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了我的奶酪》:小矮人哼哼,能否走出困住自己的奶酪C站?

有一本出版於22年前的圖書,因內容極其短小,被不少人認為是小孩都能懂的常識,甚至將其稱之為“侮辱人們智商的書”。如果剔除掉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外殼,它就堪堪成為一篇故事罷了,壓根算不上一本書。

故事裡有4個角色,小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他們都生活在迷宮裡,靠搜尋奶酪為生。在吃完一處儲備豐富的奶酪C站後,他們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頭腦簡單的兩隻小老鼠,沒多想就踏上了繼續尋找奶酪的路。而思慮過多的兩個小矮人,一時間接受不了奶酪沒有了的現實。在一番掙扎後,唧唧獨自艱難前行,並找到更大的奶酪N站。只剩下哼哼還留在原地苦苦等待奇蹟的出現。

讀者是站在上帝的視角俯視書中的故事,不少人把這個淺顯易懂的寓言,當成給三歲兒童的睡前故事。可是這本書在頭兩年內竟然暢銷2000萬冊,並時至今日依然榜上有名。

當迷惑的人們回頭重新審視每一個讀過的字,當你用自己的人生際遇再次去對應故事中的4個小角色時,你會猛然間得出和《金融時報》同樣的結論:“(該書)平庸的讓人吃驚!”

曾經一笑而過的人們無比堅信,自己完全可以成為從一開始思路清晰的小老鼠嗅嗅和匆匆,或者迷途知返而充滿勵志精神的小矮人唧唧,但我們許多人往往還是不可避免地活成了“小矮人哼哼”的模樣。


《誰動了我的奶酪》:小矮人哼哼,能否走出困住自己的奶酪C站?

1、困住小矮人哼哼的3種消極情緒

當唧唧多次建議哼哼開始新徵途時,哼哼的回應和表現,代表了他在面對新的變化時的各種消極心態,這些心理情緒是造成他最終陷入困境的源頭。

第一種情緒,是懷疑和逃避。

興致勃勃的哼哼在發現奶酪沒有之後,他慷慨激昂地控訴,“誰動了我的奶酪?”,他不聽夥伴的理性分析,而是堅定地懷疑有人偷走了他的奶酪,用盡一切惡毒的語言去咒罵那個黑心賊。他更不願意承認奶酪是一點點變少的,而是選擇逃避。

如同很多現實中的人一樣,我們往往對“一勞永逸”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在奮鬥的初期,人們往往可以拼命全力以獲得成功。但是之後,不少人卻僅僅侷限於享受成果,沉迷其中而不願意再次努力,直至坐吃山空。哼哼還沒有明白,有時候事情變化了,就再也回不到原來的模樣了。

第二種情緒,是恐懼和拖延。

迷宮是黑暗的,道路是曲折的,走在其中容易迷失方向,更重要的是其中充滿的未知——潛在的危險和不確定性——讓他們深深陷入恐懼之中。哼哼害怕他們接下來的努力會變成徒勞,”如果外面沒有奶酪怎麼辦?如果你找不到新奶酪怎麼辦?”,所以便止步不前。

生活中的人總會認為,“現在擁有的”才是最安全的,出於“想贏怕輸”的心態,沒有勇氣離開安全區和舒適區。這是把自己的手腳鎖住,把對未來的恐懼暫時向後推延。而恐懼是不會因為逃避而消失的,只會在隨後轉化成更大的危機出現在自己的面前。拖得越久,自己的情況就會越糟糕。


《誰動了我的奶酪》:小矮人哼哼,能否走出困住自己的奶酪C站?


第三種情緒,是虛榮和自傲。

在找到奶酪C站之前,哼哼和唧唧曾經同甘苦、共患難,每天都在為生計奔波,具有艱苦奮鬥的樸素精神。可是之後,哼哼的享樂主義傾向完全主導了他。

奶酪對於哼哼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填飽肚子,還意味著悠閒的生活、榮譽和社交圈子。他邀請並向諸多親朋好友炫耀自己的收穫,這加劇了奶酪的消耗。

成功會帶給人們高調的資本,但當他再次遭遇波折、被從神壇趕下來時,他的內心會遭受到莫大的痛苦和傷害,很容易導致其一蹶不振。因此哼哼在面對鐵一般的現實時,他依然驕傲地認為“這不公平”,並固執地等待著他失去的奶酪某一天會回來。

從各個方面講,小矮人比小老鼠高明太多了,無論是思維能力,還是行為能力上。尤其是小矮人具有複雜而豐富的情感,這在面對新的變化時,可能會導致多角度的情緒產生。一旦遭遇消極的情緒,就會阻礙人們正常的理性思考,對人們的行為起到反作用和副作用。


《誰動了我的奶酪》:小矮人哼哼,能否走出困住自己的奶酪C站?


2、小矮人哼哼錯過了應對變化的3次機會

故事的主線,是小矮人唧唧在尋找新的奶酪時的心路歷程。他一路上心態的微妙變化,也表現出他和哼哼沒有對新的變化做出應對的反思。

從他們佔領奶酪C站獲得首次成功,到最後一無所有,中間本有足夠長的時間,可供他們做出下一步的思考和準備,而不至於讓他們措手不及。

第一次機會,就是開始的時候。

當尋找到奶酪C站後,不應只滿足於即時的享受,應對當前的情勢進行綜合的分析,做到心中有數。比如:奶酪的總量有多少?足夠他們食用所長時間?

第二次機會,就是過程的時候。

我們從情感上,允許人們在剛剛獲得勝利的喜悅時,可以放肆一番。但是狂歡過後,還需要保持對細微變化的觀察,隨時做好調整的準備。要思考“有沒有比這裡更大更好的奶酪站?”,在合適的時候,要開始新的行動,以補充逐漸減少甚至失去的奶酪,做到未雨綢繆。

第三次機會,就是結束的時候。

在故事中,無論是小矮人或小老鼠,都沒能在前兩個階段發現變化的徵兆,都是在奶酪全被吃完才看到。現實中有不少人遵循”活在當下“的理念,不願意在擁有的時候想太多而徒增煩惱。即便如此,當你徹底醒悟的時候,再次奮起直追還有很有希望的,只是這時會面對沒有退路的壓力,有較大的風險。

在一件事情變化的過程中,大概都有這三個節點,可以讓人們做出改變。一般人受制於各種現實的思維羈絆,難以判斷和把握最完美的時機。但每一次選擇都不算晚,只是越早做出改變,就會越好。所以不要把生活過成“一次性”的,應把更多的希望平分到日常的每一天。


《誰動了我的奶酪》:小矮人哼哼,能否走出困住自己的奶酪C站?

3、哼哼應該如何面對發生的改變?

書中的故事雖短,卻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尾。當唧唧費勁心力找到新的奶酪N站時,他多麼希望自己的夥伴也能走出奶酪C站,和他一起分享。可是固執而倔強的哼哼會嗎?作者並沒有給我答案。

這也是留給我們的一個思考,當我們深深陷入這種困境而無法自拔時,到底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接下來更加艱難的挑戰呢?

第一,主動去打破舊有舒適區。

人們總是不願意被動去接受改變,就像哼哼一樣,在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時,將難以承受對自己的衝擊,或者拒不承認自己的失敗。你可能認為變化會傷害你,所以抵制它,堅決不接受變化。可是,變化帶來的也可能是好事。

如果主動去做,存在兩種可能。第一種是搶先找尋到了新的領地,能夠順利從舊到新自然切換。第二種是即便接下來的征程遭遇挫折,也掌握了精神或道德的制高點,最起碼掌握了主動權而不是消極地等待,或者至少努力了不至於讓自己陷入懊悔中。


《誰動了我的奶酪》:小矮人哼哼,能否走出困住自己的奶酪C站?

第二,以自嘲的方式直面恐懼的心理。

故事中有一個直擊人心的拷問,“如果不再恐懼,你會做什麼?”,人們心中的恐懼情緒是人腦的客觀表現,我們不需要去逃避甚至為此感到羞恥。有時候,適當的恐懼是件好事。

恐懼往往是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導致的,這是一種心理作用。當陷入恐懼之中時,比較恰當的方式是”自嘲“,一方面可以此打破面子的束縛,避免陷入失敗的尷尬。另一方面可以為自己製造一個輕鬆的心態,還能借此給自己打打氣、加加油。很多人的改變,就是在學會嘲笑自己和自己所做的傻事之後。

第三,改變你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當遭遇到不和諧的婚姻,或者不愉快的工作,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結束“並”更換“。事實上,他們沒有區分出”舊奶酪“的本質,也許它不是”婚姻“或”工作“本身,而是原來的”思維“或”行為“。

人們真正需要放棄的可能是導致不幸福的行為,並且用全新的態度和行動來對待現在的生活。如果你不改變原來的行為,即使開始新的生活也沒有什麼改觀,即使找到多少新奶酪也只會重蹈覆轍。


《誰動了我的奶酪》:小矮人哼哼,能否走出困住自己的奶酪C站?

對人性本質的探討,幾千年來都為未曾停止。我們本以為故事中這種爛大街的描述早已失效,事實上,越是簡單的真理,越是經久不衰,甚至歷久彌新。

那些自認受到”智商侮辱“的人,為此感到惱火的真正原因其實在於自己,那就是痛恨自己沒能在變化出現時想到這個淺顯的道理。

”奶酪“是一個比喻,指的是我們在生活中想要得到的任何東西。當我們沒有得到或者失去時,或許並不是有人“動了你的奶酪”,而是因為奶酪本身有自己的生命週期,是它們自己走到了盡頭。

我們每個人都像是四個小傢伙的翻版,都能在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們每天都經歷著變化的侵襲,有的像嗅嗅一樣提前嗅出變化的端倪,有的像匆匆一樣立刻採取行動,有的像哼哼一樣否認和抵制變化,有的像唧唧一樣逐漸學會根據變化做出調整。

無論如何,任何抱殘守缺的人都難以為繼,終將面臨更加殘酷的未來。記得,遲做總比不做好,無論你現在處於變化的什麼階段,都應該即刻抬起腳步,走出光彩不再的奶酪C站,勇敢去探尋黑暗的迷宮深處,找到自己新的奶酪N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