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黃袍加身"是首創?充其量不過是郭威"黃旗加身"的翻版而已

唐朝末年,藩鎮林立,王室衰微,政權旁落,最終被藩鎮朱溫(後梁)所替代。五代時期,藩鎮和禁軍將領,不斷髮動兵變,

梁、唐、晉、漢、周,政權更迭頻仍,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社會經濟衰退。

後周禁軍將領趙匡胤(宋太祖),發動了五代時期的最後一次兵變,代周建宋。宋太祖為防止他人效尤,採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收禁軍宿將兵權,消除隱患。


趙匡胤


趙匡胤這樣的做法,究竟算是仁慈還是殘忍呢?其實我們翻遍二十五史,趙匡胤的這些作為,還真的算是厚道的做法呢,不相信?我們就來看看趙匡胤起家的過程,和擁有天下之後對待功臣的態度,看看趙匡胤究竟算不算是一個厚道的人。

趙匡胤的起家

說起趙匡胤,史書上也是頗多微詞,就連京劇的臉譜裡,趙匡胤的形象也是紅臉白眉,為什麼會是這個形象?這個形象代表著民間老百姓對他的評價,說他是忠裡藏奸的意義。

趙匡胤為什麼會有著這樣的一個形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趙匡胤是從後周柴氏母子,這對孤兒寡母手中巧取過來的江山有關。難道這就可以說明趙匡胤就是像王莽那樣的的奸臣了嗎?

我們知道,看待一個歷史人物,要把他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去

,五代紛紛亂世之中,趙匡胤又是生長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呢?他每天都耳濡目染的又是什麼?這些習慣又會對趙匡胤產生什麼影響?

趙匡胤,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父親趙弘殷,後梁時任成德軍(治鎮州,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王鎔的部將,率騎兵五百援助晉王李存勗,攻打後梁而被留在太原。

後唐建立後,因功升任禁軍將領,遷居首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天成二年(927年),趙匡胤生於洛陽。後漢乾祐元年(948年),趙弘殷以隨趙暉討伐王景崇有功,升任侍衛馬軍護聖軍都指揮使,趙匡胤時年二十二歲。


趙匡胤


這一年樞密使郭威征討李守貞,趙匡胤應募從軍,從此成為郭威的部屬,大約在此後不久,一批投靠郭威的年輕軍官結為"義社兄弟",除趙匡胤外,還有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勳、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贇、王政忠,稱為"義社十兄弟",後稱為"太祖義社兄弟",這些人都是趙匡胤開國的班底,都是後來宋朝開國"勳臣",是趙匡胤後來發動兵變代周建宋的基本力量。

後周建立,趙匡胤任禁軍近衛班直的東西班行首(後屬殿前司),此時他還只是一名低級軍官,而其父趙弘殷已是侍衛親軍司馬軍的高級將領了。

顯德元年(954年)正月,世宗柴榮即位後,趙匡胤才開始受到重用。三月,後周、北漢的"高平(今山西高平)之戰",後周軍戰勝,

"義社兄弟"李繼勳升任殿前都虞候(是殿前司的第二長官)。而趙弘殷則由鐵騎第一軍都指揮使升任侍衛馬軍主力龍捷右廂都指揮使。

周世宗在未能攻佔北漢首都太原(今太原西南)後班師,李繼勳升任侍衛步軍主力虎捷右廂都指揮使,趙匡胤也以高平戰功升任殿前都虞候

李繼勳是義社十兄弟中,首先升任節度使的,他當時領的是利州(時屬後蜀,今四川廣元)節度使,隨後又升任待衛步軍都指揮使,成為侍衛親軍司的步軍司最高長官。

此時的趙匡胤的官職,比起他的這個結拜兄弟,可是差的太遠了。因為趙匡胤所奉職的殿前司,不僅低於侍衛親軍司,甚至還遠低於待衛親軍司的下屬機構馬軍司和步軍司,更何況趙匡胤還只是一個都虞候。

但是隨後,趙匡胤就參與了整頓和加強殿前司所屬禁軍

;而侍衛親軍司也開始淘汰老弱,精選士卒。趙匡胤和李繼勳,就都成為後周世宗最親信的高級將領。

殿前司的地位雖然還是較侍衛親軍司低,但是它所統禁軍,卻是皇帝最親近的軍隊,也是後周最精銳的軍隊。同時,"義社兄弟"石守信也升任殿前司的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王審琦升任鐵騎右廂第二軍都指揮使,韓重贇升任鐵騎指揮使,都在趙匡胤麾下任職。


趙匡胤


顯德三年十月,趙匡胤升領匡國軍節度使,隨即組建節度使幕府,首先進入幕府的是趙普,被闢為節度推官;沈義倫被闢為從事,呂餘慶任掌書記,也都同時進入匡國軍節度幕府,他們後來都成為趙匡胤的心腹,而趙普更是兵變建宋的主謀之一。

顯德四年五月,趙匡胤正式被授以義成軍(治滑州,今河南滑縣東)節度使,投入節度幕府的還有王仁贍、李處耘、楚昭輔等人,也先後成為趙匡胤的心腹,特別是李處耘、楚昭輔後來在兵變建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後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在託付後事時,晉封長子柴宗訓為梁王,宰相範質、王溥加兼參知樞密晥事以加強顧命大臣的職權。

同時,柴榮對張永德作出防範。柴榮為什麼會對張永德進行防範

?首先是因為張永德名位已高,在朝中德高望重,其次他又是後周太祖郭威的駙馬,權位也重。五代時期,姐夫造小舅子的反,姑父奪侄子的江山一點都不奇怪!比如說後漢的劉知遠,不就殷鑑不遠嗎?另外一種,就是"點檢做天子"這一符契,給柴榮帶來的陰影。

帝(世宗)之北征也,凡供軍之物,皆令自京遞送行在。一日,忽於地中得一木,長二三尺,如人之揭物者,其上卦全題雲點檢做天子',觀者莫測何物也"。

符契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說殿前都點檢想當皇帝!當時的殿前都檢點是誰?張永德啊!柴榮又怎能放的下心?柴榮於是就以張永德缺乏主見為由,撤銷軍職,然後給他加了同平章事,以使相赴鎮寧軍(治澶州,今河南濮陽)節度使任所。

張永德走了,那麼有誰來繼任殿前都檢點這一敏感職務呢?柴榮選擇的是名位較低的趙匡胤

。柴榮這樣做的目的,是一來讓趙匡胤感恩,忠心輔佐幼主,二來趙匡胤乍升高位,根基不牢,即使有心也可能無力。但是柴榮忘了,趙匡胤還有義社十兄弟呢!


趙匡胤


顯德六年(959)六月中旬,世宗病死,梁王柴宗訓即位,是為恭帝。恭帝即位,為百官加官。後周禁軍的最高將領、

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李重進,在此次晉爵之後,就被調任準南(治揚州)節度使,雖仍保留軍職,但已遠離京師。這是繼罷免張永德軍職之後,將德高望重、可能會威脅到後周帝位的高級將領排除的又一措施。原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在提升為侍衛馬步軍都虞候後,也奉詔巡防北邊,調離了京城。同時,提升名位較低的高懷德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張令鐸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

經過這次調整以後,在京的高級軍事將領,名望都較低,這些調整,是後周世宗與顧命大臣範質為鞏固少主帝位而採取的措施,但是讓範質沒有想到的是,這些做法,最後卻成為後來趙匡胤發動兵變的有利條件。

這樣一來,後周在京高級將領中,除了韓通之外,名位都在趙匡胤之下。趙匡胤在此次加官晉爵中,晉封為開國侯,升改為歸德軍(治宋州,今河南商丘睢陽區)節度使。

陳橋兵變,一場沒流血的政變

歷史上有許多人都認為趙匡胤的"陳橋兵變"是趙匡胤早有預謀的一場政變,這個我也這樣認為,畢竟郭威的例子在前面擺著呢,直接複製粘貼就可以了,畢竟軍中怎麼可能會那麼巧的出現一件黃袍呢?

儘管可能"陳橋兵變"是趙匡胤授意的,甚至是直接策劃的,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一次兵變,是歷史上少有的不流血的兵變。這對於唐末五代時期,殺君如屠狗,弒君像宰雞的情況相比,趙匡胤的兵變,還算厚道。

後周恭帝即位時,年僅七歲,正是"主少國疑",趙匡胤利用"點檢做天子"的"神符",精心策劃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代周建宋。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趙匡胤指使他人謊報軍情、奏稱:

"契丹入寇,河東(北漢)賊軍自土門(就是太行八陘的井陘關,今河北井陘北)東下,與遼軍合勢。"


趙匡胤


後周宰相範質和次相王溥,兩人商議對策,而王溥早已"陰效誠款",投靠趙匡胤,遂極力促成範質決策,派遣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統率殿前、侍衛二司精兵北上抗擊。

說是趙匡胤策劃,也不是空穴來風,比如說他在出兵前的一些做派,就很是說明問題。趙匡胤發兵前,先將關係比較疏遠,而名望與己相近的殿前司副長官,時任副都點檢的慕容延釗調離,命他率前軍先一日出發,隨後在城中,散佈流言,引起恐慌,而這一切,少帝在深宮之中,一無所知。

"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士民恐怖,爭為逃匿之計,惟內庭晏然不知"。

趙匡胤關係最密切的"義社兄弟"成員、殿前司都指揮使石守信與都虞候王審琦,成為駐守京城的殿前司最高指揮官,被趙匡胤部署為內應。

正月初三日,趙匡胤率大軍北上,當晚到達陳橋驛(當時的黃河南岸,今河南封丘南,在今黃河北岸)。這時慕容延釗所率的先鋒部隊已渡過黃河北上,因而既不在兵變現場,又有黃河的阻隔,不會成為兵變的阻力。

此時的時機已經成熟,"軍士聚於驛門,俄而列校畢集",要"先策點檢為天子",趙匡胤的心腹幕僚李處耘,就向趙匡胤的二弟趙匡義報告進展情況。

趙匡義、李處耘就又和趙匡胤的心腹王彥昇、馬仁瑀、李漢超以及兵變預謀者之一的趙普等人商定,大軍於次日返回京城以奪取政權,同時嚴厲禁止軍士們慣行的五代以來兵變後的搶劫行為,以穩定民心。

趙普等人在取得將領們的承諾後,"與匡義入白太祖",趙匡胤也就順水推舟了。我們來看看史書中是如何記載這一幕的。

"諸校列拜曰:'諸軍無主,願策點檢為天子。'傳呼萬歲,聲聞數十里"。

趙匡胤在做完這一切後,連夜派心腹小軍官郭延資,馳返京城,通知石守信、王審琦作好內應的準備。石、王接報後隨即命令"將士環列待且",隨時接應兵變部隊進城。

趙匡胤此次兵變,基本上是和唐末五代時期,那些強藩重鎮,搶奪上一任皇帝江山的慣用伎倆,沒什麼出奇。但是趙匡胤和他們不同的是他穿上皇帝的黃袍後,再次申明瞭不得凌辱後周太后、少帝及公卿大臣,不得搶劫市民(當時稱"夯市")

、搶劫政府倉庫的禁令,這就是趙匡胤厚道的一面!

要知道當時的驕兵悍將,多是利用皇帝的廢立來升官發財,每一次兵變都是他們藉機擄掠的好機會,整個五代無不如此,是趙匡胤的陳橋兵變,終結了這種現象。


趙匡胤


趙匡胤率大軍返回京城。趙匡胤一面派心腹潘美前去向宰相等大臣通報兵變奪權事,一面派楚昭輔保護自己的家屬,並告知事變經過。在石守信等的接引下,兵變部隊順利進入京城。石守信後來也因此被列為開國第一功臣,內應的重要性,於此可見

陳橋兵變唯一的流血事件,發生在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韓通身上。史書記載,韓通當時是留守京城的最高武官,擔任著守衛京城的責任。當時韓通正在上朝,得知消息後,立即跑回家,準備率家丁抗擊兵變部隊,被趙匡胤的心腹,殿前司的散員指揮使王彥昇追殺於家中。

"韓通以親衛戰於階下,敗死。"

趙匡胤率軍回到京城開封后,沒有先進宮,而是回到了自己的殿前司公署,他隨即脫下黃袍,命將士們,將宰相範質等人帶到殿前司公署內。

範質面對著如狼似虎的士兵,當面質問趙匡胤:"先帝養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完全無視趙匡胤已被擁立為皇帝的現實,仍以"太尉"稱趙匡胤。

趙匡胤也只得"嗚咽流涕曰:'吾受世宗厚恩,今為六軍所迫,一旦至此,慚負天地,將若之何?"不得不裝出無奈的樣子。

趙匡胤的心腹,殿前司散指揮都虞候羅彥瓌,立即舉刀威脅範質說:"我輩無主,今日必得天子。"範質看到大勢已去、迴天乏力,為了避免後周代漢時殺害嗣君慘劇的重演,遂提出條件,要趙匡胤舉行禪讓之禮,以取代周朝,而且要"事(周)太后如母,養少主(恭帝)如子,無負先帝(世宗)舊恩",趙匡胤一一答應。


趙匡胤


趙匡胤在崇元殿,舉行了禪代禮,然後趙匡胤正式登基,是為太祖,以所領歸德軍節鎮宋州,故建國號為宋,改後周顯德七年為宋建隆元年,宋朝正式建立,史稱北宋,仍以東京開封府為都。

上面的記述,基本上就是陳橋兵變,趙匡胤得國的全部過程。我們從中不難看出,趙匡胤沒有勝利者的那種咄咄逼人的神態,也沒有像唐末五代時期那種武夫當國的盛氣凌人,反之,他還有一點羞愧之心。五代時期,眾所周知,是諸強林立,弱肉強食的時代,根本就沒有什麼道義可言,只要有機會,都想過一把皇帝癮!各國君主你方唱罷我登場,誰又和誰客氣了?趙匡胤還有一絲內疚,面對範質的職責,還能耐著性子解釋,而不是直接拿刀說話,不得不說趙匡胤的確是個厚道人。

再者,終有宋一朝,趙匡胤都沒有對柴家下毒手,而是很尊重的把柴家給奉養起來

。使得柴家在整個封建王朝歷史當中,成為亡國後,廢帝之中,下場最好的一個,這其實也是佐證趙匡胤是厚道人的一個證據。


趙匡胤


"黃袍加身",經過趙匡胤改版改良。從此就成為了一個著名歷史典故,也成為奪取政權,甚至引申為取得某種權位的代名詞。其實,

類似的事件在後周建立者郭威身上也曾發生過。史書上言之鑿鑿。

後漢乾祐三年(950年)澶州兵變時,譁變將士"或裂黃旗以被(郭)威體"。

《舊五代史》卷110《周書・太祖紀》:"或有裂黃旗以被帝(郭威)體,以代赭袍。"

只是郭威臨時以黃旗代黃袍、赭袍,而趙匡胤則是事前為兵變奪權制作了黃袍以供使用。由此可見,郭威的黃旗"加身",是眾軍士臨時起意,擁郭威為帝,而趙匡胤則是有樣學樣,心有預謀,在出兵前,就以做好了準備,至少是準備好了黃袍!不過平心而論,儘管趙匡胤存心不善,奪了後周少帝的江山,但是從恩養柴氏一族有始有終這件事來看,趙匡胤還算厚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