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为何有那么大魅力?引无数人共鸣

岳明阔


自古以来,英雄豪杰之间会惺惺相惜,千里马会思伯乐,贤达君子会仰慕圣贤之人,并渴望与他们对话,向圣贤讨教。但由于各自所处时空的阻隔,与往圣后贤都不能见面,只能读其书想其人,在历史的天空下对话,在心灵深处交流并产生共鸣和默契。

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为何有那么大魅力?引无数人共鸣

陈子昂诗意图(资料)

唐代诗人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恰当的表达了这种无奈和感慨,其情感饱满,气势充沛,格调悲凉,又言简义丰,具多层意蕴,引发了历代无数仁人志士的共鸣。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不仅仅是怀才不遇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了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缺乏谋略,为人轻率,导致次年兵败。紧急关头,陈子昂请求派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攸宜不允许。随后,陈子昂又献计献策,武不但不听,还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的宏愿成为泡影,于是在闲暇时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为何有那么大魅力?引无数人共鸣

登高望八极(资料图)

幽州台,又称蓟北楼,也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才而建造的黄金台。陈子昂站在台上,俯仰古今,想到了战国时期燕昭王采纳郭隗的建议,修建了这座黄金台并悬赏招才的往事。当时昭王吸引了名将乐毅、剧辛等先后投奔燕国。公元前284年,乐毅率军联合各国攻打齐国,占领了70余城,为燕国的强大建立了功勋。

但陈子昂想到自己空有抱负,遇不到明君、良将,导致才干不得施展。古人能遇合,而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登台远眺时唯见天地茫茫,浩无涯际,不禁倍感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怆然落泪。

现实是残酷的。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明明自己看得很清楚,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去把它做好,可就是没有权利、没有平台,也没有人信任和支持自己去做,即便提出再好的建议也不被采纳,空有一腔热血和抱负,无处施展,无可奈何。

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为何有那么大魅力?引无数人共鸣

天地莽苍苍(资料图)

自古以来,象陈子昂一样怀才不遇的人不可胜数,他们最后要么改弦更张,另谋新途;要么屈人之下,不得伸展;要么孤寂落寞,郁郁而终。所以陈子昂在幽州台上悲歌高吟,吟出了千千万万仁人志士的心声,使得他们一起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希望与古代圣贤对话

由于受官阶、贫富、等级、时间、偏见等限制,即便是同一个时代的贤达之人,也不太容易见面、交流。“前不见古人”,所以就想和古代圣贤对话,向他们讨教。可圣贤早已远去,消失在历史的深处。

没有人可以交流,独立在荒丘高台之上,面对空旷苍凉的大地和浩淼的宇宙,此时不仅是陈子昂,换了谁都会有巨大的孤寂和落寞之感。

陈子昂是这样,几千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在登高怀古时,也是这种喟叹。

不能和后世才俊见面

后不见来者

”——既见不到古代圣贤,那见见将来的贤人君子,对话切磋一下总可以吧?那也不行。前贤已去,后贤还未降生现世呢!去何处寻找?怎么沟通?于是只有在思念古人,渴慕来者中,只有在无尽的孤独寂寞中暗自悲泣。

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为何有那么大魅力?引无数人共鸣

陈子昂塑像(资料图)

天地虽大,浩无涯际,但对陈子昂来说,自己就像困坐在深深的陷阱中一样,孤独、寂寞、无助、无奈,只剩下憋闷和压抑。

怀才不遇,陈子昂颇具讽刺意义的站在燕昭王求才的黄金台上,孑然独立 ,孤寂和悲怆化作了两行清泪,几声叹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悲歌当哭,这是他的不幸,也是古往今来数不清的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的共同遭遇和心声。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上,在自己孤寂无助、憋屈郁闷时,不妨高吟几遍《登幽州台歌》,与前贤共鸣,等释尽愁绪后,再背负起行囊,向着远方的目标,继续前进!


《唐诗三百首》清 蘅塘退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