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年號有什麼含義?

馮老五的感動生活


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年號

年號是中國古代皇帝在位的標誌,一般代表是祝福祥瑞,也被認為是正統的標誌,改動年號是有可能國家發生什麼大事了,或者皇帝本人因為什麼這樣那樣的原因了,都可以改年號。

從漢武帝開始,用了第一個年號,年號為建元,自此之後漢武帝就走上了改年號的道路上,他一生中用了十一個年號,例如他獵到獨角獸白磷他便以“元狩”還有他得到了一個三足鼎 便改元為“元鼎”。自此年號的用法便流傳下來。

只要是認為自己是正統並且稱帝的政權,都可以有一個年號,就連海外日本,與我國相鄰的朝鮮新羅,高麗,交趾也都用上了年號。日本天皇到現在也還在用年號“令和

不過中國比較複雜,政權不斷交替,就連年號也時常變換,例如武則天她在位二十一年卻用了十八個個年號,更換速度如此之快,也是讓人汗顏。

不過也有例外的例如明清兩代皇帝 ,因為為了方便記載,所以採用了一位一號的制度,一個皇帝一生只能有一個年號,例如永樂大帝朱棣,嘉靖皇帝朱厚熜,當然復辟者不算例如明英宗朱祁鎮。

不過這也導致一個問題,由於電視劇的影響,清朝的皇帝我們只記得他的年號了,甚至以為年號就是他的姓名,例如雍正的名字叫愛新覺羅·胤禛,嘉慶的名字叫愛新覺羅·顒琰。

當然了,年號這個對於古代皇帝還是有很大意義的,這也是研究每一個皇帝能用到的,畢竟史書上一直寫的是內內年內位皇帝敢了什麼。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嘴痕


年號本來的意義,是一種紀年方式。新的皇帝即位,必須立一個新的年號,用以改換前一個皇帝在位時的紀年順序,同時也表明白己正統地位的確立。由於新皇帝和新年號之間的對應關係,所以人們可以很方便地將年號作為皇帝的稱號來看待和使用。

年號的實行,始於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元封元年)。西漢立國之初,紀年方式採用的是簡單的王號紀年法,即某帝元年、二年、三年……順序排列下去。但到了漢文帝十六年時,稍有變化。文帝從第十七年開始,又從頭紀年,依“後元”元年、二年……再往下排。景帝繼位後,也曾兩次改元,於是有了“中元”某年、“後元”某年的紀年。公元前140年,武帝即位。他每六年改元一次,分別按一元元年至六年、二元元年至六年……順序紀年。公元前110年,即六元元年四月,漢武帝登臨泰山,舉行封撣大典。為紀念這一慶典,他又宣佈,將這一年的十月改為元封元年元月,重新紀年。“元封”,就成了中國歷史。就正式啟用的第一個年號。有了元封這一年號以後,史官又分別追加武帝即位前三十年中的五元(即五個六年)以五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現在我們讀《漢書•武帝紀》時,可以在“建元元年”的字樣之後看到唐人顏師古加的一條註解:“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於此。”



呈源媽媽


年號起源於漢武帝時期!

起初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紀年,所以漢武帝的第一個年號就是建元(前140年——前135年)(“元”首者也!顧名思義就是第一個建立的)

︿漢武帝的年號大全

但之後的年號都蘊含著祈福 歌頌甚至紀念祥瑞的含義! 比如《漢書》上記載,漢武帝出去狩獵 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祥瑞的徵兆,所以為了紀念,改國號為元狩!而當年是用這個年號的第一年,所以也稱元狩元年!

年號後期其意義開始超過紀年的作用, 比如唐朝!

唐高宗去世以後,傳位與中宗李顯,當時武則天監國 遂立年號嗣聖!而後中宗被廢為廬陵王,武則另立睿宗李旦為帝立年號為光宅(建都的意思),而後又改年號為垂拱(意思為垂拱而治)!

待武則天建立周朝以後,年號意義越發明確,分別為 “載初” “天授”“如意”(充分表明了建國初期的願望)!然後等國家漸漸安定下來,年歲已大的武則天個人訴求又佔據了主導,所以年號改為“長壽”(老年危機到來)!!!

之後又改為“證聖”(顧名思義要證明自己的偉大)再就是兩個 四字年號萬歲登封 萬歲通天! 這些年號基本都緊貼皇帝訴求!

︿個人感覺這是最像武則天的畫像

另一方面年號制度傳到朝鮮 日本等中原王朝附屬國家,便又有了新的含義!年號開始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帝王正統的標誌, 而附屬國用中原王朝的年號,便證明了他的歸屬感!

比如大明滅亡之後 朝鮮國不改年號,一直用 思宗皇帝的年號 崇禎來紀年,然後南明小朝廷建立 ,朝鮮又改用南明的年號紀年! 以此來表示其奉大明正朔!

︿崇禎皇帝!

大部分王朝,因為各種原因,年號都是經常變動的!一直到了明清時期,一個皇帝開始只用一個年號進行紀年!相應的, 他們的年號也開始變得不再有針對性,而是更加籠統 宏大 !比如 洪武

比如永樂(百姓永遠安居樂業 自然不用再改了!)


府少爺的歷史觀


年號,是我國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繼位後始有年號的出現,始創年號元狩,並追建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

年號發起於中國古代新皇登基,為了區別上一任皇帝,新皇帝根據自己的思想,起一個新的年號。年號,作為五千年的中華帝國時代中國皇帝的專有產物,伴隨著現今文明社會,早已成為歷史,但年號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它是中國歷史中的精神文化遺產。

帝王的年號有多種含義:

一,表示初登帝位,如漢昭帝登基,年號始元;

二,祈求皇帝安康,如南朝宋明帝久病不愈,改元“泰豫”;

三,記祥瑞,如漢武帝改元元狩;

四,記時事,如清穆宗即位,東、西太后共理朝政,年號同治;

五,表示喜慶,如清仁宗受禪,改元嘉慶;

六,祈求國運昌盛,這類含義最多,如“康熙”;

七,仰慕先祖功業,如唐德宗“貞元”就是將太宗“貞觀”和玄宗“開元”兩個年號合在一起;

八,表明施政綱領,如宋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廢新法,及至哲宗親政,重行新法,改元紹聖(“紹”是繼承的意思,“聖”指的是哲宗父親、起用王安石變法的神宗皇帝)。

中國歷史悠久,年號重複現象也就在所難免。有的是刻意重複,如東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他的年號“建武”就很受一些國運衰頹時期帝王的青睞,西晉惠帝、東晉元帝、南朝齊明帝等都使用過這個年號;更多的則是失察,無意中用了別人的年號。如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如果他知道在封建時代被稱作“賊”的方臘也用過這個年號,恐怕就不會用了。





笑話精選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對皇帝有很多種不同的叫法,而古代皇帝都注重名聲,想要給後世留下好名聲,就得有個好名字,但名字是父母所取,不能隨意更改,而號就不同了,為了顯得自己很特殊,給自己各種各樣的稱號,於是就形成了廟號、諡號、年號等名號。

在這其中,年號是古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往往是時運變化的標誌,而新皇登基大多會頒佈新年號,被稱為改元。而年號蘊含著君臨天下,宣示正統的特殊意義

在漢武帝以前,君主沒有年號,只有廟號和諡號。在商朝,人們多以廟號稱呼君主。到西周之後,稱呼君主的習慣改為了諡號。而秦始皇統一六國稱皇帝后,因不滿“子議父、臣議君”的做法,廢除了廟號和諡號,自稱為“始皇帝”,自己的子孫則稱“二世”、“三世”以至千萬世。

秦始皇的春秋大夢終究沒有實現,秦朝經歷兩位皇帝就滅亡了。劉邦奪取天下,建立漢朝後,又恢復了廟號和諡號的制度。

但是廟號和諡號,只有皇帝死後才能使用。比如劉邦稱“漢高帝”或者“漢太祖”,是繼任皇帝所選定的。劉邦活著的時候,只能稱“今上”或者“當今天子”。在皇帝已經駕崩,還未確定廟號和諡號之前,則暫時尊稱為“大行皇帝”。

從漢武帝一朝開始,劉徹發明了年號這個東西,並用來紀年。漢武帝所用的第一個年號,叫做“建元”。後來的皇帝們都紛紛沿襲了這一傳統,每個新皇帝繼位,都要改一個新的年號。

但直到明朝以前,一般都還是用廟號來稱呼皇帝,而不用年號。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皇帝在位時,都會用不止一個年號,容易引起混亂。而明朝之後,大多數皇帝在位時都只用一個年號,於是年號漸漸成為了指稱皇帝的代名詞,如“永樂皇帝”、“萬曆皇帝”、“崇禎皇帝”等。

滿人入關以後,從清世祖順治皇帝開始,每朝皇帝都只用一個年號。因此在皇帝在世時,也可以不用“今上”的說法,改用年號來稱呼當朝皇帝了。

因為每個皇帝只取一個年號,不像前朝的皇帝那樣可以隨意更改,所以取年號這件事情就非常重要,既要大方得體,又要蘊含一定的深意。

比如在1644年,滿人剛剛入關,滿漢矛盾還比較尖銳。因此清朝皇帝以“順治”二字作為年號,意思是會順應民心,治理天下,來打消民眾的“逆”反情緒。

順治皇帝暴崩後,年僅8歲的玄燁即位,以“康熙”為年號。康,為富足、安康;熙,既有振興、又有和樂之意。表示天下安定後,要以民生為本,充實國力。

雍正皇帝即位時已經45歲,“雍正”的年號,是他自己敲定的。在登基之前,雍正的爵位是“雍親王”,並且為奪儲與兄弟發生過手足相殘的事件。民間許多傳言,說雍正是矯詔篡位,所以他用雍正為年號,無非是向大家宣告:我雍親王得位光明正大。但是聽起來,總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之感。

“乾隆”的年號,意思為乾運昌隆。乾就是天,為祈禱天道興隆的意思。而後即位的是嘉慶帝,嘉慶是受乾隆禪讓而登基的,所以“嘉慶”這一年號,也是乾隆確定的。嘉慶當皇帝前,爵位為“和碩嘉親王”,乾隆給他的這個年號其實很不走心,就是慶祝嘉親王繼承大統的意思。

繼承嘉慶皇位的道光,“道光”年號為大道光明的意思。但實際上,從道光一朝開始,清朝前途一點都不光明,反而慢慢走向了衰落。

在道光一朝,又是鴉片戰爭,又是太平天國叛亂,把國家搞得很窮。因此道光的四兒子即位後,改元“咸豐”。鹹即是都的意思,希望天下人人富足。但咸豐的這個願望,終其一生都沒有實現。

咸豐駕崩後,留下唯一一個6歲的兒子,初定年號為“祺祥”。但在慈安慈禧太后和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扳倒“顧命八大臣”之後,改年號為“同治”。這個同治含義很豐富,可解讀為兩宮太后、皇帝、恭親王、眾大臣共同治理國家。這一朝君權較弱,需要依靠眾人一同治理。

後來同治因病早逝,沒有留下子孫後代,皇帝的“統緒”,成為了立儲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清末的光緒和宣統兩位皇帝,都是由皇族近支入嗣而繼承大統,所以“光緒”、“宣統”,既是勉勵他們要光大清朝統緒,同時也是對其身份的一種提醒:你們繼承的是大清帝系的統緒,要以嗣父為父,嗣母為母,不可擅自追封生父生母為先帝和太后,以此警戒。






新鄉站通訊員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除了是用於紀年以外,另外還表示祈福,歌頌,和改朝換代。年號是歷代帝王紀年的名號,也是時代的標誌。

年號,是一個封建或割據政權的標誌和象徵。因此,自漢武帝時採用年號起,歷朝歷代帝王或分裂割 據者、農民起義首領基本上都取一個或數個年號,表示正統,圖個吉利祥瑞。

沿襲到清末,採用過的年號約八百多個,歷時2500多年。

稱年號自漢武帝始。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共有11個年號,前六個年號,每六年一 換;後四個年號,每四年一換;最後一個年號僅二年。

他第一個年號名建元,顏師古於 《漢書·武帝紀》建元元年下注曰:"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於此。"





中外歷史百匯


年號是歷代帝王紀年的名號,也是時代的標誌。“紀元”亦稱建元,是紀錄年度之始。西漢以前,一個皇帝無論時間長短,都是既不改元,又無年號,一元到底,概稱XX帝的XX年。王號紀年比年號紀年方便一些。彼時,承襲王位者,也只採用王號紀年,不建年號,如周惠王元年。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封建帝王們出於政治的需要,便逐漸改變了紀年的方式。我國曆史上正式改元是從漢武帝開始。正式建立“年號”作為制度傳襲下來,則在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後。年號實行後,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要重建“年號”,即稱為改元,一直延續至清末“宣統”為止。辛亥革命後,所用的民國歲次和袁世凱的“洪憲”仍留有年號的遺蹟。


歷史讓你打開眼界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與當代日本國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元。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雍正皇帝等。如先皇在年中去世,繼位者仍使用當前年號,新年後改元。如永樂二十二年七月駕崩,八月朱高熾登基,以明年為洪熙元年。

年號制度發端於中國,後來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紀後期、越南在10世紀都因為中國的影響,開始使用年號;古代越南、大韓帝國時期的朝鮮以及高麗、蒙古國建國初年受到中國影響,都曾使用過年號。目前仍使用年號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正在使用的年號為“令和”。

而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以及韓國、越南由於已經廢除君主制,因此已經全面廢止年號。另外中華民國所用的民國紀年和朝鮮使用的主體紀年也常被誤認為是年號。


冰飛大叔


中國古代帝王的稱號中,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替代姓的稱號,這就是年號。在這裡,你還可以參閱本站年號是什麼意思?細說年號廟號諡號一文,以加強對帝王年號的理解。年號本來的意義,是一種紀年方式。新的皇帝即位,必須立一個新的年號,用以改換前一個皇帝在位時的紀年順序,同時也表明白己正統地位的確立。由於新皇帝和新年號之間的對應關係,所以人們可以很方便地將年號作為皇帝的稱號來看待和使用。

年號的實行,始於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元封元年)。西漢立國之初,紀年方式採用的是簡單的王號紀年法,即某帝元年、二年、三年……順序排列下去。但到了漢文帝十六年時,稍有變化。文帝從第十七年開始,又從頭紀年,依“後元”元年、二年……再往下排。景帝繼位後,也曾兩次改元,於是有了“中元”某年、“後元”某年的紀年。公元前140年,武帝即位。他每六年改元一次,分別按一元元年至六年、二元元年至六年……順序紀年。公元前110年,即六元元年四月,漢武帝登臨泰山,舉行封撣大典。為紀念這一慶典,他又宣佈,將這一年的十月改為元封元年元月,重新紀年。“元封”,就成了中國歷史。就正式啟用的第一個年號。有了元封這一年號以後,史官又分別追加武帝即位前三十年中的五元(即五個六年)以五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現在我們讀《漢書•武帝紀》時,可以在“建元元年”的字樣之後看到唐人顏師古加的一條註解:“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於此。”

從時間順序上講,“建元”之年確實在“元封”之先。但就年號的真正起始而論,則在“元封”,而不在“建元”。這是我們應該弄清楚的。

漢武帝以後,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採用了年號紀年的方式。如武帝之後的昭帝在位十三年,先後採用了始元、元風、元平三個年號。宣帝在位二十五年,先後來用了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風、甘露、黃龍七個年號。皇帝宣佈改元,有相當的隨意性。遇到什麼高興的事,甚至做了一個好夢,都可以成為改元的動因。還有的時候,國勢衰微,天下動亂,無能的皇帝黔驢技窮,只好指望改元來振奮”元氣”。例如東吳的最後一個皇帝孫皓,十七年間八次改元,有時甚至一年一改,但終究無法挽救亡國的命運。

年號的字數,絕大多數是兩個字,三個字以上的極少。新朝的王莽用“始建國”;南朝梁代的蕭衍用“中大通”、“中大同”;武則天奪了李唐天下之後用“天冊萬歲”、 “萬歲登封”、 “萬歲通天”作為年號,是不多見的幾個例和、太、康、光、安、泰、寧、亮、定、呂、隆等吉祥的字眼,也是熱門候選。由於選字範圍過於狹窄,造成相同年號在不同朝代反覆出現的撞車現象。例如:天啟、天德、太安、水康、甘露等年號出現過5次,永平、永安出現過6次,建平出現過8次,建興更出現過11次之多。

年號的重複,選字太集中是原因之一,而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可任意多次改元,是原因之二。這種情況在明、清兩代,得以根本改變。明、清兩代共26位皇帝,除明英宗一人例外,都是無論在位時間長短,均只使用一個年號。明代1 6位皇帝,年號分別為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英宗)、景泰、天順[英宗)、成化、弘治、正德、亮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祟幀。涪代更規範,10位皇帝的年號分別為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

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明清兩代500餘年間一個皇帝一個年號的定製,使得當時及後世的人們用年號宋代稱相應的皇帝,成為很自然、很方便的事情。洪武皇帝即朱元璋,崇幀皇帝即朱由檢,康熙皇帝即玄燁,宣統皇帝即溥儀,絕不會產生誤解。於是,

漢唐兩宋時代用廟號稱呼皇帝的習慣便被年號取而代之。這其中的道理其實也很簡單:太祖、太宗、世祖、世宗之類的廟號幾乎代代都有,容易混淆,而明清之時的年號,卻意義鮮明,絕無雷同,作為帝王的代稱,當然是後音更適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