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宗的矛盾一生:君權與相權的不斷碰撞,被破壞的平衡關係

導讀:中華上下五千年,其中君主專制持續了兩千多年可見其悠久,君權在時間的醞釀下也是不斷走向完善,相權就是為了完善君權所產生的並且同樣位於頂層,君權和相權兩者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如果兩者之間哪一方權力過大那麼必然會產生巨大的影響,這一點在南宋表現的尤為明顯。

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漢書》

這句話詮釋丞相的作用,協助君權來管理天下,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來形容相權最為恰當,權力越大野心就會越大,所以在君主專制的時代中以權相為首的朝代也不在少數,就如北周權臣宇文護為了維護權力連殺三位皇帝、西漢權臣霍光曾統政三代並廢除一帝、同是西漢權臣的王莽篡位成功建立新朝等等。


宋理宗的矛盾一生:君權與相權的不斷碰撞,被破壞的平衡關係

西漢權臣霍光

由此可見雖然丞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君主分憂,但同時帶來的威脅也是巨大的。是不是會有為何不直接廢除丞相這一行政崗位的疑問?好的東西會一直流傳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制度,丞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君王分擔軍務,畢竟像雍正帝這樣的加班狂魔在歷史上實在為數不多,所以丞相可以一直延續下去。

如果論相權和君權的相互作用則離不開宋朝,而在宋朝中君與權之間鬥爭最為激烈的則是南宋的宋理宗時期。宋朝是歷史上頗為矛盾的一個朝代,它有著世界上最強的經濟實力但卻有著最弱的軍事戰力,宋朝相比於其他朝代來說名將並不算太多,但權臣的數量堪稱歷史之最,其中宋理宗可以說是一生都在跟權臣做鬥爭,從他的一生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君與相之間的不斷碰撞。


宋理宗的矛盾一生:君權與相權的不斷碰撞,被破壞的平衡關係

宋理宗趙昀

相權掌國三十八載,淵默十年無為

早在宋理宗趙昀之前的三代中都是以相權為主,君權為次;在宋光宗時期韓侂冑聯合趙汝愚發動政變強迫宋光宗退位給宋寧宗趙擴,事成之後趙汝愚想獨自把持朝政於是自封為相罷免韓侂冑的一切事物,此時引起韓侂冑的強烈不滿後最終發動自己的力量迫使趙汝愚下位,韓侂冑執政期間曾主持北伐並取得一定的成果,朝中的主戰派再次得到重用,此時可見朝中是以韓侂冑為首,君王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因為金國強大致使韓侂冑北伐失敗,在朝名望降低後韓侂冑選擇跟金國議和,但是金國的條件是議和可以但是需要韓侂冑的首級,作為朝中上下第一人韓侂冑自然不同意。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句話在很多時候都適用,況且韓侂冑代表的是權力還是比君權都要大的相權,史彌遠正是看到了這樣的機會後選擇出手,史彌遠聯合對韓侂冑懷恨在心的楊皇后讓她勸說宋寧宗廢除韓侂冑,但是沒有沒有得到宋寧宗的回應,可見韓侂冑的權力之大。


宋理宗的矛盾一生:君權與相權的不斷碰撞,被破壞的平衡關係

宋寧宗時期權相韓侂冑

史彌遠為了對付韓侂冑還聯合了其他官員,在韓侂冑上朝的途中將他截下最終暗殺在玉津園當中,在暗殺成功後史彌遠才稟告宋寧宗,可見君權此時的地位低下。史彌遠將韓侂冑的首級帶到金國得到金國的原諒後又對金國進行大肆的補償這才完結,此後自然是史彌遠清除韓侂冑的黨羽並承接韓侂冑的位置,隨後在宋寧宗死後擁立趙昀登基就是宋理宗。

史彌遠除掉韓侂冑這一事件其實並沒有對君權和相權產生太大的影響,這次事件完全可以說是權臣的內鬥,此時相權依舊為首君權依舊為次。雖然此時君王是宋理宗但是直到宋理宗登基十年在史彌遠去世之後才開始親自執政朝中事務,這十年中宋理宗自然是毫無作為。

從韓侂冑算起到史彌遠結束,兩人的專權時間達到了三十八年,在這三十八年中對於宋朝的各方面發展都產生了不好的影響,並且相權獨大給宋理宗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陰影,所以在執政時期始終防範著相權。

宋理宗的矛盾一生:君權與相權的不斷碰撞,被破壞的平衡關係

權相史彌遠

理宗親政,君權得以恢復

在史彌遠去世之後理宗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接管朝中大小事物,但是史彌遠在自己死後還是給理宗留下了難題,自知時日不長的史彌遠任命鄭清之為右丞相,在史彌遠死後鄭清之就成為了獨相,如果理宗不好好控制的話就很容易成為下一個史彌遠,但是鄭清之又是理宗的老師,所以還不能直接廢除。

不過出乎意料的是鄭清之並沒有史彌遠那樣的野心,雖然是史彌遠親自推薦但是朝中上下都對鄭清之的期望非常高,為了擺脫史彌遠的二十六年專政,理宗改用年號“端平”寓意進入到一個新的年代中。


宋理宗的矛盾一生:君權與相權的不斷碰撞,被破壞的平衡關係

此時的理宗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皇帝

籠絡人心,提高君權

有了韓侂冑和史彌遠這兩個前車之鑑,理宗在用人上是格外的重視,為了提高君權降低相權的權力,理宗先後重用被史彌遠排斥的大臣為朝廷替換新鮮血液,並且把史彌遠曾經的黨羽一一支出,此舉讓理宗得以吸引人才招收親信提高自己的君權。

力排眾議,端平入洛

雖然鄭清之是理宗的老師並且在朝廷中有一定的聲望,但是對於理宗來說還是威脅極大,主要是因為史彌遠獨相獨權給理宗留下的陰影還並未消散,此後一件事讓理宗得到機會廢除鄭清之的獨相地位徹底限制了丞相在朝廷中的發揮空間。

端平元年蒙古和宋朝議和決定先滅金國,此舉對於宋朝來說雖然是飲鴆止渴但是卻也沒有別的辦法,在滅掉金國後理宗想要光復前代人的心願去收復河南舊地,但是遭到大臣們的強烈反對。


宋理宗的矛盾一生:君權與相權的不斷碰撞,被破壞的平衡關係

大臣皆都強烈反對

史嵩之、吳潛、真德秀、喬行簡等大臣對理宗分析了國內的形勢和宋蒙之間的軍事差距,雖然之前聯蒙時曾答應在滅金後送出河南等地,但是滅金之後蒙軍只口不提此事可見態度。並且喬行簡還提出當前當務之急應該是穩定國家局勢,只有當國家穩定才可直取中原,喬行簡的這一番肺腑之言雖然沒能阻止理宗想要收復失地的決心,但卻為後來的入相提供了基礎。

對於此事贊同的只有寥寥幾人,其中以宋理宗趙昀和丞相鄭清之為首,理宗趙昀是為了完成先代皇帝所沒有完成的事業,而鄭清之則是出任丞相之後雖不是毫無作為但是也無太大事蹟所以需要利用此事鞏固自己的地位,最終理宗力排眾議決定出兵收復河南等地,史稱“端平入洛”


宋理宗的矛盾一生:君權與相權的不斷碰撞,被破壞的平衡關係

南宋出兵收復失地

入洛失敗,相權遭削

事實證明蒙軍確實沒有打算將河南等地雙手奉上,反而是在滅掉金國之後就開始對宋朝虎視眈眈,而統帥卻認為蒙軍在攻下金國之後就連夜撤走,於是抱著“河南境內無一人無一騎”的念頭被蒙軍埋伏從而大敗,因此讓宋朝在剛失去金國這個勁敵之後又要開始面對蒙軍這個更為強大的敵人。

端平入洛的失敗讓理宗罷免了多位此次事件的倡導者,而作為其中權力最高的鄭清之則是並未進行責罰,而是在他之外又另立喬行簡為右丞相,雖然沒有對鄭清之造成實質性的懲罰,但是又立新相其實是降低了相權提高了君權。

從力排眾議到後來另立喬行簡為右丞相可以看出雖然此次入洛失敗,但是並沒有對理宗的君權造成實質性的打擊,反而是以鄭清之為代表的相權遭到了打擊,朝廷上下此時已經不再是以相權為首而是以君權為首,理宗此時已經完全可以控制朝中丞相的去留,相權此時只是君權的執行者,再無獨權一說。


宋理宗的矛盾一生:君權與相權的不斷碰撞,被破壞的平衡關係

丞相鄭清之

為防專權,頻繁換相

如果把一個國家比作一個機器的話那麼君權就是核心,相權則是左右臂,雖然此時的理宗已經可以完全控制朝中丞相的去留,但是因為史彌遠的原因導致理宗對於君權強大的渴望和對相權強大的畏懼,儘管丞相對於國家非常重要,但是理宗為了自己內心的私慾,但凡有一點風吹草動就開始更換丞相:

  1. 鄭清之和喬行簡併相:這是理宗為了提高自己的君權所作出的選擇,將完整的相權分為兩部分可以更好的控制,但是兩人的共同行事並沒有加快效率,反而是兩人之間職責不明、遇事推搡等最終導致效率不高,最後理宗將兩相同時罷免;
  2. 喬行簡獨相:在被革職之後兩個月後喬行簡又被重新任命為左丞相,當時身為右丞相的崔玉之並沒有入朝,所以此時喬行簡可以說是獨相,但此時的喬行簡已經知道理宗內心所想,所以不斷的稀釋自己的權力,這樣做雖然並未對君權造成威脅,但是卻毫無作為,最終被理宗從丞相給分配到其他地方;
  3. 史嵩之獨相:在喬行簡之後理宗又新定史嵩之和李宗勉為兩相,但是因為李宗勉的不斷推託和不久離世導致史嵩之獨相,但是因為史嵩之是前朝權相史彌遠的族人,雖然能力足夠但是卻被朝中大臣反對,最終被彈劾下位;
  4. 杜範和範鍾短暫並相:在史嵩之離開後理宗任命這兩人為相,但是杜範在相位僅僅八十多天就離世所以毫無作為,此時位於左丞相之位的範鍾則是達到了短暫獨相的地位;
  5. 範鍾和遊侶並相:理宗自然不會讓獨相保持太長的時間,隨後安排遊侶入相協作範鍾,雖然兩人的能力都不低但是卻意見不和,經常發生爭吵最終遊侶辭職,兩人並相的時間僅有半年;
  6. 鄭清之再次入相:多次的任用和罷免讓朝廷出現了無人可用的現象,而理宗自然是不會讓獨相的現象出現,最終選用鄭清之再度入相,直到鄭清之入相之後朝廷才短時間內陷入了平靜期,理宗也並未再隨意換相。


宋理宗的矛盾一生:君權與相權的不斷碰撞,被破壞的平衡關係

朝廷上已無人可用

頻繁換相的後果

從鄭清之入相到鄭清之再度入相中間時隔了十三年之久,在這十三年雖然多次任用和罷免但是有一個共同現象就是全都是理宗在獨手操作,可見此時的君權已經遠遠大過於相權,已經到了理宗心中的理想地位:君權大權在握再無權相出現的可能性。

但是因為這一時期理宗將心思全部放在瞭如何維護君權上導致對朝中政事有所放鬆,雖然君權的地位得以保障但是對於國家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丞相受到朝廷的監督從而放不開手腳處理軍國大事,短暫的入相併不能改變局勢但是長期入相的大多就是平庸之輩,這對於國家來說是非常致命的,尤其是此時還要面對蒙古這個強大的外敵。


宋理宗的矛盾一生:君權與相權的不斷碰撞,被破壞的平衡關係

蒙軍早已對南宋虎視眈眈

君權旁落,相權再度崛起

在史彌遠去世後的二十年中理宗已經徹底掌握了國家的權力,在理宗的管理下相權經過一再削弱已經對君權構不成威脅,但是在理宗獲得權力之後並沒有做出什麼巨大改變反而是不再喜歡聽見忤逆自己的聲音,因此從此之後深居後宮不願再管理朝政。

這一點可以推測為理宗勤懇二十年只是為了防止相權再大過君權,或者可以說是害怕權相操控朝局的現象再度出現,史彌遠這一陰影讓理宗不得不勤懇執政,但是現如今已經達到了他心中所想的目標自然也就沒有了動力。

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好不容易成長起來的君權因為理宗的懈怠而再度進入下降,同時由於理宗恩寵後宮從而導致外部官員開始跟後宮人員走近,因此一些跟後宮有密切關係的官員迅速得到提升,其中賈似道的姐姐是理宗的妃子並且深受寵愛,這為後來賈似道的專權進行了鋪墊。


宋理宗的矛盾一生:君權與相權的不斷碰撞,被破壞的平衡關係

理宗沉迷後宮無心朝政

賈似道入相專權

理宗非常寵愛賈貴妃,並且還打算讓賈貴妃作為皇后,但是最終因為楊太后的干擾讓理宗立了其他女子為皇后所以讓理宗一直對賈貴妃心懷愧疚,最為賈貴妃的弟弟賈似道因此也得以理宗的信任。

因為皇帝深居後宮所以丁大全在得到理宗內侍的幫助下得以入相,但是入相後不久就被貶逐從而賈似道登臺,之後賈似道憑藉著理宗的信任將朝廷大權全部攬入自己手中,理宗也願意看到這樣的現象,因為相比於其他丞相來說賈似道更是自己的親人,並且理宗認為現在的君權已經不可能被相權所替代。

正是因為有著理宗這一層信任和自信讓賈似道如魚得水,相比於前幾任丞相來說賈似道就要聰明得多,因為丁大全的貶逐和史嵩之的退位與朝中諫臣的上書抗議密不可分,賈似道對這些諫臣採用恩威並施的手法讓他們選擇順從而不是抵抗,於是賈似道專權的十六年中只有少數人公然表達不滿。


宋理宗的矛盾一生:君權與相權的不斷碰撞,被破壞的平衡關係

賈似道入相

不僅如此,臺諫官作為為理宗傳遞彈劾信息的重要官員也皆都被賈似道收買或者換上自己信任的人,如果有人選擇彈劾賈似道那麼就會被臺諫官半路攔下從而不起作用,並且賈似道還會對彈劾人員進行打擊或貶逐,在這一系列下朝廷之上無人上書,朝廷之外無人彈劾,賈似道專權實至名歸。

宋理宗的矛盾一生

在史彌遠的長期控制下讓宋理宗在親政初期確實有所作為,在位數十年確實做到了君權獨斷不再受相權的影響,這對於理宗來說是非常成功的,能在權相控制朝局後這麼快的恢復君權地位在歷史上也少有,但是這對於當時國家的發展來說是非常不利的,但是理宗並未發現其中問題。

在丁大全到賈似道的丞相轉換之中我們可以看到理宗對於丞相的能力大小並沒有太大的期盼已經是任意而為,這時的理宗已經厭倦了對於丞相的管理,於是在自己的信任下理宗親自造就了賈似道這個權相。


宋理宗的矛盾一生:君權與相權的不斷碰撞,被破壞的平衡關係

賈似道的地位已經無人能及

為何說宋理宗的一生是矛盾的?因為站在宋理宗的個人角度看他的成就是十分成功的,君權得以獨斷,相權遭到一再的打壓,雖然後期因為管理不當讓相權再度崛起但不可否認他的成功;但是站在國家的立場上看理宗的成就是十分失敗的,在位期間將主要精力放置在如何控制相權上減少了對國家其他事物的管控,並且因為端平入洛這一舉動讓宋朝徹底陷入不復之地。

所以說宋理宗的一生是非常矛盾的,作為皇帝卻活得非常自我並未考慮國家,因為自己內心對相權專斷的恐懼所以一直對相權進行打壓,在君權獨斷之後無事可做開始肆意妄為,雖然將相權弄得近乎覆滅但卻又親手造就一位權相,讓相權再度崛起,之前數十年所做的成就功虧一簣,實在是矛盾至極。


宋理宗的矛盾一生:君權與相權的不斷碰撞,被破壞的平衡關係

相權再次崛起

結語

“物極必反”用來形容理宗極端打壓相權最為合適,雖然相權過大會對君權形成侵蝕但是太過弱小就會讓君權過大,導致君王身兼數職難免疲憊,從而容易出現紕漏,而這其中的平衡關係是君王放權給丞相協助管理天下,但是理宗因為自己的原因打破了這種平衡關係,雖然滿足了自己內心的私慾,但卻無疑為後來的一切埋下了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