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基层④丨教育卫生有“名堂”:乡镇医院也能治大病;迁坟两千座建校泽子孙

记者在基层④丨教育卫生有“名堂”:乡镇医院也能治大病;迁坟两千座建校泽子孙

康巴传媒(本报报道组

记者在基层④丨教育卫生有“名堂”:乡镇医院也能治大病;迁坟两千座建校泽子孙

走基层·看变化

为新时代讴歌,不忘初心再出发。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以及省委书记彭清华来州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和州委书记刘成鸣在全州县处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入推进“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

近期,甘孜日报记者组成采访小分队兵分多路,再度踏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采访征程,进牧区、访农户、入村寨,用饱含深情的文图,为您及时报道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发生在甘孜大地上的巨大变化,讲述精彩动人的百姓故事。

——色达县率先实施县级综合医院对乡镇中心卫生院的托管

记者在基层④丨教育卫生有“名堂”:乡镇医院也能治大病;迁坟两千座建校泽子孙
记者在基层④丨教育卫生有“名堂”:乡镇医院也能治大病;迁坟两千座建校泽子孙

“以前来医院,遇到下班时间就找不到医生看病。只能去离这儿较近一点的炉霍县医院看病。现在好了,家门口就可以看病了。”翁达镇的居民泽郎志玛告诉记者。去年9月,色达县在全州率先启动实施县级综合医院托管乡镇中心卫生院的改革举措。当前这一幕就是色达县人民医院托管翁达镇中心卫生院所显现的成效。

据了解,色达县按照“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上联三甲,下联乡村,组建县域医共体,重织农村卫生三级网”的改革思路,将交通位置便利、气候环境舒适、设施设备充足以及患者流失量大的翁达镇中心卫生院作为第一个托管卫生院,县人民医院按照资产、业务、人事、财产、药品耗材进购渠道、目标考核统一管理和机构性质、人员身份、资产关系、投入体制、院长竞聘政策不变的管理模式对翁达镇中心卫生院进行托管。县医院先后派遣三支医疗团队来支援翁达镇中心卫生院。“我们力争将常见病、多发病处理在基层,节约百姓看病的时间和成本,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县医院外科医生刘月敏说,他是唯一一位三次都参加医疗支援队的医生,他说:“卫生院在托管前只提供单一的门诊。托管后,新增了住院部、产科等科室,工作模式转变为正规医院的模式。为了让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尽快适应,我们每天早上九点交班时,都要开会讲解病状、病因、具体的治疗过程,有时晚上巡查病房后,还专门针对毫无起色的病人进行会诊。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原医院的医护人员就完全适应了正规医院的工作模式。”

据色达县人民医院院长更登泽郎介绍,为了做好托管乡镇中心卫生院的改革工作,县医院将管理、人员、技术和医疗资源整合,在乡镇中心卫生院设立奖惩等规章制度,拓展住院等常规业务,合理建设业务科室,开展分级诊疗,以及将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相结合等工作。目前,翁达镇中心卫生院收治住院病人157人,收治门(急)诊人次4000余人,较上年同期增长20.91%,实现乡镇卫生院多年来住院和产科业务两个方面“零”的突破。解决了翁达镇、杨各乡、旭日乡、甲学乡及歌乐沱乡这五个乡镇百姓的看病问题,真正实现了百姓“家门口”看病的愿望。“前天,藏医住院部有了第一位住院病人。”更登泽郎激动地说到。据他介绍,准备在翁达镇中心卫生院拓展基本手术的业务,现已建成手术室,明年年初投入使用。如今,翁达镇中心卫生院增挂了“色达县人民医院翁达分院”的牌子。

对于下一步工作,该县卫计局副局长安德银讲到,色达县将以“医联体”为依托,利用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借助“传帮带”各方资源,进一步拓宽发展工作,健全村级医疗服务机构,推进以洛若镇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托管进程,提升乡镇卫生院的综合能力,锻造一支能够为百姓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的精良医疗卫生队伍。(实习记者 汪青拉姆 记者 张兵 陈斌 文/图)

记者在基层④丨教育卫生有“名堂”:乡镇医院也能治大病;迁坟两千座建校泽子孙

△图为记者正在采访色达县格萨尔文化城相关负责人

迁坟两千座 建校泽子孙

——白玉县教育发展“众力筹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民生工程。6月10日下午,记者在白玉县城二完小采访时,校长高鑫元喜形于色地说:“正在修建的我校B区,办学规模是A校区的3倍,明年秋季学期将正式招生行课!”

“作为一所城区全寄宿制小学,又何必要建新校区?”面对记者的一脸茫然,高鑫元心直口快地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几年前,能容纳800名学生的二完小从未‘吃饱’过,但从前年秋季学期开始,突然出现了人满为患的‘大反转’。开学前后一个星期,750位家长因孩子上不了学而天天找学校、登门求校长、上访教体局、难为书记和县长,如此情形既让人欣喜更令人犯愁。为此,州政府副州长、县委书记康光友,县委副书记、县长阿央邓珠主动出面协调、现场办公解决:城区一、二完小必须‘消化’750名学生。如此硬任务,确实弄得我们两个校长‘焦头烂额’。一完小要‘扩容’,二完小要‘增量’,这一‘扩’、一‘增’之后,使得两校班级学生人数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十多人,学生叫苦不迭,学校一筹莫展。面对农牧民子女‘一校难求’的尴尬,书记、县长当机立断,‘马上着手新建二完小B校区’。B校区建在何处?几经论证,最终将选址锁定在了距县城约3公里的建设镇亚通村穆塔沟。然而,穆塔沟有2272座坟墓,涉及全县14个乡92个村、18个县级机关单位和6个外地县。迁坟谈何容易,沟通何等艰难,可当坟主亲属得知迁坟是为了建学校时,他们很快响应了党委、政府作出的决定。短短3个月时间,任重如山的迁坟大功告成,近105亩乱石林立、荆棘丛生的荒滩地随即成为B校区的建设征用土地。今年5月上旬,总投资2.45亿元、规划建筑面积4.34万平方米、可容纳3000名学生的B校区建设全面铺开,明年秋季将正式招生行课,全县农牧民群众子女‘能上学、上好学’的愿望将由此成为现实。”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采访中,康光友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作为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和希望工程的教育,既是扶贫扶根的关键抓手,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不二法门。从‘普初’‘普九’时期的‘要我上学而我不上学’,到教育均衡发展新时代的‘我要上学且要上好学’,农牧民群众的观念转变与大局至上,带来了白玉教育发展的新气象。因而,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民生,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谢臣仁 杨娟 记者 田杰)

记者在基层④丨教育卫生有“名堂”:乡镇医院也能治大病;迁坟两千座建校泽子孙记者在基层④丨教育卫生有“名堂”:乡镇医院也能治大病;迁坟两千座建校泽子孙

△图为本报记者在白玉县采访

甘孜大地发生的巨变

精彩动人的百姓故事

本报将持续深入报道

往期回顾

记者在基层④丨教育卫生有“名堂”:乡镇医院也能治大病;迁坟两千座建校泽子孙
记者在基层④丨教育卫生有“名堂”:乡镇医院也能治大病;迁坟两千座建校泽子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