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澍田院長:內鏡醫生們要做“正規軍”,不做“游擊隊”

北京農曆的立冬時節,我們走進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就中國當前的消化系統疾病相關問題採訪了北京友誼醫院張澍田院長。

“目前,我國惡性腫瘤發病、死亡數在持續上升。消化道惡性腫瘤,如胃癌、食道癌、結直腸癌等,在我國的發病率排名前列。消化道癌如果能夠早發現、早治療,其5年生存率可達到90%以上。而且通過內鏡粘膜下剝離(ESD手術),幾乎可以根治不超過胃腸道壁第二層的早癌。發現消化道早癌最有利的武器,就是消化科醫生手裡的消化內鏡”。一見面,張澍田就娓娓道出以上現實。

張澍田院長:內鏡醫生們要做“正規軍”,不做“游擊隊”


張澍田,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執行院長,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主任,是我國著名消化系統疾病專家。作為享譽國內外頂尖的臨床和學術大咖,從一線的臨床醫生做到三甲的院長,別人的眼中,張澍田教授是無數光環加身的“大醫”。而他告訴我們,自己最大的“榮譽”是患者給的稱號——“這是一個好醫生。”

救治病人:給病人健康,更給他們尊嚴

“藥王”孫思邈在幾千年就曾說過,醫生應該是“見彼苦惱,若己有之”。當代社會,對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患者的醫生來說,對生命的敏感性,對患者痛苦的體量,可能會變得降低。

張澍田教授就消化系統疾病目前的診治給我們做了科普。目前的消化道體檢,只要從嘴裡下根管,就可以發現早期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止住胃內的大出血,從膽管裡取出結石,切除早期惡性腫瘤,大大減輕了病人的痛苦。一個好的消化醫師:不僅要幫患者看好病,還要儘量降低診治過程中的痛苦,給他們健康的同時,也給他們尊嚴。如今,“無痛胃鏡腸鏡”,睡一小覺兒,讓病人“享受胃腸鏡”的同時,就可以解決上述問題。


張澍田院長:內鏡醫生們要做“正規軍”,不做“游擊隊”


培養人才:“'友誼'消化直通車萬里行”、“手拉手”等規範化技術輸出

隨著消化內鏡器械的不斷髮展,消化內鏡下的手術已成為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變的首選治療方法。內鏡手術操作創傷小,對胃腸功能影響小,患者生活質量相應提高。但是不規範操作會造成出血、穿孔等併發症增多,若病灶切除不乾淨,更會對病人造成更大傷害,因此延誤病情,或出現癌灶轉移等。

張澍田教授強調:“毫無疑問,消化內鏡可稱為胃腸道早癌者的福音。但國內消化科醫生操作水平參差不齊,規範化不足,這是很大的問題。改掉一個壞毛病比培養一個新習慣更難。”張澍田教授說,“要糾正已形成的不正規操作比培訓新手更花時間,所以一開始的培訓就應該規範,一定要做“正規軍”,千萬不能當“游擊隊”。

消化醫師內鏡操作不規範、內鏡技術發展不平衡、培訓模式亟需完善等等,面對這些眾多困難和問題,2005年張澍田教授發起組織了“'友誼'消化直通車萬里行”活動,把先進的內鏡診療技術力量送到基層。2017年啟動由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推出的“將才工程”,為全國消化醫生提供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ESD手術培訓;2018年,啟動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手拉手”項目,以常態化的技術輸出為抓手,手把手指導,提高消化醫師的同質化水平,一步一個腳印,推動著消化學科的不同地域均衡的發展。

張院長天然一頭捲髮,多年的醫務操勞已變的花白,休閒著裝,走路飛快。這是北京友誼醫院四千多名醫務人員眼中,每個人都熟悉的院長形象。無論工作多忙,壓力多大,張澍田始終給人其樂融融,儒雅爽朗的感受。這也是我們採訪中的最深的感覺。

每天除了繁忙的行政事務,定期出診是醫生出身的張院長至今未改的一個習慣。

張澍田院長:內鏡醫生們要做“正規軍”,不做“游擊隊”

張澍田教授常對自己的學生,對自己的同事們這樣說:“病人選擇了醫生,便是將全部信任甚至是生命都交給了你。對你來說,病人可能是你面對過的無數生命中的一個而已,可對病人來說它卻是唯一。有一份這樣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的心情,你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受到病人尊重認可的好醫生。”

在踐行一個合格的醫院管理者,一個好醫生的路途上,張澍田院長身體力行,已經走過了三十餘年。從張澍田教授直白的談話中,我們看到一個大醫的擔當和道義。也看到一個醫務管理者在工作崗位上日復一日、兢兢業業的承擔和付出。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而病有所醫的短板需要並呼喚著更多的有擔當和道義的“大醫”。


轉自友誼內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