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王事情


现在由朱亚文和汤唯主演的《大明风华》真正开播。应该讲的就是这段历史。



朱高煦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亲二叔,他跟明仁宗朱高炽是一母同胞的弟弟,都是徐皇后所生。

徐皇后是朱棣的原配,是明朝开国大将徐达的女儿。

朱棣谋反夺了建文帝朱允文的皇位,等他当上皇帝后,也面临皇位传承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千年来,一直是皇位继承中的一个悖论:立长还是立贤?

立嫡立长,是正统观。



可是江山担负社稷毕竟是重任,如果资质平庸,也会误国误民,历史上的晋惠帝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晋武帝司马炎也算一代英杰,可是却又一个资质平庸的儿子,当时大臣都反对立他为储君,但是晋武帝顾念对皇后的旧情,而且深受嫡长子继承制的正统观影响,还是决定让嫡子继位,最后酿成西晋分崩离析的惨剧。

朱棣的这两个儿子,长子仁德,但懦弱无能;次子朱高煦骁勇善战,在靖难之役中,履立战功,性子果决,最像朱棣自己。



“类我”这是帝王决定皇储一个很打动人心的因素。儿子作为父亲血脉的传承者,“累我”相当于自己的生命,在另一个年轻的生命上延续。

汉高祖就曾因赵王如意“类我”,要废太子刘盈。汉武帝立八岁的刘弗陵为帝,也是考虑到“类我”这个因素

因此,仁懦的太子朱高炽和骁勇的汉王朱高煦比起来,作为父亲的朱棣偏爱之心,自然不言而喻,但是江山社稷传承又必须遵循一个世俗普遍接受的观念:嫡长子才是。

如果以立贤为由,废长立幼,就会留下无穷祸患:嫡长子就一个,是确定的;谁贤谁不贤,有太多主观考量和利益纠葛在里面,少不了起争执,动干戈。

在朱棣晚年,朱高炽与朱高煦亲兄弟俩,一直为储君之位,明争暗斗。一个处处忍让,一个咄咄逼人。



这期间作为皇长孙的朱瞻基一定是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但是爷爷朱棣、父亲朱高炽一直顾念亲情,对朱高煦诸多僭越行为,予以包容和忍让。

这些包容和忍让让朱高煦野心更加膨胀,他不就封国云南,一直想盘踞南京借机起势,这让朱棣看到自己的造反戏码可能重新上演,才加强逐渐开始抑制朱高煦的力量。

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不到一年(1424年9月1425年5月)就驾崩了。

明宣宗刚继位,朱高煦就起兵造反,年轻的皇帝御驾亲征,并力排众议招抚了朱高煦,将他带回首都,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



朱高煦是猛将出身,被囚禁西安门,狂躁如虎豹,在明宣宗去探视他时,叔侄两人应该起了很大冲突,以朱高煦的性格,必定是质问宣宗诱降他,没有履行依旧保他荣华富贵的承诺,而是囚禁于此变成阶下囚。

他甚至挑衅宣宗,伸腿出来将宣宗绊倒,让堂堂一国之君,在众人面前摔了一个大跟头,是可忍孰不可忍!

宣宗虽然年幼,他招降朱高煦只是不愿重启干戈,让许多无辜生命枉死,但是不等于他作为帝王能容忍朱高煦的造反行为,即便是亲叔叔,他是不会顾念旧情而手软。



这些年的新仇旧恨,加上父亲那些年所受的委屈,排挤让宣宗投,痛下杀手。

他命人抬来一口大缸,将朱高炽罩住,让人在边上堆上柴火点燃,将朱高煦活活烤死,并诛杀了他的儿子。


开涮历史


1426年,明成祖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被关压在西安门内。一天,他的亲侄子明宣宗朱瞻基去看望他,他却故意用脚勾倒朱瞻基。朱瞻基大怒,令人用三百斤的铜缸把他扣在里面。力大悍勇的朱高煦竟然顶着铜缸乱跑。朱瞻基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铜缸内,这里并不是题主说的烹死。那么,明宣宗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叔叔烤死呢?其实真正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绊倒了朱瞻基。

朱高煦的死一方面在于他的父亲,另一方面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

一、朱棣对朱高煦的许诺让他居功自傲对太子不服,为叛乱埋下隐患。

因在靖难之役时朱高煦多次充当急先锋,并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朱棣很赞赏他,感觉这儿子有出息而且很有自己的风范,朱棣抚摸着他的背部道:“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朱棣对他的肯定,亲自许诺给他太子位,让他异常高兴,并恃功骄纵,经常干违法的事。


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只爱读书,不爱习武,他的体态很肥胖,连路都走不稳,必须要两个人搀扶才行。一生爱武的朱棣感觉他不像自己,因而不喜欢他,朱棣几次表现出有更换太子之意。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事上优柔寡断,给了朱高煦很大的希望。但因朱高炽是朱元璋亲自挑选的世子,他在其他方面很优秀,朱棣又必须遵守内阁制度和长幼有序制度,最终他还是立了朱高炽当太子,希望破灭之后的朱高煦很愤怒。

失去垂手可得的太子位,以朱高煦的性格自然不服,他表示反抗。他死守在京城挑拨是非对太子位蠢蠢欲动,不肯就藩。他向朱棣进谗言使支持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功臣解缙最终惨遭杀害。他还私养大批武士随时都有弄死朱棣和朱高炽的可能,在他母亲许皇后和杨士奇的劝说下朱棣才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至此以后他安稳了一段时间。

二、自己作死

1、他自幼在人心中都没有好印象

朱高煦自幼生性凶悍,人品不好,又不爱学习,对人言行轻佻,就连他的爷爷朱元璋都非常讨厌他。他的堂哥朱允炆继位时,他与兄长朱高炽进京朝拜。他的舅舅徐辉祖看不惯他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样子,就暗中告诫他。他不听告诫,不听就不听呗,还偷走了他舅舅最心爱的宝马,跑回北平(今北京)。跑就跑呗,一路上还杀死官民,还在涿州击杀驿丞。为此朝臣们都纷纷指责他的父亲朱棣,“子不教父之过”,这样的逆子实在是让自己老爹下不了台。他还私自训养士兵,放纵手下滥杀无辜。

2、罪孽深重,忘恩负义、不思悔改

1416年(永乐十四年)十月,朱高炽已犯案数十起,要是平常将领早碎尸万段了。朱棣一怒把他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将他废为庶人。太子朱高炽不计前嫌替他向父亲求情,朱棣免了他的罪,削去他的两护卫,将他的亲信诛杀。撵他回到封地,但他仍不思悔改。

3、叛乱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明仁宗)继位,朱高煦又开始积极活动起来,他想学他父亲发动第二次“靖难之役”,他派遣心腹入京,伺机叛乱。结果被明仁宗查出,仍没有剿灭他,给他悔改的机会。明仁宗将朱高煦召回京城,既加工资又赏宝物。然后命他回他的封地乐安,封他的长子为世子,其他的儿子为郡王。


4、谋反

1425年,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回来奔丧。朱高煦却在半路上设埋伏预谋夺皇位,但未成功。不久,朱瞻基(明宣宗)登上皇位,又对朱高煦大加赏赐并尽量满足他所提出的一切要求。结果他认为自己侄子好欺负,继续作死。

5、谋反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急不可待带着自己儿子起兵造反,被张辅告发。朱瞻基亲征,他乖乖投降。朱瞻基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逆党王斌等被杀,同谋640余人被杀,因故意放纵和藏匿反贼的有1500余人约一半被处死,另外的被罚守卫边疆。但明宣宗并没有治朱高煦死罪,只是软禁。后来明宣宗派内侍看望他,他如果悔改认错明宣宗很有可能会放了他,让他颐养天年。但他作为一个阶下囚,还想着要弄死明宣宗,没有武器用脚绊。

明宣宗忍无可忍将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受其连累全都被杀。朱高煦有野心无谋略,自不量力终覆亡。


小姐姐讲史


皇权之下,权力之争,无有亲情。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太宗(成祖)朱棣病逝于北征途中的榆木川。事出非常,大军出征在外,稍有不慎,始皇帝沙丘之变将重演。

随军文臣杨荣、金幼孜于混乱中挺身而出,安排御营内外,秘不发丧。成祖大帐日常饮食照常进献,平常如初,皇帝驾崩之事,外人无从知晓。

另一方面,杨荣亲自率人疾驰返回京师,密报皇太子朱高炽,以成祖遗诏形式,诏令朱高炽继位。

成祖次子汉王朱高煦,于“靖难之役”中为成祖出力甚多,立下汗马功劳。成祖靖难成功后,本来属意其为皇储。但是长子朱高炽于靖难中也立下守城(北平)功劳,并掌管后勤粮秣,支持燕军获胜,同样有大功。

经过各方面权衡,成祖最终于永乐二年(1404年),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汉王,封地云南,以图兄弟安宁。

但是朱高煦自恃有功,忿忿不平,拒不就藩,还发怨言:“我何罪,贬斥万里之外!”,成祖无法,只得将朱高煦留在京师。而成祖第三子朱高燧,也因年幼乖巧,钟爱于成祖,封赵王,长居京师。

此后二十年,皇太子一直处于战战兢兢、朝不保夕地步,上不见爱于皇父,下不相容于诸弟,数次几乎失去皇储之位。幸好长子朱瞻基自幼深得成祖喜爱,并于永乐十一年(1415年)被立为皇太孙,明确了皇统世序,间接稳固了皇太子朱高炽的地位。另外诸文臣以儒家嫡庶礼法为依仗,坚决支持朱高炽,所以永乐一朝,朱高炽得以勉力保持皇太子之位。

成祖最后也承认了长子储位正统性,先后将汉王、赵王遣往安乐(山东)、彰德(河南)就藩,平息夺嫡之争。

成祖病逝于榆木川,消息封锁严密,以汉王、赵王在京中耳目之多,也没有能够及时作出反应。等到确认消息,皇太子已经在京师继位。

赵王朱高燧也罢了,汉王朱高煦简直暴跳如雷,但是事已至此,无可奈何,只能暂时忍耐,暗地里加紧叛乱准备,试图将来一举推翻长兄,效仿父亲,夺取帝位。(具体经过,见拙作---回答: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炽肥胖迟钝,为何朱棣还把帝位传给朱高炽)。

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即明仁宗,此后立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延续成祖皇统安排。

仁宗为太子二十年,小心谨慎,不敢造次,终于熬到成祖去世,得登大宝,成为大明之主。之后,天性仁厚的仁宗对于试图夺嫡的两个弟弟,厚加亲爱,加禄米并赏赐,意图以兄弟之情,缓解弟弟们的愤恨。但是汉、赵二王表面接受,私下根本不予领情,还是以夺取至尊之位为目标。

仁宗继位时已经四十七岁,步入老年。虽然在政治治国上,确实颇有仁君风范,一改成祖时频繁用兵、御下极严的风格,宽厚仁爱,穆穆俨然长者之风。但是私生活上,脱离了严父压制,为天下之主,松懈之下,不免有些过度。

本来仁宗身体就不是很好,即位后一面勤于国事,一面又“操劳”频繁些,于是病情加重,最终竟导致病危。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病中的仁宗遣皇太子前往中都凤阳祭拜祖陵、皇陵(明太祖朱元璋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之陵),并诏令皇太子祭拜后,往南京居住,以安定江南。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就在皇太子还在江南时,继位不过十个月的仁宗朱高炽,于京师突然去世,遗诏皇太子朱瞻基立即返京,即皇帝位。

二十年的太子,十个月的皇帝,至尊之位还没有坐热,就黯然去世,仁宗朱高炽实在是可惜。

而汉王朱高煦于京师的耳目,这一次将皇帝驾崩消息探查极快,几乎是第一时间,位于安乐的汉王就得知皇帝大哥去世,太子侄子还在南京!于是立即派出暗骑,自乐安往运河出发,截击皇太子,使其不能回京继位。

但是皇太子有如神助,早有准备,远在南京,竟然对京师父皇病情了如指掌。仁宗驾崩后,立即得到消息,马上疾趋返京,二十天内,就自南京抵达良乡。而汉王的截击骑兵,居然还落在太子之后。

朱瞻基抵达良乡后,接受仁宗遗诏,马上入京,主持举哀发丧仪式,即皇帝位,即明宣宗。汉王朱高煦,再次功亏一篑,丧失主动。

宣宗即位后,对于野心勃勃的两叔,还是以感化之意来对待他们。再次加汉、赵两王禄米、并封诸堂弟王爵,以示亲亲之情。

而朱高煦起初为了掩饰谋逆行动,还主动向宣宗上奏,以“利国安民四策”言于宣宗。宣宗得奏疏后十分高兴,对群臣说:“汉王此次上奏,所提建议确实有益,可见其诚心。叔父有心改过,朕即当鼓励。”诏令朝廷按所奏事实施,并亲自回信汉王,以示感谢。

但朱高煦将宣宗的好心当做软弱,见宣宗态度和蔼,抚慰自己,以为其可欺,更加轻视宣宗,加紧谋叛。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汉王朱高煦正式谋反,以“诛杀奸臣夏元吉等”的借口,联合山东都指挥使靳荣属下卫所、并汉藩护卫,于乐安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打出“定难”旗号,公开对抗朝廷。此后朱高煦还阴谋联络勋臣英国公张辅,但是被张辅告发。

宣宗得到汉王作乱消息,开始仍不愿用兵,派內官前往乐安,宣慰汉王。朱高煦面对宣宗使者,大大咧咧南面而坐,声言:“永乐年,父皇信谗言,削我护卫,远徙我到乐安。仁宗即位,尽以以金帛饵我,我岂能郁郁居此!汝归报皇帝,缚奸臣夏原吉等来,再议我所欲。”之后上书宣宗,其中多有不敬指斥之语,谋反昭然若揭。

宣宗得报,叹息:“汉王果反矣。”于是准备派阳武侯薛禄统兵征伐。大学士杨荣等文臣以建文旧事为例,力主皇帝亲征。英国公张辅奏对奏:“愿假臣兵二万,擒献汉逆于阙下。”宣宗说:“卿诚足擒贼,然朕初即位,小人或怀二心,不亲行,不足安反侧。”于是决定御驾亲征。

起初,朱高煦得知阳武侯领兵来攻,很是得意,胸有成竹的说:“大事可成矣!”后来得知宣宗将御驾亲征,顿时气焰全无,惶惶不可终日。

宣宗于领兵出征时,仍抱着挽回事态的念头,给朱高煦致信:““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诛,成于伍被。今六师压境,王即出倡谋者,朕与王除过,恩礼如初。不然,一战成擒,或以王为奇货,缚以来献,悔无及矣。”警告朱高煦,交出首谋者,可既往不咎。朱高煦得信后,战和难择,首鼠两端,不能决定,导致部署不及,无法对抗朝廷大军。

十二日后,宣宗率大军抵达乐安,四面包围,发出劝降信。朱高煦犹自顽抗,令党羽登城头发炮攻击。而明军以神机营火器反击,声震如雷,击毁城中房屋无数,乐安全城大惧。

明军诸将请立即攻城,宣宗不许,还是致书朱高煦,劝起打消抵抗之心,出城投降。而乐安城中,果然如宣宗所说一样,有人承受不住明军压力,想捉朱高煦父子献于宣宗,以赎从乱之罪。

朱高煦才智远不及成祖当年,内外交困之下,心神大乱,于是偷偷派出使者出城,表示愿意投降。乐安叛军闻讯,再无斗志,纷纷投降,宣宗兵不血刃,消灭汉王朱高煦叛乱。

朱高煦投降后,随军诸臣都建议宣宗处死他,以儆效尤。宣宗念及叔侄至亲,没有同意,只是将其与后妃子女被押赴京师,废除王爵,称“汉庶人”,软禁于皇宫西安门,并专门筑一宫室,名“逍遥城”安置朱高煦及其家人。对于其同党则没有客气,诛杀四百六十余人,发配一千五百余人,往塞外流放七百二十七人。

在平定朱高煦反叛后,宣宗准备回师时,有大臣上奏:“汉逆谋反,而赵王阴与共谋逆久矣。大兵出征,破汉逆,军威正隆,乞移兵彰德,擒赵王。如若不问,则赵王反侧不安,恐日后复劳圣虑也。”

宣宗对于一鼓作气再擒拿赵王,迟疑没有决定。而大学士杨士奇、蹇义、夏元吉都说不可,上奏说:“文皇帝(成祖)仅三子,先帝(仁宗)只此二弟。今高煦自绝于天,咎由自取。而赵王未有反据,倘贸然加罪,恐有伤先帝友爱兄弟本意。”

于是宣宗下诏说:“先帝友爱二叔,于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之,而朕仅余一叔耳。今赵王未著反形,朕不忍欲加之罪,有负先帝仁爱之心,著勿议。”放过了赵王朱高燧。

而朱高燧得知自己几乎就要重蹈汉王覆辙,魂不附体,再也不复之前跋扈夺嫡之心。为表示顺服,朱高燧主动向宣宗上疏,缴还赵藩三护卫于朝廷,以示忠顺。宣宗为体现宽宏,仅收回护卫,返还赵藩仪卫司。朱高燧及时服软,得保首领,此后于宣德六年(1431年)薨于彰德藩地,朝廷赐谥号“简”,称赵简王。其子孙世袭赵王,一直传至明末,算是为成祖保留一脉。

而汉庶人朱高煦,于京师逍遥城内软禁,无聊度日。宣宗念及亲情,日常所奉可称丰裕,所以朱高煦及其家室子女尚算平安,但与之前贵为藩王相比,境遇有如天地之别,所以朱高煦一直愤恨难平。

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无事,便想前去探望软禁三年之久的汉庶人,查看其是否有改过之意,如有悔过,考虑释其回凤阳居住。

宣宗到达逍遥城后,朱高煦明知皇帝前来,但由于厌恨之情,不予理睬,自顾半躺闭目假寐。对于宣宗亲自询问也不予回应。

宣宗懊恼,还是忍住火气,于城内四处探视一番,嘱咐看守不得怠慢,于是准备返回。

但是朱高煦怨恨之下,极不理智,趁宣宗返程时,经过自己身边,突然伸脚,将宣宗绊倒在地!宣宗终于勃然大怒,当即令人将宫外防火蓄水的铜缸搬来,将朱高煦压在缸下,准备压他一日,以做惩戒。

朱高熙半生戎马,力气非常,居然将重三百斤的铜缸顶起,作势欲率向宣宗。盛怒下的宣宗再也无法遏制愤怒,命人压住铜缸,堆炭于缸上,点火焚烧。朱高煦惨叫连连,被活活烧死于缸中,尸骨皆化。

此后,余怒未消的宣宗下令,赐汉庶人后妃皆从死,诸子处死,诸女不问。当年“靖难”中威风凛凛、功勋卓著的汉王朱高煦,就在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断犯蠢、作死中,身死家灭,可恨、可悲、可怜。


伯虎42


朱高煦被杀其实是必然的,但是被放在铜缸里烤死就是自找的了。

朱高煦身为朱棣的次子,从小生性好动,厌文喜武,长枪短剑样样精通。深受朱棣喜爱,朱棣谋反后,长期跟随在朱棣身边,屡立战功,多次救朱棣于生死。

可以说,朱高煦对于朱棣谋反篡位的帮助非常大,甚至于朱棣曾对朱高煦说过:“世子履病,尔自当勤勉.”暗示将来可以将太子位置传给他。朱高煦听到后更是骄傲自满,居功自傲。

那么朱高煦又是如何从一个深受圣眷的皇子,成为锒铛入狱的阶下囚,还被自己的亲侄子朱瞻基大火烤死呢。

行事骄横跋扈,不得人心

虽然朱高煦在朱棣眼中是块宝,认为行事作风非常像自己。但在别人眼中,朱高煦是典型的官二代,不学无术,品行不端之辈。

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对他的那些后代子嗣非常照顾,将秦、晋、燕、周四王世子一同召往京城学习,但朱高煦却不肯学习,打架斗武,而且言行轻佻,朱元璋对他很厌恶。

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继位,朱高炽和朱高煦到南京拜见皇帝,朱高煦的舅舅见他游手好闲,品行不端,便时常劝诫他。结果这货不听,还直接把徐辉祖最心爱的宝马偷走,悄悄返回北京,路上还胡乱杀人,连朝廷命官涿州驿丞都给杀掉。导致朝中大臣纷纷在建文帝你告燕王的状,朱高煦的坏名声天下皆知。

但要说朱元璋、还是建文帝或者天下人都说他的坏,这毕竟是外人,朱棣是当今皇帝,朱棣怎么看他这个儿子才最重要。但是朱高煦之后的一些作为,导致他在朱棣眼中的形象越来越差,最后气的都要把他贬为庶民。

靖难之役后,朱棣登基称帝,决定册立太子,虽然有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极力举荐朱高煦,但朱棣权衡后认为朱高煦虽有军功,但是过失过多,非仁贤之士,最终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错失太子之位的朱高煦毫无检讨悔恨之意,反而仗着自己军功卓越,又多次救朱棣与生死之际,变得更加骄横跋扈。先是拒绝皇帝旨意到云南就藩,还大呼:“我何罪,斥我万里。”这话被朱棣听到后,惹得皇帝非常不高兴。

但多亏太子求情,朱棣才没追究。而朱高煦却依然我行我素,跑到皇帝那儿索要天策卫作为自己的护卫,还说:“唐太宗天策上将,吾得之岂偶然”这样的话,这是将自己比作唐太宗李世民,处处流露他要学太宗杀太子夺取皇位的意思。

就这样,朱高煦在作死的道路快马加鞭,越行越远。终于在永乐十四年,朱棣北征返回南京后,得知朱高煦犯事案件多达几十起,甚至公然杀死京城兵马指挥徐野驴,僭用御用车马器物。朱棣气不打一处来,命人扒了朱高煦冠服,囚禁在西华门,准备贬为庶民,最终在太子的阻止下,朱高煦只是被撵到山东乐安,去做他的汉王。

因为朱高煦嚣张跋扈,既不懂得结交权贵,又不会伪装自己,一步步失去皇帝、群臣对自己的赏识和好感,仅有的一点优势还被自己的愚蠢渐渐消耗一空,最终失去了继承太子乃至称帝一丝机会。

太子朱高炽“内功深厚,功夫了得”,朱高煦一点机会都没有

为什么这么说呢,相信最近看过《大明风华》的朋友肯定对由梁冠华老师扮演的朱高炽印象深刻,认为他唯唯诺诺,经常被老二、老三欺负,动不动就下跪磕头,殊不知历史上的朱高炽实则是一位内功深厚的太子。

朱高炽小的时候,就非常爱学习,沉稳仁义,深受太祖朱元璋喜爱,亲自下令定为燕王世子,早早确立了燕王接班人的地位。

再就是,朱高炽虽然不喜欢刀枪棍棒,和他爹尚武不一样,但是不代表朱高炽不会打仗,靖难之役开始后,朱高炽被留在北京城守家,他爹只给了他一万守军,但是朱高炽就凭这上万军队抵挡住了建文帝派来的四十万大军,为朱棣守护好后方,解除了前线军队的后顾之忧。

不光如此,朱高炽从小爱学习,深受他的老师们喜爱,身边逐渐聚集了一帮着文臣学士,像解缙、杨士奇等,朱棣因为朱高炽软弱多次想废掉他太子之位改立朱高煦,多亏了这些大臣的维护,才打消这个念头。

权衡利弊,朱棣最终还是决定将皇位传给朱高炽,朱高煦争夺太子最终失败。后来眼瞅皇位离自己越来越远,竟然决定学他父皇一样起兵谋反。

“申生徒守死,王祥枉受冻”朱高煦最终决定谋反夺取皇位

靖难之役后,朱高煦时常将自己比作唐太宗,终于有一天将朱高炽取而代之。等到明成祖驾崩后,朱高煦谋反的意愿越来越强,朱高炽刚刚登基,他就秘密派人到京城打探消息,伺机而动。第二年朱高炽病逝,朱高煦立马派人四处活动,得知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返回北京, 立马派人半路截杀,结果贻误时机,朱瞻基提前回到北京登基为帝。

朱高煦屡次针对朱高炽父子,虽然行动都没成功,但是朱高炽、朱瞻基父子也没追究朱高煦的责任,反而对他以及其子嗣大加封赏。而这却被朱高煦认为是向他服软,害怕他。

终于在1426年八月,朱高煦决定起兵推翻朱瞻基,结果皇帝一亲征,朱高煦就出门投降了。再次被押解到北京城,贬为庶民囚禁在监狱中。但朱瞻基念及是朱高煦自己亲叔叔并不打算杀他。

然而,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朱高煦却在一次朱瞻基的探视时,故意伸脚绊倒皇帝,这下子龙颜大怒,当下就命人抬来几百斤的大缸将朱高煦扣住,结果却反被他举起,朱瞻基又命人找来木头点燃最终将朱高煦活活烤死。

就这样朱高煦以这种残忍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知道死的时候,朱高煦是否还记得当年他们一起去拜谒孝陵时,朱瞻基所说的那句:“更有后人知警也。”

后人评价朱高煦说:

他不过是一个在政治上怀有野心,居功自傲,蓄意制造叛乱,违逆军心民意的野心家。在军事上,朱高煦是无谋无断、无深图远算之人。他在违逆形势的情况下发动叛乱,既在政治上负叛乱之名,又在军事上仓促盲动,困守乐安,自取灭亡。

可见朱高煦之所以会以如此惨烈的结局收场,完全是因为自己“不聪明”,错误的时间发动错误的叛乱,看不清局势,一次次的至朱高炽、朱瞻基两位皇帝的好意于不顾,一而再、再而三的肆意妄为,最终自取灭亡。


大侃聊历史


朱高煦被侄子用铜缸罩住烧死,从现有历史记载来看,应该是一个巧合。
但朱高煦的骄纵很显然并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而是被他父亲朱棣娇惯之下养成的。
说来也怪,朱棣一生有20多个妃子,但儿子就只有4个,其中一个还英年早逝。
这三个儿子都是皇后徐氏所生,而这个徐氏也不简单,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六公爵之一的徐达。
这三个儿子都是嫡子,从道理上来讲,三个儿子应该都一样亲才对。
只是从后来成长的轨迹来看,朱棣明显对这个大儿子很看不上,不但对老二好,就连老三也经常受到父亲的关爱。当然也不是因为别的,老大朱高炽从小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长成体态肥胖的样子,而且从小因为小儿麻痹,所以瘸了一条腿。
朱棣是沙场起家,所以自然也对这个大儿子看不上,即便这个儿子也很有能力。
过于偏心眼导致了二儿子朱高煦,三儿子朱高燧都很骄纵,老二更是被反复许诺,将来老大死了以后,就立你为太子。
所以朱高煦虽然在朱棣登基以后仅被封为汉王,但始终认为自己才是太子的不二人选。
朱高燧夸张到什么程度呢,曾经私底下豢养死士,打算趁朱棣病重之时起兵造反,后来有人告密,这才被他爸给按住了,朱高燧差一点脑袋搬家,还是朱高炽求情才免一死。
朱棣病逝于第五次征讨蒙古行动中,按理来说,朱高炽并未被废黜太子之位,他是合法的继承人,但朱棣病逝以后,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一路秘不发丧,这才使得朱高炽后来顺利继位。
但他干了一件错事,那就是把朱高煦从乐安叫回来,还给了不少的赏赐,从这一点上来看,朱高炽也的确是兄弟友善,虽然这个兄弟屡次和自己作对,但仍然本着宽仁大度的原则。
朱高炽病逝以后,使得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返回途中,差点遭遇了这个叔叔的毒手。
早在朱棣在的时候,朱高煦就对这位侄子很忌惮,据说朱棣带着儿子孙子等去拜谒孝陵,当时朱高炽走在前面,由于体态肥大,不小心摔了一跤,朱高煦在后面嘲笑“前人蹉跌,后人知警。”,而后面皇太孙朱瞻基接着回了一句:“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脸色大变,因而对这位侄子十分上心。
朱瞻基继位以后,对于这位叔叔的表现也很优容,朱高燧虽然也很狂妄,但在朱棣时期已经被打压过,比较废柴,只有朱高煦仍然是帝国亡我之心不死。
事实上朱高煦谋反的行为,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甚至达到了路人皆知的水平,在他起兵以后,朱瞻基很快就准备好平叛大军,在他亲自指挥之下,朱高煦很快土崩瓦解。
对于皇族叛乱,朱瞻基不打算处置,之前朱高燧谋反,尚且能全身而退,更何况朱高煦。
大概朱高煦也是受不了这样的心理落差,在朱瞻基好心来看望他的时候,伸脚绊了他一下,朱瞻基因此而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不想朱高煦居然力大无穷,将铜缸直接顶起来,这才惹怒朱瞻基下令,将他烧死。

漫步史书


今时今日再看朱高煦,就是个蠢货。

众做周知,朱棣有三个嫡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按照“立长不立幼”的原则,朱高炽是皇位第一继承人,朱高煦虽说只比哥哥小两岁,但这两年,就是一道天堑,除非哥哥死了,否则他想继位,那就是大逆不道、痴心妄想。

但武力值爆表的朱高煦却看到了希望!

“靖难”开始后,由于英勇善战,朱高煦多次随父亲朱棣出征,尤其是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在浦子口被建文帝的大军打败,心灰意冷之际,朱高煦带兵赶到,逆转了局面。朱棣一时兴起,给儿子画了一个天大的饼:好好努力,太子经常生病。

傻子都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

朱棣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无从知晓,不过从当时的形势看,至少有一半是真的。

首先,朱高炽的确身体不好,身体肥胖不说(怀疑是不是痛风),走路都的别人搀扶,保不齐那天突然就走了,老大走了,老二递补上去,皇位不就是朱高煦的。

其次,朱高煦立有大功,如果不是他及时出现,朱棣就得下地狱,可以说,朱高煦不仅仅救了朱棣,也救了朱棣全家,将来把位子传给朱高煦,于情于理说的过去,当年李世民劳苦功高,不就顺利接班了,李家做的,为什么朱家就做不得。

但等到朱棣继位,一切又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朱高煦这人口碑太差,大家都不喜欢他。

打江山需要猛将,坐江山需要的是贤君,朱棣虽然是靠窜逆得到皇位,但这个道理还是懂的,如果传位给朱高煦,以他那毛楞的性格,说不定很快就有新的朱棣出现,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这么毁了,实在不甘心。

其次,朱高炽虽然肥胖,但总体还是不错的,为人处世,讲原则,懂礼貌,知道收揽人心,一副明君的派头,加之他养了一个好儿子朱詹基,纵然不喜欢这个儿子,也得为孙子着想。千秋万代以后,江山总会到他们手里。

第三,朱棣自己是窜逆上位,虽说登基以后文过饰非,但总不是那么光彩,如果再行废长立幼,以后朱家的传位制度就乱了,为了千秋万代计,也得按照规矩办事,嫡长子在,皇位就是他的。

有了这层打算,朱高煦基本就出局了。

所以纵然朱高煦苦苦相逼,他依然不动声色,说好听的是有城府,说不好听的就是有愧于儿子,说不出口。人都是这样,纵然有千般手段,面对家人,总要讲些亲情、良心、道理,尤其是父母面对儿女,总是绕不过去。

但说不出口本来就说明了问题,朱棣是个杀伐决断的大阴谋家,但凡有更改的余地,绝不会拖拖拉拉。

朱高煦如果聪明,就应该从此收敛行藏,做个太平王爷,老爹有愧于他,哥哥是个正人君子,只要自己不过分,后半生好吃好喝,做个安乐公绰绰有余,至于子孙后代也不用操心,朱元璋早就给他们留了活路,搞块封地,做一方诸侯,不说百世,肉眼可见的子孙过日子没问题。

但这哥们偏偏不信邪,铁了心想做皇帝。

老爹做的,为什么我就做不得,至于造反,那不都是跟你学的。

公平的说,朱高煦的心情可以理解,皇帝这位子,诱惑太大,不是说只有嫡长子能做,朱元璋泥腿子出身,一样能做皇帝,朱高煦堂堂大将军,难道不能想!

但你想做皇帝,得有做皇帝的觉悟。什么是觉悟,第一要有意愿;第二要有才能;第三要有机会!

朱棣能够造反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大格局,自己有意愿有才能,还遇上了不走寻常路的姚广孝,可以说是天命在手,赢的理所当然。即便如此,也是血雨腥风好几年,堪堪获胜。

但朱高煦就差得远了。

还没来得及造反,就把身边的人得罪光了,他招募私兵、击杀兵马指挥、私用御用器物,连老爹都看不下去了,如果不是哥哥为他求情,当时就的完蛋。

上下五千年,如此飞扬跋扈,还能造反成功的,几乎没有。

说白了,就是双商太低,没有做皇帝的能力。

但朱高煦可不在乎这些,作为一员武将,他笃信蛮力,认为只要有兵在手,皇位就是囊中之物,至于人心、口碑,都是以后的事情,只要有权力,这些都是附属品。当年蒙古人连文化两个字都不知道怎么写,照样入主中原。自己的学历,总比那些放马的高吧!

我都要做皇帝了,杀个把人算什么?至于别人看不下去,一旦做了皇帝,不都解决了吗?

老爹当年不就是,登基以后杀人如麻,还篡改历史,把亲妈都换了,一样天下座的稳稳的。

不得不说,朱棣的所作所为,给朱高煦树立了一个很不好的榜样。

当然,朱高煦能如此嚣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看不起哥哥朱高炽。

前文说过,朱高炽身体不太好,身材肥胖,还有腿疾,从症状上看,很像是痛风,放在今天,注意饮食,多运动减肥,按时吃药,问题不是很大。

但在当时,这就是要命的病。

哥哥如果驾崩了,机会不就来了!

朱高煦想的挺好,却忽略了一个严重的事实:他的侄子叫朱詹基。

那可是老爹当年早早指定的接班人,朱棣是什么人,视天下英雄如浮云,他能看重的人物,岂是等闲之辈。

但朱高煦不这么想,大侄子再厉害,不过是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当年自己随老爸打江山的时候,他还在家里尿泥呢,我怎么会怕他。

你不怕他,人家也不怕你。朱詹基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了,古人早熟,再加上系统的家庭教育,朱詹基当然明白自己的使命和地位,要不是新君继位,事情太多,早就对这个二叔下手了。

朱高煦到后来也明白这个道理,老爸哥哥都容不下他,现如今还的受大侄子的气,好歹是洪武皇帝的孙子,徐达的外孙子,没点血性还了得,索性来个先下手为强,先行造反。

造反听起来浪漫,实则是个风险极大的买卖,朱棣当年兵强马壮,却在起事后屡屡打败仗,如果不是意志坚定,早就兵败身死了。

朱高煦武将出身,道理是明白的,但一听说大侄子要御驾亲征,立马怂了。

更可悲的是,下属听说皇帝御驾亲征,打算把大哥绑了送去做投名状,毕竟造反这事太危险,谁都不想诛九族。

朱高煦这才明白,从一开始他就错了,以他的人望实力,根本就没有获胜的机会。比起当年的老爹,他差的太远。

如此此时朱高煦弃子认输,彻底投降,也许还能平安终老,但这哥们不知道搭错了哪根筋,非要在侄子来看他的时候绊人家一脚。说实话,五岁以上的智商都不会这么干,我儿子曾一不小心把棍子打到我脸上,被我一顿胖揍,此后再也不敢了。朱高煦可能是小时候挨揍挨的不够,恶作剧惯了。

所以说,做父母的工作忙归忙,还是要多花些时间陪陪孩子,犯了错误要及早教育,不然像朱高煦这样的,就是个活生生的反例。

朱詹基本不想杀二叔,亲叔叔,杀掉总有些落人口实的嫌疑,但堂堂大明皇帝,被人如此羞辱,传出去如何是好,既然如此,也就不必顾忌太多。

杀无赦!

朱詹基命令周遭武士用一口铜缸将朱高煦倒扣在内,然后在铜缸周围点燃柴火,将朱高煦活活烧死。

朱詹基为什么要虐杀朱高煦,日慕乡关怀疑是小人书看多了。小时候听单田芳老师的“薛家将”,提及薛仁贵平反后将陷害他的李道宗闷在大钟里,活活烧死,朱詹基听没听过“薛家将”历史没有记载,但现存最早的薛家将小说是于《永乐大典》中的《薛仁贵征辽事略》,从时间上看,他是有机会看过这本书的!



日慕乡关


纠正一点:朱高煦不是烹死的,其死法类似现在的“碳缸烤肉”,名为烤刑,和古代的烹刑完全是两回事儿!

烹刑是十分残忍的肉刑,一般是用三足青铜鼎鼎或者架起大铁锅,里面加满谁,将受刑的人放进去之后,在下面烧火直到水沸腾受刑人煮死!


最后要达到受刑人“骨肉分离”,成为一锅肉汤,刑法才算彻底结束!

历史上受过烹刑的名人有周文王的儿子伯邑考、口若悬河的郦食其等人。

朱高煦受到的烤刑和他们有本质的区别。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儿子,在靖难之役中勇猛过人,几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深得朱棣的喜欢,还曾摸着他的后背鼓励他:世子(朱高炽)多病,你要努力啊!

朱棣亲手唤醒了朱高煦心中的魔鬼,他开始一心一意想学老爹造反。在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不但操练兵马积蓄力量,还有大量的横行不法之事,仁宗不忍心对弟弟动手,还效仿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有意的放纵他。

等到了宣宗时,朱高煦更不把这个侄子放在眼里,拉起大旗举兵造反。宣宗御驾亲征,并且劝降朱高煦:只要投降,我不但保住你的性命,我叔叔还是我叔叔!朱高煦看着自己的实力的确打不过侄子,只能投降。

他被宣宗废为庶人囚禁起来,可心中还是不甘。有一次宣宗来看他,他竟然伸腿给侄子下绊子,宣宗登时大怒,命人对他实施了烤刑。

具体做法是:用一口300多斤重的大铜缸,将朱高煦扣在里面,然后在铜缸的周围架起火堆,开始“碳缸烤肉”。

烤刑的要求很具体,就是要用小火慢烤,让犯人受尽痛苦而死朱高煦虽然是自己作死,但他的死朱棣也难逃干系。


李飞叨


明朝皇室有两件违背伦常的事,一件就是朱棣夺了朱允炆的江山并逼死了亲侄子,另一件就是明宣宗朱瞻基活烹了自己的亲叔叔朱高煦!


朱高煦其人!

明成祖朱棣有三个嫡子,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在皇位的继承权问题上,毫无悬念,肯是老大朱高炽今后继承皇位。按理说朱高煦作为老二,就当个享清福的王爷就算了,然而皇权的吸引力是没人能抵挡的,朱高煦也不例外,他私自招募兵士,想意图造反,此事被朱棣知道后,就把朱高煦抓了起,后来由于朱高炽为朱高煦求情,朱棣才放过朱高煦,并把他打发到了山东做了个藩王!


几年后,明成祖朱棣驾崩,明仁宗朱高炽继位,由于朱高炽身体一直不好,继位一年后就驾崩了,皇位由朱高炽的儿子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继承!

这时候,朱高煦再也按耐不住对皇权的渴望,于是,他也想效仿朱棣夺朱允炆江山,招兵买马,跟朱瞻基干了起来。然而朱瞻基却不是好惹,他御驾亲征,亲自讨伐朱高煦,结果朱高煦手下的兵将听说皇帝亲自率兵来了,立马怂了,孤家寡人的朱高煦也就乖乖的束手就擒了!



面对叔叔朱高煦的造反,朱瞻基本想网开一面,留他一条性命,于是亲自到大牢看朱高煦,哪知道朱高煦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面对朱瞻基的到来,他居然伸脚把朱瞻基拌倒在地,这让朱瞻基气愤不已,于是命人找来了一口大铜缸把朱高煦罩进去,并在铜缸边上架起了柴火,活生生的把朱高煦闷死在了铜缸里面!


“人心不足蛇吞象”,朱高煦放着好好的王爷不当,非要学他父亲朱棣反侄子,然而他却没有朱棣那般的能耐,结果被侄子反杀,落的个悲惨的下场!


唐古看今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明君。他在位十年,延续了其父仁宗朱高炽宽仁的施政策略,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缓和,社会经济空前发展。他与其父朱高炽执政短短十一年,但他俩的功绩却被史学家高度评价,认为这对父子的“仁宣之治”比肩西汉历史上的“文景之治”。但朱瞻基在即位不久便将叔父汉王朱高煦罩在铜缸下,用火将其活活烤死。其手段之残忍,想想就令人不寒而栗。一代明君朱瞻基为何要将叔父朱高煦残忍地炙烤而亡呢?


正所谓不作不死,汉王朱高煦就是被自己活活折腾死的。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他与太子朱高炽、赵王朱高燧都是徐达长女徐皇后所生。朱高煦外形彪悍,性格凶暴,与父亲朱棣非常相像。朱棣也非常喜欢这个儿子。

建文元年,朱棣与侄子朱允炆展开帝位之争的靖难之役。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是个胖子,而且身有残疾,被命留守北平。而骁勇善战的朱高煦随父出征,屡立战功,并多次在朱棣危难之际,率兵将朱棣成功救出。在建文四年时,朱高煦在浦子口又为朱棣解围。朱棣欣喜之余,暗示朱高煦只要好好干,也是有可能坐上世子之位的。朱棣的暗示,也让朱高煦产生了非份之想,他倚仗朱棣的宠爱,骄横粗野,干了不少非法之事。朱棣称帝后,朱高煦被命赴开平戍边。


朱棣在靖难之役时,曾暗示立朱高煦为太子,但这一承诺并末兑现。虽然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等人都倾向于立朱高煦为太子,但由于解缙、杨士奇和杨溥等人的支持,宽厚仁爱的朱高炽在永乐二年被立为太子,朱高熙只被封为汉王,领藩云南。

夺嫡失败的朱高煦拒不就藩千里之外的云南,多次请求朱棣让其留在南京。朱棣对这个儿子也是偏爱,就同意让其留在南京。

朱高煦留在南京,更加为所欲为,多次以唐太宗李世民自比,并索取了天策卫为自己的护卫。他大力打击拥戴朱高炽的大臣,解缙被其迫害致死,黄淮也被其冤枉入狱。


朱高煦还多次造谣中伤太子朱高炽。朱棣每逢出征,即令太子朱高炽监国。而朱棣班师回朝时,朱高煦便授意大臣在朱棣面前告朱高炽的黑状。

朱高煦多次中伤朱高炽,永乐十三年,朱棣有意将其调离南京,前往青州就藩,但遭到朱高煦的再次拒绝。朱高煦甚至还暗地里蓄养了三千精兵,刺杀了兵马指挥徐野驴,还超越本分使用了御用的车马器物。

朱高煦的逾制不法行径彻底激怒了朱棣。朱高煦被朱棣痛斥后,被剥去冠服,关押于西华门内。幸亏由于太子朱高炽的求情,朱高煦才没有被废为庶人。朱棣只是将其两护卫削去,并将其亲信斩杀,以示惩戒。

此后,朱高煦不得不就藩乐安州。但他仍然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筹划了谋反。


太子朱高炽于永乐二十二年即位,朱高煦伺机谋反。仁宗朱高炽以德报怨,赏赐其巨额的金银财宝,并将其长子册封为世子,其余诸子皆为郡王。

但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便病逝了,朱高煦还未来及进行谋反。朱高炽驾崩后,太子朱赡基由南京前往北平即位。朱高煦在半路截杀朱瞻基,企图自立为帝。但朱瞻基已绕道抵京,朱高煦在半道守株待兔扑了个空。

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对朱高煦仍然是优抚。他对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个叔父的赏赐比对其他宗室的赏赐要优厚得多,对朱高煦的请求,大多也一一满足。但贪心不足蛇吞象,朱高煦还是在宣德元年起兵造反。


在大学士杨荣的建议下,刚刚继位的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朱高煦。

朱高煦闻听侄子朱瞻基御驾亲征,吓慌了手脚。朱瞻基适时展开攻心战,劝降朱高煦。

最初朱高煦还嘴硬,下战书约战。但明军围城后,叛军想擒拿朱高煦归降。朱高煦见大势已去,被迫投降。

朱高煦之乱被平定后,朝臣纷纷请求处死朱高煦,但宣宗朱瞻基力排众议,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后,囚禁于西安门内,保全了朱高煦父子的性命。


被囚后的朱高煦不甘失败,想必也是意难平。在一次朱瞻基去探视他时,他竟出其不意地将朱瞻基绊倒。朱瞻基怒不可遏,多年以来对朱高煦的隐忍全面爆发。震怒之下的他下令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罩住,然后在四周点燃木炭,活活将朱瞻基烤死。朱高煦的诸子也悉数被杀。

朱高煦为人骄纵凶悍,从朱高炽为太子时,即心怀不轨。朱高炽、朱瞻基父子对其优柔有加,亦不能将其感化。正所谓本性难移,桀骜不驯的汉王朱高煦最终死于自己的不断折腾。


岁月是一条河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谋反的下场。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儿子,他哥哥就是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的能力比弟弟朱高煦高百倍,可惜身体过于肥胖,体重超过200斤,走长路都不行。

朱棣是马背上皇帝,对于这个肥胖的长子不太喜欢,认为他很可能会短命(事实也是如此),不适合做皇帝。

而二儿子朱高煦是个壮汉,身体强健,还擅长骑马射箭,还立过战功,朱棣对他很喜欢。

但是,朱高煦有勇无谋,做个军官倒是可以,缺乏政治头脑,智力也不够。

犹豫再三,朱棣最终还是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而封朱高煦为汉王。

朱高煦对此极度不满,就有样学样,想等到父亲死后就篡位杀死哥哥,自己当皇帝。

朱棣也察觉了朱高煦的野心,将他贬到云南。当时云南是不毛之地,主要用于流放官员。朱高煦抱着父亲的腿哭泣,不愿意去。

朱棣一时心软,让他留守京师南京。

没想到朱高煦到了南京就开始扶持自己的力量,排挤其他势力,杀死了不少政敌投入长江,甚至亲手杀死了朱棣的心腹,兵马指挥使徐野驴。

朱棣当时正在北伐,回来以后知道这些事情,勃然大怒。

朱棣不是草包,当然知道儿子朱高煦此举是意图谋反。本来要将他废掉成为平民,然而朱高煦的哥哥不念旧恶,赶来说清,最后改为在山东小地方居住。

但朱高煦死性不改,还是胡来,甚至将自己一个妃子无故杀死。

这个妃子的儿子不服,亲自找到爷爷朱棣告状,说自己的母亲没有犯错却被父亲杀了。

朱棣很寒心,认为朱高煦没有人性,不念亲情,感叹道“尔父子何忍也”。

后明成祖病死,朱高煦的哥哥即位。

朱高煦认为机会到了,立即筹备谋反。他住了招兵买马以外,还派出大量心腹潜入北京甚至宫内,试图暗杀政变。

没想到,那个被他杀了母亲的儿子知道风声,立即向皇帝密报。

皇帝派人来质问,朱高煦百般抵赖,不敢立即叛乱了。

然而,肥胖的朱高煦哥哥果然短命,在位10个月就病死(一说是被朱高煦派人暗算毒死)。当时朱高煦哥哥的太子朱瞻基(宣宗)在南京,紧急赶赴北京继位。

朱高煦一面派人在山东伏击太子,务必将其斩杀;一面在山东封地起兵叛乱,勾结英国公张辅为内应。

没想到,宣宗也不是普通角色,他见势不对,扔下部署逃走,侥幸逃过了叔叔的暗杀。

回到北京以后,宣宗极为恼怒,御驾亲征,打垮了叔叔朱高煦。

本来谋反是死罪,但宣宗考虑到刚上台就杀死叔叔,面子上不好看,就将朱高煦改为囚禁在行宫中。

然而,朱高煦此人极为凶悍,竟然不服输。

一次宣宗来看望朱高煦,却被他一脚绊倒,挥拳就打。

宣宗被打了几拳后,恼怒异常,下令用行宫的铜缸将他扣住,什么时候哀求了再放出来。

朱高煦不断破口大骂,还试图将缸扛起。

宣宗想起朱高煦之前连续谋害父亲和自己,本来就罪该万死。现在如此猖狂,难道皇帝真的不敢杀人吗?

宣宗下令,将柴火堆到铜缸上点燃,将朱高煦活活烤死。

火烧超过一个时辰,最后铜缸熔化,朱高煦死无全尸。

其妃韦氏及诸子其后也被全部处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