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線路圖告訴你為何“衛青不敗”

蓮悅/文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這是王維《老將行》中的一句。
李廣和衛青,都是漢代北擊匈奴的名將,但二人的命運卻截然相反。
李廣出生武將世家,少年成名,歷經文景武三朝,一直都是歷任帝王倚重的抗匈名將。然而,李廣終其一生,卻始終沒能建立起足以封侯的功勳。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李廣運氣不佳所致,所以才會有王維“李廣難封緣數奇”的慨嘆。
衛青則是騎奴出生,因為異父姐姐衛子夫得到了漢武帝的寵幸,這才進入皇帝法眼,得以帶兵出征。衛青一生七伐匈奴,不僅未嘗敗績,而且戰功赫赫,首戰匈奴便取得龍城大捷,隨後又為漢王朝收復河南地,並在漠南之戰中擊潰匈奴右賢王軍隊,在決戰漠北時與匈奴單于正面較量大獲全勝……北伐匈奴的戰功不僅讓衛青受封長平侯,食邑萬戶,更官至大司馬大將軍,統領全國之兵。
從奴隸到將軍,衛青的赫赫戰功真的如王維詩中所言,乃是因為“天幸”嗎?我們不妨從衛青首次帶兵出征取得龍城大捷的漢軍作戰線路圖出發,進行分析。

作戰線路圖告訴你為何“衛青不敗”


關市之戰是馬邑之謀後漢軍策劃的又一次北擊匈奴的重大戰役。這一次,漢軍兵分四路,由公孫賀、公孫敖、李廣、衛青各領1萬騎兵偷襲長城下關市附近駐紮的匈奴軍民。從這張地圖和《史記》《漢書》的相關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在人員分配和出擊線路上,無論是初出茅廬的衛青還是已經名滿天下的李廣,他們的機會都是均等的。然而這一戰,李廣卻被匈奴人生擒,所領1萬騎兵全軍覆沒。衛青卻取得了龍城大捷的勝利,這也是漢軍在對匈戰爭中的首次勝利。
在關市之戰中,出擊的四路漢軍,失敗的不僅僅是李廣軍。公孫賀無功而返,公孫敖損兵7000,同樣大敗而歸。那為什麼只有衛青能取得龍城大捷呢?細看四路漢軍的作戰線路圖,我們不難發現,衛青軍的出征線路遠遠超出了長城下關市附近這個概念。
如果我們再看看譚其驤先生編撰的《中國歷史地圖集.西漢時期全圖》可見,公孫賀、公孫敖、李廣、衛青出兵時所在的雲中、代郡、雁門、上谷,都屬於邊郡,向北出擊大約50公里左右就能抵達長城腳下漢軍預設的戰場。
然而衛青軍出上谷後,在長城腳下並未取得戰果,很有可能在預設的戰場他並未遭遇匈奴軍隊。這個時候衛青有兩個選擇,要麼像同樣沒有取得戰果的公孫賀那樣無功而返,要麼孤注一擲。


事實上,衛青選擇了繼續向北。從出塞的上谷郡(今河北懷來東南)到匈奴的龍城(位置不定,但衛青軍所至的龍城一般認為在今天內蒙古正鑲白旗附近),距離大約是300公里,這恰好是古代輕騎兵一日一夜所能奔行的距離。
我們可以想見,衛青和自己的1萬騎兵很可能沒有攜帶任何糧草輜重,因為這次出擊本身極可能就在計劃之外。但衛青果斷地突入匈奴腹地,在龍城殺了匈奴人一個措手不及。
衛青的確是依靠姐姐衛子夫的裙帶關係上位。但皇帝給予每個人的機會是均等的,能否抓住這些機會,決定因素還在自身的能力和才華,甚至於膽識、勇氣上。
漢匈戰爭進行到漢武帝時代,漢軍能否長時間深入匈奴腹地進行遠距離攻伐,已經成為了決定勝負的關鍵所在。李廣雖然在文帝時期便已經成名,但歷經文景兩朝,長時間對匈奴採取防禦作戰的戰法,到漢武帝時代,李廣的經驗逐漸固化成保守的思維模式。而衛青帶領騎兵部隊的機動作戰能力,卻讓他贏得了漢匈戰爭漢軍的首次勝利。
所以說,“李廣難封”和“衛青不敗”,最直接的原因其實是戰術思想是否適應時代發展所致。


該書以漢匈百年戰爭為切入點,著重反思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和重農抑商的國家發展模式對西漢王朝盛衰的深刻影響,並與同時代發展的古羅馬進行相應的橫向對比,力圖還原一個更接近歷史真實的漢武帝時代和漢匈戰爭

作戰線路圖告訴你為何“衛青不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