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夫妻恩爱,陈芸为什么要为沈复纳妾?

相信所有读《浮生六记》的人,都会对陈芸这个人物印象深刻。

她心灵手巧,四岁丧父,靠女工养活一家人; 她天资聪颖,《琵琶行》听一遍便能背诵; 她才思隽秀,曾做过“秋侵人影痩,霜染菊花肥” 的诗句;她极富情趣,捡石做假山,雨水以泡茶,”布衣饭菜,可乐终身“; 她侍奉公婆尽心尽力,对丈夫也是悉心照料,可与之研习书卷,谈论古史,品月评花,更有”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印章作书信往来之用的美谈。

《浮生六记》:夫妻恩爱,陈芸为什么要为沈复纳妾?


林语堂先生就曾说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可是这个女孩仅41岁就去世了,而那个叫憨园的女孩必是与此有关的。既然夫妻恩爱,芸娘又为何执意要为夫君纳妾,甚至因纳妾不成而旧病复发呢?


一.家庭因素

(一)丈夫花心。

乾隆五十八年,沈复三十二岁,正月去“扬帮’船上冶游(类似青楼),在那里曾发出”可惜我的妻子芸娘不能陪我到此一游“的感叹。并且在那里遇到喜儿,因月光下依稀觉得她和芸娘很像,于是挽她下去,睡下了。

后来,或者十天,有时五天,沈复每次去,都只叫喜儿。其后常去游玩,花费百余金。

我想,这件事情,芸娘应该是知道的。

芸娘第一次遇见憨园的时候,是沈复三十三岁,离沈复外出“逛花楼“时隔不久,芸娘与憨园一见如故,结为姐妹。

在芸娘提出要帮沈复得到憨园的时候,沈复的第一反应竟是竟然是“这样的女子,不是金屋豪厦。穷光蛋怎么敢生出这样的妄想呢?“

然后才是”我们伉俪,正在情深意笃的时候,何必在外头求妾“。可是,当芸娘告诉沈复”憨园的心已得了之后,他们自此“无一天不谈憨园“

或许,在沈复“逛花楼“时,芸娘便起了心思,与其丈夫找,倒不如自己来找吧。


(二).公婆不喜

尽管芸娘已然贤惠,却不得公婆欢心。

乾隆五十年,芸代写家书,,家庭偶有闲言碎语,婆婆怀疑时芸的家书有问题,便不让她代写家书。而公公见家书不是芸的手笔,误以为芸不屑代笔写家书,从此被公公所不喜,她又不解释,

“宁可被公公责备,不能因为这事儿失了我在婆婆那里的欢心“

乾隆五十五年春天,沈父托人委婉转述想找一人照顾生活起居。沈复秘密写信给芸 ,请她托媒人去物色,找到一个姚家姑娘,未敢先禀告婆婆。因为这事,芸娘在婆婆那里受了冷落,失了欢心。

乾隆五十七年,启堂与人借钱,托芸做中间担保人,被沈父得知,启堂不承认,沈父认为芸娘诽谤小叔子,命人回苏州斥责她赶她出门。

公婆如此不喜,想必芸娘的生活也是很受煎熬,很可能为了讨大家喜欢做主为沈复纳妾,同时分担来自家庭的压力。

二,芸娘自身,过度补偿。

芸娘四岁丧父,靠女红养活一家,内心可能敏感又自卑。这一点可以从她的诗“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以及刚过门时总是沉默寡言得出。在沈复的引逗下,渐渐的,也肯发表些言论。

由于内心脆弱,一旦敞开心扉便投入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可能产生过度补偿心理,这一点可以从沈复和芸娘的日常相处中得出,无论沈复提出多难办的事情,芸娘都都会想办法给他办好。

《浮生六记》:夫妻恩爱,陈芸为什么要为沈复纳妾?


比如沈复家道中落,又过惯了小资生活,处处讲究情调。在苏州,沈复想对花喝热酒,芸娘便雇了卖馄饨的担子,带着砂锅去;沈复爱喝点小酒,不不喜欢布置太多菜,芸娘便为他准备了一个梅花盒,把盒子放在案头,如同一朵墨梅覆在桌上。打开盏,就像把菜装在花瓣上似的。

那么,当芸娘感觉到夫君还喜欢外面的女孩子时,很可能会为他纳妾。

三,社会环境


沈复和陈芸生于乾隆年间,仍时一夫多妻制,而在当时儒家的传统观念中,爱情是一种奢侈品,女子只需要做好母亲。妻子和女儿的角色就好。被公婆不喜,夫君只有一个女子,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陈芸作为正妻的身份,而如果憨园进门,一妻一妾,却可以笃定陈芸作为妻子的身份和象征。

还有子嗣观念的影响妻子满足夫君的社会功能,妾满足夫君的私欲功能,多妻则多子,多子则多福。当时陈芸很不受公婆喜爱,膝下只有一子一女,很可能会为了让丈夫传宗接代而替丈夫纳妾。

其实说这些也不过是猜测罢了,至于原因究竟为何只有当时人知道了。

而芸娘,更像是社会的一个悲剧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