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清风瘦骨为哪般?《蒋勋说唐诗》读后感(四)


杜甫作为正统文学的伟大代表者,与李白看起来是两个对立面,其实李杜两人关系相当要好,“诗仙”和“诗圣”彼此欣赏,友谊深厚。就诗才而言,各具千秋,难分伯仲,在中国文坛上均是不可取代的伟大诗人。月下独酌的李白与悲悯人间的杜甫并不矛盾,各自定位不同而已。作者非常反对讨论李杜孰优孰劣的观点,所以将李白写给杜甫的《沙丘城下寄杜甫》作为李白的尾篇,将杜甫写给李白的《梦李白》和《不见》作为杜甫的代表作开篇和第二篇,衔接巧妙,过渡天衣无缝。

书中收录的其他16首代表作分别阐述了杜甫批判富贵权势垄断一时的社会意识,对唐朝华丽背后时代悲剧的写实,对衰败晚唐的民间疾苦的悲悯,以及杜甫个人经历安史之乱后的离乱述怀和晚年感伤。从《丽人行》《兵车行》到《石壕吏》,杜甫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帝王将相千秋功业背后人仰马翻、妻离子散的人间悲剧,浸透杜甫对百姓所受苦难的深深悲悯和反战心情。他尤如一位专拍纪录片的导演,一直在客观见证历史,他的落脚点始终在纪录片的人物主角,不去了解唐朝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难以读懂杜甫。杜甫本人作为战乱逃散的难民之一,对百姓感同身受,将关怀与控诉的力量融入诗歌,将自己落魄的生活写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社会责任感超强的他希望有朝一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圣清风瘦骨为哪般?《蒋勋说唐诗》读后感(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曾说:“李杜文章万丈高,就中诗律杜陵豪。”杜甫的律诗所达到的巅峰无人企及,尤以《登高》最为突出,八个句子对仗工妥,用字精当,惊为天人。杜甫的愁是因时代败落,难以开解。他白描《春望》,感伤《述怀》,悲愤《北征》,他期待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方能“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当诗人带着责任和使命感去创作时,他的视角永远在最卑微的平民百姓,他脱离华美和浮躁,冷静客观,诗意犀利,缺乏一定历练的人难以品鉴,难以理解。朴素的美没有华丽的线条,只有清瘦的风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