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我們的國產劇女強人,能不是房似錦這一款?

最近宅在家,《安家》我也看了一點。

印象中,孫儷選戲一直都很有想法,略略領先於市場。

都是可以演一次,連著吃好幾年那種。

前幾年那種古裝劇大女主戲,已經漸漸退流行,觀眾也基本審美疲勞了。

什麼時候我們的國產劇女強人,能不是房似錦這一款?

現在大家愛看的,是甜甜甜的都市情感劇,管它邏輯通不通,只要甜就行。

連《下一站是幸福》,都有那麼多人看,大家夥兒的情感生活是有多苦。

但孫儷這一層女演員,類型和年齡上,都不適合出演這種傻白甜談戀愛的劇情。

必須要向“嚴肅生活”靠攏。

《安家》這個題材,85%的故事案例都是真事來的,觀眾很容易情緒代入,上映後必然是國民級的討論度。

娘娘會看中它,合情合理。

但是以娘娘的演技,卻讓我在看這部戲的時候屢屢出戏,總覺得她跟人物不太搭。

後來我明白了,因為孫儷本人其實是個很精明的人(我這裡精明為褒義詞)。

而房似錦卻看似精明,實則擰巴。

什麼時候我們的國產劇女強人,能不是房似錦這一款?

從形象上來說,過於簡單利落的短髮和妝容,跟孫儷本人十分明豔的五官有點不符,明顯是刻意去為了強調人物而弄的。

這個短髮既不會動,也不會亂,有種套了個鍋蓋頭套的感覺。

孫儷是非常優秀的職場人,也是把不完美的原生家庭關係處理得很好的強大女性。

她從小父母離婚,爸爸不怎麼給錢,全靠媽媽一手培養。

十五歲考進文工團後,一直很用功,後來脫離體制,第一部真正出演的電視劇,就是《玉觀音》。

什麼時候我們的國產劇女強人,能不是房似錦這一款?

這個劇當年上演的時候,我還是初中生,印象中它的霸屏程度,不亞於後來的《甄嬛傳》。

關鍵是這部劇的受眾還非常廣,不僅讀中學的我愛看,連我爸也是從頭到尾認真看過。

看何潤東的採訪,那時候他剛剛到內地拍戲,一下就被孫儷鎮住了,不敢相信這個女孩是第一次拍戲。

當時就覺得,她肯定會紅,還給她取了個外號叫“孫大腕”。

那個年代,拍戲前還是需要體驗生活的。

孫儷早在對手進組前,已經在雲南的公安部門實習了一段時間,經常自帶小攝影機,把科室裡同事的一舉一動拍下來。

什麼時候我們的國產劇女強人,能不是房似錦這一款?

還會跟著一起出外勤,每天都寫一篇日記,又考了駕照,學了跆拳道。

她每次出現在畫面中,你就感覺她就是安心,跟人物是完全合在一起的。

什麼時候我們的國產劇女強人,能不是房似錦這一款?

但是我看房似錦的時候,還是會覺得這是孫儷。

房似錦的塑造,好像有點刻意要土氣化,弄得有點壯實,樸素。

這個人物的出生背景,很快就交代了,又是一個樊勝美。

她是農村家庭的四女兒,原名房四井,“因為我是房家要扔在井裡頭沒死成的老四”。

媽呀,心酸炸裂。

什麼時候我們的國產劇女強人,能不是房似錦這一款?

唉我就有點奇怪,繼樊勝美和蘇明玉之後,這已經是這一款的第三個人物了啊。

還來一個,紅一個。

所以現在中年演技派女演員出演的女強人,都得是這個路數的嗎?

比起來,房似錦好像還更慘,慘到頭了。

樊勝美是比較有小算盤的人,可惜資源太少,算計能力並不高,有她的弱點,有她活該的部分。

家裡拖著她耗,她還在指望在大上海的高帥富婚戀激烈競爭中,撈起一個可以支撐她的男人。

毫不意外,一晃晃到了30歲。

然而真正對她有意思的高帥富(陳龍出演)出現的時候,她又放不下老同學王柏川——那個不肯在貸款買的房子上,加上她名字的媽寶。

樊勝美有點腦子不夠用,侷限性是明顯的。

這個侷限性也決定了,她無法突破命運。

什麼時候我們的國產劇女強人,能不是房似錦這一款?

蘇明玉很早就跟家裡保持距離了,習慣自己負責自己,自己賺學費,自己找工作認師傅買房子。

加上《都挺好》開場後,她那個重男輕女的媽媽就死了。

蘇大強雖然作,雖然懦弱沒用,但對女兒也是心疼的。

所以後來照顧多起來,來往頻繁,一直走到和解,也不是不能理解。

何況後來蘇明玉賺了不少錢,已經有資本辭職享受生活。

房似錦,我就比較看不懂了。

開頭,她的設定是理性,強勢,把錢當命,甚至卑鄙地撬同事的單。

什麼時候我們的國產劇女強人,能不是房似錦這一款?

口號是“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

用店長的話說,她這個人沒有人情味。

沒辦法,從小在極端重男輕女的環境中長大,沒死成的用處,就是為弟弟的人生買單。

老媽動不動要求她給弟弟還清貸款,開口就是一百萬,要不到錢會上門,到她工作的地方“安營紮寨”。

什麼時候我們的國產劇女強人,能不是房似錦這一款?

按道理來講,這種成長過程,但凡是個正常人,都絕不可能忍受下去。

什麼樣才算媽?生了我,隨便給口飯吃,養活就算,這就配當媽了?

這一類的問題,我覺得房似錦這樣的人,應該想過無數遍。

又是靠自己早就離家到大城市立足的人,換個號碼不聯繫,不把住址單位告訴吸血鬼家人,這不香嗎?

突破這一點,她才有可能成為“她”,走上獨立且拼命的道路。

什麼時候我們的國產劇女強人,能不是房似錦這一款?

房似錦那麼重視錢,那麼喜歡做成業務,說明她內在早已認清了,此生要靠自己,靠自己才是王道。

她早早放棄了樊勝美的那條路線。

雖然打小是個工具人的養育模式,但是看起來她並沒有被洗腦成功,過的是經過審視的生活。

還是很有自我的。

對人生的真相,應該也是有認知的,不是那種認命的人。

可是她媽一出場,整個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偏偏在家庭這方面,她又是有人情味的。

面對毫無理由也要吸血的老媽,還會說出“我欠了她好幾輩子的,她生了我”這話。

我真的是被一擊氣死,一句話回到解放前。

什麼時候我們的國產劇女強人,能不是房似錦這一款?

這時候她的理性,強幹,她的自我為中心,都跑到哪裡去了?

頓時女主角魅力大幅度下降。

此劇引進了日劇《賣房子的女人》版權,碰巧這部日劇我前幾年看過。

原版對女主的個人背景著墨很少,但是她的職場能力,個人風格是很鮮明的。

什麼時候我們的國產劇女強人,能不是房似錦這一款?

出場就是一個金領形象,美麗而專業,下班後卻租住在一幢凶宅——租金低房子大,這麼划算的生意我幹嘛不做。

看到公司趴著賣不出去的便宜凶宅,她再熟悉不過了,轉頭把傳單發到醫院工作者手中,立刻成交。

什麼時候我們的國產劇女強人,能不是房似錦這一款?

印象最深的,還是她給一對老夫婦賣房。

一番瞭解,才知道夫婦倆有一個資深宅男兒子,別說幾年沒出過家門了,連房門都不願意出。

多年來,老夫婦都是把飯菜送到房間門口,清楚他已經喪失與社會交流的能力,也就不再勉強他。

只是夫妻倆年事已高,想把房子賣了,把錢留給宅男兒子,防止自己離開人世後兒子會在家餓死。

本來這是一個賣方委託,但是女主看清了他們的需求,已經沒有人需要工作了, 他們需要的是屬於自己的生活。

她說服老夫婦賣掉現在住的大房子,然後買了兩套正對門的小房子,一套自住,一套收租,這樣兒子即使不工作,也可以靠收租過日子了。

什麼時候我們的國產劇女強人,能不是房似錦這一款?

這套房子還有便於取快遞的設施,也就稍微增強了宅男的自主生活能力。

房裡還有前房主留下的攀巖牆,一來可以隔音,二來方便他在室內鍛鍊身體。

看到這裡已經明白,日劇版本其實是一個房產中介的“深夜食堂”——是關於用房子來討論生活理念,提供人生解決方案的故事。

而女主“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的口號,也不僅僅因為太愛錢,她還是一個民間職場哲學家。

她很享受這個成就感。

什麼時候我們的國產劇女強人,能不是房似錦這一款?

故事中國化之後,這個動因就有點不夠用。

大家沒有各種有的沒的需求,房子本身就是最大的需求,中介要做的就是成交。

而女主那麼愛奮鬥愛錢,理由也必須合理化——就是家裡不行。

不是她熱愛。

家裡有錢對她又對她好的,哪裡會幹中介,哪裡會那麼“要”……

有點無奈哈,我們的女強人到現在還是很臉譜化。

職場劇若摒除情感和賺錢部分,還沒有真正動人之處。

那個動人處本應該是,你跟困難對峙的那一刻,你看到了其中的人間冷暖與無可奈何的那一刻,你找到了完美解決方案的那一刻,你完成使命後笑出來的那一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