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章攻破函谷关时秦国战神白起哪去了

公元前298年,齐国孟尝君因相秦受辱,利用“鸡鸣”“狗盗”之计狼狈逃回齐国,恨“秦”入骨的孟尝君说服欲称霸天下的齐闵王,合纵韩魏以攻秦。公元前296年在旷世名将匡章的指挥下,三国联军攻破秦国的天堑——函谷关。秦国顿时门户洞开,无险可守。若联军一鼓作气继续进军关中,秦国恐有灭国之危。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大惊失色,一时六神无主,整个秦廷乱成一片,如丧考妣,上下皆束手无策,无奈之下急忙向齐国提出割地求和,将原属韩国的西河之外、武遂归还韩国,将封陵归还给魏国。东周国的大臣韩庆恐孟尝君继续进军会征用本国的粮草夫役,积极从中斡旋,抛出灭秦于韩魏有利,于齐不利的论调,孟尝君以为然,遂停止进军。同时孟尝君经函谷关之战声望达到了顶峰,于齐闵王有功高震主之嫌,所以就同意了秦王的求和。

匡章攻破函谷关时秦国战神白起哪去了

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

秦国虽免于灭国,但元气大伤,势力范围又重新退回了一百多年前的河西关中地区,商鞅变法后多年取得的战果全部化为泡影。此事件是秦昭襄王在位时经历的最大耻辱,也是秦国第二位国君在匡章的面前受辱。(第一次是秦昭襄王之父秦惠文王借道韩魏向齐国发起进攻,匡章在桑丘大败秦军,秦惠文王恐齐国报复,遂遣使去齐国自称“西藩之臣”向齐威王谢罪!)有人会疑问与匡章属同一时代秦国战神白起哪去了,为什么没有领兵对阵匡章,扶秦国社稷于将倾,解“国君”于倒悬?反而让主上受辱,臣下一辱俱辱呢?

针对这一问题有以下主流解释。第一种论调:白起当时还是无名小辈,且是魏冉提拔起来的,魏冉在函谷关之战后上台;第二种,白起在军中地位低下,尚不足有威信打国运之战。然而编者认为这两种说法均不足为信,下面将逐一对以上两种论点进行反驳。

匡章攻破函谷关时秦国战神白起哪去了

齐国名将匡章

一、对“白起当时还是无名小辈,且是魏冉提拔起来的,魏冉在函谷关之战后上台,所以白起无法指挥军队,对战匡章”这一观点的反驳

(一)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实行军功制,军官升迁只靠军功;保举平民为军官不符合秦国实际

商鞅的军功制,就是压制人治强调法制,排除人为因素对军官爵升迁的影响,个人的军官爵位的获得完全靠战功累积,鲜有其他捷径。网友所提到的白起被魏冉提拔做将军,这种提拔官员的制度叫做保举,征召一般针对非军官。如果白起被魏冉以平民或者中下级军官的身份举荐给秦昭襄王,那么秦王岂能将军权交予白起,这显然太儿戏了,比弱智的赵孝成王将军权交予军事理论行家的赵括还要荒唐,赵括虽无实战经验,但是理论知识是非常扎实的,而且誉满天下。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唯一合理的解释的就是白起在被举荐前是一名军官,且职位不低。

(二)魏冉保举白起前,白起就身居左庶长高位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史记》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第十二有记载,“昭王十四年,魏厓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为左庶长攻韩,此时魏冉还未相秦,“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意思就是这一年穰侯成为秦国相邦,保举白起为“汉中守”正好呼应“昭王十四年(前293年),魏厓举白起”。所以有充分的的史料记载,魏冉保举白起前,白起就身居左庶长高位,而非一介平民。

匡章攻破函谷关时秦国战神白起哪去了


匡章攻破函谷关时秦国战神白起哪去了

秦国的二十级军功爵


(三)公元前294年白起为平民和中下级军官的可能性不大

白起为左庶长的公元前294年,与匡章攻破函谷关时间相差两年,从中可以推断出,匡章攻秦时白起也在秦国为官为政。否则白起在两年以后不可能由平民或者中下级军官直接跃居左庶长,统领大军攻打韩魏,收复函谷关之战的失地。在军功制盛行的秦国,如果白起在两年之内由平民升迁至左庶长,就说明白起在这两年中立下了不世功勋,否则根本没有可能以火箭速度升职。很遗憾白起在公元前294年之前事迹根本无史可考。所以唯一合理的理由就是白起在公元前294年前就是在秦国为官为政,且职位很高。

二、对“白起在军中地位底下,尚不足有威信打国运之战”这一论点的反驳

(一)商鞅领左庶长之职,在秦国施行铁血新法

公元前294年白起为左庶长,有人质疑左庶长的的地位不高,只相当于中级军官。商鞅变法之前,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相当于秦国的军政大臣,地位极为显赫。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官制仿效中原变革,行开府丞相总摄政务,各庶长便虚化为军功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商鞅曾任此职。虽然商鞅弱化了左庶长的权力,位居二十级军功爵的第十位(商鞅时期军功爵为十八级,秦始皇时期改为二十级,二十级最大),但丝毫不影响它的权力和地位。当年商鞅以左庶长执掌秦国变法,过程是相当暴力血腥,但遇阻挠变法者,不论权贵平民,皆依律严惩,割鼻刺字,挖眼卸腿无所不用其极,连当时的秦国公子都被处罚割了鼻子,甚至太子也被商鞅处罚,简直是神挡杀神,佛挡诛佛的节奏,厉害的不要不要的。《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二)王龁曾以左庶长的身份统帅几十万秦军在长平对战廉颇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众所周知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国运之战,白起取代王龁前,王龁统帅秦军六十多万对阵四大名将廉颇的四十五万赵军达达两三年之久。《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白起拒绝攻打邯郸灭赵,秦国派职位为“五大夫”的王陵去攻打邯郸以灭赵,“五大夫”何许职也?比左庶长还低一级别,连“五大夫”都能统帅千军万马打灭国之战,且对战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从中可以窥出左庶长在军中的地位是相当的高。

匡章攻破函谷关时秦国战神白起哪去了

秦国名将白起

(三)白起在前294年前的职位也不可能太低

如果白起在前294年是中下级军官,地位肯定是在“五大夫”之下,前294年秦攻打韩国是有史记载的在函谷关战败后的第一次对外作战,对提升整个国家的士气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再次战败将对整个国家的自信心遭受重创,秦王会将一个中下级军官火速提升到左庶长的高位,去执行一次意义重大的军事行动吗?《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种做法显然不可能,不符合秦国的军功爵和实际情况。所以白起在函谷关之战时期可能就是左庶长或者比左庶长稍低的高职位。

所以认为魏冉在函谷关之战尚未上台提拔白起,白起当时还是无名小辈,无法指挥军队对战匡章和当时白起在军中地位低下,尚不足有威信打国运之战的观点是不对的,且有充分的史料记载可以推翻这一结论。

既然白起在匡章攻秦时已然身居高位,那么他在这场国运之战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呢?笔者揣测有两种可能,第一,函谷关之战的秦军的指挥官有白起,白起战败。第二,白起认为他无法战胜匡章或者此战必败,所以审视夺度没有出战,一如后来的邯郸之战,拒绝秦昭襄王攻打邯郸灭亡赵国的王命。

第一, 白起战败论

此论点一出,估计将遭一片“白粉”的反对,因为破坏了白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神形象。但是这种可能性依然是存在的。前面已经根据史料分析,白起在函谷关之战时期是一位平民或者中下级军官的可能性很低。所以函谷关之战他完全有实力有地位领兵出战,如果函谷关之战白起参加了,白起战败很容易理解。函谷关之战关系到了秦国的生死存亡,此时秦国的战争机器应该全功率启动,不论大小军官皆用死命方才合理,白起作为军中高官没有理由置身事外。

而函谷关之战的秦国指挥官史料没有提及,秦国也不可能将国运之战的指挥权交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当时秦国军界的人物屈指可数,樗里疾去世后秦国史载就只有名将司马错和白起,那么司马错作为主将指挥函谷关之战有可能吗?有一定合理性,但是不能行不大。《资治通鉴·卷四》记载“二十年(丙寅,公元前295年)[1]秦尉错伐魏襄城”, 也就是函谷关之败第二年,昭王十二年,公元前294年,《史记·秦本纪》载:“十二年,楼缓免,穰侯魏冉为相”。 国尉主管军政,官位级别低大良造一级,相邦楼缓被免与函谷关战败有关联,若司马错身为前线军事指挥官,继续主管军政的可能性就太低了。如果白起为指挥官,战败被降职,随后几年升职为左庶长,国尉的可能性要比司马错战败依然高居国尉主管军政的可能性大得多。《资治通鉴

·卷四》记载“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1]秦王以白起为国尉”。

匡章攻破函谷关时秦国战神白起哪去了

函谷关地势图

所以说秦国社稷将倾之际,身居高位的白起与此次国运之战没有关联是不可能的,至于究竟谁是前线的最高指挥官,只能是个谜,但是不管是谁,白起参加这场战争且战败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如果白起真的战败,为何不见史料记载呢。这要从始皇帝焚书坑儒说起,始皇帝为了巩固统治,执行欲灭其国,先去其史,大肆焚毁诸子百家经典和东方六国的史料典籍。记录秦国历史事件较为客观的六国史料消失殆尽,只保留秦国史料《秦纪》,《秦纪》是司马迁著《史记》战国年代事迹和刘向著《战国策》的主要参考资料,秦史有讳败为胜的毛病。所以秦国的光辉形象被保留,战神的不败神话也就诞生了,那些可能记录战神战败的六国史料早已化为灰烬。

俗话说世上没有常胜将军,笔者深表认同,与白起同年代的但世界名气远大于白起,被誉为世界战略家之父——汉尼拔,孤军深入敌境,驰骋罗马本土十余载,险些灭罗马,最终败给了曾经的手下败将的儿子小西庇阿。近现代的世界名将如拿破仑,朱可夫,麦克阿瑟,等哪一个没有打过败仗?所以说这世界上本无战神,所谓的战神都是吹出来的。

第二, 白起明知战则必败,索性拒绝出战匡章

这种可能性非常大,前面说到了,白起身居高位不可能置身事外。而且他很有可能被秦王调去函谷关去领兵,白起凭借自己敏锐的军事预判能力推测此战必败,就找借口推辞,拒绝打这无把握之仗。因为白起在昭王四十九年就重复使用这一招,就先是称病不出,病愈后还是拒绝出战,因为他知道出战必败。《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

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笔者揣测白起因在函谷关之战找借口拒绝出战尝到了甜头,所以才敢在昭王四十九年有恃无恐的重复使用一个套路。只是函谷关之战是齐国打上门,秦国人人自危,谁都无必胜把握,临阵斩将只会打击自身军力。而邯郸之战是虎狼大秦主动去踹门,少了你武安君,大秦照样玩得转。

匡章攻破函谷关时秦国战神白起哪去了

战国形势图


但当时的白起处置确实不当,明知必败且昭王执意灭赵,白起作为一个军人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就是不可为而为之,作为秦国第一猛将,身临战场一来鼓舞连战连败的士气,二来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将秦军的损失降到最低,虽然最终难逃一败,但是不至于那么惨,不至于前后损失二十万,郑安平的两万秦军直接投降联军,白送一个大便宜给赵国。最终酿成了秦国的又一次悲剧——信陵君合纵攻秦!

不管白起是战败还是拒绝出战,这都不影响匡章作为一个旷世名将在历史的地位。这也说明齐国在当时是强于商鞅变法的秦国,自马陵之战取代魏国的霸主地位犹在,威哉,匡章!壮哉,大齐!函谷关之战对秦国的影响是深远的,让这个崛起的虎狼之国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齐国将是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大障碍,此后秦国处心积虑的削弱齐国,所付诸的典型就是五国伐齐,表面上是燕国为了报“子之之乱”之仇发起的对齐国的合纵,实则最大的幕后推手正是当年受齐国侮辱的秦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