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掉這個傳統習慣,除了“防疫”,還有其他好處!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

戴口罩、勤洗手、少外出

成為了全國人民的共識


但與此同時

餐桌衛生安全問題

卻容易被忽略,並沒有引起重視

圍桌共食、不用公筷的就餐方式

也在危及人民的健康

給病毒傳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徑


改掉這個傳統習慣,除了“防疫”,還有其他好處!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表明,食源性疾患的發病率居各類疾病總髮病率的前列。而在疾病的各類傳播途徑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徑之一。

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當一桌人用各自吮吸過的筷子在菜盤裡翻來戳去之時,可能在不經意間就完成了病毒的傳播。只不過,“口水菜”的危害可能沒那麼立竿見影,很多人得病了都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如何被傳染的。


改掉這個傳統習慣,除了“防疫”,還有其他好處!


新冠病毒可通過唾液傳播


一家人、親戚、朋友、同學在一起吃飯的場景我們每個人都經常遇到。大家圍桌而坐,就餐者的口腔和唾液直接接觸筷子,你給我夾,我給你夾,頻頻舉杯,歡聲笑語,看起來人情味十足,實則給細菌、病毒傳播提供了機會,非常容易交叉感染疾病。

在此次疫情期間,就出現過多起外出聚餐而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


雖然近距離飛沫傳播是新冠肺炎的主要傳播途徑,但是也無法排除病毒通過口水-餐具-食物-餐具傳播的可能性。

早在十多年前,鍾南山院士就呼籲過,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鍾南山院士向公眾詳解家庭衛生消毒重點時,也強調家庭用餐應使用公筷。

所以,為了健康著想,建議大家改掉“餐桌陋習”,最大化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私筷混用,可能會傳染其他細菌


在筷子細小凹槽裡藏有許多細菌,可能會引發痢疾、腸胃炎等疾病,首先需要消毒徹底;同時,私筷混用,可能會將彼此的細菌、病毒交換給對方。

由於飲食不當或共同餐具進食引起的食源性傳染病多達幾十種之多,常見的有甲型和戊型肝炎、細菌性痢疾、傷寒、手足口病、結核病等。比如家庭式病例中常見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多為筷子“零接觸”所致。


改掉這個傳統習慣,除了“防疫”,還有其他好處!


俗話說“病從口入”。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提醒我們,“分餐”“公筷”是切斷傳染源的有效途徑。不過,“分餐”在當前的服務業水平下一時很難做到,而“公筷”相對來說則是一種簡單易行的辦法。

因此,防控新冠肺炎等病毒、提升用餐衛生習慣,有必要在親朋聚餐、甚至家人用餐時,倡導使用“公筷”夾菜。

給孩子進行餵食時,要鼓勵孩子儘早獨立進食。對不能進食的嬰幼兒,家長或監護人一定用適當的方式感覺孩子食物的溫度,嚴格禁止用嘴嘗試孩子食物、幫助孩子咀嚼食物、口對口餵食孩子、與孩子共用餐具等做法。


本文指導專家


改掉這個傳統習慣,除了“防疫”,還有其他好處!


學術任職:《中華炎性腸病雜誌》編輯部主任,廣東省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症性腸病學組委員。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訪問學者。

學術專長:長期從事消化病學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擅長消化科常見疾病如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潰瘍、消化道出血、便秘、炎症性腸病、胰腺炎以及肝膽疾病等的診治,對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的內科治療有較深入的研究。

論著8篇,主持國自然青年及省醫學科研基金各1項。參與《內科急危重症的補液療法》、《消化內科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案》等書的編寫。在學術會議上以書面及壁報形式進行多次學術交流。

出診時間:週四下午、週五上午。


初審:李饒堯

審核:簡文楊

審定發佈:李冠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