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篆刻的魯迅


去年5月,在日本仙台一次民間小型拍賣會上,出現了一方邊款為“預才”的青田石印章。該印規格為3×3 cm , 印文篆書“勇猛精進”4字。(見附圖)拍賣會的主辦者也許不知道,此方印章的作者,是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先生。

愛好篆刻的魯迅


愛好篆刻的魯迅

魯迅,本名周樹(1881——1936),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預才、後改為豫才(古人的名和字是有聯繫,樹人的意思是培養人才,而“豫”在這裡通“預”——筆者注)。魯迅是二十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國家的評價為“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所以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魯迅先生一生寫作600萬字,其中著作500萬字,輯校和書信100萬字,加上翻譯作品以及日記合計1000萬餘字。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小說《祝福》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法等50多種文字。魯迅先生還喜好篆刻,他少年時代,因叔父周芹候研究篆刻,耳濡目染,學會了刻印的本領;雖刻印不多,卻具備較深的藝術功底。1899年,魯迅在南京讀書時,就曾刻過“戎馬書生”、“文章

我”、“嘎劍生”等印章。在魯迅的著作中,《蛻龕印存序》是魯迅論述篆刻的唯一的珍貴資料,也是我國印學寶庫中難得的理論之作。

附:《蛻龕印存

序》:“印蓋始於周秦,入漢彌盛,所以封物以為驗,故其文止於官守名氏。後世喜事,益多其制,向壁刊勒,古怯蕩然。元吾丘子衍力主漢法,世稍稍景附,乃復見爾雅之風,至於今不絕。夫秦書八體,五曰摹印,施於印璽,漢氏因之。今秦璽希有,而漢印時見一二。審其文字,大都方正勾曲,綢繆湊會,又能體字畫之意,有自然之妙;視盤旋圓轉,以曲綫取勝者,相去益遠。又古之印章,執政所持,作信萬國,故鑄鑿之事,必有世守之法度,可為後來準的;鐵書之宗漢銅,固非徒以泥古故也。歲丙辰三月,張梓生示《蛻龕印存》一卷二萬是山陰杜君澤卿之所作也。用心出手,並追漢制,神與古會,蓋粹然藝術之正宗。嘗聞藝術由來,在於致用,草昧之世,大樸不雕,以給事為足;已而漸見藻飾,然猶神情渾穆,函無盡之意,後世日有遷流,仍不能出其封域。故歐土言圖繪雕刻者,必溯希臘,凡玉物之浮雕,土缶之彩繪,不以沉埋掩其輝光,以校後之名世著作,且隱然為之先導。飾文字為觀美,雖華夏所獨,而其理極通於繪事;是知以漢法刻印,允為不易之程,夫豈逞高心,以為眇論哉。予於杜君未相見,唯讀其書,竊喜抱守遺闕,不以世論失其故常,有同志者,因序之雲。”出方印章推測是魯迅先生青年時所刻,印文出於《無量壽經》捲上:“勇猛精進,志願無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