輯和相關背景,也會提出一種基於“小眾經濟體”概念的新的經濟秩序的形成,為大家提供一種理解區塊鏈技術和數字金融的新視角。

我們先給出結論:在可預見的時間內,沒有任何純粹的技術革命可以在超越國家這一層面提供一種去中心化的貨幣解決方案,更不能無中生有的去挑戰現有的貨幣政策和經濟秩序。要改變宏觀經濟意義上的貨幣秩序和金融秩序,需要建立一種基於社會共識的超國家主義的政治和經濟解決方案,這個方案不能由創新者自下而上的推動。

在商業市場上真正的能夠推動區塊鏈技術發展的商業路徑,是基於企業組織從“合約組織”轉型為“小眾經濟體”,在現有的經濟秩序框架內提供一個新的價值增量網絡,也就是自下而上的通過企業組織的商業變革帶動整體經濟價值和秩序的變革,從而推動經濟體的數字化轉型與區塊鏈的大規模商業化落地,這是我們理解的區塊鏈技術帶來的數字經濟秩序革命的內在含義。

我們分三個部分討論這個話題:穩定幣的內在悖論、小眾經濟體與數字經濟新秩序以及通證價值與貨幣理論。

首先討論穩定貨幣的內在悖論,當我們探討區塊鏈技術時,我們討論最多的就是共識機制,也就是通過分佈式計算機共享相同任務和資源來解決網絡之間的通信與計算問題。所謂共識機制就是區塊鏈或分佈式賬本技術應用的一種無需依賴中央機構來鑑定和驗證交易的技術機制,這是所有區塊鏈和分佈式賬本應用的基礎。共識機制發展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由兩位偉大的圖靈獎獲得者計算機科學家Leslie Lamport和Barbara Liskov在1982年開發的經典共識協議BFT,其特點是採用“許可投票,少數服從多數”的方式達成共識。其優點是快速結算和快速擔保交易,缺點是擴展性較差,只能在有限的網絡節點中使用。

第二個階段的代表是由中本聰在2009年提出的POW協議,其優點是在不需要知道所有節點的前提下形成了擴展性極強的網絡,而付出的代價就是極低的計算效率和非常有限的吞吐量。

第三個階段是以太坊提供的POS、Hyperledger提供的PBFT等機制為代表的POS及其衍生機制的提出,其核心是通過更加靈活和複雜的技術機制實現高速交易和其他擴展性需求(比如投票機制等等)。

經歷了這三個階段以後,區塊鏈商業的應用技術基礎逐漸成型,在金融市場和非金融市場逐步落地。

接下來我們討論共識協議與數字貨幣的內在邏輯悖論,事實上我們看到穩定幣產生的初衷就是通過“抵押信用”的方式見解解決加密貨幣價格波動過大的問題。目前的解決方案主要是以下三種模式:

第一種,以USDT為代表的模式,通過在官方賬戶上存入相同數量的美元實現法幣和USDT的相互兌換;

第二種,通過數字資產代替美元作為抵押物來發行穩定貨幣,其代表是MakerDao。

第三種,通過算法調節市場上代幣工序關係,進而將代幣價格穩定在和法幣的固定比例上。

事實上無論是哪個模式都是通過間接信用的建立來實現所謂“穩定幣值”的實現,基於數字經濟學的貨幣理論的分析,我們看到所有貨幣的基礎並不是“算法信用”,而是“基於使用權的商品信用”,因此穩定幣的出現恰好論證了現有數字貨幣生態的一個內在悖論:為了解決現有宏觀貨幣體系存在的信用擴張問題建立的去中心化的貨幣機制,試圖通過建立與現有法幣體系的信用鏈接來實現其信用鏈接。

一方面人們希望通過共識算法等技術來實現貨幣的去中心化與發行數理的總體限制,從而解決數字經濟中的貨幣穩定問題,避免出現實體經濟中的過度信用擴張帶來的後果。另外一方面,在這樣的生態中又設計了一種人為干預的貨幣政策,以及通過間接信用的建立來解決數字貨幣的“商品信用”問題。毫無疑問,這樣的方式並不能帶來有益的效果,既無法解決數字貨幣的信用問題,也無法解決幣值穩定問題。

我們在理解數字經濟生態中的技術時,往往過度高估了技術帶來的變革,而忽視了技術背後的制度性要素。而事實上,數字經濟中的貨幣政策的制度研究目前來說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任何一種貨幣的信用也是依賴其經濟生態中各個要素的平衡而不是單一要素的變化,因此現有的穩定幣機制並不是理想的數字經濟的貨幣解決方案。自從貨幣產生以來,人們追求幣值相對穩定的嘗試也從未中斷過,迄今為止的收穫也是相對有限的,沒有制度性要素的重構就沒有所謂“穩定幣”的市場。

簡而言之,在目前數字金融領域關於通證與貨幣或者證券的嘗試方向,基本上都走向了過於功利的金融邏輯。雖然從理論上來說,區塊鏈和通證的結合,能夠解決經濟學的很多問題,比如所有權、使用權,激勵等。但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價值。

我們可以看到從技術視角來說區塊鏈通過分佈式賬本、加密技術等實現了價值存儲,實現了安全、不可篡改、可持續的存儲,而區塊鏈的技術可以讓通證不需要任何中介,在全球自由流通。但是從數字金融的角度來說,任何一種通證證券化都首先要錨定某種特定的資產價值,如果沒有這樣的制度建設和新的商業模式,關於這個領域的嘗試基本上都是無效的。

基於以上的分析和判斷,那麼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區塊鏈帶來數字經濟的生產關係變革,其真正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我們接下來就討論小眾經濟體和數字經濟新秩序的話題。

先給出結論,我認為區塊鏈帶來的數字經濟變革的未來,是通過企業組織內部數字通證的發行實現企業從簡單的生產和市場單位,擴張為小眾經濟體的生態,從而實現企業價值的規模化以及整個市場交易成本的下降。

所謂小眾經濟體有三層內涵:

第一,企業組織從簡單的生產交易的市場主體轉變為能夠具備內生生長邏輯的經濟生態,也就是成為數字經濟市場中既具備企業屬性,也具備市場屬性的雙重結構的組織。

第二,企業組織的核心不僅僅是生產,而是建立一種針對整個生態社群的經濟生態,一方面要通過生產商品和交易來滿足每個個體的差異化需求,建立一種廣義上的“社區”經濟。另外一方面要通過提升整個生態的體驗,來滿足用戶在“定製化的差異需求”上的價值主張。

第三,小眾不僅僅指的是用戶規模,更準確的是基於不同價值追求的用戶,企業組織要試圖構建一種“想象的共同體”,使得產品和服務能夠為特定人群創造更高的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數字經濟生態中“小眾經濟體”才是有意義的,因為數字經濟生態提供的就是“體驗經濟”和“服務經濟”,因此我們可以推導出三個不同的結論來理解區塊鏈帶來的商業邏輯的變化:

  • 基於數字經濟學的觀點,數字經濟是以使用權而非所有權為核心的市場機制,因此產權交易的本質就成為了使用權交易。而小眾經濟體就是要創造差異化的體驗和服務來滿足每個個體的體驗,區塊鏈提供了一個高效的交易網絡機制來保障整個使用權交易的信用生態。
  • 由於小眾經濟生態兼具企業和市場的雙重屬性,因此小眾經濟體所發行的通證,其本質是在內部價值交換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計量單位。因此如何通過通證使得內部市場能夠更加高效和穩定的運行,這是其最重要的作用。
  • 由於小眾經濟體的存在,產業分析和企業分析需要得到統一,企業不僅僅需要提供特定產品服務,還要考慮如何建立細分產業領域的生態能力。亞當.斯密給我們的啟示是專業分工越充分,這個產業擴張的潛力就越大。因此,如何創造一些新的產業來為自己的生態中的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是小眾經濟體應該解決的根本問題。

理解了以上三個基本邏輯之後,我們就可以將區塊鏈技術的落地場景放在了實體經濟的“增量”範疇去討論了,而不是侷限於如何去掠奪實體經濟在存量上的優勢,或者是去改變以金融為代表的“虛擬經濟”的基本邏輯。

一方面,數字經濟是完全不同於實體經濟的生態,其目標是創造一種“再部落化”的小眾經濟體。

另外一方面,由於大多數數字經濟生態尚未具備足夠的商品信用,因此如何累積價值和建立小眾經濟體內部的共識是這個階段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是盲目的挑戰現有的金融秩序。

最後我們來討論通證的價值與貨幣之間的關係,我們看到這個概念提出的時候並無經濟的成分,討論的更多的是“激勵”的成分,即如何通過激勵行為引導他人的行為。

我們看到目前關於通證的討論更多的是經濟層面,實際上放在小眾經濟這個概念中,我們認為它更多承擔的是“價值流通”和“激勵機制”的雙重作用,我們分別從這兩個角度來分析通證和貨幣理論之間的關係:

從價值流通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將小眾經濟體的通證認為是內部流通的加密數字權益的數字憑證。它並不具備狹義上的法幣貨幣的作用,只具備在網絡組織生態內部流通的作用,也就是具備的是基於“使用權”的內部生態貨幣價值。

按照米塞斯的“回溯定理”,貨幣的價值最終會被回溯到它作為物物交換的商品時的價格,因此基於“使用權”的交換理論的通證才具備某種意義上的“貨幣價值”。在這個理論框架下,我們就能夠理解某種財貨成為一般交換媒介的基礎就是它本身就來源於人們對其主觀效用的評價,也才能夠理解構建其對通證經濟的貨幣價值的討論是基於使用權的理論。

從激勵機制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將通證理解為在加密經濟體中創造的一種自由開放協作機制中的激勵方式。區塊鏈技術的本質是創建一個公共可見的分佈式賬本,用來記錄交易的歷史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則實現了所謂通證的“挖礦機制”來激勵和懲罰相應的行為,這是我們理解其激勵機制的關鍵。

正是通過區塊鏈技術能創造的基於共識的、可擴展的、圖靈完備的應用,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智能合約中設定的自由定義的所有權規則和交易方式,進一步降低在小眾經濟體內的與契約不完備性相關的交易成本,使得通證的價值得以實現。

最後,從貨幣內涵的角度來看,事實上貨幣作為整個現代經濟學宏觀經濟理論基石,沒有貨幣就沒有對於現代經濟學的討論。然而,傳統經濟學的貨幣理論無法形成完全邏輯自洽的體系,正如熊彼特所說,“人們對貨幣觀點就像天上的浮雲那麼難以描述”。

迄今為止,關於貨幣起源的理論就有多個假說,然而不同的假說都存在著內在的不足之處。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可以看到如果我們從通證(token)的角度來看,就可以解釋相應的貨幣理論。如果我們將通證理解為經濟生態的激勵物,那麼貨幣的歷史就是從實物通證逐漸發展為虛擬通證的過程,從商品通證發展為信用通證的過程。

換言之,任何經濟生態都需要通證的作用,因此將企業或者產業視為小眾經濟體,未來的數字經濟生態就必須有相應的通證經濟模型的研究,其本質就是對產業經濟的貨幣生態的研究,這是我們理解未來數字經濟生態的重要視角。

刘志毅:Token Economy与数字金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