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箭穿心》:家庭悲剧的背后是社会文化转型的矛盾与纠结

《万箭穿心》改编自武汉女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由王竞导演执导,豆瓣评分8.6分,有15万人给出了评价。影片在2012年便已上线,可以说是一部经典的老片,属于现实题材里低成本高质量的佳作。

《万箭穿心》是演绎了一场万箭穿心的家庭悲剧,故事背景为20世纪90年代的武汉,讲述了一段江城市井女人李宝莉的悲惨人生,道尽了生活里的种种苦难。当时正值中国社会的特殊时期,国企改革,国营经济分崩离析,大量工人下岗失业,个体经济蓬勃发展, 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火热非凡。

《万箭穿心》:家庭悲剧的背后是社会文化转型的矛盾与纠结

市场经济马力十足,对社会造成了一轮又一轮新的冲击,“金钱至上”的观念逐渐形成,收入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准,这跟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克己复礼”完全相悖,社会文化的转型悄然推进着,一方面社会道德失范,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而传统的男权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毒害着每个家庭成员,这些都是社会文化转型中的矛盾与纠结

1、社会道德失范

中国传统文明以农业为基础,随着商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传统文明似乎手足无措,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受到巨大冲击,遭遇道德失范。

所谓“道德失范”是指旧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普遍否定,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而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处在一种规范真空的社会状态中。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男性一般承担着主要角色,在外从事工作赚钱养家,而女性负责处理家务,照顾老人与孩子。一方面五四运动引进了女性主义思想潮流,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女权主义,中国传统女性的意识不断觉醒。另一方面,社会文化转型,遭遇道德失范,传统的家庭格局被打破,缺乏约束的部分女性开始自我膨胀。

《万箭穿心》:家庭悲剧的背后是社会文化转型的矛盾与纠结

在《万箭穿心》中,李宝莉是典型的女当家形象,言语粗俗,性格暴躁,掌控者家里的一切,而老公马学武则是一个懦弱无能的男人。在搬新家的过程中,李宝莉一手操办,马学武想给几位搬运工买瓶汽水犒劳犒劳,结果被李宝莉一番谩骂,全程不给老公留面子,连搬运工都看不过去,同情马学武,“你被这样一个女人管一辈子,真的挺可怜的”。

夫唱妇随、相敬如宾的夫妻家庭关系在这样的家庭里完全不见踪影,李宝莉不但不尊重老公,对婆婆的态度也很冷漠。马学武是独生子,父亲死了,母亲无家可归,于是来到了儿子家里。李宝莉把马学武叫到小屋了,一通数落,面对李宝莉的冷漠,母亲伤心的走了。

《万箭穿心》:家庭悲剧的背后是社会文化转型的矛盾与纠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传统的尊老爱幼的美德在李宝莉这里荡然无存,对老人冷漠无情,对丈夫刁蛮凶悍,这是在社会道德失范时期女性自我膨胀的体现。

2、男权思想根深蒂固

中国的男权思想绵延数千年, 以男性为主导的模式渗透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儒家思想的“三从四德”中“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就是对女子的行为规范,培养出来的女性是温柔贤惠的妻子,是慈爱、包容、自我牺牲的母亲。这样的“弱者”形象才能获得男性社会的认可,一旦女性有所逾越,便会遭到否定与惩罚。

李宝莉的强硬性格把控着家里的一切,显然与传统的女性格格不入,但她逃脱不出男权思想的伤害。因为她离不开丈夫,离不开儿子,离不开家庭。

当马学武告诉她要离婚时,她是崩溃与手足无措的,于是开始主动关心马学武,帮马学武脱袜子,希望可以挽回婚姻,然而终究事与愿违。在李宝莉的控制下,马学武开始不回家,在外面找情人,寻得一丝安慰。在发现丈夫出轨后,为了留住丈夫,李宝莉偷偷举报卖淫嫖娼,于是马学武丢掉了车间主任的职位,李宝莉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从派出所领丈夫回家。

《万箭穿心》:家庭悲剧的背后是社会文化转型的矛盾与纠结

故事总是起伏的,工厂裁员,马学武作风不正,丢掉了工作,这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选择跳桥自杀了,笔记本上只有对儿子和母亲的遗言,唯独没有妻子李宝莉,这足以说明一切。丈夫活着时,李宝莉离不开婚姻,丈夫自杀后,李宝莉把一切的重心放在儿子身上,为儿子而活,这注定是悲哀的。

为了担起家庭的责任,李宝莉放弃了卖袜子,选择赚钱更多的挑扁担,一挑就是十年,曾经的美貌早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皮肤黝黑、蓬头垢面的老阿姨。儿子不负期待,顺利考上了名牌大学,当李宝莉感到自己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时,儿子却提出与她断绝母子关系,还要求李宝莉从马学武的房子里搬出去,这一刻,李宝莉如同万箭穿心,悲伤至极。

《万箭穿心》:家庭悲剧的背后是社会文化转型的矛盾与纠结

原来,儿子认为是母亲害死了父亲,虽然父亲死了,但是他在替父亲惩罚李宝莉,惩罚这个不遵从三从四德,强悍泼辣的女人。儿子把父亲的遗照放在了李宝莉的床上,时刻提醒着李宝莉犯下的罪行,违反男权社会的伦理道德,终将受到惩罚,男权思想的根深蒂固伤害着整个家庭,无一人可以幸免。

3、两性关系的探索

女强男弱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造成了“性倒错”,这也为李宝莉的家庭悲剧埋下了伏笔。 国企改革、 物流发展、住房商品化,这些都市的发展变化给每个家庭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伦理道德失范,新的标准尚未建立,家庭成为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矛盾与纠结的缩影。那像李宝莉这样的女性,结局注定悲惨吗?


《万箭穿心》:家庭悲剧的背后是社会文化转型的矛盾与纠结

影片结尾安排了李宝莉与建建的结合,这看起来有几份宿命感,这样的归宿似乎给了观众一丝安慰。李宝莉失业后在汉正街卖袜子,建建是在那里收保护费的小混混,他们就这样认识了。后来因为有人抢地盘,建建把人打得半死,被关进了监狱,一坐就是十几年。多年后,两人再次相遇,然而他们青春不在,年过半百,透露出对生活的无奈。

建建虽然是个小混混,看起来不靠谱,但他内心对李宝莉有一份欣赏。在二人第一次发生性关系时,李宝莉先是反抗,转而相拥,这其实是她对建建的认可。建建比马学武多一分男人气概,出狱后还跟随时代的发展做起了物流,这也证明了建建的能力。建建与李宝莉的性格都比较强硬霸气,相处时更像是打情骂俏,两性地位更加对等。

《万箭穿心》:家庭悲剧的背后是社会文化转型的矛盾与纠结

李宝莉挑了十年的扁担,最后终于为自己挑了一次,她准备净身出户离家出走。与她刚吵过架的建建早已开车等待着李宝莉家门口,两人间既有对抗又有包容,彼此地位趋于平衡,这样的结局是对新的两性关系的探索,观众不觉遐想他们的未来。

结语

《万箭穿心》是一个武汉女人的家庭故事,也是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矛盾的缩影。新商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传统道德体系的坠落,一方面社会道德失范,另一反面男权思想根深蒂固,依然在无形中伤害着每个人,自由平等的两性婚姻关系成为新的救赎方式。

《万箭穿心》:家庭悲剧的背后是社会文化转型的矛盾与纠结

影片如同一曲江城市井女子的命运哀歌,是导演对社会文化转型的探讨,引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