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四講曲禮上第四節: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該書編定是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記》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四講曲禮上第四節: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禮記·曲禮上:

適墓不登壟,助葬必執紼。臨喪不笑。揖人必違其位。望柩不歌。入臨不翔。當食不嘆。鄰有喪,舂不相;裡有殯,不巷歌。適墓不歌,哭日不歌。送喪不由徑,送葬不闢途潦。臨喪則必有哀色,執紼不笑。臨樂不嘆。介冑則有不可犯之色。故君子戒慎,不失色於人。

【注】臨:到達之意。:離開的意思。:古人舂米時有專門的歌聲相配,鄰居有喪事,舂米時不能唱歌。:鄰里之中。不由徑:指不走偏僻的小路。途潦:路途上的水坑。失色:失態的樣子。

【譯】進到墓地時不要登上墳丘,參加葬禮時必須幫助挽柩車。到達喪禮地時不要嬉笑。與人作揖時必須離開位置。見到柩車時不要再唱歌。進到喪家哀悼不要若無其事。面對飯食不要嘆息。鄰居有喪事,舂米時就不要唱歌;鄰里有殯儀,就不要在巷子裡唱歌。進到墓地就不要唱歌,在哭悼的日子裡不要唱歌。送喪車時不要走小徑,送葬車時不要躲避路上的水坑。參加喪禮時必須面帶哀傷的神色,挽送柩車時不要嬉笑。欣賞音樂時不要嘆氣。披上甲冑就要顯出不可侵犯的神情。所以君子時時保持謹慎,就不會在別人面前有失態表現。

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兵車不式,武車綏旌,德車結旌。

【注】禮不下庶人:指禮節不用來約束老百姓。刑不上大夫:指刑法不用來制裁大夫之上的人。:式禮。:舒展之意。

【譯】看見國君據軾而行禮時,大夫就要下車致敬;看見大夫據軾而行禮時,士人就要下車致敬。禮制不及於庶人,刑罰不及於大夫之上的人。因此在國君左右都是沒有受過刑罰的人。在出徵的兵車上,無須據軾行禮;田獵用的武車上,旌旗是招展著的;巡狩用的德車,旌旗是垂著的。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四講曲禮上第四節: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史載筆,士載言。前有水,則載青旌;前有塵埃,則載鳴鳶;前有車騎,則載飛鴻;前有士師,則載虎皮;前有摯獸,則載貔貅。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急繕其怒。進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

【注】青:水鳥之意。:指老鷹。老鷹叫則風起,風起會揚起塵埃。士師:軍隊之意。貔貅:與"皮休"同音。指一種兇猛至極的野獸。朱鳥、玄武、青龍、白虎:用四種動物來代表四種星象,分別代表南、北、東、西。招搖:指的是北斗七星的柄端,置於行軍隊伍中來指示方向。招,與"勺"同音。急繕其怒:指的是士氣高漲的樣子。繕,與"勁"同音。

【譯】掌管文書的人攜帶文具,司盟的人攜帶文辭。在隊伍行進途中前面有水,就豎起畫有水鳥的旌旗;前面風起揚塵,則豎起畫有鳴鳶的旌旗;前面遇有車騎,則豎起畫有飛鴻的旌旗;見有軍隊,則豎起虎皮之旌旗;遇有猛獸,則豎起貔貅之旌旗。凡是行陣,前鋒為朱鳥,後衛為玄武,左翼為青龍,右翼為白虎,中軍豎著北斗七星旗幟,來堅定其戰鬥精神。前進後退,有一定的法度,左右隊伍,亦各有主管的人。

父乏讎,弗與共戴天;兄弟之讎,不反兵;交遊之讎,不同國。

【注】讎:與"仇"同,指仇人。不反兵:指的是不返回家去拿兵器,用隨身的武器就可以。

【譯】對待父親的仇人,不可與其共存於天下;對待兄弟的仇人,要隨時攜帶兵器等待;對待朋友的仇人,不可與其同在一個國家。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四講曲禮上第四節: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四郊多壘,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廣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

【注】四郊多壘:卿大夫所治之地,四面都是堡壘。指被他人侵佔。

【譯】若一國的四境都築有堡壘但被他人侵佔,可見大官們不能安治其國,而那堡壘就是卿大夫的恥辱;如果任憑廣大的土地荒廢而不加整理利用,那荒廢的土地也就是士人們的恥辱。

臨祭不惰。祭服敝則焚之,祭器敝則埋之,龜策敝則埋之,牲死則埋之。凡祭於公者,必自徹其俎。

【注】敝:破舊之意。龜策:占卜用的草。凡祭於公者,必自徹其俎:士陪同君王行宗廟之禮,俎中盛放的牲肉,在祭祀完之後,士以下的官員則要親自把它拿回家中,士以上的則會由國君手下之人送回到家中。

【譯】參加祭祀活動時不要有怠惰的表現。祭祀穿的衣服破舊了就要燒掉,祭祀用的器物壞了就要埋掉,卜筮用的龜策壞了就要埋掉,祭禮用的牲畜死了就要埋掉。士陪同君王行宗廟之禮,俎中盛入的牲肉,在祭祀完之後,士以下的官員則要親自把它拿回家中,士以上的則會由國君手下之人送回到家中。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四講曲禮上第四節: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卒哭乃諱。禮,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逮事父母,則諱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則不諱王父母。君所無私諱,大夫之所有公諱。《詩》、《書》不諱,臨文不諱。廟中不諱。夫人之諱,雖質君之前,臣不諱也;婦諱不出門。大功小功不諱。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注】卒哭乃諱:人死之後的第一次祭禮,哭祭結束,將靈符置於祖廟,表示從此以後以神靈視之。不再稱呼他的姓名。

嫌名:指與姓名同音的字。遍諱:忌諱的意思。事:侍奉之意。本句指的是有父母在,可以服侍。公諱:指的是君諱。臨文:寫文章之意。夫人:這裡指的是國君的夫人。婦諱不出門:在古代,婦人家中的忌諱是不能通行於廳堂之上的。大功、小功:都是喪服名,與死者的關係較為疏遠,所以就可以不避諱死者的名字。

【譯】行過卒哭之祭,就要避諱用死者之名,而據禮之規定,同音的名可以不避諱,雙字名只要避用其一。倘若生時侍奉父母,就得避用祖父母之名;如果生時已不及侍奉父母,則可不避諱祖父母之名。在國君的地方,不以家諱為禁忌,但在大夫的地方,仍需遵守一國之諱。另外,讀《詩》、《書》,寫文章,以及廟中祭告之詞,都無用諱。即使在國君面前對話,亦可以不諱其夫人之名,因為婦人的名諱限於家內。其次,大功、小功的親屬,亦不用諱。凡是到了一個地方,便要打聽他們的禁忌;到了另一國家,就要打聽他們的風俗習慣;同理,到了別人家裡,也要先問他們忌諱的名。

外事以剛日,內事以柔日。

【注】外:出國界或廟外之意。剛日:指的是單數日,即甲、丙等日。:在國內或是廟內做事情。柔日:指的是雙數日,即乙、丁等日。

【譯】廟外舉行典禮,適宜用單數日;廟內舉行典禮,適宜用雙數日。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四講曲禮上第四節: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凡卜筮日,旬之外曰"遠某日",旬之內曰"近某日"。喪事先遠日,吉事先近日。曰:"為日,假爾泰龜有常;假爾泰筮有常。"

【注】旬:十天之意。某日:甲乙日等的某一天。喪事先遠日:選擇喪事的日期時,幾次占卜,先選其最遠的一日;吉事則相反。泰龜、泰筮:都是占卜時所用的器具。

【譯】凡用卜筮擇定吉日,在十日以外舉行的,則稱"遠某日",在旬內舉行的,稱"近某日"。喪葬之事,先卜遠日;吉祥之事,先卜近日。卜筮時應說道:"為佔吉日,要借大龜或大筮,作個決定。"

卜筮不過三,卜筮不相襲。龜為卜,策為筮。卜筮者,先聖王之所以使民信時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故曰:"疑而筮之,則弗非也,日而行事,則必踐之。"

【注】不相襲:龜卜、策筮兩種器具在占卜時只能用一種。

:使用的意思。:相信確定的意思。:判斷決定之意。:與"豫"通假。:與"善"通假。

【譯】無論是用卜或用筮,都不能超過三次,並且用了龜卜,就不要用策筮。卜用龜,筮用策。先聖王之所以要用龜策來卜筮,是因為要使人民信服擇定的日期,崇拜所祀的鬼神,恪守頒行的法令;亦就是使人能決定"是"或"不是","做"或"不做"。因此說:"為著懷疑而問卜,既已卜了,就不得三心二意。已定在那一日舉事,就得在那一日實行。"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四講曲禮上第四節: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君車將駕,則執策立於馬前。已駕,僕展軨、效駕,奮衣由右上取貳綏,跪乘,執策分轡,驅之五步而立。君出就車,則僕並轡授綏。左右攘闢。

【註釋】將駕:將要套馬車出行。:駕馬車的僕侍。展軨:看車軸兩端的轄頭是否套牢。奮衣:抖抖衣服上的塵土。貳綏:車上有正、副兩根上車前拽的繩子,即兩綏,正綏是給主人或是君主準備的,副綏是給駕車的人準備的。:韁繩之意。分轡:古人乘四匹馬前行時,車轅前後兩匹服馬,左右兩匹驂馬,每匹馬有兩根韁繩,共八根,駕馬的人兩手分別來握三根馬韁繩。另外的兩匹服馬上各自的一根綁在車轅上。:駕車人停好車後,站起來迎接國君上車。攘闢

:躲閃的樣子。

【譯】在國君的車馬將要套好出行時,僕侍要拿著馬鞭站在馬前;在已經套好時,僕侍要察看車軸兩端的轄頭是否套牢;然後撣去衣服上的塵土,從右邊上車,取過韁繩,半坐在車上,拿起鞭子,分開韁繩,向前驅趕五步後停下來。等到國君出來上車時,僕侍要一手握韁繩,一手遞上登車的繩子給國君,然後要使左右的人們避開,驅趕向前。

車驅而騶,至於大門,君撫僕之手,而顧命車右就車,門閭溝渠必步。

【注】騶:與"趨"通假。必步:指的是車右一定要下車步行。

【譯】馬車行駛到了大門口,國君握住僕人的手,而回過頭來命令衛士上車。經過大門、里門、溝渠的所在,衛士都得下車步行,防止發生危險事故。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四講曲禮上第四節: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凡僕人之禮,必授人綏。若僕者降等,則受,不然則否;若僕者降等,則撫僕之手,不然則自下拘之。

【注】降等:地位低下之意。自下拘之:從僕者手下自己取來綏,有謙恭之意。

【譯】凡是充當駕駛的人,一定要把登車繩遞交給乘車者。乘車者的身份地位若比駕車者高,則接受;如其不然,則不能接受。詳細地說,如果駕車者的身份較低,他遞綏時就要按住他的手,然後以另一手接取之,表示不敢當的意思;若身份相稱,就要從他的手下直接取綏。

客車不入大門,婦人不立乘。犬馬不上於堂。故君子式黃髮,下卿位;入國不馳,入裡必式。

【注】立乘:站在車上。君子:指的是人君之意。卿位:指的是士卿朝見國君的地方。:策馬快速前行的樣子。

:軾禮之意。

【譯】賓客的車馬不能直接進入人家的大門,婦人乘車不可以站著。犬馬不可以牽到堂上。所以君子乘車遇到老年人要扶軾行禮;經過卿的朝位時要下車步行,進入國境時不要急速奔馳,進入里門時要扶軾行禮。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四講曲禮上第四節: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君命召,雖賤人,大夫、士必自御之。介者不拜,為其拜而蓌拜。祥車曠左。乘君之乘車不敢曠左;左必式。

【注】自御:親自出門迎接之意。介者:指身上穿鎧甲之人。

【譯】如果國君有所召喚,即使派來的人身份較低,但為尊重國君,大夫、士人亦得親自出門迎接。披戴著盔甲不便於跪拜,因此只要蹲一蹲身,便算拜了。載魂的車空著左方尊位。所以,乘用國君的屬車時不敢曠左;只是左方既為尊位,故須憑軾為禮,表示妄自尊大。

僕御婦人,則進左手,後右手;御國君,則進右手,後左手而俯。國君不乘奇車。車上不廣咳、不妄指,立視五巂(guī),式視馬尾,顧不過轂。國中以策彗恤勿驅,塵不出軌。

【注】俯:身體前傾,表示對國君的敬重之意。奇車:樣式不對稱的車子。:與"規"同音,指的是車輪碾過一圈的長度,一規為一丈九尺八寸,五規為九丈九尺。:指的是車軸的最前端。策彗

:竹製的掃帚,此指鞭子的末稍。

【譯】凡為婦人駕車,須先以左手執轡,同婦人側背而立,然後用右手駕駛;為國君駕車,則面向國君,並稍俯身,以表敬意。國君不乘坐樣式不對稱的車。在車上不要大聲咳嗽,不可胡亂指點。站著,視線前及輪轉五圈(約為九丈九尺)的距離;憑軾行禮時,視線及於馬尾;轉頭看時,視線亦不超過車轂。進入國中就改用鞭子末梢摩擦著馬,讓它慢慢行走,以使灰塵不飛揚於轍跡之外。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四講曲禮上第四節: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國君下齊牛、式宗廟;大夫、士下公門,式路馬。乘路馬,必朝服,載鞭策,不敢授綏,左必式。步路馬,必中道。以足蹙路馬芻,有誅;齒路馬,有誅。

【注】齊:與"齋"通假。下公門:在國君的門前要下車。路馬:代指國君的車馬。:步行牽車前行。:踐踏之意。:糧草之意。:計算年紀。

【譯】國君乘車經過宗廟時要下車步行,遇到披彩繡的祭牛時要扶軾行禮;大夫、士乘車經過國君門口時要下車步行,遇到禮車用的駕馬時要扶軾行禮。在乘坐國君的馬車時必須穿著朝服,帶著鞭策,不能夠遞上登車的繩子,在左邊車上站著必須扶軾而立。在牽著禮車用的路馬行走時,必須走中間的大路。凡用腳踐踏路馬的食草的人要受到責罰;隨意估量路馬年齡的人要受到責罰。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四講曲禮上第四節: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禮記·曲禮上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