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堆拉哨所


乃堆拉哨所

乃堆拉,藏语译为“风雪最大的地方”。这里风雪雷雾四季不断,每年平均有4个月大雪封山,有时达半年以上,大雾笼罩长达200多天。

1965年,时任某部排长的刘世果带领30多名战士奉命进驻乃堆拉。在没有路的深山老林里,他和战友们每人背负50多公斤物资,硬是靠背包带一个拉着一个,艰难行进8小时,最终按上级要求进抵乃堆拉山口。

从此,乃堆拉成了人民解放军的前沿哨所,刘世果也成为乃堆拉哨所的第一任哨长。当时,战士们吃干粮,喝雪水,个个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圆满完成了守防任务。但由于条件艰苦,在完成此项任务中几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冬居水晶宫,夏住水帘洞”,就是对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乃堆拉哨所发生了巨变,曾经困扰官兵的住房、洗澡、用水、取暖、用电、如厕等“六难”都已解决。上级还配发了电脑,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哨所值勤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然而,乃堆拉哨所高寒缺氧的条件没有变,一年中长达半年的封山期没有变……在这个“风雪最大的地方”,永远不会改变的,还有一代代哨所官兵对军人职责的生动诠释。

2000年8月,年仅19岁的炊事班新战士熊波,外出打水时突遇雷电,光荣牺牲。人们找到他时,他的头和双手,执著地伸向哨所的方向,怀里还装着一份入党申请书……战友们用白布裹好他的遗体,一边抬着一边念叨:“走吧,熊波,我们接你回家,回哨所去,回你的岗位去。”

在哨所通信机房里,记者见到了正在低头擦拭装备的三级士官刘长民。这位来自南方的战士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祖父在美国纽约经营电器数十年,资产过亿,多次要他复员去美国帮助经商,可刘长民不为所动。问其原因,他的话语朴素而真诚:“乃堆拉哨所需要我,我更需要在这里磨练自己。”

记者正准备辞别下山时,遇见外出归来的哨长范海博。他脸上的稚气虽还未完全脱去,但他坚毅的目光却告诉世人坚守在这高山之巅的决心和勇气。当记者问他为什么选择到边防哨所站岗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军人就是保家卫国,这是义务,更是责任!”


乃堆拉哨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