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博弈论

“博弈论”作为一种通识类话题,被编著成书的版本非常多,其中不乏很多领域的专学大家,教育学,心理学,哲学领域的名仕更是普遍广泛,今天我要详细介绍的是由翟文明编著,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博弈论,翟文明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任职于大成律师事务所,担任多家企业法律顾问,在公司治理,重组整改等方面颇为擅长,在久历人情世故,深谙世间百态后对于人人之间的交往有了很深的见解,深挖其中的博弈思想,并将此整理成书。本书2018年1月发行首版,其后两年内共经历了共5次印刷,由于本书讲述方式平实简单,深受广大读者喜欢。


「书评」博弈论


在本书当中,翟先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了博弈论中常见的11种博弈思想,并在讲述每种思想后用具体实例故事加以解读。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此11种理论只是平铺直叙了基本原理,并没有从宏观上将其分类整理,书的结构显得有些凌乱。另外博弈本身是思维碰撞的产物,不在结局揭晓的时候永远无法确认哪种方式会更好,凡事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也许我们千挑万选出来的“好方法”,对于别人或是别的场景都不是最优的方式,因此我将用分类的方法将书中的思想归类,用博弈的思维讲述“博弈论”。

博弈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棋局当中,主要描述的是参与双方,根据棋盘中已有态势,构思出预定的棋招并设计陷阱,以达到“吃”掉更多对手棋子杀死对方“王"的目的。后来人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商业中等都存在类似的博弈较量,因此后人开始将视野转移到抽象研究此理论,并致力于套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所谓博弈,必须要包含几个要素,首先是要有博弈的参与者且至少有两方对垒;其次要有一定的信息,如棋局中的棋子局势,制定策略时,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再者必须要有一定的策略,谋定而后动才是智者的表现;最后必须存在的是利益,从博弈的最初目标中即可看出,双方都是为了杀死对方的“王”而进行的各种策略规划,失去了目标利益的博弈是没有意义的。

统览本书,我将本书中博弈的思想分为三种:博弈原型——正博弈——偏博弈,本篇文章我也会按照此分类逐一展开讲解。在正式介绍博弈论前还要简单介绍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亚当·斯密理论。亚当·斯密是西方著名经济学家,他认为当每个人做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时,对整个社会也是最有利的。此理论曾历经许久深深被人们信服,更是一度被看成权威理论,从没有人怀疑过其准确性。

直到纳什的出现,才对亚当·斯密的理论产生了首次挑战,而此次挑战也推开了博弈世界的大门,博弈的思想开始被人们广为流程和探讨。纳什在数学界中堪称天才,在少年时期就以出众的天分收到老师们的喜爱,到了大学的年纪,他曾被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同时录取,在校期间就发表过对博弈的重要理论,因此才有足够的魄力和能力对亚当·斯密的理论发出挑战。

下面将介绍本书中”博弈原型“分类下的第一种博弈理论——“纳什平衡”,纳什认为每个人都做利于自己的决策时,不一定能使效果最优,可能会产生相互冲突的影响,甚至如果决策收益完全相反时,还会产生最差效果。纳什不亏是个精明的数学家,博弈的利益像极了数学中向量的计算,众所周知,两个向量只有按相同方向相加时才会得到最大的长度,其余情况都会有所损益,最糟糕的情况就是南辕北辙,效果最差。因此纳什给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结论,他认为:只有当不同决策达到一个均衡点时才会使收益最大。

由此引出了一个著名的“囚徒困境”理论,此理论是博弈精髓的浓缩版,充分展示了博弈的实际本质。大体故事是,两名共同犯罪的囚徒被分别关押,当一名囚徒出卖另一名时,即会得到一些好处,另一名会得到一些损益。如果都不出卖彼此,他们的收益将会最大,都可以无罪释放。如果都出卖彼此,将都会受到严厉惩罚。按照理想情况下,两人可以互不出卖,都可全身而退。但是结果发生了出卖行为,导致他们都收到了惩罚。以上故事就是博弈中常见的抽象模型,故事中存在两个“纳什均衡”——都出卖和都不出卖,都出卖和都不出卖对于两个囚徒来说可得到的收益是相同的,要么都极好要么都极坏,此时虽然是决策均衡,但二人无法在不沟通的情况下信任彼此,都想着为自己争取最优结果,所以才产生了出卖行为。现实情况中人们也往往会做出此类决策,导致无法得到最优结果。

基于博弈理论的基础原型,书中介绍了一些具体博弈策略,根据产生条件和结果,我将其归类为正博弈和侧博弈。所谓正博弈,即是大家都想看的美好结果,互利互赢。上述“囚徒困境”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通常导致最后两败俱伤是因为没有相互通气并达成合作。所以要想走出“囚徒困境”,合作共赢是最首要的方式,古人云: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合作共赢是永恒的最佳方式,大到国家外交,小到家庭关系,当存在利益相互牵制时,只有合作才会带给双方利益最大化。

然而有时合作本身也并不顺畅,例如囚徒故事中信息无法传达,相互没法信任等问题都会影响合作的建立,因此有以为靠谱的“中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中间人不仅可以传达双方消息,还可以起到润滑剂的效果,促成合作达成。合作有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重复博弈,试想旅游区的一碗“面”为什么敢卖出“天价”,而且轻易不会为游人降价,为什么他们不靠拉拢“回头客”增加收益呢?游区商家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游客基本都是一次性的合作,从此不会再来,索性一次博弈就赚个够,没有重复性的博弈机会,也就不会有让步达成合作共赢了——不会让游客吃的即便宜又好吃。


「书评」博弈论


合作是正博弈中一种优势策略的方式,但合作本身也是一种博弈论。

合作经常会伴随一些博弈现象出现,例如“智猪博弈”,“猎鹿博弈”,“枪手博弈”等。“智猪博弈”的故事中小猪习惯蹭着大猪的努力,不劳而获得到充足的食物。现实生活中“抱大腿”的现象也时常存在,除了“小猪”本身受益者之外,我相信其他人对这类现象也一定非常反感,此种合作就不是建立在共赢的前提下,而是一方始终侵占另一方的资源,难以维持长久,因此需要制定一些奖惩措施,拒绝投机者们搭便车。而“猎鹿博弈”与之不同,它体现的思维是在合作中一方的背叛会对另一方产生的阻碍,例如:如果两个猎手一起猎鹿的成功率最高,如果一个人去猎兔另一个将毫无收获,如果都去猎兔,则可以每人收获一只兔子。此场景中存在两个纳什平衡,如果两人都去猎鹿或都去猎兔,至少会保证有食物可吃,但是往往有人就会背叛对方先去捕猎不同的动物,导致另一个人空手而归。这时一个人的背叛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就是毁灭性的,但该结果通常只会在资源被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出现,而实际上大多时候资源未被完全充分利用,我们可以选择“利人利己”的方式,在不损害另一方利益的前提下,提升自己的收益,这就是帕累托效率。

熟悉经济学的朋友们一定知道边际收益的概念,客观事实上付出量和付出所带来的收益量并不是完全线性相关,付出越是多的时候,所带来的收益增长率越低,甚至有时看上去付出很多却毫无收益,这就是帕累托效率的一个演变,因为可利用资源就是那么多,无法根据大家的付出而无限分配,因此夏普利指出,需要用边际贡献来分配收益,这样才能保证不伤害别人的利益条件下,满足自己的收益。如果两方突破边际收益方法,争抢资源,往往会导致两败俱伤,破坏了天然的平衡。

“枪手博弈”是棋局中同时存在多个博弈方时的简化模型。三国时代就是典型的枪手博弈,三方总有实力差距,但又会相互牵制,因此三者通常使用的博弈手段就是结盟,当蜀吴弱时,联手抗魏;当吴魏弱时,则联合抗蜀,而其中一方又始终没有能力战胜另外两国共同联手的实力,才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持续数十年。由此可见只要选择优势策略,实力较弱也可以是最后的胜利者,“结盟”就是弱国的优势策略,但现实场景灵活多变,如果实在找不出优势策略,也可通过排除法,剔除出劣势策略,这样也可以对结果由很大的提升。

下面我们来看看侧博弈,侧博弈的模型与正博弈相异,它主要强调客观事实无法满足多方共赢情况下的博弈。

首先我们先来想象一个场景,当一个小偷在一片区域的不同小区行窃,而一名警察去进行抓捕,在可活动区域内小偷和警察都可去任何一个区域,以A号楼为例,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小偷和警察都不在A楼;小偷在警察不在;警察在小偷不在;小偷和警察在。如果小偷和警察都在A楼,则小偷一定被捕,此时警察的完全收益就是小偷的完全损益,因此称之为“零和博弈”。小偷和警察在下一步去哪个楼都是完全未知的,他们都会采取随机的方式决定接下来去哪里,此时并没有准确的目标,不会产生“纯策略”,因此我们称为“混合策略”。“混合策略”指策略人随机地选取自己的策略。在现实生活中,采取混合策略的例子很多,最常见的就是猜拳游戏,每一回合的对弈都存在不同结果的不同概率,日常使用时需严密计算,得到对于自己利益最大的概率方向,以获取更多的收益。

“警察与小偷博弈”抽象的是目标完全相反的双方,利益完全“零和”的情况。侧博弈中还有目标相同的博弈场景,例如“斗鸡博弈”和“协和博弈”,当强强相遇,共同争取同一份利益时,如斗鸡场上的雄鸡,往往不能采用混合策略,随即选取方法,而是要通过对对手进行分析,权衡双方实力后,或高歌猛进,或急流勇退。按结果导向,此时一定会出现一方“胆小鬼”,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此博弈的根本结果无非两败俱伤,或见好就收,当“胆小鬼”综合权衡利弊后觉得撤退会保证一定收益的情况下带来较小损失,那么何乐而不为呢?“胆小鬼”的撤退往往也是有策略的,撤退的时机非常重要,既不能早也不能晚,早了会让对手得寸进尺,晚了很容易全盘覆没,因此“协和博弈”中强调及时放弃就格外重要了。霸王项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如果能够及时意识到大势已去,肯于放弃,早早撤回江东,待他日卷土重来,或许可以避免横尸乌江的悲剧。在阿凡提的寓言故事中曾记一例:一伙强盗看上了村名家中的祖传器皿,想要占为己有,因此三番五次骚扰村民企图得到宝物未果,阿凡提向村民提议,将宝物埋藏起来,并宣扬出去宝物遗失,果不其然强盗再也没有出现。阿凡提其实应用了“协和博弈”中的焦土策略,可简单理解为当双方对峙不下时,可以通过增加对手成本的方式,破坏对方想要,使得对方失去行动目标,对峙自然消失。

以上策略基于成本原理,即所有事情都是有成本的,强盗在消耗很大成本的情况下却毫无收获,也就失去了抢劫的动力。在博弈论中成本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影响这博弈策略的制定,“路径依赖博弈”就是成本原理的一种体现,在经济学中它也被称为“沉没成本”,当人们为了一件事情付出了越多的心血,就会越依赖所获得的趋势,因为它已经积累了很多的沉没成本,放弃意味着全部失去,所以在战争中,商战中这种心理往往被人们利用。 曾轰动一时的“PUA事件”,事件中的“男导师”就是充分利用了这一原理,诱导女生们为他付出,但每次他都表示出不满意并对女生们进行指责,而女生们认为自己已经付出了很多,却还没有让对方满意,与放弃之前的付出也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相比,她们往往选择增加付出,试图挽回局面,却没想到正好中了该“导师”的圈套。


「书评」博弈论


从古至今,从故事到现实生活,我们每个人都犹如一个棋手,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棋盘上,我们进行的每一个行动都如同走了一步棋子,精明的棋手们相互揣测,相互限制,每个人都想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然而有些人却浑浑噩噩,完全没有意识到博弈重要性,甚至没有意识到博弈的存在。因此本书将生活中常见的博弈思维进行了详细介绍,让没有意识到的朋友及时认清博弈的原理,让还在纠结策略的朋友正确做出决策。

本篇书评介绍了书中11种博弈的思维,并配上相应案例解读,希望阅读过的朋友在生活工作中能清晰地认识当下时局,充分理解人们各种行为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决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