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吊子”的由來


“半吊子”的由來


“半吊子”的由來


“半吊子”的由來


現在“半吊子”這個稱謂使用率不高了。使用時也是開個玩笑,意思指某某某心眼不多,常說一些傻話,常辦一些傻事。可是,為什麼用“半吊子”來形容這些人,這得從古時候說起。古代沒有紙幣,銅錢是最小的貨幣單位。為了使用、存放、數錢方便,人們用繩子或鐵絲把銅錢從中間孔裡串起來,一根繩串一千個。繫好了吊在牆上,這就叫“一吊”。院外來了位賣玩藝兒賣好吃的人啦,古時候孩子怕長輩不敢隨便要錢,嘴饞的流口水,怎麼辦呢?哭!奶奶疼孫子啊!招手,過來,過來,奶奶給個你好辦法,去買好吃的!於是奶奶在孫子耳邊嘀咕一陣兒,孫子又蹦又跳的跑到爹的內屋,站在橙子上,把一吊錢拿下來,擼兩把銅錢藏到衣服裡,在把原來的一吊錢重新掛在牆上,從橙子上跳下來,去買好吃的去了。這個月在這一吊錢上取,後一個月在另一吊錢上取,弄來弄去,每吊錢上都不夠數啦!當爹的不知道啊。趕集,起個大早,天未亮,也看不清,摘下幾吊錢就走。到集上買成用的東西,人家賣家是幹什麼的,常言說得好: “買的精不過賣的”。人家一看你這一吊錢不夠一千個銅錢啊,還以為買東西的故意想矇混過關呢(古人實誠,一般不數),氣急敗壞的對買東西說,你淨些半吊子錢,回家數好了再來。後來口口相傳,把粗心大意,心眼不多的人稱之謂“半吊 子”,也有說“二半吊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