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公開課》專訪胡善聯: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中國的這些經驗可與世界分享

《戰“疫”公開課》專訪胡善聯: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中國的這些經驗可與世界分享

當地時間3月11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宣佈,新冠肺炎疫情已具有大流行的特徵。面對首個由新型冠狀病毒傳播引發的全球大流行的疫情,各國亟需應對的問題有哪些?中國有哪些經驗可以與全球分享?央視新聞《戰“疫”公開課》邀請復旦大學衛生經濟學教授胡善聯,為全球抗“疫”開出一張中國“藥方”。

Q:

什麼是全球大流行病?它有怎樣的特徵?

A:

胡善聯:這裡有三個詞我們可以區分一下。

第一是“暴發”。平時沒有的病毒或細菌突然來了,短時間有一批人發病,我們就稱為“暴發”。舉個例子,食物中毒,比如大家吃飯的時候,有一批人發病了。假如它的發病潛伏期在2到10天,發病曲線就會顯示中間的人特別多,兩頭的人可能少一點。平時沒有的突然來了,這就是一個疾病的“暴發”。

第二是“流行”。以流感為例,平時可能也有一些人得病,但是人很少,處在非常低的季節性水平。假定說有一年突然病例增加了,發熱門診的病人也增多了,這個情況我們就叫這個疾病“流行”。

第三是“大流行”。這次的新冠病毒,被稱作“大流行”。我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超過8萬例。全球範圍內,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已經或多或少發生了新冠病毒的感染。集中在一段時間內,確診病人已近15萬, 死亡5000多例,這就是這個疾病在全球範圍內發生“大流行”。

“暴發”是小範圍的;“流行”是在一定的人群、一定的地點中發生的疾病,與平時季節性流行不同;全球五大洲百餘個國家和地區有幾十萬病例發生,世界衛生組織就宣佈這個病已經進入到“大流行”的時期。

《戰“疫”公開課》專訪胡善聯: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中國的這些經驗可與世界分享

△圖片由胡善聯教授提供

Q:

全球關注的突發公共事件有哪些?

A:

胡善聯:《國際衛生條例》於2005年出臺,出臺後差不多每兩年就會發生一次國際關注的突發的公共事件。

最早一次是2009年的甲型流感(H1N1)。作為突發事件,H1N1在美國和墨西哥首先發生,全世界有5900萬人感染,死亡病例1.2萬左右。

2012年,再次引發全球關注的是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痺症)。

2014年,在西非發現了傳染性非常強的埃博拉病毒。當時死亡率一度達60%到70%。死亡病例中,醫務人員就佔10%。

2016年,巴西出現了一種叫“寨卡”的病毒。

產婦感染後生出的孩子頭特別小,孩子神經系統的發育也會受影響。

2018年,西非剛果地區再次發生埃博拉病毒傳播,疫情一度非常嚴重。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戰“疫”公開課》專訪胡善聯: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中國的這些經驗可與世界分享

△圖片由胡善聯教授提供


Q:

“全球大流行”下,中國有哪些經驗可以與國際分享?

A:

胡善聯:首先是舉國體制支持抗疫。當然,各個國家組織情況不同,但一般來講,發生重大疫情時,都應該成立一個國家層面的緊急指揮領導小組

第二是一定要儘早把疫情信息公開。越早公開,民眾的防疫措施就做得越好。

第三是“四早措施”: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現在很多國家,因為檢測試劑缺乏,在早期診斷上存在一些問題,這就影響了確診患者的早期隔離和早期治療。在我國武漢的抗疫初期,也存在這個問題。所以很多臨床工作者,依靠肺部CT檢查先做臨床的診斷,再根據檢測結果做核酸檢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經驗。

第四是“四集中”: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重病患者要集中在具備ICU條件的醫療機構裡集中治療,把重點力量放在重症危重病人上。

第五是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控制源頭、切斷傳播途徑。雖然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做到“應收盡收”,但還是應儘可能提高收治率和治癒率,降低病亡率和感染率。

第六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我國非常強調社區的“阻擊戰”,社區的醫務人員、民警和居委會要開展聯防聯控,要把好關。針對境外輸入的風險,要在機場等地區做好測溫和分區管理。

第七是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手抓”。疫情會對經濟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有些疫情比較輕的地方,也可以開展有序復產復工。

各國都會根據本國的情況,來制定相應的防疫措施。這次新冠肺炎流行以來,我國在抗疫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已經發布了七版診療指南。現在疫情已經向好的方向發展,武漢新增病例終於降到個位數。我們的抗疫經驗,可以向國際社會介紹和傳播。


Q:

中國紅十字會志願專家團2月29日赴伊朗支援,對於一線專家您有哪些建議?

A:

胡善聯:我們在抗擊疫情中,積累了大量預防經驗,特別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收治經驗。這些經驗對於剛發生疫情的國家是非常重要的。

對這些援外專家,希望他們首先做好個人的防護。只有在自身健康安全的情況下,才能夠做好援外的工作。此外,要根據被支援國的國情和他們的衛生體系,選擇適合他們國家的措施。一方面是介紹我們經驗,另一方面是進行學術上的交流。我們取得的成就、碰到的問題,都可以跟他們探討,多維度開展國際合作。

Q:

全球戰“疫”的難點在什麼地方?這場戰“疫”打到什麼程度,才算勝利?

A:

胡善聯:從疫情來講,病毒的傳播是沒有國界的。從1月23日武漢採取“最嚴”管控措施,應該說之後相互之間傳播的機會大大減少。到現在為止,大概已經有50多天。而現在國際上很多國家,防疫措施做得並不完善。從這個情況看,我們還要有一個長期戰鬥的思想準備,不要由於現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就麻痺大意。現在很多地區出現的是國外輸入的病例,只要有國外輸入病例,那我們的防疫措施、社區的措施,都不能解除。


Q:

治療新冠肺炎的疫苗以及相關的藥物到底離我們還有多遠?

A:

胡善聯:新冠肺炎到現在為止沒有一種特效藥。當我國流行接近尾聲的時候,其他國家病人增多,很多臨床實驗在國外進一步探索。關於疫苗,其實我們在2003年SARS流行的時候也進行過疫苗的研究。這次新冠病毒出現以後,我們再一次進行疫苗的研究,而且也已做了臨床安全試驗。一個疫苗研製出後,首先需要在小範圍的人群中進行試驗,確認安全性,然後逐步擴大到比較多的人員。最後,能不能證明疫苗有很強的保護力,還要經受現場人群試驗。一般講,疫苗從研製出來,到人體接種,至少需要半年。也許,我們現在所做的準備不一定是為了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而是為了未來類似疾病暴發流行時,可以更好地進行預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