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德國當初全力攻打英國而不去招惹蘇聯,德國會贏得二戰嗎?

米蟲蟲的大米缸


德國不僅不會贏得二戰,還有可能徹底淪為蘇聯的殖民地。

斯大林和希特勒的共同之處在於,他們都想征服全歐洲。他們之間的分別是,希特勒先動手了。聯想到現在俄羅斯總統普京說過的一句話:如果衝突無法避免,那就先動手。這句話和蘇聯在二戰中沒有對德國先下手為強所導致的重大損失有著某種內在的因果聯繫。

斯大林征服歐洲的計劃

1935年,希特勒對外發布了一個驚人講話,德國將恢復在凡爾賽合約中北廢除的義務兵役制,德國軍隊未來將把軍隊從凡爾賽合約規定的十萬人擴編到五十萬人。之後便是海軍擴編,軍艦擴編,空軍擴編等等舉措。歐洲的英法無能為力,30年代的經濟危機讓他們束手無策,為了安全,英法和波蘭組成了軍事互保聯盟。

而在遠離西歐的莫斯科,蘇聯趁著歐洲經濟危機的間隙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工業化運動,斯大林用三個五年計劃把蘇聯變成了工業強國。斯大林的目標可不僅僅是工業化,德國從希特勒上臺之後的一舉一動,以及凡爾賽合約的缺陷(無法真正限制德國的軍事擴張,首先因為沒有控制柏林,其次在德國拒不陪款的情況下也沒有任何可行的辦法制裁德國),讓斯大林感覺到了又一次世界大戰遲早會來。也意味著新一輪瓜分世界的浪潮將會到來。



因此在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之後,蘇聯也加入到了瓜分波蘭的行動中。此時的蘇聯其實早已磨刀霍霍。為了相互迷惑對方,希特勒和斯大林於當年8月份裝模作樣的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條約對於希特勒來說,是為了防止蘇聯像當年沙俄聯合歐洲對抗拿破崙那樣聯合英法對抗德國,德國拿下西歐之後再撕毀條約;斯大林的考慮是讓希特勒放心大膽的攻打全歐洲,等到德國陷入戰爭泥潭之後,蘇聯再執行他的“大雷雨計劃”。這個計劃大概是這樣的——蘇聯紅軍先從克拉科夫卡托維茨(波蘭境內)方向南下,切斷德國和巴爾幹半島的聯繫。再揮師包圍波蘭境內的德軍,然後以150個師的兵力全力進攻德國,拿下德國之後再拿下西歐。從蘇聯當時為這個計劃部署在蘇德邊境的軍力來看,蘇聯是相當有機會“閃擊德國”的。150個師,20000輛坦克,19000架飛機,6萬門大炮。而德國用來防備蘇聯的兵力只有100個師,4000多輛坦克,4萬門火炮,1800架飛機。不僅如此,蘇聯有相當數量的坦克和飛機要比德國先進的,如果蘇聯先動手,德國大概率會失敗。問題蘇聯沒有先動手,原因是斯大林覺得德國會繼續和英國消耗,此時動兵為時尚早,也正因為這個戰略誤判,使得蘇聯方面的戰爭準備比德國慢了一拍——大雷雨計劃原定1941年6月12日開始,但是就因為準備工作的不足而延遲到7月份。然而德國卻早蘇聯一步,於6月22日集結了190個師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



希特勒並不是不知道兩線作戰的危險性,他是看到了蘇聯磨刀霍霍的樣子,與其等著被蘇聯進攻,不如搶先一步,或許還有希望。但是希望仍然是渺茫的。與世界為敵的人,不管力量多強大,終究難逃敗亡的命運。


獨釣寒江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在思考,為什麼那些戰爭狂人們會有那樣的選擇?

二戰爆發前,德國人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完全從經濟危機中恢復出來,一躍成為歐洲經濟最強大的國家,在經濟發達之下,納粹德國順勢而為,相繼擺脫了凡爾賽合約對德國的束縛,迅速的重新武裝化,大力發展了陸軍和空軍,在對外政策上,德國吞併了奧地利,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將軍隊開到了萊茵河東岸,這些都嚴重違反《凡爾賽合約》因為《凡爾賽合約》中規定德國不允許擁有海軍和空軍,萊茵河東岸是非軍事區,奧地利和德國不得合併........

在英法等西方國家的綏靖政策之下,德國在舉辦柏林奧運會之後,不僅國際聲望極大提高,而且領土迅速擴張,陸軍和空軍迅速成長歐洲最強,海軍也有著龐大的造艦計劃。希特勒和他的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一起展開了靈活的外交,不僅是和意大利、日本簽訂軸心國條約,還忽悠著張伯倫們同意德國吞併奧地利和捷克,同時德國還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不僅在二戰開始後,德國和蘇聯一起瓜分了波蘭,還在德國入侵蘇聯前一直讓蘇聯向德國提供大量的原料,如此厲害的外交部長,讓西方和蘇聯恨之入骨,戰後作為一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居然作為戰犯被絞死,可見他讓西方和蘇聯受到多大傷害。

納粹德國的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

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英法雖然已經對德國宣戰在西線枕戈待旦,但是隻是靜靜的觀望,他們盼望著德國入侵波蘭的軍隊一直向東撞上蘇聯紅軍,然後開始一場廝殺,不過讓英法失望的是,德軍和蘇軍在波蘭是遇見了,但是是彼此握手,他們開心的會師了。德國和蘇聯在波蘭的兵戎相見不僅沒有發生,而且德軍在攻下半個波蘭後,迅速揮軍北上席捲北歐,然後進入到西歐、短時間內越過馬其諾防線,擊敗英法聯軍,將號稱擁有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滅國,而德國從波蘭到法國所用時間僅僅是9個月時間,就席捲東歐、北歐和西歐,將閃擊戰運用到極致。

德國和蘇聯瓜分波蘭

波蘭戰役後德國和蘇聯軍官親切握手

但是德國人存在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海軍問題。所謂“三年陸軍、十年空軍、百年海軍”由於海軍建設週期長,資金投入大,沒有一個長時期的建設,是不可能有一個強大的海軍的,一戰中德國海軍曾經實力很強,但是一戰後完全瓦解,納粹德國十分重視海軍,無奈海軍的特殊性,不像空軍和陸軍那樣能夠迅速壯大,儘管二戰初期德國的戰列艦俾斯麥號等戰艦取得過輝煌戰果,但是難以避免被群毆的後果,德國也有包括航母在內的雄心勃勃的造艦計劃,但是無奈德國海軍實力較弱,建造大型的水面艦艇時間太長,而且希特勒已經迫不及待的發動戰爭,因此最後德國海軍只好最後選擇速成的潛艇部隊建設,儘管鄧尼茨後來狼群戰術曾經給予英國巨大打擊,但是在美國大規模援助英國後,潛艇依然是打不過水麵艦隊。

俾斯麥號雖然強大,但是德國水面艦艇數量太少,實力遠遜於英國皇家海軍

德國打敗了法國,以法國為基地開始對英國的打擊,不列顛空戰開始,丘吉爾說“這是歷史第一次,如此少人參戰保護如此多的人”,德國目的在於第一目標在於摧毀英國的抵抗意志,逼迫英國投降,第二目標在於摧毀英國空軍,奪取制空權,以掩護在英吉利海峽發起的對英國海獅登陸計劃,全面佔領英國,可是由於英國人頑強抵抗,並率先在英倫三島部署防空雷達等技術的加持,德國空軍對英國空軍的打擊並不順利。而且隨著英國空軍報復性轟炸了德國柏林後,德國空軍將摧毀英國空軍的目標改為轟炸英國的城市,但是事實上,此時的英國和德國空軍都不具備戰略轟炸的能力,因此這種轟炸起不到改變戰局的效果。

1940年的法國戰役

在制空權遲遲不能夠控制,英吉利制海權完全沒有的情況下,德國是不敢貿然進攻英國的,於是乎德國人將戰略方向對準了蘇聯。因為在德國席北歐和西歐的同時,斯大林也在德國和蘇聯邊境做著瘋狂的戰爭準備,有資料標明,蘇聯當時制訂了先發制人打擊德國“大雷雨”計劃。而且在東線從字面上,蘇聯人擁有更多坦克飛機大炮和更多軍隊,字面實力更為強大。

納粹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

於是德國面臨的是一個這樣的局面,擁有歐洲超強陸軍和較強的空軍以及殘廢的海軍,海軍和空軍都不能夠在西線上取得對英國的絕對優勢,致使德國陸軍對弈海峽相隔的英國毫無用武之地,而東線則是不斷蘇聯增兵的威脅,而且蘇聯和德國貌合神離,希特勒沒有一刻鐘不想摧毀蘇聯,從希特勒的角度上英國人屬於日耳曼人可以投降,但是蘇聯作為低等的斯拉夫人必須摧毀。正式從主客觀的綜合考慮,希特勒最後將進攻中心從西線轉到了東線,將結束法國戰役後正在無用武之地的德國陸軍部署在東線,對準了蘇聯並於1941年6月22日,發動了代號為巴巴羅薩全面入侵蘇聯計劃,短時間內摧毀數千架蘇聯飛機,消滅數百外蘇聯軍隊,這是德國人的閃擊作戰最後的榮光,可是德國人也徹底陷入蘇聯人的戰爭泥潭,蘇聯國土面積太大,軍隊數量多,工業能力強,戰爭權力遠非其他歐洲國家相比,於是此後德國徹底陷入兩線作戰的不治頑疾,最後等待他的是慘痛的失敗。

戰鬥中的德軍

作為歐洲戰爭藝術最高的國家,德國在一戰和二戰中都無法克服兩線作戰、國土縱深狹窄的先天性頑疾,因此結局都是慘敗。因為即使1941年6月德國人不去入侵蘇聯,蘇聯也可能會在東線入手,因為蘇聯的聰明人也不少,而我認為,其實歐洲戰場上最大變數就在於敦刻爾克大撤退,如果當時希特勒沒有下令阻止古德里安對敦刻爾克的進攻,而是選擇空軍和陸軍協同配合,摧毀這30多萬英法聯軍,英國的抵抗意志也不會像後來那樣堅強,而且要知道那些逃到英國的33萬英法聯軍後來在1944年6月又回到了法國,那次的他們的登陸點是諾曼底。

敦刻爾克大撤退保留了英國人的防守本土和反攻的有生力量


大東北的小豆包


不會,當時的德國和蘇聯,事實上一直都是相互防備著的,並不是說德國不去招惹蘇聯,蘇聯就會放德國一碼。因為不管是蘇聯也好,德國也好,如果想要成為歐洲霸主,就必須要幹掉對方,才有機會問鼎歐洲霸主的位置。

即使德國不去打蘇聯,蘇聯也會過來打德國的,這是歷史的必然。

蘇聯和德國都是歐洲新崛起的國家,而且這兩個國家都非常強盛,這就意味著激烈的競爭。

德國在二戰時面臨的戰爭局面,基本上和一戰時期的戰爭局面差不多,即兩線作戰,雖然不管一戰還是二戰,德國的軍事實力都遠強於周邊國家,但是正是因為德國地理位置的原因,導致其始終在戰略上處於被動局面。

因此德國想要取勝,就必須將一戰時期的作戰計劃重演一邊,即迅速擊敗英法等國,然後再掉過頭快速擊敗蘇聯,以實現本國的全面快速擴張。

而蘇聯也同樣是這樣,在一戰中成立的紅色蘇聯,在列寧和斯大林的領導之下,國家雖然快速發展,但是由於蘇聯在底子上就不如其他歐洲國家,因此二戰以前蘇聯雖然實力也很強,但是在歐洲還不是第一流強國。如果蘇亮想要變得更強大,就必須要想西歐擴張,去奪取那裡的工業基地來強壯自身。

因此蘇聯和德國作為一戰後崛起的新興國家,這兩個國家不僅有著很強的戰爭潛力,更因為兩個國家的領導者都有著吞併天下的野心,因此不管德國也好,還是蘇聯也好,都已經意識到自己如果想要成為歐洲的主宰者,就必須要首先幹掉對方,這就是兩國之間解不開的死結。

為了在戰略上取得勝利,蘇聯和德國都制定了入侵對方國家的戰爭計劃,這就證明雙方的戰爭是早有預謀的。

在二戰中,德國和蘇聯在瓜分波蘭之後,表面上友好的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是在私底下,雙方都做好了相應的戰爭準備,德國制定的戰爭計劃叫《巴巴羅薩》計劃,而蘇聯的戰爭計劃叫《大雷雨行動》計劃。

當時德國制定的戰爭計劃是在1941年6月22日展開,而蘇聯制定的計劃則是在1941年6月12日展開,但由於準備不夠,只得推遲。也就是說如果不是蘇聯因故推遲了戰爭計劃,那麼蘇德戰爭的第一槍將是由蘇聯打響。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中,德國總共動員了1420萬部隊(其中兵力最多時達到了780萬人3800輛坦克、4.3萬門火炮、1830架飛機以及192艘艦船

而蘇聯總共動員了3460萬部隊(其中兵力最多時達到了1280萬人、1475輛坦克、6萬門火炮、1540架新型飛機以及大量老舊飛機、396艘艦船。

雙方在這場關係到自身民族存亡的戰爭中打了整整5年,到最後在美國和英國的幫助下,蘇聯在付出了慘重代價之後,終於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但是蘇聯國內的戰爭潛力也因此遭到了重創。

歷史就是這樣的殘酷,也沒有什麼對錯,德國在發動戰爭之後,最後因實力不濟而最終戰敗,這並不是因為他主動的去招惹了蘇聯,事實上如果德國不主動發動蘇德戰爭,那麼德國可能會在更早的時間裡倒下,而蘇聯就很有可能揮師西歐,成為新的世界主宰者。


落下m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因為歐洲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所以德國在歐洲開闢的戰場實質就是,資本主義列強之間因為長期的利益衝突,由資本主義向終極形態帝國主義過度過程當中,不可避免的殖民與被殖民的鬥爭。

第一,有人會說你這話說的有問題,人家歐洲可都是資本主義,他們怎麼會變成被殖民者,其實縱觀歐洲的發家史我們不難發現,他們所謂的文明其實雙手佔滿了血腥,隨著歐洲各國的財富與實力的增加,國家的慾望就會變得更加貪婪,而列強們的海外殖民地和本國的財富,就成彼此眼中肥肉,隨著矛盾的增加,吞併戰爭將不可避免。

第二,歐洲是世界經濟文化軍事的制高點,如果統一了歐洲,實質就是統一了世界,因為當時除了美國,歐洲國家在世界上基本沒有對手,有人說亞洲不是還有日本,我只想說,日本的整體當量還有武器水平和歐洲國家比差距還是有的,就拿坦克舉例子大家就知道了,畢竟電視劇咱們看的也多,所以希特勒是個聰明人,他知道控制歐洲基本就控制了整個世界,正是如此與蘇聯一戰不可避免。

第三,斯大林和希特勒都是一個有野心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其實跟俄國和美國袖手旁觀有很大關係,正是因為資本主義國家彼此的利益糾葛,俄國和美國基本運用了同樣的戰術,就是備而不戰,美國用的戰術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主要就是大發戰爭財囤積資金,而俄國人的戰術確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所以比起美國,德國更擔心俄羅斯,為什麼因為蘇聯有野心而且還離得近啊,希特勒如鯁在喉,他深知即便德國不出手,俄羅斯看他們打的差不多的時候也會出手,所以當歐洲就剩英倫孤島,德國果斷調轉槍口攻擊蘇聯。

第四,我以前說過,國與國之間咱們老祖宗就已經定調了,不是合縱就是連橫,二戰最後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當時以蘇聯這個國家的實力,無論是合眾或是連橫都不會選擇和德國,畢竟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充分暴露了德國的野心,蘇聯自然不會與虎謀皮。

總結:即便德國不攻打蘇聯,德國也不可能贏得戰爭的勝利,因為師出無名,最主要的是德國發動的是一場非正義戰爭,侵略的結果一定是失敗。





聽風且與


絕對不會。

蘇德之間簽有互不侵犯條約,但希特勒悍然撕毀條約,出兵入侵蘇聯,我想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蘇聯是資源大國,尤其是高加索地區的優質油田,一直是納粹德國最為覬覦的戰略物資。對於一向陷於“油荒”的納粹德國,簡直是垂涎欲滴,難以抗拒。

2.蘇聯是工業強國,工業體系剛剛重新整合完畢。接下來就是開足馬力,生產備戰。這也是當初為什麼斯大林會同意希特勒雙方互不侵犯的原因。而希特勒明顯意識到,給蘇聯的備戰時期越長,對納粹德國的後續計劃越加不利。

3.意識形態對立。希特勒是反共、滅共的。歐洲英法等國執行“綏靖政策”,就是考慮到希特勒是仇視共產黨的,想要將戰火引向蘇聯,借希特勒的手消滅共產黨。當時歐洲大陸反共的“橋頭堡”就是納粹德國和西班牙。蘇聯對納粹德國是絕對沒有絲毫“好感”的,因為歐洲的共產黨(除了蘇共),幾乎都被納粹德國殺光了。斯大林是“坐山觀虎鬥”,一旦英德之間分出勝負(或者兩敗俱傷),他是不介意出來收拾殘局的。到時候,希特勒絕沒有好下場。

4.蘇聯是人口大國,戰爭動員能力強。時間越久,整訓出來的士兵越多,會更加難以對付。

5.納粹德國一直對英國征戰,對倫敦持續轟炸,意圖壓垮丘吉爾,逼迫其投降,完全“解放”歐洲。但戰事膠著,形勢反而是納粹德國堪憂。此時對蘇聯發動突襲定會打斯大林一個措手不及。

6.納粹德國對蘇聯的閃電突襲蓄謀已久,早已制定了詳細的戰略部署,暗中集結了全歐洲最精銳的地面部隊(含重型裝甲和最精銳的步兵),力圖在雨季結束之前,完成攻佔莫斯科,擊潰蘇聯紅軍的戰略意圖。(蘇聯的沼澤密佈,一旦進入雨季,德軍裝甲集群將失去機動的優勢。如果進入了漫長的冬季,西伯利亞的嚴寒更是不可戰勝。歷史上以拿破崙為代表的眾多軍事家折戟沙俄,都為希特勒敲響了警鐘)斯大林麻痺大意,對納粹德國的“不宣而戰”準備不足。

總之,斯大林的大意,成全了希特勒的瘋狂。但是希特勒對蘇聯是有誤判的。蘇聯:國力強大,是歐洲歷史上傳統強國;重工業生產力強,戰時生產補給能力強;人口眾多,兵員補充力強;疆域寬廣,迴旋餘地大,戰略縱深廣;蘇聯的氣候真的令人頭疼。所以這是希特勒一次大膽的,失敗的偷襲,是一次瘋狂的嘗試。既拿破崙之後,又一個歐洲軍事強國,用失敗成就了這片土地不敗的傳奇。


彈指風雲動


不會,其實當時蘇聯與德國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只是雙方都在爭取時間。

首先當時德國需要面對英法等國的聯軍。德國汲取一戰時的教訓,需要避免兩線作戰。所以拉攏蘇聯就很有必要。

至於蘇聯。也在那時儘量避免與德國作戰。因為蘇聯在此之前進攻了芬蘭。芬蘭相對於蘇聯國土面積小,綜合實力弱。所以蘇聯認為能夠快速取勝。斯大林甚至聯繫了芬蘭共產黨,準備將芬蘭變成紅色國家。結果大家都知道。蘇聯打的並不好。本來的速戰速決變成了冬日冰雪下的血腥僵持,最後現實的芬蘭人放棄了部分領土與若干基地。與蘇聯達成和平條約。(這也為芬蘭幫德國入侵蘇聯埋下了隱患)斯大林對此十分震怒。按照構想,蘇聯軍隊應當輕鬆擊敗芬蘭,進而建立芬蘭紅色政權。更令斯大林氣憤的是,蘇聯連芬蘭都擊敗不了。日後如何與德國國防軍作戰。所以蘇聯需要時間來提升綜合實力,尤其是工業。還有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蘇聯希望德國與英法陷入戰爭泥潭,蘇聯坐收漁翁之利。

因此蘇德之間最後必有一戰,希特勒早已決心征服蘇聯。而蘇聯也在積極備戰。可能有人說戰爭前期蘇聯高層明顯不相信戰爭已經爆發。說明蘇聯不準備開戰。其實不是這樣,蘇聯不是沒準備開戰,而是錯誤的估計了戰爭爆發時間。而且戰爭前期德國戰果輝煌,從側面也說明蘇聯在邊境駐紮了大量部隊,以備戰爭。


天居士667




德國要征服英國,就必須先征服英吉利海峽,光靠空戰是無法戰勝英國的,要實施登陸作戰就必須打造強大的海軍,取得大西洋海域的制海權,但德國海軍實力不強,要打造實力碾壓英國的海軍艦隊,最快也得好幾年,好幾年時間足以改變很多事情。



首先,德國推遲進攻蘇聯,蘇聯就是德國東邊的巨大威脅。蘇德瓜分波蘭後,蘇軍在蘇德兩軍前線的部署是進攻態勢,這就說明斯大林也在盤算著先發制人進攻德國,而且蘇聯當時正在全力發展軍事工業,如果給了蘇聯幾年的戰爭準備時間,那蘇軍可能會更強大,更難對付。



其次,英國首相丘吉爾是個不服輸的人,德國全力對付英國,英國確實會很難受,但要徹底征服英國卻很難實現,畢竟老牌帝國主義的英國還有一定實力。



第三,德國可能根本沒有機會全力對付英國,因為德國有個豬隊友日本,日本招惹美國是希特勒最不願看到的,但日本硬是把美國這個巨人拉進了敵對陣營,美國的參戰會逼著德國必須對美宣戰,如此一來德國又要面臨兩線作戰。



所以二戰期間由於希特勒結了交豬隊友日本,所以無論怎麼決策都會陷入被活活耗死的局面。


毒刺劍客


如果德國全力攻打英國,而不去招惹蘇聯,肯定全勝,毫無懸念。

首先來說蘇聯。蘇德當時已經訂立《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幾乎沒有作戰淨備。德國打蘇聯,正如日本轟炸珍珠港,都是奇葩中的戰鬥機,犯了兵家大忌,除了是“瘋子”,誰也想不到有這事發生,斯大林也不相信。


二戰的德國,戰鬥力牛逼到全宇宙,一週拿下一個小國,一個月殲滅一個大國,可是信心滿滿的事。

可蘇聯領土遼闊,速戰術不適合國情,終將陷入爛泥潭在所難免。正如鬼子天皇,說一個月佔領中國犯同一通病。


再來說英國。當時希特勒已經將英國女王暴虐得滿地找牙,只須一記左勾拳,英國必將轟然倒下。

蘇聯會血刃戰,就是用鐮刀與錘子,用牙齒也會血戰到底,這種戰鬥民族會越戰越勇,粘上了就跑不脫。而英國不行,靠的是重工業,一記迂迴戰術左勾拳,將英國所有重工業全部毀去,必將不戰而白旗高舉。


希特勒打蘇聯,給了英國喘息機會,英國發揮其所長展開空戰,對德國的重工業,軍事等基礎設施狂轟濫炸,拼命來的。一旦喪失了制空權,就得哭爹叫娘了。如果沒有蘇聯人山人海捅上來,那怕喪失制空權,對付英國尚有迴旋餘地。

雙拳難敵四手,並且是一個用拳頭,一個用彈弓,任誰也吃不消,希特勒一與蘇聯開戰,就是他失敗的倒計時了,神仙也救不了。


zhan村頭騰騰


應該說,二戰的德國無論如何都會戰敗。首先,德國根本不可能對英國本土的安全造成實質性的威脅。其次,就算德國不打蘇聯,蘇聯也會進攻德國。

1940年時,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強的海軍,而英國擁有全世界次強的海軍。

大家都知道,不列顛空戰以英國的勝利而告終。既不能掌握制空權,又不能掌握制海權,德國拿什麼去全力攻打英國呢?

另一方面,1941年3月11日,美英之間簽定了租借法案,美國雖然沒有正式加入戰爭,但是已經在經濟,物資上開始支援英國,這實際上相當於美國已經介入戰爭了。

也就是說,只要丘吉爾不議和,德國永遠擺不平英國。

這樣的話,哪怕是佔領巴黎扶持起一個維希法國,但是希特勒能放心嗎?德國在西歐的勢力真的能穩固嗎?

很顯然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隨著不列顛空戰的失敗和海獅計劃的取消,希特勒陷入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雖然已經拿下了波蘭,法國在內的大半個歐洲,但是卻無法穩固其根基,就更不要談吸收消化了。

請記住:戰前的德國領土,人口都是相對有限的,有限的體量始終會限制德國的實力。

接下來說說蘇德之間必有一戰的原因:

在蘇德正式撕破臉皮之前,實際上雙方領導人都互相猜疑。

蘇德戰爭開始前的1941年6月,蘇德邊境上,德國有300萬駐軍,4000輛坦克。而蘇聯有270萬駐軍,22000輛坦克。

“大雷雨行動”,即蘇聯領導人試圖向西進攻德國的計劃。20世紀末,《奧地利軍事雜誌》公佈了1941年蘇軍總參謀部關於大雷雨行動的相關文件。文件來源為蘇聯中央檔案館。

實際上,雖然斯大林與希特勒之間簽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是這兩個人都心懷鬼胎。

考慮到斯大林在得知德國開戰之後一度驚愕到手足無措的地步,斯大林很可能是準備趁火打劫。不要以為斯大林是吃素的。一個僅僅用3個五年計劃就讓貧弱的農業國變成除美國之外最強工業國家的領導人,難道沒有屬於他的雄心壯志嗎?

而希特勒也很明白:如果不能逼迫英國和解簽訂條約,那麼他所有的努力也都沒有意義:

德國並不能因此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

這也就是為什麼德國會放棄進攻英國轉而進攻蘇聯的原因。

德國會輸掉二戰,一點也不意外。

早在慕尼黑會議上,當英法貫徹綏靖政策出賣盟友時,這一切就已經註定了。

也許這時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國運還未完全確定,但是接下來當1940年德國佔領巴黎扶持維希法國並與蘇聯瓜分波蘭時,歐洲的局勢就不是希特勒能掌控的了。


白虎堂


在很多人看來,如果德國全力攻擊英國而不去招惹蘇聯,那麼就會避免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這樣很可能會先打垮英國,然後在掉頭東向對蘇聯發動進攻。

但這種假設有兩個前提,第一美國人不會參戰,第二蘇聯人不會從東線對德國發起主動進攻。

先說第一個。雖然當時的美國實行“光榮中立”,或者說孤立主義。但是,並不表示,美國會坐視英國人失敗,或向德國投降,或與德國媾和,畢竟雙方還屬於盎克魯-撒克遜體系。同時,美國也懷有稱霸之心。只是當時的野心,很難撼動英、法聯合下的老牌帝國主義聯盟。所以,如果英國有難,美國必然會提早進行支持。其實,從羅斯福總統的租借法案等一系列政策看,就帶有明顯的對於英國的幫助。所以,英國一旦難以支撐,不排除美國會立即參戰。如果美國提前加入戰團,那麼工業生產機器,以及軍事動員能力,絕對不是德國所能抗衡的。

第二個,就是蘇聯。1941年德國隊蘇聯發起了突然襲擊,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挑起了蘇德戰爭。但是,蘇聯在當時也在不斷的加強北方戰線的建設。如果一旦蘇聯的北方戰線建設完成,那麼蘇聯是否會進一步向東歐和中歐進行擴張呢?比如,羅馬尼亞的油田、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等東歐和南歐的國家,很難阻止蘇聯的擴張。如果蘇聯兵臨德國城下,對德國發起突然襲擊,德國能應對的了嗎?

其實,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擁有陸上超級實力的德國,歸根結底還是一個陸權國家。所以,海軍的地位很低。想要征服英國,必須征服英吉利海峽。那麼德國有實力征服英吉利海峽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無法渡過英吉利海峽,然後在曠日持久的對峙,或者大力發展海軍的過程中,很可能德國的資源會提前枯竭,整個國力大規模衰退。

所以,德國單獨攻擊英國也不會獲得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