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认同“英语无用论”吗?

风宪台不及阁大学士


不认同。不是每一个人都不需要英语的,这好比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戴眼镜。


寒津


有用,但它的用处被夸大了。语言文字是交流工具,在现在的世界环境下,多掌握一种工具当然好。可是,工具都有局限性,它有自己的适应人群 ,不是所有的人都要用它。而且,工具一旦不用,就会废了,语言文字不用 ,就要忘掉。英语看来用途很广,其实是很窄的,何况还有替代物,比如翻译,译文。我曾学过10年俄语,工作后从未用过,也就都还给俄罗斯。我妻子学过俄英德三种语言文字,工作后除了考职称时用过一次英语,再没有用过。当然时代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不能完全用老眼光一成不变地看今天的事。但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未必是正常的。其实,从根子上看,造成今天这种局面,未必与一些人的崇洋媚外思想没有关联。


朱企泰


我从初一开始学英语,一直学到博士研究生一年级。学英语就是为了考试: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研、考博。此外,没有什么大的用处。一生中最好、最多的记忆力都用在了英语学习上,这是浪费。

很多高校都有外语学院、英语系或英语专业,培养了很多英语人才,他们毕业后,大部分并没有从事英语翻译和英语教学,而是考公务员、考研,这也是浪费。

我拜访过一位老教授,他英语学得好,曾经翻译过英语著作(英翻中),但是他后来也不会说了。因为基本用不上,就撂荒了。

我自己的导师,曾经在加拿大留学,回国后从事外国教育和英语教学研究,他对我说,回国时间长了,英语都不会说了。

总之,我觉得网上热议的“英语无用论”是成立的。


慈善文化研究


先不说英语有用没用,说一下个人经历:

曾经是一名造船工人,随社会发展,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船上设备也不断更新,进口设备随之而来,比如舰船上主辅机及配套产品接口全为英语标识牌,不懂英语就是个傻子,还好当时孩子正在上大学,我把铭牌拍下来发给孩子翻译好再发给我,省去了去技术部分查资料的麻烦,从那时起我知道了英语对普通工人来说也是有用的,更别说对科研人员的重要性了。

目前我们只是个发展中国家,离强大还差的远呢,所以学习好英语很重要!


洋柿儿


我是农村的小孩儿,小时候学习成绩不错(双科),到六年级的时候学校突然加了一门英语课程,全校就一个业余的英文老师,一个星期就一节英语课,而且英文还算在考中学的分数上,结果就是因为这该死的英语我没有考上好的中学,到了初中后还是英文拖了后腿,最后万念俱灰,干脆三科都不学了,心想着反正语文数学读得再好有屁用,英文考不好依然上不了好的高中和大学。讲真的,这个英文真的害了很多和我一样的人,英文可以学,但没必要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吧?我现在看到很多和我一样偏科厉害的人


永创未未来


这种观念我绝对不认同,如果你想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老一辈那样默默地生活一辈子也就罢了,但凡现在这个社会不说不懂英语就寸步难行,但在工作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不方便,拿我自己亲身经历来说说英语的重要性。

1980年高考,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我考了359分,不包括英语成绩,政治没考及格,语文刚刚及格,理化九十多分,英语只考了11分,完全是连蒙带猜得到的分,当时本科录取360(含英语,算百分之三十分)我加上英语三分,刚刚搭上本科线,本来想上大连海运专科学校的,因为搭上本科,老师叫填几所本科院校,说本科毕业是21级干部,工资要比大专高一级,结果这英语改变了我的命运,我被服从分配录取到一所农业学院畜牧专业,对我这种喜欢无线电电子的人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差点想退学,后来靠同学们的帮助以全系倒数第二的成绩毕业了。现在想想,如果当时英语能考及格我就达上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学我喜欢的电子专业完全没有问题,也许中国现在就多一个雷达专家了[捂脸]

后来业余爱好还是离不开电子无线电,但直到九十年代后期电脑的出现才真正体会到不懂英语是一件多么难受的事情,当时自己办公司,为了省钱,几十台电脑都是自己组装,自己装操作系统,但系统一出毛病就歇火了,不懂英语,不知道屏幕上显示的是什么,进口的东西也看不懂说明书,还有好多方面都是不懂英语带来很多麻烦。

鉴于自己在英语上的问题,所以一开始就告诫儿子一定要把英语学好,后来儿子考上名牌大学,由于贪玩游戏,大学居然没有毕业,好在他英语不错,现在深圳机场一家物流公司工作,因为英语好主管对美国业务,总算有口饭吃。

过去老话说,一招鲜吃遍天,虽然说英语不是什么特殊技艺,但有一个特长总比没有强,在目前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看,以后不懂几门外语根本就跟不上时代潮流,所以我认为要想不被这个世界淘汰,一定要学好一门以上的外语,英语是必不可少的一种。


云游四方的云


英语有用。但是那只是对少数人来说,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没用。所以,今后英语最好作为选修课,让愿意学的人学。没必要全民动员。


怀财捕鱼


基本认同。很多人学了英语几乎用处不大!虽然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少,但是,英语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用处微乎其微。更令人不解的是,英语分值太高,浪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增加了学生负担。令人惋惜的是,有些学生因为英语改变了人生轨迹。

多年来,因为英语不知道害苦了多少人,也不知道毁了多少人才!

因此,英语不能成为主课,可以作为副科(或者选修课)来学习,最多分值60分(20听力,20口语,20写作)。


音乐成成


学而致用,如果学而不用,那就是浪费。不论是英语还是其他国家的语言,在特定的时间和地域都显得特别重要。

英语的学习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一根刺。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甚至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开始了英语的学习。我们刻苦学习英语,真正实应用到的,恐怕千万分之一都没有吧?大部分的人,我们用大把的青春资源,去学习这种根本没用的东西,你认为值还是不值?

我确实没有看到英语到底有多重要,为什么我们要用大把的时间去学习它?还把它纳入高考的范畴。是我们青春的时间太多了吗?现在的知识量大,课程紧张。如果我们把这些时间用在,其他知识的学习上,我们是否会学得更好,更轻松。

国家的教育体系我无意评判,让我真心的希望国家在人才培养上,疏通渠道,更好更快捷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为将来进入社会,从事普通工作的人群,还给他时间,让他们学习更轻松,不要再做这些无用功了。


驭风访友


不学英语,不会死掉。但想上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大学,就不可能了。所以,关于要不要学习英语这个问题争论,其本质是,很多不用功的,或幼时家庭条件不好的,或文化程度低的人,希望砍掉英语这个拦路虎,照样能享受到优质资源的那群人。这群人思想上就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泥腿子”,打土豪分田地,或像义和团的神棍,一盒洋火都要反对。这就是这个争论的本质,是民粹主义的泛滥。中国要抢占人工智能的高地,开创中国制造新局面,不学英语,或削弱英语教育,真是愚蠢透顶。花某和王思聪的争论,就是泥腿子加神棍,与知识和利益占有者之间,争夺话语权的斗争。它反映出中国社会某些微妙的变化,即分配诉求,话语权诉求,以及经济相对停滞带来的焦虑。因为闲得没事儿,蛋疼了,找人挠挠。

辩论,要选对象,比如平台要一样,思维层次要差不多,否则,就成了骂街。遇到国际知识匮乏,又要贫嘴,逻辑混乱,却又要硬拗的,急急如律令呀。国家拿出这么多钱搞教育,还不能让你满意,不想学这,也不想学那,底气真足。学不学靠自己,必修你可以当作选修,要么根本不加理会,因为你自认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嘛。选修,或取消,照样有大量的人学,因为这些人明白英语的意义,可遭殃的是穷、少、偏的子弟,选修了,师资和投入都会减少,他们就干脆放弃算了。但是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校是要考英语的,蓝翔不需要。再者,美国德国这样的国家高中生必修两门外语,日本从安倍上台修改了大纲,要求小学生三年级起必修英语,欧盟委员会要求小学生必修英语,并增加课时,目的是应对人工智能和信息时代。再者,美军海外驻军军官必学外语,懂外语者优先提拔和外派,甚至军方补贴之,他们可是连潮州话和闽南话都是军方可选语种。这才是全球化的军队。可中国的这些叫衰英语的人脑子不知道什么结构,一边看者神剧《战狼》,一边爱国热情澎湃,难道不知道,现实和你们想的不一样,不懂外语,不了解外国文化,中国特种兵连国门都出不了,战狼纯粹是意淫。20多年前军方选派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外语真正过关的也没几个。再者,中国人天天怪西方人骂中国,不理解中国。可是中国有什么话语权?GDP第二的国家连一个全球性的媒体都办不起来,你影响谁?连自己的驻外记者的英文腔调令国人笑掉大牙,你会影响谁?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市场是整个世界,设计和标准要符合国际潮流,像华为小米一样,靠雷军任正非两个人吗?要靠大量的懂技术会外语的工程师推销员设计师,还有外国经理人呀。一个波司登羽绒服为了开拓海外市场,雇佣了那么多外国设计师。不加强学习,难道要走回头路?再者,很多人不懂为何要开设外语课英语课,以为就是和外国人聊天。外语课和数理化一样,是现代教育的基础科目,它训练的除了交际阅读外,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在两个符号体系中转换并获得输出信息的能力,其它学科恰恰做不到这一点。而在信息时代,这个能力尤其重要。再者,中国不是懂外语的多了,而是太少了,中国企业无法做到国际化,中国军队不具备海外行动能力,这都跟中国缺少大批人才有关。2001年12月阿富汗战争打响,美军先期进入阿富汗的特种部队16人,个个懂外语,每人两种,而且没有两门完全一样的。中国要成为世界第一,绝不能只靠汉语,也必须靠世界语,就是英语。学不学由你,学的理由千万个,你不学的理由只有一个,你用不着。都以为中国工程师很厉害、独立自主搞出了歼20。呵呵,你可知道他们走了多少捷径?怎么走的?要靠中国有一批爱学习的人,这一批人技术好,手段好,英语也很好。不敢多说了。总之,提个意见,当大多数人都支持一种主张的时候,拿破仑说,这意味着蠢材们站在了一起。

花某与王某的互怼引发的讨论越来越显现出民粹与精英争夺话语权的搏斗,阶级早已产生,鸿沟已经形成,各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外语,民国时期只有少部分人能学习,今天是人人学习的必修课,这是国家多大的恩惠,也是制定政策的知识精英的远见卓识,他们本来想,头顶的玻璃天花板是可以打破的。其实他们错了。上帝同样给了井底之蛙健全的腿,给了笼中鸟一对美丽的翅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