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三国演义》里弓箭都是平着射,现在古装片弓箭有些向天上射,历史上到底怎么射?

骑猪看耍猴


题主,您首先应该把观察事物“非此即彼”的方法改掉。

电视剧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看过,可是,我见过射箭的,也在电视上见过那些射箭运动员射箭——他们全是平射的。

战场之上把弓箭运用的最好的是蒙古人,蒙古骑兵,他们是平射的。

据说,蒙古骑兵并不瞄准,大原野野战之时,快马之上,右手一摸箭袋,蒙古人有能力一下子从箭袋中抓出四支箭,悠忽之间射倒四个人,全凭感觉,追求的是快,哪有什么功夫去想究竟是平射还是向天上射呢?敌人就在十米,二十米,三十米之外,射就是了!敌人在哪里,就往那里射,左射,右射,往下射,哪怕躺着射呢!射死敌人为上。

可是,蒙古人有时候也攻城,攻城的话,快马疾箭就排不上用场了,这时候,蒙古骑兵就是站在马背上往天射也起不了作用,因为,普通弓箭超过100米,不要说射死人,射疼人都不一定,不要说强弓,强弓不可能装备到每一个士兵手中,也不可能每一个士兵有能力拉得开强弓!

这时候,如果没有大炮的话,就是弩出场了,记住,弩是弩!弓是弓!弩和弩还有不同有单兵弩,单兵弩比弓箭好学,因为它有瞄准器具,并且射的远,起码五六百米。

三国中的大将大喊一声:“给我射住阵脚”!基本是有专门的弩兵出手射住阵脚,弓箭手是射不住的,弓箭手只能短兵相接的时候才有杀伤力。

但是,单兵弩攻城还是不灵,射击距离不够。上面说过了,五百米的有效距离而已。

这时候,就需要弩车了,弩车等于冷兵器时代的大炮,确实是大炮,一架弩车不是一个士兵可以操作的了的,需要建立专门的弩车班组。

《宋史·魏胜传》说:

  • “列阵则如意车在外,以旗蔽障,弩车当阵门,其上窴床子弩,矢大如弩车凿,一矢能射数人,发三矢可数百步。”

而,弩车是仰射的(也就是往天上射),它可以越过城墙。

所以说,答案来了:

除了打猎,射树上的鸟兽,弓箭需要往天上射之外。(其实也是平射)

  1. 弓箭在战争之时,一定是平射的,不然没有杀伤力!
  2. 弩车才是往天上射的,也是追求远距离的杀伤力!

葭明通半瓶历史


在老版三国演义当中,这的确算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穿帮,当然除了在设计方面不了解实际情况之外,山寨版道具的劣势也限制了这方面的发挥。

其实在奥运会射箭比赛中,尤其是2008北京奥运会女子射箭比赛当中,张娟娟与韩国队的那场经典对决,才让很多观众第一次知道原来远距离射箭并不是直射,而是曲射!奥运会的射箭对决,就是利用这样的方式来命中目标,难度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事实上在军事的实战角度出发,弓箭武器通常采用的都是抛射,一般保持45度角“对空”射击,利用抛物线原理延长弓箭的射程。否则弓箭直射距离有限,水平射击到达直射距离后就会很快落地,这样的射击方式只适合近距离交战时所采用。



当然抛射的一个重要劣势在于没有精准度,这种下雨式的射箭方式,自己射出的弓箭是否能够命中一个个体目标全凭天意。但在大型战争中,这样的射击方式通常针对的是敌方的军阵,即对方数百、上千甚至上万人组成的阵型,由于整体目标体积庞大,弓箭手射击时不用考虑精准命中,只需要保证自己的弓箭能够下落到对方的军阵中即可。例如东汉时期发生在阿拉伯战场的卡莱战役,克拉苏率领的四万罗马兵团遭到上万敌军骑兵围攻,敌军上万弓箭手采用的就是抛物线射击,弓箭从天而降,虽然没有精确度,但架不住四万罗马官兵拥挤在一起,下雨式的落体照样可以引起惨重的伤亡。而在人身伤害之外,这种攻击最大的破坏力更在于心理上的震慑,它不是从某一个单一方向扑面而来,而是密密麻麻的从天而降,让你防不胜防。



但在实战中,这种抛射并不一定完全固定在45度角,在战场上完全可以根据敌方目标与自己的距离进行角度调整。例如电影花木兰中,花木兰率领北魏步兵军团在山谷中与柔然骑兵遭遇,在柔然骑兵发动进攻前,花木兰的步兵军团用颜色鲜明的“定位箭”朝军阵前方发射,利用弓箭的落点做好距离定位,当随后柔然的骑兵发动冲锋时,再根据对方骑兵到定位箭的前后距离不断地调整角度进行弓箭射击,造成柔然骑兵大量伤亡。

但在1992央视版三国演义当中,我们看不到这样的射箭状态,片中的射箭从来都是水平发射,尤其是官渡之战这一段落。曹操指挥七万步兵骑兵向袁绍的70万大军组成的军阵发起冲锋,袁军成千上万的弓箭手全是向曹军水平射击。而在随后的官渡对峙阶段,某一次曹操站到塔楼上,距离袁绍军队的楼台大概两三百不远,袁绍手下一个老兵向曹操射箭时,如此远的距离居然还是水平射击,这些细节明显是不专业的体现,不过在不专业之下,还有一个细节恐怕也值得观众注意,那就是连续剧中双方军队手持的弓箭,完全是道具一类的样子货。



外观看起来像是弓箭,但实际上只是道具摆设,弓弦并没有太强的拉力,甚至可能只是一根简单的绳子,因此发射出去的弓箭完全没有杀伤力,射程不过十几米而且还缺乏弓箭的冲击力,由于太过于虚假射箭的镜头往往只能不断进行循环的镜头切换,即弓箭射出之后镜头迅速切换到中箭一方,避免观众看出这种弓箭完全就是个玩具。不知道开拍前是不是考虑到道具组手里的这种弓箭完全是摆设,因此并没有在这个细节上寻找太专业的设计和考证。


辽宁资深球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平射是三国演义导演不懂军事,胡咧咧。

弓箭当时是可以平射的,但谁都知道羽箭不是子弹,射出去以后下坠是很快的。

所以任何射箭哪怕是不远距离直射,弓箭也不可能是平的,而是要略有仰角。

正常来说,站立射箭略带仰角的直射,可以射中50米内的目标,精度还比较高。

如果平射的话,精确射击目标距离一般也就三十米而已。

对于这点,大家有兴趣画几个钱玩玩街头弓箭游戏,就知道了。

而古代大兵团作战,弓箭手为了保证射程,多采用高仰角的曲射。

也就是大家看到的,对着天上射。

这种射箭方式可以达到射程的最远,自然精度就无法保证,必须很多弓箭手齐射。

弓箭大角度曲射,有效杀伤距离也不超过100到150米距离。

所以,这就是弓箭训练的难度所在,较远距离就必须凭借经验计算仰角。这种不是初学者能够随意掌握的,难度非常大,需要常年的训练。

同样道理,这就是火枪为什么能够逐步取代弓箭的原因。

因为火枪不需要算仰角,举起来对准目标开枪就是了。

就训练来说,合格弓箭手最少专注训练1年以上,优秀弓箭手要练一辈子。

而火枪训练,一个农民耕田的同时隔三差五练上一二个月,也可以成为精准的射手。

这就是差距。


萨沙


平射和向天射都不是古战场搭弓射箭的正确姿势,原因很简单:

平射射不远,向天射如果赶上逆风,吹下来容易把自己射死。


平射不行,太高射击也不行,古代战争中的弓箭手正确的射箭方式是:呈45角射击,只需向敌军方向射出便可,根本不需要瞄准。

所以,百步穿杨这种事情能在平时耍帅用可以,真正能杀敌,还得是成规模的齐射才行。

为何要45度射击?

古代的长弓制作工艺非常有限,欧洲和日本的弓都是单体弓,平射杀伤范围最多15米到20米,再远就是强弩之末,失去杀伤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复合弓的,射程可以比单体弓增大数倍。

我们不妨假设,就算是复合弓能增大射程十倍,也就是200米,又能怎么样呢?

搭弓射箭浪费时间,也就是说,在敌人打到面前,弓箭手如果能多发射一支有杀伤力的弓箭,就能保证多一分胜率。

所以在面对尤其是骑兵的进攻时,200米可能就是几秒钟的事情,弓箭手最多射出去一到两支箭差不多就该要撤到后面去了,否则面对马刀,长弓还不如烧火棍好使。

而如果呈45度向斜上方射击,也将弓箭的射程达到了最大,这样一来,每个弓箭手就能在敌军很远时便组织出有效的打击,也因为杀伤范围大了,就可以多射几次。

况且45度射击,到了接近敌人时,会有重力的作用,其分量补偿进一步增加了杀伤力。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一战中的重机枪告诉你,有平射和曲射两种弹道。直射打得准,射程两千米;曲射打得远,射程4-5千米。

因此弓箭也有两种射法。中国古代讲百步穿杨,与现代奥运项目接近,目标在30-100米之间,基本是平射,可以玩精度射,比如辕门射戟什么的。

而英国有名的长弓手,射程可达300米左右,就要靠多人曲射玩覆盖射击了。但是长弓手没那么好运,永远在最远射程输出伤害。一旦敌方靠近,平射也是必不可少的。

唐朝兵书上说:“布阵讫,鼓音发,其弩手去贼一百五十步即发箭,弓手去贼六十步即发箭。若贼至二十步内,即射手、弩手俱舍弓弩,令驻队人收”。

可见在二百米到一百米之间,唐军多了弩这种兵器,根据兵书上的造型,远程弩应该是曲射的。而弓箭是一百米以内用的,应该以平射为主。

中国历史上留下的与弓箭有关的壁画多为射猎图,讲究精度,因此多为平射。而影视中也以平射为主。

而欧洲历史上英国长弓手以远射闻名,打得法国骑士人仰马翻,自然要在影视作品里反映出来。

因此无所谓对错。牛顿的棺材板保证,根据剧情需要,想怎么射就怎么射。











味冷


对于古代战争人们主要依靠电视剧或者电影了解,在电影《英雄》中秦军进攻赵国,首先是一波箭雨齐射,可以看到在电影中,导演采用了弓箭向天射的拍摄手法使得观影效果更加的恢弘。但是在老板三国演义中,魏蜀吴的弓箭手都是平着射,那么哪种方法才是符合历史的呢?

我们不妨先思考一下,我们用力扔出一个苹果,苹果在力的作用下向前移动最终落地,而苹果运行的轨迹就被称为“抛物线”,同理,弓箭射出后也是有抛物线的,再加上弹性势能源远比不上枪械的火药做功,所以古代弓箭在射出后弓箭下坠是十分明显的,不能够和现代枪械一样进行平射,所以要仰射以达到更好地射程。

但是仰射也不是胡乱的射,只有所有的弓箭手在相同的角度下射出弓箭,才能在短时间内构成阻挡敌人的箭雨。这个角度一般是45度,这样弓箭的射程才能够达到最远。其实弓箭的射程远没有电视剧当中描述的那么夸张,其实也就是100多米,所以电视剧中那种远距离的箭雨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

那么弓箭手是否会使用平射呢?其实也是会的,在短距离交战中(10-20米),因为距离短多以弓箭的下坠也不是很明显,加上刚射出的弓箭初速很大,所以根本用不着仰射,并且平射比仰射有更加好的精确度,仰射只适合大规模的弓箭军团使用。

所以由此可知,在历史中弓箭平射和仰射都是存在的,但是要根据战场的具体环境进行选择,如果是远距离射击就用仰射,如果是短兵相接就平射,并能够没有规定一定要用什么办法射击。


七七谈历史


对于古代军阵战争中弓箭仰射这个问题,这个说法近几年十分流行,甚至说45度仰射,以抛物线攻击对方;现实中并没有人做过类似的模拟,个人强烈质疑这种说法;原因如下:

抛物线攻击,在热兵器中,典型的如加农炮,加农炮的攻击效果来自于炮弹的爆炸,或者炮弹是实心弹,来自于炮弹的动量;加农炮的发射动力只需要将炮弹投送到相应的位置即可;平射攻击,典型的是热兵器中的枪支类,虽然射击有仰度修正,但是子弹的攻击效果以水平冲击力实现,所以仰度必定不会太高,仰度太高,子弹掉到地上的时候,水平力力量已经很小,头盔都无法击穿,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流弹,打仗时谁会依靠流弹杀敌?弓箭的射击效能同样符合力学原理,弓箭杀敌以水平力量,以箭头的穿透力杀敌,如果箭簇以45度仰角发射,落地到人体高度,箭簇姿态为倾斜向下,箭簇水平力度已经非常微弱,很难穿透盔甲,难以形成有效的杀伤,古曰,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芦缟;从影视剧的镜头来看,箭簇以45度仰角发射,然后箭簇水平插在中箭方身上,皆不符合物理学力学原理;


天高云淡CIIA


说导演不懂的,那倒是未必,古代除了游牧名族外弓箭可是辅助工具,主要靠的还是肉搏,张艺谋拍的英雄也好,还是魔戒2,很多场面完全就是追求视觉效果,仰射这么牛逼的话鸦片战争清政府也不可能输的那么惨了

以前亚洲导演拍的射箭场景基本都是平射,美国导演的电影才出现仰射,估计参照的是英国长弓手,大家可以百度一下培养一个长弓手需要多久

近距离平射视频我看过,非洲土著打猎平射,只要射中之后,人会去追赶,让猎物奔跑,最后猎物是留血过多死亡的,所以古代很多人都不是直接被箭射死的,而是受伤致死的

仰射必须是目标距离远,移动速度慢,或者站着不动的情况,你仰射轻骑兵我看看,背风情况你仰射试试,射击移动靶情况下仰射要么脑子抽风了。

最重要的是弓箭是一次性的消耗品,中国古代大规模打仗根本提供不了那么多只弓箭,而且仰射精度低,对弓和弓手要求比平射高,所以中国古代能出现仰射的机会应该不多,或者说大规模弓箭对射场景也不多

最后弓也有很多种,制造材料也不一样,有些弓适合仰射,有些适合平射

欧洲战争平射的多的去了,另外游牧民族都是平射

不要看到风就想雨,看个欧美电影就以为全世界战争都那样

另外一点:拍电影或者电视剧还要看预算的,这三国演义拍的时候剧组才有多少预算,拍大规模仰射成本比平射高多了


上海中原地产徐汇苑


小时候用竹片做成弯形,再用苎麻绳绑好做弦,简单的弓就做好了,用小竹子一头削尖就成了箭。大家比谁射得远,我只知道是平射,大约可射三十米左右远,要是朝上射,不管你是二十度三十度还是四十五度,都没有平射远,不信你去试试。理论上力学是朝上射得远,实际上只有射过才知道的。


逍遥1906


看弓箭的有效杀伤距离,而不是射的越远越好。蒙古人认为蒙古弓最有效率的杀伤距离是三、四十米左右,蒙古射法就是平射,甚至是从马上向下射。朝天射根本没有准头,射的稍远却没有多少杀伤力,也远没有影视作品中射的那么远。现在的影视剧是盲目学习西方,并不比过去更真实,像电影《英雄》里面的那种更假、更夸张,完全是不真实的。真正在战场作战时,弓矢部队应该考虑的是有效杀伤敌人,而不是在太远的射程上去碰运气,几十米射程应该是主要的使用方式,一名弓箭手射个三、四箭,就要马上后退,让步兵上前准备肉搏了。全拍成朝天射,显然也是不对的。有人认为靠弓箭能取胜一场战斗,是并不多见的。英国长弓兵的那次精典战例,主要还是法军选错了战场,让自己的军队在泥地、沼泽里乱闯,限制了自己的机动能力,让英国长弓兵占到了便宜。著名的卡莱战役,安息人获胜的关键也在其骑兵的机动能力,罗马重步兵显得太笨重,只能挨打,却很难打到安息人,被慢慢消耗掉了。而蒙古人也是依赖轻骑兵的机动能力,消耗敌军的体能和士气,最后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它的“重装”骑兵和火器、抛石机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