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五講曲禮下第一節:君子行禮,不求變俗

《禮記》,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十三經之一。是戰國以後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49篇分屬於制度、通論、名堂陰陽、喪服、世子法、祭祀、樂記、吉事等,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漢族哲學思想。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轂梁,加上論語、爾雅、孝經,這樣是十二經;宋明又增加入孟子,於是定型為十三經” ,為士者必讀之書。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五講曲禮下第一節:君子行禮,不求變俗

禮記·曲禮下:

凡奉者當心,提者當帶。執天子之器,則上衡;國君,則平衡;大夫,則綏之;士,則提之。

【注】帶:古人系在衣服外面的長帶子,離地大約四尺半的樣子。上衡:高於心臟的位置。提之:手放鬆提上就可以。

【譯】凡捧著東西時要捧到胸前,提著東西時,要提到腰帶。拿著天子的器用時要高舉過胸,拿著國君的器用時要平於胸口,拿著大夫的器用時要低於胸口,拿著士的器用時手放鬆提上就可以。

凡執主器,執輕如不克。執主器,操幣圭璧,則尚左手。行不舉足,車輪曳踵。立則磬折,垂佩。主佩倚,則臣佩垂;主佩垂,則臣佩委。執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

【注】幣:指的是行禮時所用的束帛,大約有二十丈。車輪曳踵:像車輪滾動一樣不張揚。

磬折:彎腰的樣子。佩委:指的是腰佩要垂到地上。

【譯】凡手裡拿著主人的器物,要小心,如同拿不動的樣子。拿著主人的器物,或束帛之類,左手在上;走路時如同車輪滾過一樣不張揚,拖著腳跟走。站立的姿勢,要如同磬一樣向前俯,腰佩懸垂。主人直立,腰佩倚附在身,那麼臣的腰佩要懸垂;主人的腰佩懸垂,那麼臣的腰佩要垂到地上。拿的是璧琮之類墊著束帛的玉器,袒衣相授受。拿的是圭璋之類沒有墊的玉器,則披外衣相授受。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五講曲禮下第一節:君子行禮,不求變俗

國君不名卿老世婦,大夫不名世臣侄娣,士不名家相長妾。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稱曰「餘小子」;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稱曰「嗣子某」,不敢與世子同名。

【注】卿老:是上卿之意。世婦:指的是在夫人之下、眾妾之上的隨嫁者。一般指侄女或是妹妹。世臣:父輩時的老臣。侄娣:即夫人陪嫁來的侄女或是妹妹。家相:家臣中最年長的。長妾:生有兒子的妾。君大夫:指的是在天子處得到分地的大夫。餘小子:指的是天子在喪的自稱。嗣子:指的是諸侯在喪的自稱。世子:在這裡指天子。

【譯】國君對上卿、世婦,大夫對世臣、侄娣,士人對家相、長妾,不稱其名字。國君或大夫的孩子不可自稱"餘小子"。大夫、士的孩子不可自稱"嗣子某",不能和天子同名。

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言曰:"某仃負薪之憂。"侍於君子,不顧望而對,非禮也。

【注】君使士射:古代射箭之時,兩兩配對稱為射耦。:生病。負薪之憂:背柴累病了。顧望:看看四周是否有比自己強的人選。

【譯】國君讓士陪貴賓比箭,如果不能射,士就藉口有病,說:"某有負薪之病。"侍奉君子,若不觀察有無比自己更強的人選就回答,就要失禮。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五講曲禮下第一節:君子行禮,不求變俗

君子行禮,不求變俗,祭祀之禮,居喪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國之故,謹脩其法而審行之。去國三世,爵祿有列於朝,出入有詔於國;若兄弟宗族猶存,則反告於宗後。

【注】皆如其國之故:都還和在自己國家一樣。宗後:指的是家族的後裔。

【譯】君子在國之外不要改變原來的禮俗。祭祀的禮儀,居喪的服制,哭泣的位置,都如同在自己國內的原樣,小心遵從法度而謹慎去做。離開國家已有三代,家中還有在朝廷做官的,或有來往的,以及兄弟宗族還有在國內的,就要回去告訴族長的後裔。

去國三巨,爵祿無列於朝,出入無詔於國,唯興之日,從新國之法。君子已孤不更名;已孤暴貴,不為父作諡。

【注】興:指做了卿大夫。:指去世父親的兒子。暴貴:大富大貴的意思。

:定、起之意。

【譯】離開國家已有三代時間的人,宗族中沒有官位俸祿在朝廷設列,與祖國沒有赴告往來的,自充任新國卿大夫之日起就要遵從新國的法度。君子在父親亡故之後就不要再改名字。父親已故,即使一下成為顯貴,也不要為亡父定美諡。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五講曲禮下第一節:君子行禮,不求變俗

居喪未葬,讀喪禮;即葬,讀祭禮;喪復常,讀樂章。居喪不言樂,祭事不言兇,公庭不言婦女。振書,端書於君前,有誅。倒策側龜於君前,有誅。

【注】讀:研究之意。復常:回到正常的生活。振書:彈掉書上的灰塵。端書:整理書。:把……打翻。

【譯】居喪之禮,沒有出葬時要研究喪禮;已經埋葬,要研究祭禮;喪禮完畢恢復正常,可以讀詩歌。居喪不談樂事,祭祀不談凶事,在廳堂不談論婦女。在國君面前,用手指撣簿書上的灰塵或整理簿書,要處罰。在國君面前,把占卜用的龜顛倒,要處罰。

龜策、几杖、席蓋、重素、袗絺綌,不入公門。苞屨、扱衽、厭冠,不入公門。書方、衰、兇器,不以告,不入公門。公事不私議。

【注】席蓋:專指喪車上用的傘蓋和席子。重素:穿一身白色的衣服。袗絺綌:穿細葛布和粗葛布的衣服。

苞屨:草制的喪鞋。扱衽:指的是把上衣的衣邊塞到褲子中。扱,與"插"同音。厭冠:頭上戴著服喪期間的帽子。書方:辦喪事時,記錄客人們贈送禮物的桌板。:穿喪服之意。兇器:指的是辦喪事時所用的器物。

【譯】龜是卜問吉凶用的,几杖是老者扶持用的,席蓋是喪車用的東西,衣裳皆素像喪服,穿細葛布和粗葛布的衣服,不可進入公宮之門。穿喪鞋,上衣邊塞入褲子中,戴喪冠,喪事打扮,不能進入公宮之門。記錄送死者物件數目的桌板,粗麻布喪服,喪葬用的器物,不通報經過許可,不能進入公宮之門。公家的事不可私下議論。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五講曲禮下第一節:君子行禮,不求變俗

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後。凡家造,祭器為先,犧賦為次,養器為後。

【注】營:營造,修建之意。廄庫:馬廄,倉庫。家造:製備家中所用的器具。犧賦:祭祀時用的牲口的棚圈。養器:供生活之用的器具。

【譯】君子有準備營造宮室時,首先要建造宗廟祠堂,其次是馬廄倉庫,最後才是自己的居室。凡大夫在準備製造器具時,首先是祭祀用的器皿,其次是取賦斂做祭牲的棚圈,最後是自己用的飲食器具。

無田祿者,不設祭器;有田祿者,先為祭服。君子雖貧,不粥祭器;雖寒,不衣祭服。為宮室,不斬於丘木。大夫、士去國,祭器不逾竟。大夫寓祭器於大夫,士寓祭器於士。

【注】粥:變賣之意。丘木

:祖墳上的樹木。大夫、士去國:在這裡指的是向國君進諫三次都以失敗告終的大夫和士一級的官員。

【譯】無田產俸祿的人,不設置祭器;有田產俸祿的人,先製作祭服。君子即使貧窮,也不賣祭器;即使寒冷,也不穿祭服。建造宮室,不敢砍伐祖墳上的樹木。大夫或士人離開國家,不可攜帶祭器過境。大夫和士人將祭器寄存在同一官階的人那裡。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五講曲禮下第一節:君子行禮,不求變俗

大夫、士去國,逾竟,為壇位鄉國而哭;素衣、素裳,素冠;徹緣,鞮屨,素冪;乘髦馬,不蚤鬋,不祭食;不說人以無罪;婦人不當御,三月而復服。

【注】鞮屨:是革屨之意。鞮,與"低"同音。素冪:用白色的狗皮蓋在車上。蚤鬋:與"爪剪"通假,是剪指甲、理頭髮之意。不說人以無罪:大夫、士等人由於進諫不從才離開自己的國家,如果聲稱自己沒有罪過的話,顯然有冒犯國君之意,所以不能說自己是沒有罪過的。當御:接近,服侍之意。復服:恢復成原來的樣子。

【譯】大夫、士離開國門之時,不可將祭器帶出境外,可以把祭器寄存在大夫、士那裡。在大夫、士離開本國時,一過國境,就要在地上堆起土壇,設置廟位,望著祖國而哭泣,要穿著素衣、素裳,戴上素冠,去掉衣邊,拖著沒鼻子的草鞋,坐著白獸皮包欄的車子,駕著沒有剪剃鬃毛的馬,指甲不剪,頭髮不理,吃飯時不再行祭食禮,見到人不敢說自己沒有罪過,不用婦人服侍,三個月後恢復原來的裝束。

大夫,士見於國君,君若勞之,則還辟,再拜稽首;君若迎拜,則還辟,不敢答拜。大夫、士相見,雖貴賤不敵,主人敬客,則先拜客;客敬主人,則先拜主人。

【注】國君:在這裡指大夫和士隨本國國君出行時見到的他國的國君。:賞賜、慰勞。稽首:稽首禮是一種最正式最重要的禮節。不敢答拜:不敢與國君抗禮之意。

【譯】大夫或士人見到他國國君,國君如果慰勞,就要退身避開,俯首至地再拜;如果國君迎接先拜,就要退身避開,也不敢回拜。大夫與士相見,雖然主客的身份不相當,主人尊敬客人,就先拜見客人;客人尊敬主人,就先拜見主人。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五講曲禮下第一節:君子行禮,不求變俗

凡非弔喪,非見國君,無不答拜者。大夫見於國君,國君拜其辱。士見於大夫,大夫拜其辱。同國始相見,主人拜其辱。君於士,不答拜也;非其臣,則答拜之。大夫於其臣,雖賤,必答拜之。男女相答拜也。

【注】國君:這裡指的是他國的國君。:自己國家之意。

【譯】大凡不是弔喪,不是朝見國君,就都要答拜。大夫見他國國君,國君拜其訪。士見大夫,大夫也拜其訪,同國之人第一次相見,主人拜其訪。國君對士,不回拜;不是自己的臣屬,就要回拜。大夫對自己的家臣,即使他地位低下,也要回拜。男女相互回拜。

國君春田不圍澤;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麑卵。歲凶,年穀不登,君膳不祭肺,馬不食谷,馳道不除,祭事不縣。大夫不食粱,士飲酒不樂。

【注】澤:打獵的圍場。掩群:追捕成群的獵物。

麑卵:指的是鳥獸等動物未成形的幼卵。麑,與"迷"同音。不祭肺:古人以肺為食前祭禮所用之物,不祭肺指的就是不殺生祭祀之意。:與"懸"同,是指懸掛掛鐘之類的東西。樂:演奏樂曲。

【譯】國君在春天田獵,不能包圍獵場;大夫不可獵捕獸群;士人不可獵捕幼獸和鳥卵。遇有水、旱年頭,收成不好,國君不殺生祭祀,馬匹不喂穀類,馳車的大道不除草,祭事不奏樂;大夫們不吃粟米,士人宴客不能用樂待賓。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五講曲禮下第一節:君子行禮,不求變俗

君無故玉不去身。大夫無故不徹縣。士無故不徹琴瑟。士有獻於國君,他日,君問之曰:"安取彼?"再拜稽首而後對。大夫私行,出疆必請,反必有獻。士私行,出疆必請,反必告。君勞之則拜;問其行,拜而後對。

【注】玉:指的是貼身所戴的玉配飾。私行:為私事而出行。

【譯】如果不是遭到災患喪病,國君佩玉不離身。大夫不去掉判懸。士人不去掉琴瑟。士人獻禮物給國君,國君不接受,後來國君問士人說:"如何得到這些東西的?"士人先稽首再拜,然後回答。大夫私事出境,一定要申請,同來必定呈獻禮物。士人私自出境,必須申請,回來要報告。國君慰勞,要拜;問起私行事情,先拜而後答。

國君去其國,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廟也!"士,曰:"奈何去墳墓也!"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

【注】止:勸告之意。:為……而死。

:指軍事之事。:執行君王的命令。

【譯】國君離開自己的國家,要勸阻他說:"為何放棄自己的社稷?"如是大夫,說:"為什麼拋棄自己的宗廟?"如是士人,說:"為什麼不顧及自己的祖墳?"國君應為國家而死,大夫應為軍事之事而死,士人應為執行君王的命令而死。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五講曲禮下第一節:君子行禮,不求變俗

君天下,曰"天子";朝諸侯,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踐阼,臨祭祀,內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臨諸侯,畛於鬼神,曰"有天王某甫"。崩,曰"天王崩";復,曰"天子復矣"。告喪,曰"天王登假";措之廟,立之主,曰"帝"。天子未除喪,曰"予小子"。生名之,死亦名之。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

【注】踐阼:這裡除院子外,還指廟堂和郊壇等的阼階。內事:指的是在宗廟祭祀。外事:指的是在郊壇祭祀。:與"疹"同音,是告訴之意。:通常指男子的字。登假:昇天之意。假,與"遐"同音。

【譯】君臨天下的叫"天子";在朝會諸侯、分派職位、授予政事、任用以政務時,自稱"予一人";站在主人的地位,祭祖時稱為"孝王某",祭郊、社等外神時稱"嗣王某";巡視諸侯國,向鬼神致祭時稱為"天王某(字)"。天子死,稱"天王崩";為天子招魂,稱"天子王某"不稱名。為天子發喪,稱"天王登假";位附入宗廟,立牌位稱為某"帝"。天子未除去喪服,曰"予小子"。這樣的天子,活著時稱"小子王某";此時死去,也稱"小子王某"。天子宮內女性有王后、夫人、世婦、嬪、妻、妾等職位。

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典司六職。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典制六材。

【注】大:與"太"同。:指的是各自手下的官員。:事情、內務。:器材之意。

【譯】天子設立官位先設六官,為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掌管六類制度。天子設五官,為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各自掌管屬下官員。天子設六個府庫,稱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掌管各處的職能。天子設立六工,為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掌管各種器物的製作。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五講曲禮下第一節:君子行禮,不求變俗

五官致貢曰享。五官之長曰"伯",是職方。其擯於天子也,曰"天子之吏"。天子同姓,謂之"伯父";異姓,謂之"伯舅"。自稱於諸侯,曰"天子之老"。於外,曰:"公";於其國,曰"君"。

【注】五官:指的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輔佐之意。於外:指的是自己的封地之外。

【譯】五官呈獻一年的功績稱"享"。五官之首叫"伯",是管之官。他輔佐天子,稱"天子之吏"。和天子同姓的諸侯,稱為"伯父";非同姓的稱為"伯舅"。他們對其他諸侯自稱為"天子之老"。對國外之人稱"公";對國內之人稱"君"。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五講曲禮下第一節:君子行禮,不求變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