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提起通城縣塘湖鎮文化站,沒有人不知道她的掌門人——夏宏魁,他是一位精明強幹、辦事麻利、盡職盡責、敢於創新的文化人。當了20多年塘湖鎮文化站站長的他對小編說:“ 幹農村文化事業,只有用心根植,才能服務群眾文化生活,繁榮農村文化事業;有黨和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有富裕起來的農民對文化生活的熱情,農村文化就會越來越紅火。覺得工作越來越有奔頭”。因為這句質樸實在的話,他堅守在最基層的文化戰線上,灑下無數辛勞汗水,收穫了幹部群眾的支持和讚揚。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夏宏魁的父親原來是小學教師,熱愛文藝,演戲、吹笛子、拉二號、手風琴、吹嗩吶,樣樣在行。從小受父親影響,使他對文藝漸生熱愛,高中畢業後在武警甘肅天水支隊服役,由於年齡小,分配在司令部,夏宏魁愛學習,深得領導的喜愛。轉業後分配到通城縣文旅局,任塘湖鎮文化站站長,這一干就是20多年,說起農村文化的變化,他感觸很深。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剛開始,夏宏魁沒少遇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事。他指著現在已經有近萬冊藏書的鎮圖書室告訴記者:“最初沒錢、沒多少書、沒讀者,圖書室就是靠縣裡贈送的"和原來的老書起家"。”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剛來文化站工作的時候,全鎮所有學校的課本由文化站代發,一到上學期間,工作十分繁雜,從新華書店拖運到鎮文化站,為了節省資金,每個學期上下課本都是自己親自搬,然後分發到各個學校不能出錯。有一年下特大暴雨,由於文化站地勢低,雨水湧進了文化站,部分課本被打溼,雨一停,他就把書拿出來一本本曬乾,缺少的多方尋找求助,終於在開學前保證學生都有課本。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農村文化的土壤開始鬆動了。“農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衣食住行、孩子讀書、衛生保健等,都在向城裡人看齊。逢年過節,文化部門也常常把電影、戲劇、圖書送下來,鬧猛一陣。但是說句心裡話,平時空下來還是覺得有點冷清,總感到不滿足。”夏宏魁說,“村裡常見的娛樂活動就是男女人打麻將,買六合彩,我常常想,先進文化如何去佔領農村的文化陣地?”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還有,在農村許多傳統文化正在慢慢消失,這一切夏宏魁都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好多村裡鑼鼓隊人丁興旺,還有舞龍獅等民間活動,都是人才濟濟,可是現在要湊一個班子都不容易。”夏宏魁說到這裡嘆了一口氣。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鎮上的年輕人都去城裡打工,家裡就剩下老人和小孩,隨著年紀的增大,老藝人也面臨舞不動獅子、敲不動鑼鼓的尷尬局面,這樣一來,村裡的傳統節日便很難組織活動。看到舞龍獅鑼鼓隊的人才青黃不接,年輕人大多不肯幹這差事,夏宏魁和村委會幹部曾多次上門做思想工作,說服村民參加,最終用誠意打動村民。“現在全鎮舞龍獅鑼鼓隊有十幾個,八音湊齊了,逢年過節又可以熱鬧了!每年正月都積極參加全縣舞龍獅比賽,並多次得獎”,夏宏魁笑著說,傳統文化是根,不能丟,所以他總是竭盡所能去做好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除了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在挖掘歷史文化方面也傾注了大量心血。在縣文聯主席、原塘湖鎮文化站站長劉亞敏、熱心人士的支持和文化站的努力下,從五里三尚書到七里五進士,從北宋抗金英雄方瓊到大明廉政監察御史劉秀衣,塘湖鎮的人文歷史文不斷的得到挖掘和整理,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些人文歷史文化的挖掘整理,這是大家的功勞。”夏宏魁謙虛地說。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積極申報,組織鄉賢投資修繕古民居,並將古民居改造成鄉村文化俱樂部,也是夏宏魁的工作之一。據瞭解,塘湖鎮有潤田大屋、大堝村魯直第、趙葛塅等眾多古民居,歷史悠久。夏宏魁充分利用閒置資源,多方奔走,讓百年祖屋搖身一變,變成了多功能的鄉村文化俱樂部,造福了村民。2018年中央財政支範圍將600個傳統村落納入,湖北共有13個村入選,其中塘湖鎮大堝村成功入選。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從2003年起,咸寧市開始推進農村文化建設,並連續4年把文化俱樂部建設列入了對各縣(市、區)的考核指標體系和市政府十件為民辦實事之一。如今全市已建起2000多家農村文化俱樂部。塘湖鎮的所有村自然也根據村裡的經濟情況和群眾喜好建起了不同層次的文化俱樂部。這些村級文化俱樂部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旅遊沒有文化就沒有靈氣,文化沒有旅遊就沒有活力。近年來,通城縣大力推進“五個通城"建設,發展旅遊產業,紅色文化是塘湖鎮一道靚麗名片,為充分挖掘自身紅色旅遊資源,把紅色資源、紅色傳統、紅色基因利用好、發揚好、傳承好,通城縣緊抓幕阜山綠色產業帶建設機遇,以“一館四址”為主體,即通城秋收暴動紀念館、湘鄂贛省委黨校舊址、通城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紅河革命烈士紀念碑舊址、“革命母親”黃菊媽墓地舊址,傾力打造湘鄂贛三省聞名的塘湖“紅色小鎮”。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自通城秋暴紀念館和元帥廣場建成後,成為湘鄂贛三省紅色教育旅遊中心,來的人多了,一到紀念日,都是夜以繼日的在忙。夏宏魁說:“作為鎮的文化“當家人”,這工作我不做誰做,而且要事無鉅細,做好,讓遊客高興而歸,讓接受革命傳統教育者感到莊重。”據小編了解,僅2019年文化站就接待參加紅色革命傳統教育的遊客達42萬人,社會團體1640個。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塘湖鎮發展日新月異,更是我縣農村文化發展的前沿陣地,重中之重,作為文化站站長,夏宏魁深感肩上責任重大,如何提高群眾素養,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等成了夏宏魁重點考慮的問題。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從帶領村民愛好者學習廣場舞、組織旗袍表演隊、舞龍舞獅。通過集訓,就在縣、鎮裡進行展演,就這樣一步步,展演,示範,讓更多的村子和人們參與了進來。全縣廣場大賽前夕,夏宏魅每晚都是加班加點,帶領培訓老師在各村間奔走,指導練習。夏宏魁說,“既然決定幹了,就一定要幹好,不能半途而廢”。堅韌不拔的性格加上努力,終得回報。塘湖鎮民間藝術隊目前發展有舞龍舞獅、戲曲、廣場舞、旗袍表演等十幾種類別。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一年一年的黃袍山帳篷節、2018年幕阜山汽車集結賽、第五屆湘鄂贛蘇區論壇、花傘彩燈鄉俗文化節、2019年咸寧非遺展、2019年全國自行車戶外公開挑戰賽在塘湖鎮舉行,文化旅遊活動和賽事規格越來越高,夏宏魁的工作責任越來越重,從參與協助到執行,每次活動下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有一次活動他的嗓子到沙啞了好一陣子才好,流的汗比別人多,走的路比別人長。為了宣傳通城文化旅遊,辦好賽事,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沒有什麼可說的。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現在村村有了文化室、籃球場、閱覽室、棋牌室,搞文體活動的場地有了。我們也有不少"能人",吹拉彈唱、打球練操都能來幾手。我曾聽過不少人感嘆農村文化的貧乏,但隨著農村文化俱樂部活動的開展,我敢說,真正的文化就在農村。”夏宏魁說。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由於夏宏魁工作能力強,除主持文化站的日常工作外,鎮政府還經常抽調他參與精準扶貧等工作,他從不叫苦叫累,努力去完成任務。包村期間,通過走訪瞭解到誰家有困難,他便會伸出援手,雷吼村有一戶人家由於突遭變故,家庭狀況急劇而下,他馬上送去三百元現金,“雖然幫不上大忙,但至少解燃眉之急”。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扶貧小記錄

對於目前農村文化生活的特點,夏宏魁概括了3點:一是熱情高。“近年來塘湖鎮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黃袍山成為全國知名的戶外基地和紅色旅遊小鎮,各種賽事活動逐年多了起來,旅遊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群眾參與的熱情越來越高”二是拉得起隊伍。“從前村裡建不起文藝表演隊,文藝節目全靠上頭送下來。如今男女老少自願報名的特別多。”在各個村幫助組建農民藝術團體的過程中,夏宏魁和鄉親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如2018年,全縣舉行廣場舞大賽,荻田村得了獎,“消息宣佈的時候,我和村裡廣場舞隊非常激動”。三是交流多。”各種活動與賽事,讓我認識的人了不少人,有讚揚的,也有批評建議的,有領導有朋友,有遊客和村民,所有這些,都是對我的鼓舞與鞭策,常常激勵自己,有成績感到欣慰,不足的讓我去尋找更多好方法做好工作。“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時光荏苒,從20多歲的年青小夥,再到四十多歲的中年漢子,但他在充滿希望的文化田野上耕耘的勁頭和快樂卻未減。他身上的優點,對工作的積極和熱情是很難說的完的。採訪結束前,小編拍下了文化站牆上的獎牌和他收藏的榮譽證書,這是對他工作的肯次和辛勤付出的認可。夏宏魁告訴小編,這些都不算什麼,他的夢就是把塘湖鎮打造成咸寧市甚至全省文化小康示範鎮。路遙知馬力,夏宏魁和他的文化站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他們依然在追夢想的路上奔跑著。

湖北通城:塘湖夏宏魁醉心文旅事業 發展鄉村文化

回顧20多年的工作經歷,每天他都在做著同樣的事,幹著同樣的工作。20多年基層文化工作,20多年文化站站長。或許這早已成了一種習慣,一種對文化工作堅守的習慣。“十八大報告裡說了,要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著力豐富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走在鄉間小道上,步履堅穩的夏宏魁充滿信心地說,“幹不完的文化旅遊活,讓我越來越有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