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安十二時辰》解讀大唐風華,粟特風情

代是一個多民族匯合的移民國家,也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不管來自何方的種種人色,都會以族群聚落方式最後融化在中國之中,成為了脫離了原住地民族母體的離散群體,如波斯人、粟特人、回鶻人、突厥人、高麗人、大食人等等。雖然是華化後“碎片化”的群體,他們心靈深處還蘊藏著民族觀念、家族利益,但是在國家意志與凝聚認同上,“入鄉隨俗”匯聚成中華民族的整體成員,變成了唐朝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從《長安十二時辰》解讀大唐風華,粟特風情


章懷太子墓壁畫 客使圖

從《長安十二時辰》解讀大唐風華,粟特風情


章懷太子墓壁畫 客使圖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畢竟這部劇可以說是良心劇組的良心之作~《長安十二時辰》主創多次到訪陝歷博,服化道經得起推敲。特別是館藏文物安伽墓圍屏石榻、石門,體現了粟特的民族風情、宗教歷史和來華活動,為劇組的創作帶來了不少靈感。

今天帶大家來認識,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的粟特文化

從《長安十二時辰》解讀大唐風華,粟特風情


從《長安十二時辰》解讀大唐風華,粟特風情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據《漢書·西域傳》,早在西漢成帝年間(前32~前7)粟特商隊已在中亞撒馬爾罕至長安的絲綢之路上頻繁從事商業活動。到了北朝、隋代、唐代,隨著突厥統一漠北以西直至波斯的廣大地區,東西貿易進一步繁榮,這時粟特在國際化貿易中地位更加突出。粟特人是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擔當者,史載,康國慄特“善商賈,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國,利所在無不至”。他們從小就跟著父母做生意,只要有利,再遠的地方都要跑去做生意。不辭勞苦,沿絲綢之路東西往返,由之形成了許多慄特聚落。在龜茲、于田、敦煌、酒泉、張掖,尤其在武威,都是粟特部落的聚集地和商貿地。

看到這一段對粟特祆教祠的描寫,畫風似乎很熟悉呀……好像陝西曆史博物館文物安伽墓圍屏石榻、石門

從《長安十二時辰》解讀大唐風華,粟特風情

21世紀初,北周年間的三座粟特古墓相繼在西安發現,他們是2000年在西安市北郊炕底寨村發現的安伽墓,2003年西安市北郊井上村東發現的史君墓

,以及2004年在西安北郊炕底寨村西北發現的康業墓。粟特人在長安的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狀況,突然集中的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從《長安十二時辰》解讀大唐風華,粟特風情

安伽墓圍屏石榻、石門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名稱:安伽墓圍屏石榻、石門

尺寸:長228釐米、寬103釐米、高117釐米,由11塊青石構成

年代:北周  

出土:西安市北郊未央區大明宮鄉安伽墓出土,2000年5月—7月發掘。

在安伽墓入口處,有一座石門


門框為長方形,門額呈半圓形,門楣及門框刻有大回旋的葡萄卷枝。半圓形的門額高大氣派,上面繪刻有精美的一大兩小3個拜火祭祀聖壇圖像。正中是一個大型的三駝聖火壇。三隻駱駝頭部向外,三尾相接,駝峰上蓮座上放置一大圓盤,圓盤中有壘成井字形的燃料,冒著熊熊烈焰。聖壇的右上側有彈撥箜篌的天人,左上側有手持琵琶的天人,身側祥雲繚繞,飄帶飛揚。聖壇左右側各有一位人首鷹足的神祇。神祇前方各有一六足祭案,上置備類金銀器。

從《長安十二時辰》解讀大唐風華,粟特風情


這幅圖像雕刻在門額這一顯要的位置上,證實了墓主安伽的薩保身份,也是北周時期祆教在中原流行的物證。

從《長安十二時辰》解讀大唐風華,粟特風情

圍屏石榻長228釐米、寬103釐米、高117釐米,由11塊青石構成。石屏內面有12幅精美的淺浮雕彩繪圖案,有車馬出行圖、狩獵圖、樂舞圖、宴飲圖及民族友好交往圖等,都採用細膩的手法和巧妙的構圖來表現。

從《長安十二時辰》解讀大唐風華,粟特風情

榻本來是漢人的床形座具,但以它作為葬具,則是北朝時期旅居中國的粟特人特有的葬俗。粟特人有自己的一套喪葬禮俗,但在西安發現的三座粟特墓葬中,墓葬的形制卻是與同時期中原的墓葬形制一致,並且供墓主人安睡的都是由石板拼合而成的漢族傳統的床榻。從石刻內容及墓誌字體來看,說明他們已經有不同程度的漢化情況。

從《長安十二時辰》解讀大唐風華,粟特風情

除了豐富的圖案內容之外,每副浮雕圖案刻畫好後,對衣物、頭髮、五官等處都進行彩繪裝飾,還大面積地採用貼金工藝,使畫面更加富麗堂皇,散發出雍容華貴的貴族氣息。

據發掘報告,安伽的家族屬粟特族,原居住在中亞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的撒馬爾罕,即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粟特族信仰祆教(拜火教),擅長貿易和遊牧。大約在漢唐時期,粟特人組成商貿團隊,沿絲綢之路進入新疆、甘肅、陝西、寧夏、河南、河北等地。墓誌銘中說安伽是昌松縣人,可見安伽家族早在公元5世紀中期前就定居在古浪(今甘肅武威),而且和當地漢族聯姻,曾經在古浪長期生活或集聚。

墓誌顯示,安伽為姑臧昌松人。姑臧即今天的武威,南北朝時期這裡是粟特人的聚居地。唐《元和姓纂》記載,姑臧涼州安氏,出自安國,漢代居涼州,後魏安難陀和他的孫子盤娑羅,世代為涼州薩保。到唐朝時,又被稱為“昭武九姓”之一。可知安伽祖先顯然是原居住於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安國粟特胡人。兩河之間大約即今烏茲別克和塔吉克、土庫曼等地區。

安伽曾任

薩保,薩保的確切含義是“伊蘭系胡戶聚居點上的一種政教兼理的著客大首領”。薩保除管理入華貿易的粟胡外特商,還是祆教的首領,管理著祆教事務。

從《長安十二時辰》解讀大唐風華,粟特風情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祆(xiān)教是世界上歷史較為悠久的宗教之一,又稱為拜火教、火祆教。公元前6世紀在波斯東部創立,一度成為波斯帝國的國教。該教認為火是善神的兒子,禮拜聖火是教徒的首要義務,所以安伽墓中出現三個拜火壇,屏風圖案中有粟特人祭祀的場景,充分顯示安伽的薩保和粟特人身份。

粟特人在中國幹嘛呢

粟特人以善經商聞名,多豪商大賈,操東伊朗語,早就創立粟特文。粟特人在中國的主要活動有:

一是商貿活動。粟特人從中原購買絲綢到西域,又從西域運進體積小、價值高的珍寶,如美玉、瑪瑙、珍珠等,幾乎覆蓋了一切重要市場領域,控制了絲路貿易的命脈。粟特人商業成功的奧秘,除了精通業務,善於籌算,不畏艱險,諳熟各種語言以外,還具有許多經商的手段。商隊一般都要兩三百人一起走的。

從《長安十二時辰》解讀大唐風華,粟特風情

二是投附一定的政治勢力,取得一定政治地位,從而有利於商業活動的開展。例如粟特人馬涅亞克曾代表突厥,奉使波斯、東羅馬,西魏酒泉胡安諾盤陀曾奉使突厥,唐代著名粟特商人康豔典、石萬年、康拂耽延、何伏帝延等,皆擁有城主稱號,曹令忠官拜北庭大都護、康感官拜涼州刺史、康進德為安西大都護府果毅。憑藉官員身份或投依官府,進行商業活動,自然是得心應手。

三是用宗教活動掩護商業活動。粟特人的宗教信仰相當複雜,祆教、佛教、摩尼教皆擁有其信徒,例如華嚴宗大師釋法藏就是康國人,曾與玄奘同參譯事。回鶻皈依摩尼教亦賴粟特人之力。而“摩尼至京師,歲往來東西市,商賈頗與囊橐為奸”。可見這些具有宗教人士身份的粟特人也在經商牟利。有意思的是,唐玄奘西天取經,一路上跟隨粟特商隊,特別是他回程的時候,還被粟特商人選為商團的薩保,就是大商主(商隊首領)。

從《長安十二時辰》解讀大唐風華,粟特風情

四是培植壯大自身實力。粟特人充分利用隋、唐王朝推行胡漢有別、各依其俗的政策,發展自身勢力。這一政策對漢人推行重農抑商,嚴禁漢人從事國際貿易,從而為粟特人創造了獨霸絲路貿易財源的有利條件。粟特人寧肯附籍或客籍,多不肯甘為編戶,就是利用蕃、漢有別的空隙,由之成為鉅富。

倘若說絲綢等商品是絲綢之路必不可少的養料,粟特商人就是推動這些養料流動的“絲路之血”。

安伽墓的發現,有力地佐證了粟特人,不遠千里,從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遷移到中國,為絲綢之路的繁榮和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他們是早期絲綢之路商貿擔當者,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傳播者。目前國家提出“一帶一路”戰略,通過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強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文化交流,受到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普遍認同和呼應。瞭解粟特人的歷史,對於弘揚絲路文化、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提升古浪歷史文化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