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易見的生活用具,古代坐具的變化中體現出的文化演進

導語:坐具原本就只是生活之中非常常見的一類事物,但是與此同時,這也是人們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古人從席地而坐演變到垂足而坐,這背後就是坐具的演變歷程,同時,由於坐具形式在不同歷史時期形式的變化,我們也能夠看見不同文化內涵之間相互交融和發展。從古人坐具累積和演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包含在坐具之中那特有的傳統文化特徵。

文化產生於生活,而生活又會收到來自文化的影響。所以古代坐具形式的變化反應出的不僅僅是生活之中一件普通的事物的改變,更加是存在於現實之中某種文化的演變。坐具作為人類文明與生活實踐產物,其形式的變化發展對人們的坐姿、飲食習慣、器皿造型、書寫姿勢、室內陳設以及建築空間都會產生的深遠影響。

一、低坐具時代

1、坐具的產生

在遠古時期,因為先人們還未學會建造房屋的技術,所以他們往往掘地為穴。然而這種穴居式住所是有些非常多的缺點的,比如穴內陰冷潮溼,雖然可以用枯枝和獸皮鋪在地上預寒防潮,但是穴居始終是存在非常多的不便。

簡單易見的生活用具,古代坐具的變化中體現出的文化演進

古代穴居式建築

先人們顯然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們在適應了定居的生活之後,就開始將建築由地下轉向半地上甚至是地上發展。這類建築與現代許多的建築形式都類似,這種建築形式不僅減少了穴居帶來的不便,而且也促進了傢俱文化的發展。

簡單易見的生活用具,古代坐具的變化中體現出的文化演進

席就是在這個時期產生,作為最原始最古老的傢俱。席的作用其實就是讓先人能夠坐在或者是睡在自己的房子裡,雖然脫離了地穴式建築,但是地上建築也是存在著缺點的。席的出現正好改善這一情況,席的產生其實就是我國坐具開始出現的標誌,也是坐具在古代流行和發展的開始。

2、坐具最初的發展

時間來到商周時期,這時已經形成了"席筵同用,席鋪於筵上"的習俗。在商周時期青銅文化非常發達,作為青銅文化的代表,青銅器之上承載了太多的文化。商朝人敬鬼神和周人的重禮樂的思想都集中體現在青銅禮器上,青銅器儼然成為了文化的代名詞。

從近代不斷出土的青銅器中,我們瞭解到了在商周時代古代坐具的發展和演變。例如在遼寧義縣出土的商代青銅俎和河南安陽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石俎,他們原本只是在祭祀的時候才會出來,所以其是屬於祭器一類,然而,從造型上看,在商周時期似乎已經出現了類似於

幾、案、桌存在。這是傢俱產生的雛形,是坐具發展的有利證明。

簡單易見的生活用具,古代坐具的變化中體現出的文化演進

而這個時候的坐具,由於剛剛出現,所以這個時候主要以低矮型坐具為主。為了減輕疲勞感,讓坐具更加的舒適,所以產生了幾。幾不僅可以置於座位邊供人依憑,也可擱置食物、琴瑟、書籍等。

3、坐具的特殊發展

幾的出現可以說是古代坐具的一大發展,然而當時間來到戰國時期,古人不在侷限於坐,甚至產生了一種特殊的坐具——床、榻。這種床並不是單純的用來睡覺,而是是坐臥兼用,其使價值極高。

從這種坐具的高度來看,因為人們從席地演變成席床、榻,所以腿就不用長時間的盤著,於是這也就減輕了腿部壓力。而隨著這種坐具的普及,古人大部分的室內活動都開始侷限於床、榻上,而這個時候,床、榻也就逐漸脫離坐具的範疇,而是成為脫離坐具範圍的存在。而這種變化也帶來了坐具的變化,為了適應床、榻的高度,坐具逐漸高起。

簡單易見的生活用具,古代坐具的變化中體現出的文化演進

古代的床

雖然說坐具逐漸高起,但是從出土的青銅器來看,在夏商西周到春秋時期,坐具還是偏向低矮的。因為坐具的這個特點在非常長的一段時間之內都沒有改變,所以這個時期也被很多人稱為低坐具時代。

二、低坐具與高坐具共存時代

1、坐具由低向高發展的原因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是中國坐具的重要轉折時期,即低坐具向高坐具逐漸發展時期。而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無外乎三點。第一,這個時期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時期,隨著北方少數民族往黃河流域的遷徙,漢族傳統的坐姿和傢俱不斷受到衝擊。在多個民族文化的融合之下,於是乎一種新式坐具就開始出現了。

簡單易見的生活用具,古代坐具的變化中體現出的文化演進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戰爭

第二,魏晉南北朝時期並不是和平時期,南北各地都是戰火不斷。由於戰亂紛爭,人們追求精神上的解脫,所以人們有意識的接受佛教和儒家思想,因而他們的思想觀念在此影響之下發生了改變。許多人認為坐榻的高度是地位高低的一個外在顯現,所為為了在亂世之中滿足人們世俗的尊卑心理,所以坐具高度這就在不斷增加。

第三,人都是有追求,特別是在魏晉南北朝這個特殊的時期,因為當初都充斥的戰火,人們想要尋找之初舒適的地方是及其的困難。而為了滿足這個願望,許多人就將自己的家打造成舒適的存在。而人們對舒展的坐臥姿勢追求,在無意識的影響下也促使了高坐具的產生和發展。

2、文化交流對坐具發展的促進

自從漢代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溝通東西的絲綢之路的開始,東西方不僅是在經濟上得到交流,同時對於文化方面也同時有著許多的交流,

而且這種文化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也促進了中西方兩地文化的發展。

簡單易見的生活用具,古代坐具的變化中體現出的文化演進

胡床

胡床,就是沿著絲綢之路以及胡漢文化的交融而流入中原。"胡床"與今天蒙古族"馬紮"非常接近,因為但是"胡風"盛行,所以。"

胡服、胡床、胡樂、胡舞"等在京都上層社會成為時尚,風靡一時。

時間再次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相較於漢朝時期,這時候社會動盪頻繁。由於缺乏了一個統一政權的管理,所以這個時期的風氣及其開放。而且由於各個國家把心思都放在了戰爭之上,所以這個時期的文化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形態。人們也不再受到儒家的條條框框束縛,他們在生活之中不再可以壓制,很多人坐姿較隨意,蜷腿坐、盤腿坐更是屢見不鮮。

簡單易見的生活用具,古代坐具的變化中體現出的文化演進

束腰圓凳

隨著人們坐姿的變化,隨之而來的便是扶手椅、束腰圓凳、方凳、長杌凳等新型坐具的出現。在這個時期床榻已經具有坐、臥、待客、宴飲等多重綜合功能,而且床榻也不在是默默無聞的存在,床榻在整個生活場景中處於中心位置,隨著床榻位置的變化,坐具高度和形態也呈上升趨勢。

三、高坐具時期

1、唐朝開放風氣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一過,時間來到了隋唐時期,特別是當唐朝建立後,從唐太宗李世民到唐玄宗李隆基,唐朝政策寬和,國力強盛,對外交流頻繁,所以新風異俗此起彼伏。從魏晉南北朝時期流傳下來的傳統生活樣式逐漸發生改變,坐具、傢俱、室內陳設、飲食、器皿等方面都有著非常大的改變。

簡單易見的生活用具,古代坐具的變化中體現出的文化演進

唐朝時期的長凳

由於唐朝時期對於少數民族實行的是較為開放的政策,所以我多數民族的器具傳入唐朝,並且被改造形成新的器具形式,如晚唐時期在宴飲場合中的出現的長凳等等。其實就是少數民族文化傳入的產物,而且這種影響還蔓延到了其他器具之上。

原本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坐具還存在和高低兩種,甚至低坐具的數量還要略高於高坐具。那段時期呈現出的是一種低坐具與高坐具並存的局面,而到了唐朝,底坐具的數量進一步減少甚至消失,高坐具成功取代了低坐具,成為坐具的主角。

2、生活方式改變的影響

前面說過,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民族大融合最為重要的一段時期,各民族之間不僅在居住地上融合到了一起,甚至是通婚和民族文化也融合在了一起。而文化的融合就促使了新的文化取代舊的文化,這種新的文化對於人們的生活是具有絕對的衝擊力的。

很多的人在不知不覺之間就受到了來自新文化的影響,所以新的生活方式這也就出現了。

簡單易見的生活用具,古代坐具的變化中體現出的文化演進

唐太宗

到了唐朝,唐太宗本人就極度提倡實行開放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就更加的頻繁,在長安城中甚至出現了"胡風"盛行的局面。大量的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物件都在唐朝傳播開來,這就讓得唐朝百姓生活之中的器具有了一個革命式的改變。

很多少數民族都擅長騎馬射箭,他們的坐具都是非常高的,是一種典型的高坐具。在他們的觀念中坐具也是身份的一種象徵,坐具越高,身份地位這就越高。而隨著唐朝民族文化交流的深入,不僅是這種高坐具傳入了唐朝,甚至連這種坐具與身份地位的思想文化也一起傳入了唐朝,許多的人紛紛改低坐具為高坐具,從此,高坐具數量超過了低坐具。

四、坐具形式對生活的影響

1、坐具變化對於書寫和照明工具和影響

隨著低坐具轉變為高坐具,古人原本的生活習慣也隨之改變。由於桌椅配套的流行,高桌椅帶來是古人書寫姿勢的變革,原本的席榻跪坐已經不再適用。在床榻上跪坐時,由於坐具高度非常有限,所以古人在書寫時,需要懸空握筆,這樣的話古人會來回撥動筆桿,而大拇指也會根據書寫線條的變化而不斷改變方向。而隨著桌椅的高度增加,古人不再是懸空握筆,凌空書寫的姿勢也變成了垂直書桌的姿勢。

簡單易見的生活用具,古代坐具的變化中體現出的文化演進

古代的燈具

除了對書寫方式和影響,坐具形式的演變也影響到了照明工具。低坐具時期,由於坐具高度有限,所以就並不需要太大的照明工具。在桌上的照明工具大多造型精緻矮小,與跪坐的高度相契合。然而到了高坐具時期,像樹燈、燈樓、燈籠、走馬燈、松脂燈、孔明燈

等與高坐具相適應的照明工具相繼出現。從它們的名字之中,就可以看出他們與之前的照明工具有何不同了。

簡單易見的生活用具,古代坐具的變化中體現出的文化演進

古代燈具

除了照明工具高度的改變,同時其結構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因為高照明工具的體型要比低照明工具大的多,所以它所耗費的燃料也要多的多。為了節省燃料,同時也是為了減少照明工具的燃燒時出現的煙霧,所以照明工具的內部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坐具形式的變化對飲食文化的影響

從古至今,由於從小生活的自然環境的影響,許多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和他們的生活方式都有著莫大的聯繫,就連他們的飲食用具也體現出了這一點。在許多的壁畫之中,都記在這些少數民族的飲食起居。例如,在其中的一幅壁畫上就記在的有有一套極具遼代特色的桌椅,周壁上懸掛弓囊和箭筒,表現出濃厚的遊牧文化色彩,桌椅轉角有金屬保護加固,便於經常搬動。

簡單易見的生活用具,古代坐具的變化中體現出的文化演進

《宴飲圖》

由於高型坐具的出現,桌子的體型這就隨之變大。原本的餐桌可能只能夠容納幾人,現在可能要容納十幾人,所以到了唐代合餐制逐漸成為餐飲文化的主角。在唐朝時期的一幅《宴飲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方形大桌擺放各種食物,三邊圍合長凳,每條凳上坐3名男子,坐姿隨意,有盤踞或垂足。

由此可見,在高坐具時代下餐飲文化的變化。除此之外,餐具的樣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碗、盤、杯等食器也都開始變得玲瓏精巧。特別是到了宋代,坐具高度進一步增加,古人完全可以垂足而坐,為了與這種高坐具高餐桌相配,不讓得餐具顯得突兀,所以餐具的形式進一步改變。

結語:從上古時期坐具產生開始,它註定要在人們的生活之中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數千年來,坐具由席地發展到垂足,在融合了其他文化的基礎上充分保留了其本土特色。

而且,隨著多種因素的促進,坐具也由原本低矮的形象變得高大。這不僅僅是漢族與各少數民族文化、禮制、宗教、哲學、藝術、技術等方面相互融合的結晶,更是人們史料的產物。

隨著坐具的變化發展,人們生活的許多細節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人們的坐姿、飲食習慣、器皿造型、書寫姿勢、室內陳設以及建築空間往往會隨著坐具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可以說從坐具的變化發展之中體現出的是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是人們飲食習慣的變遷,是各個文化的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谷莉:《中國坐具設計藝術探源》

張晶:《中國古代多元一體的設計文化》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築史》

胡中豔、曹陽:《中國古代傢俱設計的繼承與發展》

周新強:《淺議傢俱設計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

趙鵬:《古代燈具中的傳統文化要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