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3?15」網絡購物,多留一點“心眼”

網絡購物,多留一點“心眼”

年年“3·15”,今又“3·15”!

今年的“3·15”註定與以往的“3·15”不同。為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今年的“3·15”取消了廣場上大型宣傳諮詢活動,取消了“3·15”晚會。但市場監管部門為消費者維權的初衷不會改變,消費者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不會改變。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從網絡上採購瓜果蔬菜、肉蛋副食成為市民日常生活中一種新的消費方式,網絡採購日常生活用品有哪些便利,又有哪些陷阱,消費者網購後該如何保護自身利益,都是廣大市民所關注的。本報就此推出與此相關的一組報道。

疫情防控 催生消費新方式

果蔬、日常生活用品“一網可購”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許多習慣於到市場購買日常生活用品的市民,突然發現自己經常光顧的菜市場全部關門歇業,日常的生活被瞬間打亂。就在人們不知所措之時,卻突然發現,網絡上可以購買瓜果蔬菜、米麵糧油了。於是,網購隨著疫情的延續和防控措施的嚴格成為很多人獲取生活物資的新方式。

家住安寧區的王先生說,以前都是自己去市場、超市購買果蔬,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出門不方便,幸虧很多個體老闆都推出了配送服務,購買過幾次後發現特別方便,並且網購的瓜果蔬菜都挺新鮮,價格也很合理。

市民李阿姨原本不會用手機購物,也不太相信網上的東西。這一場疫情也讓她體驗到了網購的魅力。兒子教他用小程序、APP、小區團購群購買日用品,只要選擇要買的物品、數量,網上支付,就有工作人員送貨過來,東西質量也有保障,價格也合理,方便又高效。“眼下都在微信買菜了,安全方便,買一次夠吃兩三天。”她說,除了買菜,還在線上訂了肉、雞蛋和水果,“一開始還有顧慮,後來發現挺省事的,確實很方便。”

朋友圈銷售自家蔬菜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市民韓先生成了小區的蔬菜採購員。疫情剛暴發時,韓先生回榆中老家過年,因為交通管控,韓先生家的大棚菜嚴重滯銷。韓先生在朋友圈曬了幾張大棚蔬菜的照片,附了一條感嘆“瓜熟無人問”。沒想到朋友圈紛紛點贊,留言要購買,韓先生髮現了“商機”。現在,韓先生隔一天回老家採摘一次,小區居民提前訂購,憑訂購信息到樓下取菜。當天採摘、當天配送,“蔬菜送貨上門,不用去超市排隊了,這也是方便了我們。”前來樓下取菜的市民說。

記者瞭解到,像韓先生一樣在小區中做蔬菜配送生意的人不在少數,他們大多通過微信朋友圈接收訂單,然後將蔬菜送到小區門口由消費者自己去取。這種銷售模式大大方便了在家封閉的居民,現在已在蘭州市遍地開花,受到市民的廣泛歡迎。

在安寧庭院附近開火鍋店的劉老闆一邊盯著手機,一邊安排店員按照訂單準備食材,然後再按小區進行配送。劉老闆告訴記者,他去年創業開了間火鍋食材店,新店剛剛開業就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後來,劉老闆建立了小區火鍋食材配送群,幾天之後幾個微信群已經加滿,生意異常火爆。“這個假期,大家出門買菜都不方便,外面的火鍋店也都沒有營業,火鍋食材一站式配送成了很多火鍋愛好者的首選。”

不但生活用品可以通過網絡購買,商場內的各大品牌為了促進消費,也組建了會員微信購物群,店員們每天都在微信群內發佈產品信息、優惠活動,有的商品比店內購買更加划算。“我老公馬上過生日了,現在也不能出門,我在耐克的微信群裡買了一雙運動鞋做生日禮物。平時店裡買要1000多塊錢,網上下單打了五折,真划算。”孫女士說。

擦亮眼睛 網購陷阱要提防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一些商家推出網上銷售米麵糧油、瓜果蔬菜、肉蛋等業務,極大方便市民日常生活,可一些網店的做法也給市民帶來了些許煩惱。所購商品質量無法保障、缺斤少兩等現象屢有發生且很難維權。

明明買的是“東”送來的卻是“西”

小趙是一名經常上網購買商品的年輕人。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小趙和家人都很少出門,家裡的日常用品全靠網上採購。每次採購回來的商品家裡人也都比較滿意。不料一次網購水果的經歷卻讓小趙對網上產品的質量起了疑心。2月中旬,小趙從網上下單購買了一箱橙子,網上的貨物圖片顯示,橙子又大又新鮮。快遞員送來後,小趙打開箱子發現橙子變成了橘子,並且重量不夠而且橘子已經不新鮮。

記者調查發現,像小趙一樣在網上購買水果上當受騙者不在少數,而大多數消費者在上當受騙後都選擇不了了之。

送來的蔬菜不新鮮且缺斤少兩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市民選擇了網上買菜,這也催生了許多網上賣菜的“生意人”,一些人通過微信朋友圈發佈售菜信息,然後接單將蔬菜直接送到小區門口,由消費者自行取菜。這種賣菜形式極大方便了宅在家裡的市民。但一些居心不良的菜販卻趁機做起了黑心生意。

市民劉阿姨住在雁灘的一個小區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小區管控比較嚴,出去買菜不方便。劉阿姨看到微信朋友圈中有人推銷蔬菜,便下單在網上購買蔬菜,開始幾次送來的菜都挺好,但時間一長,送來的蔬菜就不新鮮了。除此以外,細心的劉阿姨還發現,送來的菜經常是每斤少一二兩。

說起網上購買的肉,市民馮先生就一肚子火。原來馮先生在朋友圈看到一個售賣各種生肉的帖子,便下單買了5斤五花肉,肉送來後,馮先生髮現,這塊肉根本就是一塊肥肉,而中間的加花肉則是削了薄薄一層瘦肉貼上去“製造”出來的。

花13萬元購買口罩被拉黑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最緊俏的商品,要數口罩、酒精、消毒液等消毒防疫用品,這些商品甚至是有錢也買不到,此時,微信朋友圈中的“大拿”們跳了出來,聲稱自己有辦法搞到大批這些緊俏物資,於是網友們紛紛下單並將所有貨款打給這些“大拿”,生怕打款遲買不到。豈料這些所謂“大拿”不少是騙子,拿到錢後便會將購物者拉黑,而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

蘭州市民李先生在一名為醫療器械群的微信群中添加暱稱“M.K.麥”為好友,並詢問口罩售賣事宜,對方稱其為廠家直銷,一萬隻起售,一隻N95口罩13元,不零售。李先生信以為真,便迅速聯繫身邊朋友共同湊款13萬元購買一萬隻口罩,並轉賬至對方提供的銀行賬號,之後對方以疫區封鎖、物流癱瘓、政府徵收等各種理由拒絕發貨,幾天後更是將李先生微信拉黑。

雖然李先生髮現被騙後報警,但這類案件的偵破具有一定難度,特別是疫情防控期間公安機關跨地區破案抓捕犯罪嫌疑人都有很多不便。

買得稱心 貨比三家很重要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也讓網購更加火了,但網絡購物往往會遭遇陷阱。如何既買得稱心又買得放心成了消費者關注的問題。

網上購物要貨比三家

3月13日,記者瞭解到,近期,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網監部門接到多起涉疫情投訴舉報,包括口罩、消毒液、藥品、蔬菜等,投訴舉報內容主要是價格上漲、懷疑產品為假冒偽劣等。

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提醒廣大市民,在網購口罩、消毒液等防護用品時,應選擇正規電商平臺,貨比三家,避免購買到不合格的商品。

不隨意點擊網頁和手機中的不明鏈接,不隨意掃描不明二維碼,不輕信抽獎、中獎信息,不輕易將身份證號、銀行卡號等個人信息提供給他人更不要洩露手機動態驗證碼。不與賣傢俬下約定交易方式,不輕信、接受任何直接匯款至個人賬戶的理由和要求。

保留消費證據能更好維權

市民在微商和代購商購買商品時要了解清楚商家的真實姓名、地址以及聯繫方式,同時要保存網上商品交易圖片以及與商家的聊天記錄等信息,索取有效購物憑證或發票,以便發生消費糾紛時提供證據。

針對此次疫情期間消費者通過微信朋友圈等網絡形式購買日用品及生鮮類產品蔬菜水果時無法看到實物,極易出現貨不對版、假冒偽劣等問題,消費者在下單前一定要對商品進行詳細瞭解。

市民在遇到網絡購物糾紛時,要及時撥打12315投訴舉報熱線電話,或登錄“全國12315平臺”進行投訴舉報。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玄絲雨 趙鑫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